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0-00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初稿)

0-00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
------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著作者:莊子
整理詮釋者:李察(鄭穎濂)


莊子是中國文化對於宇宙的了解
莊子是未受污染之前的中式思維原貌
莊子是中國文化的生命動力

但問題是:
莊子中,混合了大量偽著。
那些是真?那些是假?

(李察按:以下的版本,是暫時放在網上,但未有排版的徵求意見初稿。
在光碟版中,有比較容易看的彩色分欄版面。
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初稿)全書約二十八萬字)

0-01 扉頁獻詞

0-01 扉頁獻詞
------
謹以此書,獻與我生命中摯愛的三個女人

終生伴侶秦懿欣女士
女兒 鄭譪如小姐
鄭嘉如小姐


多年來,李察勤於筆耕,不事生產。僅靠一份微薄的稿費,
不僅無以糊口,亦無法供養家中兩老,更不能為女兒提供適當
教育。幸運是天主賜與溫柔美麗的秦懿欣女士為侶,多年來,她
是李察心靈上與物質上最大的支持者。李察衷心感激天主的恩賜。
李察早年不幸,歷經人生最大苦痛。母親早逝,父親異地謀生,
祖母撫養李察成人。這是苦痛,亦是幸運。一個孤兒,是無所
畏懼的。因為一切已來末到的苦楚,全是意料之內的幸福。
天主在李察成年之後,又賜與兩個可愛的女兒。她們以無比的天
真活潑,撫平了李察的新傷舊痛,使李察學會了愛。感謝你們。

0-02 目錄

0-00 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初稿)
-----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封面文字
0-01 扉頁獻詞
0-02 目錄
0-03 序言 方法與結果

1-00 第一部份 莊子原著

1-01 確定真本《莊子第一:逍遙遊》譯解

1-02 確定真本《莊子第二:齊物論》譯解
1-02-01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1-03 確定真本《莊子第三:未定名》譯解

2-00第二部份 莊子原理

2-01 生命 (中式思維的生命觀點)

第一節 人性的基本需要
第二節 身體就是食物
第三節 生命是否等於身體?
第四節 斷層的偏向
第五節 基因傳承和靈性傳承
第六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七節 冷燃燒
第八節 人是怎樣燒起來的
第九節 長角度和短角度
第十節 ACB 原理
第十一節 主要實踐原理
第十二節 莊子的「一」(時空超越原理)
第十三節 遠古傳來的訊息
第十四節 諸葛亮的失敗案例
第十五節 中國人的原始生命觀念:猛志常在
第十六節 莊子的成功哲學


2-02 心鍵

2-03 能量

2-04 自由 (逍遙遊的意義)

第一節 何謂「大」
第二節 幾種重要的境界
第三節 絕對的思想自由
第四節 兩種層次的絕對自由
第五節 立體思維
第六節 起飛的最重要條件

2-05 方向與金錢

第一節 往何處去
第二節 金錢
第三節 心和物
第四節 工具和目的
第五節 主人
第六節 金錢的障目性質
第七節 心還是金
第八節 卑俗與落後的終極來源


2-06 心念(中文的右腦傾向)

2-07 我

第一節 「我」是一個思想單位
第二節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我」
第三節 東西文化的「我」
第四節 「忘我」與「無我」
第五節 忘我是智慧的顯現
第六節 能夠主動忘我嗎?
第七節  技術上的忘我

2-08 是非

第一節 為甚麼龍是盲的?
第二節 何謂「是非」
第三節 是非的偏差是怎樣產生的?
第四節 是非的儒學特徵
第五節 何謂「政治正確」?
第六節 含有能量的是非

2-09 內外

第一節 何謂「內在」?
第二節 何謂「唯外論」?
第三節 「內在」和「內向」有何不同?
第四節 「內向」不等於「消極」
第五節  怎樣探索內在?
第六節 「成心」 
第七節 「心」與「靈魂」有何區別
第八節 怎樣平衡內外
第九節 靈魂可否離開軀殼
第十節 靈魂的九種想像   

2-10 真宰 (齊物論的意義)

第一節 我們在那裡
第二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三節 生命是否有意義
第四節 宇宙是否有主宰
第五節 莊子怎樣用腦
第六節 「真宰」與「道」之不同
第七節 齊物論齊甚麼
第八節 天地萬物,怎樣與我為一?
第九節 「道」是無神論的嗎?
第十節 「道」、「理」和「心」、真宰」
第十一節 命運與抉擇
第十二節 野雞的故事

2-11 歸宿

第一節  歸宿與壓力
第二節  歸宿與永恆
第三節  為甚麼動物不怕死?
第四節  莊子蝴蝶

2-12 來生

第一節  輪迴是不是真的?
第二節  內在能量
第三節  靈魂與內在能量
第四節  來生你希望做甚麼?
第五節    來世與今生

3-00第三部份 莊子內篇七篇

3-01 一、真偽混合版《逍遙遊》全文譯解
3-02 二、真偽混合版《齊物論》全文譯解
3-03 三、真偽混合版《養生主》全文譯解
3-04 四、全偽版 《人間世》全文譯解
3-05 五、全偽版 《德充符》全文譯解  
3-06 六、真偽混合版《大宗師》全文譯解
3-07 七、全偽版 《應帝王》全文譯解

4-00 第四部份  本書的出版情況
4-01 本書的出版計劃
4-02 贊助人芳名錄
5-00 附錄 參考書目
6-00 封底文字

0-03 序  方法與結果

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

0-03 序  方法與結果




問題是,到底為甚麼要閱讀莊子。第二才是為甚麼需要閱讀真的莊子。至於怎樣分辨莊子的真假,是第三位的。

我們閱讀莊子,目的不是為了想知道莊子說過些甚麼。而是想知道,到底宇宙的真相如何。如果不能知道宇宙的真相,也渴想知道人生的真相。如果兩者都不能知道,也渴想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做。

因此,閱讀莊子不是考古學,不是古典文學,不是古典哲學,而僅僅是觀看一幅遠古的地圖。

莊子好像一塊遠古留傳下來的地圖,是一塊宇宙和人生的地圖。而所謂「莊子」,僅僅是一種「方向」。我們的目的,僅僅是尋找方向。

但非常不幸,這種方向,是被扭曲的。

有一位莊子,教人泯除是非,拒絕知識,提倡認命,並且以為一切虛無,連真理(或者是所謂的「道」)也是模糊一片,不可捉摸的。這莊子教人愛護身體,追求長生不老,但毋須追尋知識。他說,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求知是危機四伏,極端不智的。這是一種思想模式。 

但另一位莊子說:生命並非有限。因為,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薪盡火傳,生命是無窮無盡,可以無限發揮的。而生命中最重要是抉擇。生命來自宇宙真宰,但抉擇靠自己:所以他不主張認命,因為,抉擇就不是認命。他的意思中蘊含了一種思想:想要抉擇的人,就會尋求知識,同時亦能愛上命運。他主張宇宙萬物與我同一,包含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思在內,那就是「愛」。這是另一種思想模式。

而真莊子與偽莊子的言論,全都編在同一本厚厚的所謂《莊子》書裡。莊子難解,是因為裡面混合了兩種思想系統。

問題是,為甚麼在中國歷史上,需要這一種偽造的莊子哲學。為甚麼需要拒絕知識,為甚麼需要使一切的人都「認命」。為甚麼要使一切的人相信,是非是不存在的,根本毋須分辨是非。 

真莊子就像最早期的希臘哲學家一樣。睿智、聰明,他能夠從文化發展的最初期,就發現一種可行的方向。 

但是,為甚麼有人對他的方向不滿意。而更加重要的是,偽莊子的著作,混進了真莊子的本文之中,篇幅遠遠超過真莊子的原作。肯定不是某人一時手癢之作。而是有一個龐大的寫作班子,在幕後操作的。 

就是這一個隱形的寫作班子,把中國文化的唯一後路堵上了。兩千年來的古中國,知識份子的唯一出路是考試。換言之:知識的唯一發展模式是考試。前面必考部份是儒家的忠孝順從,後面不列入考試課程的輔導讀物,是偽莊子拒絕知識的偽裝隱逸。所以,兩千年來的知識份子,是完全沒有思想出路的。從屈原到陶淵明,都無法告訴我們,應該往何處去。 要一直等到寫作《石頭記》的隱名人出現,訊息才漸漸明確。

拒絕知識的不良思想,就像一個瘤子。樹苗還沒有長成,瘤子已經長大。把樹苗壓著,壓了兩千年。但問題是,這瘤子是從那裡來的。

瘤子來自血緣統治的需要。私心重的統治者,迫切需要尋找一種統治方法:一勞永逸的方法,一統江山。

秦始皇焚書,已經証明無效,是不能管制思想的。怎辦呢?李斯的對頭人,韓非的方法,是否更加有效?韓非說:「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說疑》四十四 )韓非是絕頂聰明的負面天才。所謂「禁心」,不止是管制思想,而是管制思想的「方法」。他知道,思想方法比言論重要,比行為重要。不曉得用心,就不能動搖統治。至於知識,是不要緊的。因為,農業經濟毋須知識。 

韓非的思想,是直接跟偽莊子的思想掛上的。偽莊子的想法,很可能來自韓非。韓非是秦始皇極度欣賞的哲學家。始皇之後的漢代,忽然出現一種否定求知的潮流,韓非的思想影響,是不可能否定的。

    *    *    *

偽冒莊子事件,是中國文化最重大的事件,比秦始皇焚書更加嚴重。因為這事件,改變了中國人思想發展的模式。戰國是百家爭鳴,漢朝沒有百家爭鳴,卻只有偽莊子的著作,遮蓋了一種最接近宇宙真相的思想。一種阻礙中國人求知的陰謀,是可能存在的:中國人渡過了兩千年艱苦的農業經濟,完全欠缺必要的知識。

由漢代開始,中國人只能用儒家的順從方式思考,或只能用假隱逸的方式思考。真莊子的思想自由境界、抉擇、不認命,等思想,則是被遮蓋得很嚴密的。韓非的「禁心」方法,已經徹底成功。中國人往那裡去?中國人渡過了兩千年苦無出路的歲月。莊子的思想被掩閉,要一直等到《紅樓夢》出現,裡面才有一個暗示:中國人的出路,是要回到大荒山去,尋找遠古中國人的思想根苗。

有理由懷疑,漢初極可能有一種修改莊子著作的陰謀存在。試問誰有這樣的財力物力,出版這樣一本龐大的假莊子著作?所謂「文景之治」,可能完全不是教科書上的那一回事。百家爭鳴,只能出現在權力尚未集中的春秋戰國。到了漢朝,統治者就絕對不肯放任思想自由了。

漢朝初年,忽然出現了一部共五十二篇的莊子鉅著。據說是有十多萬字。到了很久之後的西晉,有一個名叫「郭象」的人,編成了一部《莊子》。經過他的整理,《莊子》仍有三十三篇。

  這部鉅著,很可能就是在一種密謀的方式編成,用意是從側面去管制思想。

至於這一種由漢朝開始的特殊管制思想方法,具體情況如何,有待將來進一步的研究。在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或者有部份是出自戰國早期,亦可能有部份是經過慎密的修改,甚至是在漢朝的時候,由一個隱形的寫作班子寫出來的。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人懷疑的。據明朝歸有光、文震孟《南華真經評注》所引,唐朝韓愈就已經認為《盜跖》篇並非莊子原著:「譏侮列聖,戲劇夫子,蓋效顰莊老而失之者。」並認為《說劍》、《漁父》等篇,從思想文氣上,也不類莊子文章。到了宋朝,文學大家蘇軾,在《莊子祠堂記》中以為《讓王》《說劍》等篇都是「淺陋不入於道」。這是事實。如果說,偽莊子中的劣等文章,都是莊子所著,則未免欺人太甚了。就如同有人胡亂拿一個音樂學生的作品,就說是貝多芬所作那樣。從藝術高度去看,孰真孰偽本來是很分明的。

但今日只能從一種明顯出現的現象,去猜想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就好比一宗謀殺案。屍體已經發現,惡劣的後果,有目共睹。問題是如何偵破這一件大案?到底有沒有這一個寫作班子,有沒有陰謀存在?還是中國人漠視是非的習慣,是自然發生的,根本沒有任何陰謀,只是中國文化在自己謀殺自己?或者,有人會否定陰謀。但他們無法否定偽莊子泯除是非的這一種現象,也沒有人可能否定,中國文化中的這一種負面特質。

  這將會是一種有趣的爭辯。 

更加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分辨真假莊子?

真莊子好比黃金,而假莊子好比黃銅。分辨真金和黃銅,本來是很容易的。但現在是有人把黃金和黃銅溶鑄成為一塊。同一篇《逍遙遊》,同一篇《齊物論》,句子也有真有假。整段假文章,就夾附在真文章裡。這完全不同於賣假藥。假藥不會是半真假的。發現假藥,丟掉就是。但現在,莊子的真金就溶在黃銅裡面,無法丟掉。

分辨真假莊子,要理順兩種不同的思想網絡:亦即是不同的思想典範(paradigm):

假莊子從個人出發,注意愛護自己的身體,追求長命富貴,否定是非,提倡認命,以為一切虛無。所以主張無為,主張做人要做一個無用的人。而真莊子從宇宙出發,看清楚生命如同燃點的火光,攀登層次,境界高尚,追求真理與自由,並無虛無想法。 兩種網絡的主要區別是:假莊子是自私的,是另有目的的。而真莊子不是。

   問題是,怎樣鑑定莊子。我們用「思想網絡」的方法,找到可以肯定是屬於莊子原來思想的著作,在三十三篇所謂「莊子」裡,只有三篇而已。其他作品,基本上屬於另一種思想網絡的作品。而在這三篇作品中,也還有大量的假作部份。

也當然,在其餘三十篇作品中,也可能有極小部份是莊子的後學所作,他們基本上是較為掌握莊子精神的,他們可能看過莊子的真本原著,亦可能聽過莊子流傳下來的故事。他們,是跟莊子同一網絡的。例如莊子和惠施辯論魚是不是快樂的故事,就是這一類。但這到底是他人描述莊子,而不是莊子自己的作品。但這是屬於另一研究範圍的事了。我們當下的最重要工作,首先要確定,那一部份作品,是真的莊子原著。雖然這所確定的作品,到今天為止,只有三篇而已。但請不要失望,因為,這三篇作品中,已經包括了莊子最主要的意旨。因為,從三篇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一種非常明確的思想體系。弄清楚這種體系,莊子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而人生問題和宇宙問題,也有眉目了。

而此處,亦需要稍稍說明本書的寫作目的。我們不是企圖研究莊子本身。我們只是希望知道,莊子本人的探索,有何啟示。或者說,就是借用莊子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宇宙和人生。如果偽莊子同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則我們亦同樣會參考偽莊子的教訓。換句話說,我們只是希望求知。高調一些說,是求取真理,而不是寫作學術作品。所以,我們盡量迴避太高深的學術名詞。我們希望從淺處入手。

也許有人不同意我們關於真假莊子的分析。也許有人質問,有甚麼証據,証明那一篇是偽作。

如果有人問你,你怎樣証明假莊子是假的?其實他己經為自己預設了一項反問:你怎樣証明假莊子是真的?

今時今日,沒有人找得到真莊子的筆跡,沒有人找得到真莊子的師承,也不可能知道他在那裡工作,沒有任何莊子就業的記錄留傳下來。亦沒有人知道莊子的父親是誰,祖父是誰,兒子是誰。也沒有人知道,莊子的出版商是那一位。所以,偽造莊子才這樣容易。

但偽造者們想錯了。因為,偽造一本書是容易的。但偽造一種站得住的哲學,就不容易了。

因此,我們分辨莊子的真假,唯一的方法,只是找到莊子書中的兩種不同思想網絡,看清楚兩種不同的思想典範。在一本厚厚的莊子書中,原來是有兩種相反的哲學,被人為扭結到一起的。當我們逐步把扭結的繩索解開,就能夠看到,真莊子的原始面目。真莊子好比散落在垃圾中的鑽石。當我們耐心忍受那無窮無盡的臭氣,拆解那種似是而非的歪理,細心尋覓,很快,真鑽石的光茫,就會散射四方的。而且,我們永遠記著:我們愛的,不是鑽石,而是鑽石所反射的光。只有光,才是找路的人所迫切需要的。

  流傳的莊子著作有三十三篇。而只有「內篇」才是一般「公認」為是「真」的作品:包括了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共七篇。外篇包括了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等共十五篇。此外還有「雜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等共十一篇。一般傳說認為,外篇和雜篇,都不是莊子原著。

  所以,我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內篇七篇裡。主要是希望看看,這七篇文章,究竟有多少成份,是莊子的原著。如果有讀者認為,「原著」這兩字太絕對,則亦不妨把這兩類作品,按究思想網絡上的區分,分別命名為「前莊子」、「後莊子」,或「甲莊子」、「乙莊子」,那是並無不妥的。只是,真正投入的讀書人,當他們看清楚了真莊子的高層次想法,明白了偽莊子的卑俗企圖,就很難接受,這一批劣作也有資格自稱為「莊子」了。

本書內容,第二部份是「莊子原理」,希望從一種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到莊子的真正思想網絡。而李察相信,莊子的思想網絡,來自中國人的本來智慧,是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中國人的思想,從遠古的三皇五帝傳說,一直到夏商二朝,是一貫相承,非常明確的。雖然今日的材料不多,但從尚未被消滅的遠古神話看,仍是歷歷在目的。問題出現在「周朝」。周朝初年,可能有一階段,是極力企圖抹殺以前的文化傳承的。到了周朝末年,亦即是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有意識地刪除遠古的詩篇,鞏固周朝的禮樂制度,禁語古代神話,製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斷層,並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君臣父子權威思想,限制和禁止除了儒家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至於偽莊子和老子的著作,則是儒家思想的補充。

所以,發掘真莊子的本來思想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真莊子的系統,蘊含了中國人的本來智慧。本書第二部份,僅是一個大膽嘗試而已。這一條路,目前是洋腸小徑,將來肯定是一條大路的。因為,中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被一個小小的文化斷層所能夠割斷的。

本書的第三部份,提出了區分莊子著作的真偽問題。如前所說,我們的方法,主要是從思想系統去區分。所以,企圖說明莊子原理的第二部份放在前面。掌握了莊子的本來系統,其他任何系統,都一看就知道真偽的。

至於肯定是屬於莊子原著的三篇文章,就放在最前面的第一部份。

  還有一點:本文用了很多「我們」的字眼。為甚麼李察不說「我」,而說「我們」呢?這一點,本來在第七章有解釋的。因為,「我」只是一個單一的思想單位。而「我們」,則代表一種集體的思路,是比較廣泛的單位。因為,每一種思想,都不可能是完全屬於某一位個人的。僅此而已。

李察(鄭穎濂)
寫於二零零七年四月,香港
(2007.5.3 修訂)

1-01 確定真本《莊子第一:逍遙遊》譯解

1-01 確定真本《莊子第一:逍遙遊》譯解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這是刪除了所有可疑段落的莊子原著。從中可以見到鮮明的莊子精神。並無混雜其他思想體系。是莊子對宇宙人生最清晰的解釋。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意譯)
在北方那渺渺冥冥的地方,有一條魚,名叫做鯤。鯤是很大的,不知有幾千里那麼長。後來,鯤化為鳥,名叫做鵬。鵬的身軀,不知有幾千里長。鳥的動力充沛,就飛翔。鳥的翼,好像天上垂下的雲那樣。這一隻鳥,飛越大海,就會遷徒到南方那渺渺冥冥的地方。

(李察分析)
在我們所居住的宇宙裡,有兩個極端的所在。一個是北冥,一個是南冥。我們可以想像,這一隻巨大的飛鳥,可以從宇宙的一端,飛到宇宙的另一端。這叫做甚麼?這就是叫做:心胸。亦可以說,這是莊子給我們建立的境界。當你的想像力能夠抵達此處,你不但只曾經探究宇宙有多大,還曾經切實想過,從宇宙的一端飛航另一端,你的大腦程式,就有了與別不同的平台。你再不是小眉小眼的狹窄心腸了。

2 (莊子原文)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意譯)
齊諧是一本怪異事件的書。書中說,「鵬在徙往南冥的時候,擊起水花三千里,順著風勢直上九萬里。是趁著六月的風飛航的。」

摶:粵音:tyun4(音團、屯、臀)普通話:tuan2
(roll around with hand; model)

3 (莊子原文)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己矣。

(意譯)
啊,那野馬。啊,那塵埃。
生物之間,是互相以風息吹動的。
(就像水浮起芥子,風浮起大鵬那樣。)
(那疾馳中的野馬,是不是被塵埃浮起的呢?)
往上看去,天空是一片青蒼色。難道這就是天的本來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太遠,沒有盡頭,所以顏色變成這樣?從上面看下來,顏色可能也是一樣的。

(李察分析)
這是想像力的絕對發揮。非極端聰明者不會這樣。他想到,天的顏色,是不是本來就如此呢?還想到,如果飛臨天界,看將下來,會不會是相同模樣?

嚴格說,這句「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並無非常合理的安排。所以,也有人懷疑其中有脫文。這種懷疑是合理的。亦有人說,馬是氣。亦有人說,馬是漠字的錯文。所以野馬即是野漠,亦即沙漠云。但這是未必有甚麼確實依據的。

4 (莊子原文)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意譯)
就好像水那樣。如果水不夠深,就不能負起大船。如果把一杯水倒在地下,可以把一粒小芥種子浮起,像浮一隻船那樣。但如果放進一隻杯子,就會膠著了。因為,水淺船大。倘若大氣層的厚度不夠,也就不能負起巨鳥的大翼了。所以,要有九萬里的大氣,風才能夠在翼的下面承托。所以,大鳥才能憑藉風的力量而飛翔,背負青天,無所窒礙,一直飛往南方。

坳:粵音:aau3(音凹)普通話:ao4
夭:粵音:jiu1(音腰)普通話:yao3
閼:粵音:jin1(音煙)普通話:yu4

(李察分析)
這是偽莊學者絕對無法模仿的莊子文章。因為,裡面有大量的物理學觀察,那是儒家和道家都欠缺的。

5 (莊子原文)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意譯)
蜩和鳩鳥譏笑說,「我用力飛,在榆樹和枋樹之間往來,有時飛不到,就在地上停下。飛九萬里那麼遠幹嗎?」

蜩:粵音:tiu4(音條、調、迢)普通話:tiao2
(cicada, groad locust)
鳩:粵音:gau1(音溝、句、鉤)普通話:jiu1
(pigeon; collect, assemble)
枋:粵音:fong1(音荒、方、慌)普通話:fang1
(sandalwood; tree used as timber)

6 (莊子原文)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意譯)
到郊野去,只帶三餐食物,回來肚子仍是飽的。到百里外的,就要帶備乾糧度宿。往千里外,就要攜帶三個月的糧食。這二隻小蟲,又怎樣知道呢?

莽:粵音:mong5(音網、妄、惘)普通話:mang3
(thicket, underbrush; poisonous)
舂:粵音:zung1(音鐘、中、終)普通:chong1
(grind in mortar)

7 (莊子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譯)
所以,小知識不及大知識,小閱歷也不及大閱歷。怎樣知道其中的道理呢?朝生暮死的小蟲,不會識得數算月日。蟪蛄寒蟬,不會識得數算年月。這就是小閱歷。楚國南方有一隻靈龜,以五百年為一春,五百年為一秋。這就是大閱歷。遠古時候,還有一株大椿樹呢,八千年才是一個春天,八千年才是一個秋天。這才是大閱歷。那所謂的彭祖,竟以長壽知名,眾人都仰慕學他。真是可悲了。

蟪:粵音:wai6(音謂、位、為)普通話:hui4
(a kind of cicada)
蛄:粵音:gu1(音姑、孤、家)普通話:gu1
(mole cricket)

(李察分析)

彭祖的年壽,是按加法計算的。而大椿樹和靈龜卻是算乘法。表面看,彭祖和大椿樹的區別,一個是加法,一個是乘法。但其實不然。莊子所要強調的,是「區別」,而不是「年月」。必須知道天外有天,知道天地之大,知道認知是有不同層次,這才是要旨所在。莊子教導我們,全部的努力,也僅僅只是提高一個層次而已。而這是比一個鍍金學位,更加有用的。

8 (莊子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意譯)
所以,那些才智勝任一官半職,行為獲得鄉民稱賞,德行合符國君要求,取得一國信任的,他的自我形象,大約就是像蜩與學鳩之類了。宋榮子對於這類人,只是微微一笑罷了。全世界的人稱賞你,但你不會洋洋自得。全世界的人否定你,但你不會感覺沮喪。能夠確定內外的區分,能夠辨識榮辱的境界,大約也就是如此了。他對於世事,並未汲汲追求。但雖然如此,他的成就仍是未完全的。

數:粵音:sok3(音搠、索、朔)普通話:shu4
(number, several, count; fate)

9 (莊子原文)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意譯)
列子駕御風飛行,那一種飄逸是很好的。他十五日就飛回來了。雖然他能飛,但仍是有所依賴的。至於那些乘上天地真正精神,掌握六氣變化,遨遊於無窮境界的人,又有甚麼是需要依賴的呢?
泠:粵音:ling4(音靈、令、零)普通話:ling2
(nice and cool, mild and comforta)

(李察分析)
此處所提到的「列子」,是一個虛構的遠古神話故事人物。跟現存的《列子》書是兩回事。現存的《列子》,條理分明,說理清晰,明顯是漢魏以後的風格。是後人根據老子道家學說,編輯先秦故事而成。若說是莊子採自列子,甚至是抄襲列子,就真是不可能的。這類似是而非的學說,本來無傷大雅,但卻會引導我們的思路,走向不同的方向。以為莊子的理想,就僅僅是虛無自然無為而已。但莊子絕對自由的理想,另有實際內容。請參考本書第四章。

莊子的《逍遙遊》,文章雖然極短,亦不知曾否經歷後人刪節。但請注意,真假兩種哲學,就是在這短短文章中,可以分辨。甚麼是「遊」?偽莊子多番使用這字,化為學習,化為訪問,等意思。但基本上,莊子的「遊」,就是前進。那是非常積極的一種生命態度。
那就是以有限的人生,往無窮的宇宙中探索。這才是真莊子的真精神。

(李察修訂於2007.9.20)

1-02 確定真本《莊子第二:齊物論》譯解 PLUS 1-02-01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1-02 第二篇 真偽混合版《齊物論》譯解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加進莊子書中的。

為何齊物論難解?

因為,齊物論是兩種思想體系的混合物。一種是莊子原意,另一種是後世的老子學派,以道家虛無哲學解釋莊子的結果。這一派人仕,可稱為「偽莊子」。因為,他們只是硬加自己的意見進齊物論中。不但增加,而且刪削。李察猜想,這些後加的部份,最初可能僅只是註解之類文字。是用竹片寫成的。後來,這些註解,就被傳抄當作正文。這可能是無心之失,但亦可能有自稱莊子的偽道學先生,硬加己見進莊子中。因為,齊物論中後半部的大量篇幅,都不可能是莊子的意旨。如果是傳抄錯誤,是不可能有這樣大量篇章的。這是人類思想網絡中的一種思想,企圖湮沒另一種思想的現象,也是一整個學派,企圖毀滅另一個學派的事象。而莊子面目,也就二千年不可得見。對於中國文化,這是非常不幸的。因為,中國文化慘受雙重打擊。一方面是儒家宗派血緣的私心思想獨佔天下,另一派是道家泯沒是非,維護統治的謀略思想在暗中推波助瀾。

道家哲學流行,是出於漢朝初年的統治需求。盡量使百姓處於一種無知無欲狀態,有利鞏固統治。這亦是從秦朝繼承來的方法。表面上,漢朝是跟秦朝相反的。但在實質的統治方針上,漢朝完全是秦朝的承接。

在齊物論中,混有兩種思想體系。若果能夠分清兩者,齊物論就可以解釋了,意旨就非常明確了。如果單獨看莊子原文,即是書中的藍色字體部份,意思是不會模糊的。當中所披露的宇宙眼光,是非常明確的。

問題是,為甚麼要這樣做。找尋莊子原意,是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學術活動?當然不是。因為,這是影響中國人的發展道路最重要的分岐。當一整個文化,都共同同意,要盡量脫離所謂的「是非圈」,走上了反智道路而不自覺,任由私心階層自行決定一切是非,則這種文化,就是落後而沒有前途的。

莊子文章,到底有多少是後加的?目前的研究,是非常初步的。其中的部份語句分析,也可能有錯。但是,李察可以肯定告訴你一點:雖然齊物論中部份語句,未必能夠絕對証實,但可以肯定的是,莊子齊物論中,甚至是全部所謂莊子著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思想體系,是確實無疑的。而這些偽莊學者們,借莊子以泯滅是非,而同時排擠知識的企圖,也是確實無疑的。

在遠古中國的文化蘊釀之中,蘊藏著一處巨大的能源寶藏。這寶藏,是中國文化發展數十萬年的成果。只可惜是在最近這短短兩千年中,吹來了一層厚厚的斷層之灰,把能源寶藏掩蓋了。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南郭子綦隱儿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意譯)
南郭子綦在案前坐著。他仰天發出噓聲,垂下頭來,好像身體已經不屬於他自己。

(李察分析)
此處須注意的是「耦」字。那是對應,配對的意思。在莊子的思想中,人的「心」跟人的「形」,是匹配成對的。所以,喪耦不是失去配偶,而只是心神不屬。他的形體,跟心神不相配。但問題是,南郭子綦仍能仰天發出呼噓之聲,以後仍能說話,他的心志,其實已經從一種「喪我」境界中回復。
2
(莊子原文)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儿者,非昔之隱儿者也。」

(意譯)
顏成子游在他的前面侍候站著,說:「為甚麼呢?為甚麼形體竟然好像枯木,而心靈竟然有若死灰呢?何以今日在案前坐著的人,不像昔日在案前坐著的人呢?」

3 (莊子原文)
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意譯)
子綦回答說,「唉,阿偃(即顏成子游)你問的正好呢。今日我「喪我」了,你知道嗎?」

(李察分析)
請注意,莊子是說「吾喪我」,而非「我喪我」。兩者是有差別的。

莊子本來想在此處描述一種「喪我」的感覺。但下文未見繼續,有可能是被不知名的人刪去了。
(疑有闕漏) ………………………. (李察分析) 此處文氣不連貫。可能被刪去若干章節。所刪去多少?不能確定。 

4 (莊子原文)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意譯)
「你聽過人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地籟,你聽過地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天籟呢?」

5 (莊子原文)
子游日:「敢問其方?」

(意譯)
子游說:「請問這是甚麼意思呢?」

6 (莊子原文)
子綦日:「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意譯)
「大地噯氣,就是風。

(李察分析)
 這是非常獨特的中國文字。從文章風格看,跟孔孟老子等人,全部不同。
甚麼叫做「大塊」?為甚麼在其他古人作品中,全不見此一名詞?這是莊子的眼光外向的重要証據。問題是,莊子的思想方法如何?他看到,風是大塊所噫的氣體。或者那時的人尚未有「地球」的想法,不知那是方的,還是圓的。莊子的態度客觀,他只說,那就是「大塊」。這一類形的觀察,孔子是從來不做的。
此處,暫時可以假設,「大塊」就是「大地」。

7 (莊子原文)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意譯)
除非不括風,括風的時候,就所有的竅穴,都會發出怒吼的聲音。難道你聽不到那種翏翏的風聲嗎?

(解釋)
翏,說文解字作風聲。音liu4但從此處語氣看,似是一種風的聲音描寫。 (李察分析)
風從那裡來?莊子此處,不是想要研究地球物理學,他本來只想認明一點哲理。所以,如果莊子關於風的定義不正確,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眼光方向,跟傳統的儒家思想,截然不同。
那麼,風的聲音,是那裡來的?他說,風聲是從「竅」裡來的。

8 (莊子原文)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

(意譯)
高低不平的山嶺上,那些百圍大樹中,有許多孔洞。

(解釋)
幾乎沒有一本字典能夠肯定解釋,何謂「畏佳」。馬敘倫說,「佳」為「崔」之省。馬敘倫在《說文解字》中,找到「崔,山石崔嵬,高而不平也。」一句。因此,可以猜想,「畏佳」就是「崔嵬」,是高低不平的意思。相信馬敘倫的解釋,是接近的。

(李察分析)
於是他就描述了很多種類形的「竅」。有的似口、似鼻、似耳、似枅、似圈、似臼、、、。至於風怎樣吹那些竅呢?跟著就是一連串的動詞了:他們在洼、污、激、謞、叱、吸、叫、譹、宎、咬、、、


9 (莊子原文)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意譯)
那些孔洞,似鼻,似口,似耳,似梁上的木柱方孔,似茶杯的口,似碓臼。

(解釋)
栟是柱上的方木,用來承著橫樑的

10 (莊子原文)
似窪(洼)者,似污者,

(意譯)
似深池,又似淺水坑。

11 (莊子原文)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意譯)
風在做甚麼呢?風如水激蕩,風如箭過耳,如叱,如吸,如叫,如譹,如吹過深洞,如咬。

(解釋)
「謞」是箭飛過的聲音。音xiao4
「宎」是風吹深穴。音yao3
此處全是動作。是風的不同動作。

12 (莊子原文)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意譯) 前面風過,是一種于于聲。後面風過,是一種喁喁聲。互相好像在唱和。 (李察分析)
那些風,其實是在互相唱和,前面的唱于,後面的就唱喁。好像是一場大合奏。莊子的描述,傳神逼真,是偽冒者很難冒充的。

13 (莊子原文)
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意譯)
而唱和也有兩種。鈴鈴小風過,是小唱和。飄行大風過,就是大唱和。到一下子所有的大風止息,那些孔洞,便是空虛,忽然寂止無聲了。 (李察分析)
於是,我們才看到「冷風」來了怎樣,「飄風」來了又怎樣,最後,風停止了又怎樣。「濟」,就是止息的意思。

14 (莊子原文)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意譯)
眾聲止音,難道你還沒有見到,那輕微的晃動嗎?

(解釋)
調調和刁刁,是一種輕微的晃動。一般的譯文,都企圖找出其中的主詞。到底是甚麼在晃動呢?這不是小問題。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莊子就是有能力,把這種「晃動」,從物體中抽離出來,讓「晃動」獨立存在。

(李察分析)
到最後,還可以看到,他們在「調調」和「刁刁」呢。這兩個字,是說甚麼?是說那些風還在調調刁刁呢,還是那些沒有了風的竅,在調調刁刁呢?還是那些沒有了風的葉子和樹枝,還在搖搖晃晃,尚未完全止息呢?這就是莊子文學功力之所在了。如果他說,風過後萬物靜止不動了,反而沒有那種風動的感覺了。

15 (莊子原文)
子游日:「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意譯)
 子游說:「地籟是那許多孔洞所發出的聲音,而人籟是樂師吹奏樂器的聲音,那麼,天籟是甚麼呢?」

(李察分析)
像子游這類問題,其實已經是最起碼的了。所謂「舉一反三」,就是此意。一個高層次的思想家在思考的時候,往往能夠離開正常的邏輯條理。略點幾筆,整個畫面就成形了。問題是,這成形的圖畫,不容易看到,稍低層次,都不可能看到。

16 (莊子原文)
子綦日:「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意譯)
子綦說:「吹的方式,有萬種不同。都是要受吹者自己領受吧了。一切都是他們自己抉擇取得的。至於提供動力的,是誰呢?」

(解釋)
此處就是沒有主詞的微妙了。不提主詞,不等於是沒有主詞。後面的思想重點:「非彼無我」,就是從此處來的。
怒:本來是一種情緒。但此處應作為「動力」。生命有無窮抉擇,但動力來源只有一個。莊子說,那是誰呢?莊子已經開始導引我們的思索方向。

(李察分析)
這是莊子齊物論哲學的第一處最精要地方。莊子不是在說風,而是在討論宇宙動力和人的關係。歷代的註釋專家,一方面是受到後代的佛道思想影響,以為一切無非都是空虛,另一方面是過份偏重訓詁考據,如此簡單的比喻,幾乎無人明白。甚至有人說,怒者其誰,就是沒有怒者。聲音是「任其自然」。說莊子是主張「自然」的想法,就是從此處開始錯誤的。

17 (莊子原文)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意譯)
大的知廣博,小的知細微。

(解釋)
此處的「知」,未必就是「知識」或「智慧」等現代想法。可能僅只是一種「注意力」而已。注意及於大的思考範圍是「閑閑」的廣博,而注意偏向具體,就是「閒閒」的細微了。

18 (莊子原文)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意譯)
大的言有氣焰,小的言諜諜不休。

(解釋)
所謂「言」,可能不止是說話的意思。古人尚未有「知識」的概念之前,可能用「言」這一個字,代表人的思想和理論。

這樣解釋,後面的「言」,就清楚非常。你會知道,為甚麼莊子覺得,「言」是這樣的重要。 (李察分析)
不但句子有主詞。整段文字,亦有主體。到底此段文字,主體是甚麼?後來的人,有許多爭論。但莊子的風格,往往不說明主體。以此句為例,主體就只是一「言」字而已。

19 (莊子原文)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意譯)
睡時靈魂交戰,醒時軀體啟動。

(李察分析)
來到此處,除了「言」之外,尚有「寐」和「覺」。那是一個人呢,還是一種人呢?還是普通的人類現象呢?

20 (莊子原文)
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意譯)
人與人之間,在形體上互相接觸交往,但在內心上卻不斷角力比拼。

21 (莊子原文)
縵者,窖者,密者。

(意譯)
有怠慢,有圈套,有密謀。

22 (莊子原文)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意譯)
人與人之間相處,無非是一種恐懼疑惑之心在主導。小恐懼的時候是惴惴不安,大恐懼是縵散難安。

(解釋)
此處的「縵」字,解釋可能有岐異。但可以推想猜測。距離是不會太遠的。

23 (莊子原文)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意譯)
心力發作的時候,好像有動力的弓箭。那
是因為,心力所從事的,是「是非」。 (李察分析)
明白了前述的抽象思維方式,就知道,此處的發、留、殺、溺、厭,都無非是心力虛發的五種現象吧了。

24 (莊子原文)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意譯)
如果心力滯留不發,就好像咒詛發誓,心藏主見,但不肯透露。好像要將某些好的事物保守著那樣。

25 (莊子原文)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意譯)
心力耗盡,就有如秋冬。日漸消磨。

26 (莊子原文)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

(意譯)心意陷溺,就無法更改了。

27 (莊子原文)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意譯)
心意的閉塞 ,老朽而枯竭了。

28 (莊子原文)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意譯)
這近乎死亡的心力,不再有生存氣息了。

29 (莊子原文)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意譯)
一切的喜怒哀樂,無非是憂慮、感歎、反覆、怖懼,是輕佻、放縱、張狂、作態。

30 (莊子原文)
樂出虛,蒸成菌。

(意譯)
喜怒哀樂都是空虛,就猶如暑氣蒸溽,產生菌類。 (李察分析)
問題誰是主詞。是後面的虛和菌,還是前面的樂和蒸?是「樂出虛」(喜樂導致空虛),還是「虛生樂」(空虛產生音樂)?相信會是前者,雖然這是無傷大局,不影響本來意義的。

31 (莊子原文)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意譯)
時間就是如此相代過去。誰知道這一切所發生的原因呢?

32 (莊子原文)
已乎,已乎!

(意譯)
這是很可嘆的。

33 (莊子原文)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意譯)
之所以來到了這種地步,難道都是生命的本來因素導致的嗎?

(解釋)
這句中,最難明白是「以」字。古文的排列,並無絕對的規律。但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意推想。如果以為「以」字是介詞,又主詞受詞的胡亂拼砌,反而不會明白。所以讀莊子要從內在去讀,不要從外面亂想。 (李察分析)
莊子的主要意旨是講生命,而生命的種種不良現象,很可能亦是生命的本質造成。這意思捉著了,以後便容易明白,不容易陷進岐誤了。

34 (莊子原文)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意譯)
沒有他,就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了抉擇。

(李察分析)
此是莊子解釋生命意義最重要的一句。莊子所提的「彼」,就是後面所說的「真宰」。大約是宇宙的真正主宰的意思。這一觀念,今日看好像很普通。但在莊子的時代,這是創見。是絕頂聰明的啟悟。時至今日,許多研究莊子的人,仍對此點視而不見。一生都迷在非常簡單的古文字迷宮中,不能出來。

35 (莊子原文)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

(意譯)
相信這是很接近的想法。只是不知道,這其中的用意是甚麼。

36 (莊子原文)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意譯)
生命是好像有主宰的。只是無法得知詳情而已。

(解釋)
眹(zhen4)跡像

37 (莊子原文)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意譯)
這道理是可行的,是有所信驗的。只是生命真宰的「形」無法見到,只能見到生命真宰的「情」,而不能見到生命真宰的「形」。

(解釋)情是內在實情,形是外在形態

38 (莊子原文)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

(意譯)
人身的百骸,九竅,六藏等等部份,都俱備了。但是,那一處才是生命的主體呢?我應該先去接近那一處呢?

39 (莊子原文)
汝皆說之乎?

(意譯)
難道你全都喜歡軀體的各部份嗎?

40 (莊子原文)
其有私焉。

(意譯)
它們都是有關係的呢。 請注意這「私」字。 莊子時代,尚未有「關係」這。名詞。但是,他己經非常敏感的知道了。只有從這角度去了解,下文的「臣妾」,也就可以明白了。

41 (莊子原文)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意譯)
它們都是有從屬關係的呢。

42 (莊子原文)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意譯)
但他們的從屬關係,能不能互相統率呢?

43 (莊子原文)
其有真君存焉。

(意譯)
當然是有一個主宰在裡面作用的。

44 (莊子原文)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意譯)
這種道理,無論你明白不明白,都不會有任何影響的。

45 (莊子原文)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意譯)
生命一旦受形,就不會止息,直到最後的終結。

(李察分析)
請注意,這所謂的「成形」,是與後文所說「成心」相比對的。而且,從意旨可以推想,「形」是從外面形成的。而「心」是自己形成的。

46 (莊子原文)
與物相刃相靡,

(意譯)
而生命是不斷與外物相接觸的。就好像刀那樣切割,就好像石那樣互相碾磨。

47 (莊子原文)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意譯)
生命的行進,好像奔跑,不能控制,不是很可悲嗎?

48 (莊子原文)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意譯)
許多人,勞役終生,但不見成功。疲敗勞苦,但不知道路何往。

(解釋)
薾(nie2), 疲勞

49 (莊子原文)
可不哀邪?

(意譯)
那怎不可哀呢?

50 (莊子原文)
人謂之不死,奚益!

(意譯)
還有人說要追求長生不死呢。又有甚麼益處?

51 (莊子原文)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意譯)
形軀毀滅消失,但心也隨著消失,不是極大的悲哀嗎?

(李察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莊子此處提出了生命的兩個重要的元素。一是「形」,二是「心」。「成形」和「成心」是生命必須經歷的兩個階段。掌握了這兩個元素的想法,後面文字,雖然被人刪削修改,但意義已經離不開了。莊子的旨意,已經成立了。

至此為止,莊子的生命體系想法,可概括如下:
一,生命是有「真宰」的。
二,真宰創造了生命。但生命自己有抉擇能力。
三,生命的各部份之間,也有主宰。但不知道那一個才是最重要的主持者。
四,生命的實情雖然人類未必明白知道,但不會影響生命進行。
五,生命是有「形」與「心」兩部份的。
六,有的生命滅亡,是形與心俱逝。那是悲哀可惜的。

(此處隱伏有另一重要想法,雖然莊子並非詳述:到底「心」是不是一定會隨著「形」消失呢?還是未成之心,才會消失呢?己成之心,又會不會消失呢?莊子未有肯定此點,但他已經開出了一條思路。莊子只是說:俗世許多人,形心俱亡,十分可惜。)

52 (莊子原文)
人之心也,固若是芒乎?

(意譯)
人的心,是這樣難以明白嗎

53 (莊子原文)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意譯)
是不是只有我不明白呢?有沒有人是明白的呢?

54 (莊子原文)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意譯)
生命就是受到「成心」所指揮的。 (李察分析)
「成心」,就是上文所指「成形」與「成心」的「成心」。如果譯為「成見」,甚至「偏見」之類,就無法了解莊子區分「形」與「心」的思想,而整個莊子哲學體系,都不能了解了。

55 (莊子原文)
誰獨且無師乎?

(意譯)
有誰是沒有指揮的嗎?

(李察分析)
後世出現的成語「師心自用」,可能來自此處,但意義卻大相逕庭。莊子是認為,人應該接受「心」的指揮,這是正面的。而「師心自用」卻是反面的。中國人的成語,並不保証正確。否則,中國人就不會走那許多痛苦的冤枉路了。

56 (莊子原文)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

(意譯)
當需要抉擇的時候,何必用另外的「知」去代替「心」呢?

(李察分析)
這是需要了解中國方塊文字的右腦傾向思維模式才可能明白的一句。如果按語法探尋,是永遠無法解釋的。
此處的意旨是:「知」不能代替「心」去抉擇。

「知不能代心」,可憑下文一句「言非吹也」來領會。

莊子用的是現代心理學者認為是最先進的比喻法。
莊子主張,應該用心去抉擇,而不是用知去抉擇。至於甚麼是「知」,那就是在「是非」一章中的探討問題了。

57 (莊子原文)
有之?愚者與有焉!

(意譯)
有用外在的知去抉擇的嗎?有的,那就是最蠢的愚人了。

58 (莊子原文)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 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意譯)
未曾達到內心的整全狀態,而去參加到是非圈子中,是程序錯誤。就好像今日出發前往越地,卻在昨日抵達那樣。這只是無中生有。


(李察分析)
從此「成乎心」一句,就可以知道莊子的體系所在。他是認為,心是有「成」與「散」兩種狀態的。人不是與生俱來就有一顆「成心」的。這就意味著,後天的努力,是必要的,是可能的。An integrated mind, 就是莊子哲學的最佳說明。內心未得整全,妄論是非,就是無心之論,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但請注意,莊子並無否定是非。莊子只是要求內心的整全。
 
從此一觀點,可以看到,莊子以後所討論的「是非」是甚麼。因為「是非」不等同於「真偽」。那是兩回事。「是非」只是一種取向。而有人以為,取向就是「認同」、「埋堆」,是參加到小圈子裡去,參加到是非集團之中。但這只是誤解了「取向」。而欠缺判斷的取向,並不等於就是找到了真理。

這是閱讀莊子最愉快的一刻。因為,你會感覺到一種智慧的心靈,在隱隱的引導你。而且,更因為偽莊學者的介入,使你自覺好像一個偵探那樣,務要發掘莊子智慧的真相。人間樂事,很少是比得上此刻的。

可嘆只是歷代無數權威學者,在此失足。他們字面看文章,以為「成心」就是成見。他們以為莊子只是敦促人要摒除成見,回歸自然。而所謂「自然」,就是剷平是非,甚麼都不做。此處一解錯,全部「齊物論」就全不可解了。

59 (莊子原文)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意譯)
無中生有的是非,雖然像禹那樣聰明智慧,尚且無法明白,我又有甚麼辦法呢?

60 (莊子原文)
夫言非吹也。

(意譯)
「言」是人自己的思想和議論,是跟大塊吹風的抉擇原理不一樣的。 (李察分析)
大塊吹風,為生命提供了動力。至於「抉擇」,是人自己的事。
所以,人口中的言論,是跟天籟所吹的風,不同的。
大塊「吹」出來的動力,人可能「取」(抉擇)
人「言」出來的道理,對方可能「聽」(不等於抉擇)

「吹」提供動力所得到的是「生命」,
「言」提供說話所得到的是「意思」,兩者是不同的。

從莊子的思維理路去看,可以得到一種清楚明確的意旨:

風…..吹…..人…..抉擇(取)
人…..言…..心…..抉擇(自取)
(「取」即抉擇)

61 (莊子原文)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意譯)
人所思維議論的範圍,不是固定的。
這範圍,是言者決定,而不是聽者決定的。

(李察分析)
此言,是人口所發的言,亦是人的是非,是知的表達,不是成心的抉擇。

62 (莊子原文)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意譯)
無論有說過些甚麼,沒有說過些甚麼。

63 (莊子原文)
其以為異於鷇音。

(意譯)
那是跟小鳥的叫聲,沒有甚麼分別的。

(李察分析)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以外在的感覺亂說一通,就跟小鳥的聲音,沒有甚麼不同了。

64 (莊子原文)
亦有辯乎?

(意譯)
還要爭辯些甚麼呢?

65 (莊子原文)
其無辯乎!

(意譯)
不如不要爭辯吧。

(李察分析)
外在的是非,辯論是沒有意思的。

66 (莊子原文)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意譯)
世間所有的物,都無非只有兩個角度。一是「彼」的外面角度。二是「是」的自己角度。

(解釋)
為甚麼莊子不說內外,而說彼是?在逍遙遊中,已經早有了內外的想法。為何此處又另外用彼是?

請注意:內外和彼是,有微妙的不同。內外是說事情的本身,而彼是則是認知過程中的角度。
所以後文說,「彼」是一是非,「是」亦是一是非。

(李察分析)
許多註家有誤會,不知道莊子這裡說的主體是只有一個的「物」。是說「物」有「是」和「彼」兩種角度,他們以為莊子說的是兩種互相對立的「彼物」和「是物」。更進一步的誤會是以為莊子是在說「彼」和「此」。

67 (莊子原文)
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意譯)
從外面的「彼」方看,就不會看見。從自已方面的「是」方看,就會知道。

68 (莊子原文)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意譯)
外在的「彼」角度是從內在的「是」角度來的。而內在的「是」角度,也是從外在的「彼」角度來的。

69 (莊子原文)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譯)
所以,是和彼是同一的。不過是角度不同而已。 (李察分析)
此處,必須分清楚,「彼」和「是」本無不同,俱是觀察角度而已。但莊子不是說「是」和「非」沒有不同。莊子並非主張泯除是非。 

70 (莊子原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意譯)
事情有本身的規律。是那樣,就是那樣。
本來是可以的,就是可以。本來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 (李察分析)
這就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其實,做動物也是按照這基本要求去做的。一隻野外的兔子,會知道甚麼可以吃甚麼不可以吃。而人,卻往往不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這是因為,人的智慧有限,往往未能達到應有的要求。到人真正知道甚麼是可,甚麼是不可,那就是人類已經進化成人了。否則,就只能是停留在動物階段而已。甚至是動物不如。

而這兩句話,是直接從是非來。就是因為有是非,才需要有所抉擇。如果世間並無是非,則可不可也是多餘的了。一切都不可,或一切都可,就算了。當人能夠明白所謂「是非」的兩種內容(一種是取向,一種是真偽),又同時明白,是非會因為不同角度,而不同。所以,就會有「可以」跟「不可以」 的疑惑。

莊子的意旨,其實是非常明白的。世上不是全無是非。至於可以做不可以做,就要看實際情況。

而所謂「可」,可參看本書第一章,「主要實踐」部份。 

71 (莊子原文)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意譯)
道路是順著行進出現的。事物的判斷,是人為的。經過判斷的事物,就會顯示出本來的規律,讓你看到。

(李察分析)
這裡的重點,是「謂」字。那就是人對萬物,都加上一個稱謂。例如這是月球,那是海洋。等等。但實質上,這就是觀察和判斷。從此一「謂」字的角度,可以看到上面的「道」字,也是毫無神秘氣氛的。可以肯定,莊子的「道」,跟老子那故弄玄虛的「道」,有極大分別。而這是一種思想的脈絡。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脫胎自這兩句話。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可以知道,莊子是比老子的思想早一階段的。

72 (莊子原文)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意譯)
事情為甚麼會是這樣呢?因為事情的本身是這樣,所以就是這樣。
事情為甚麼會不是這樣呢?因為事情的本身不是這樣,所以就不是這樣。 (李察分析)
表面看,這好像又是賣弄文句。有點小聰明的人,一早己經學會。就猶如二十世紀,幾乎人人都是畫家。因為,人人都會畫抽象畫。胡亂幾筆,就可以教無知之徒,困惑一生。這類「惡乎然,然於然」「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句子,真是要多少有多少。砌文字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說明道理,就不容易了。

至於「事情的本身是這樣」,就略需智慧,才能了解。例如莊子在河岸邊看到魚從容地出遊,說那些魚是快樂的。就是從魚的本身看到的。這是一種溝通,亦是一種設身處地,是用直覺,更是用觀察去了解得來的。
(雖然「魚之樂」並非莊子原著,但他的意思,非常接近。)
問題是,為甚麼莊子與及其他無數真誠的人,都能夠一下子就感受到魚的快樂。但另外的人不能?

這是外在的邏輯,或賣弄文句之徒,永遠感受不到的。

73 (莊子原文)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意譯)
宇宙萬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亦有可供人類操作利用的所在。沒有事物是沒有道理的。亦沒有事物,是不可操作利用的。

(李察分析)
所謂「可」,實質上就是一種實踐。而實踐之可行不可行,不只是從個體去看的,是從人類整體看的。從本書第一章「主要實踐」的原理,就可以看到,人與物,是並存於宇宙中的,至於人應該用甚麼方法去實踐,怎樣善用萬物,就要看萬物本來的存在道理了。

這就是:「固有」二字的解釋。

而「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是莊子最積極的宇宙觀念。他的意思是說,沒有事情是沒有道理的。一切事情總 是有道理的。(至於人明白不明白這道理,是另一問題。)明白了道理(或規律),就可以去做。一切能夠明白的規律,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74 (莊子原文)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

(意譯)
所以,例子就是小草與大木,醜癩與美女,無論甚麼希奇古怪的事物,都有道路溝通為一。


(李察分析)
這裡面最重要的關鍵,是其中的「通」字。而一切的誤解,全部在這裡發生。小草與大木,是「通」的。而醜癩與美女,也是「通」的。就好像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能互通那樣。就好像我們的足趾甲能夠跟頭上髮相通一樣。

問題是,相通不是相同。在一個生命的大整體裡,各部份互相能夠溝通,是一個道理。但各部份並不是絕對相同。小聰明的人,無法從大生命的角度去看,以為一切相同,是誤會了。他們以為,生與死並無不同,大與小並無不同,是錯的。而這種錯誤,會直接通向虛無,更通向於一種消極無所作為的想法。當消極無為的道路不通的時候,就產生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謀略思想。他們以為生命就是身體,以為虛無恬淡,就能養生長生,以至追求身體永遠活著。這是一種古怪而不合理的結合。虛無與長生結合,是荒謬不通的。
這一種想法,已經從虛無走向反虛無,根本就是嚴重的物質主義。

而更加重要的問題是要了解:「通」有何意義?萬物如果相通,有何意義?

意義就是:萬物只有相通,才是互相可以了解的。如果不通,就是不同世界,就是不可能互相了解的。為甚麼說是「無物不然」?為甚麼說,萬物都有規律可以互相了解?因為,萬物是相通的。這是極其重要的想法,這就是莊子積極的根本所在。

75 (莊子原文)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意譯)
萬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分解,就是合成。而合成,也就是分解。

(李察分析)
中國文字,特別是中國古文字,有強烈的包含性質。這句話,如果為它精確定義,說莊子認為,「分」就是百份之一百等於「成」,而「成」就百分之一百等於「毀」,是不對的。

至於是否分解「導致」合成,還是分解「造成」合成,還是分解「就是」合成,還是分解總有一天「歸於」合成呢?雖然這裡有爭論的餘地,但從整體大局看,「分」與「成」都是「一」的一部份而已。

76 (莊子原文)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意譯)
萬物是無所謂「成」與「毀」的。到最後,都是溝通於一的。

77 (莊子原文)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意譯)
萬物互通為一,但人類勞神的時候不知道。這就是叫做「朝三」。

78 (莊子原文)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意譯)
甚麼叫做是「朝三」呢?狙公餵飼猴子的時候,說「朝早的時候三顆,晚上四顆。」
所有的猴子都發怒了。狙公說,「朝早四顆,晚上三顆。」所有的猴子,都高興了。
(說明)
狙(ju1), 猴子
芧(xu4 ), 栗子

79 (莊子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意譯)
現在,我準備「言」了。不知道,我的「言」,是屬於「是」的範圍呢,還是屬於「彼」的範圍呢?無論是屬於甚麼範圍,總之就都是範圍了。「是」的角度,也跟「彼」的角度,沒有區別了。

(解釋)
「言」在遠古時候,是非常廣泛的一個心念。而在莊子哲學裡,「言」是人對宇宙的思維反映,「言」是人對宇宙萬物的思索。
「類」,以一個比較現代化的字眼來比喻:「類」就是「範疇」。很多學者解釋「類」字的時候,以為莊子是把自己跟堅白論的那一群哲學家比較。其實不是。因為他們被上面一大段假文字障礙了,看不到中間的「是」和「彼」。

(李察分析)
很多人在翻譯莊子的時候,來到此處,因為受了上面一大段偽莊言論的影響,都無法看到,莊子此處仍是在說「是」與「彼」的問題,是與上文相承接的。這處錯了,以後就更混亂了。

讀莊子到此處,已經幾乎接近最高潮的尾聲了。或者,略略總結回顧一下,是有好處的。

莊子是一個一個心念地前進的:

第一:喪我,雖然這是被刪削未清楚的心念
第二:天籟,亦即「吹」和人的抉擇
第三:人與外物的溝通,有「成形」與「成心」之分。
第四:成心與是非。要先成心,才能判斷。
第五:判斷有「是」與「彼」的角度問題。
角度調正,解決問題就能知所進退。
可乎可,然乎然。
這一心念,「養生主」中有深度發揮。
第六:「一」的道理


80 (莊子原文)
 雖然,請嘗言之。

(意譯)
以下,就請讓我把問題弄清楚。

81 (莊子原文)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意譯)
一切總是有開始的時候的。
但開始也是有開始的開始的。
也有未曾開始的時候的。
所以,就更加有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

(解釋)
莊子的原文,只有三句。但這裡用了四句意譯。這就是古文的妙處。一切在不言之中。這裡只是按事情的發生先後,排列一次而已。 (李察分析)
必須明白,這裡一共是只有兩個問題:

一,莊子的問題,是宇宙是從那裡開始的。
他問:宇宙是來自「有」,還是「無」。
二,到底萬事萬物,是不是虛無。

82 (莊子原文)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意譯)
所以,從宇宙萬物的開始來說,是「有」還是「無」呢?是有中生有,還是無中生有呢?

83 (莊子原文)
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意譯)
如果說一切俱「無」,那麼,「無」是有沒有開始的呢?
如果「無」是沒有開始的,那麼,
「無」是是會有一個沒有開始的沒有開始呢?

84 (莊子原文)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意譯)
如果說,一切就是「無」,那麼,這一個「無」
又是從那裡開始的呢?是真的「無」,還是假的「無」呢?

85 (莊子原文)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意譯)
現在,我在發言了。但還好像是不知道,我是在發言呢,還是不在發言呢? (李察分析)
從這處,可以看到莊子是與笛卡兒相像的。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而莊子說,「我現在發言了。你說我是有發言呢,還是沒有發言呢?」事實當前,你能否認嗎?你能否認一切都是「有」嗎?

86 (莊子原文)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意譯)
天下間沒有東西比秋天樹葉的葉尖更大的。泰山也是小的。
早逝的嬰兒,非常長壽。但那號稱長壽的彭祖,卻是早逝的。

(解釋)
第一句是指空間。
第二句是指時間。

(李察分析)
重點是要了解,我們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表面上,我們都無法擺脫時空。但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本質,時間和空間就再無法束縛我們了。因為,人可以是絕對自由的。這原本是逍遙遊的主旨,這裡只是一再肯定。

87 (莊子原文)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意譯)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人人能解。似乎是無須意譯了。譯出來,反而不妙。

(李察分析)
這個「一」的道理,是不能機械地解釋的。人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但是,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整體,卻是不可分割的。每一個小範圍,加起來,就是大範圍了。這也是上文「類與不類,相與為類」的道理。
如果勉強要計算,要一加一那樣數算下去,就是思想方法的偏向了。因這樣的方法,是不可能明白宇宙一體的道理的。所以,緊貼著的這句:「既己為一矣、、、」就是用計算法去描述整體,那是不對的,所以,可以肯定,這一句話,是偽莊學者硬加進莊子之中的。

88 (莊子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意譯)
從前莊子有一次發夢,夢中變為一隻蝴蝶,栩栩飛舞,自己以為自己是很快樂的。不久醒來,一看,則自己明顯的是莊周。不知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呢?無論如何,在莊周和蝴蝶之間,必定是有分別的。這就是萬物的變化。

(李察分析)
《齊物論》到了此處,是一半篇幅被改動或增加之後的尾聲。遺憾只是我們無法知道,莊子的原文,有沒有更多的其他內容,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呢?幸運是「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一句,仍然保留,使我們可以明白,萬物與我為一,不是混和為一的意思。而且更重要的是,夢境與真實,是肯定可以區分的,不是一樣的。萬物化生變化,但萬物仍然是一個整體,生命也不是一場夢。這就是莊子積極偉大的地方。

2008.1.21 修訂
-----------------------------------------------------------


1-02-01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莊子喪我

1 南郭子綦隱儿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2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儿者,非昔之隱儿者也。」
3 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風的啟示

4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5 子游日:「敢問其方?」
6 子綦日:「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7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8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
9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10 似窪(洼)者,似污者,
11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12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13 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14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15 子游日:「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16 子綦日:「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人間百態------ 未能了解人生的人太張惶

17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18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9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20 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21 縵者,窖者,密者。
22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23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24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25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26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
27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28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29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30 樂出虛,蒸成菌。
31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32 已乎,已乎!
33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莊子生命原理---- 由彼而我,真宰的存在

34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35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
36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37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38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
39 汝皆說之乎?
40 其有私焉。
41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42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43 其有真君存焉。
44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人類生命的特質: 成形與成心

45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46 與物相刃相靡,
47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48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49 可不哀邪?
50 人謂之不死,奚益!
51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52 人之心也,固若是芒乎?
53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成心是了解生命的前提: 未成乎心的是非,是虛妄的。

54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55 誰獨且無師乎?
56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
57 有之?愚者與有焉!
58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59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未成心的是非之言,是沒有意義的。

60 夫言非吹也。
61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62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63 其以為異於鷇音。
64 亦有辯乎?
65 其無辯乎!

研究萬物的兩種角度:彼與是

66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67 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68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69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宇宙的原理:有所然,有所可。一切可解,一切可能。是因為萬物為一。

70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71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72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73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74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

「一」的多層次意義:「通」----- 是空間與時間上的「通」。
朝三暮四:今天生明天死,或今天死明天生,意義是一樣的。


75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76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77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78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 此處可能有遺漏

79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從時間與空間看萬物,有與無都不是重點。

80 雖然,請嘗言之。
81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82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83 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84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85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重點是一個「一」字。

86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87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雖然萬物為一,但萬物之間仍是有分別的。

88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1-03 確定真本《莊子第三:未定名》譯解

1-03 確定真本《莊子第三:未定名》譯解



《庖丁解牛》譯解(李察按:本章原名,已無法查考。「養生主」三字,肯定與原著精神不符。
一般讀物,題本章為「庖丁解牛」。是比較直接的表達。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寫的。



《庖丁解牛》 譯解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寫的。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意譯)
庖丁為文惠君宰解一條牛。手之所觸碰,肩之所倚旁,足之所踐踏,膝之所抵著,響聲砉然,刀鋒所過,音聲騞然。全都合乎樂音節奏,有如桑林之舞,是經首樂章的和唱。

踦:粵音:gei2(音己、幾、紀)普通話:ji3
(the shin; to pierce; to touch)
砉:粵音: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騞:粵音: 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李察分析)
高手和庸手的分別,很容易看得出來。就如同黃金和黃銅那樣,明眼人一看就看出來。這樣精美的文字,誰能仿效?沒有人能夠仿效。所以,許多時偽莊子一動筆,就會露出破綻。

2 (莊子原文)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意譯)
文惠君說:「啊,真好。技術竟然可以達到如此地步嗎?」

3 (莊子原文)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意譯)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而那是超乎技術之上的。當初我解牛的時候,所見的無非是一條牛。到三年之後,卻看不見一條完整的牛。到如今,我是用心神而非以眼目觀察的。我的手足外在器官,審慎知道運作的界線,但運行的卻是內在心神。我依循天理,批開大的間隙,導向大的空虛,找到本來的道路。我的技術達到肉與骨之間未有著落的處所,何況那些大骨節呢?一個好的庖子,一年便要換刀。因為他只是割切。普通的庖子一個月便換刀,因為他是砍斫。現在,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而刃口還是好像剛剛磨出來那樣。因為關節處必定有間隙,而我的刀刃,卻是全無厚度。以無厚入有間,就好像去到極大的空間那樣,有很多迴旋的地方。

卻:粵音:koek3普通話:que4
(still, but; decline; retreat)
窾:粵音:fun2(音款、梡、盥)普通話:kuan3
(hole; hallow; empty)
肯:粵音:hoi2(音海、豈、凱)普通話:ken3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綮:粵音:hing3(音興、慶、罄)普通話:qing4
(embroidered banner)
軱:粵音:gu1(音家、姑、孤)普通話:gu1
硎:粵音:jing4(音形、仍、營)普通話:xing2
(whetstone)

(李察分析)
這裡只是短短的一段文字,卻是中國文化最精妙的關鍵之所在。

第一,莊子的目的是「道」。而「道」是並不神秘的。「道」可能是一種方法,一種哲學,甚至是一種領悟。「道」是比一般「技術」稍高的層次,未必是絕對的層次。

第二,莊子第一個提出了「心」和「形」的區別,也就是「內」和「外」的區別。所謂「以神遇不以目視」,就是說,他用的是內在的方法。外在的器官,是受內在的心神指揮的。語句雖然簡單,但卻是一個大原則,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方向。所有的細節,要由以後的人來補充。

就好像一座偉大的雕像,粗胚已經造好了。這也是中國人的思想方式。跟西方的假設、求証、証偽等路向,完全不同。

關於何謂「內外」,何謂「以神遇不以目視」,這是一個大題目,是一種大感受。而莊子也只不過是給了你兩句話,但落實去講,就要多花唇舌。請參看本書第九章。

4 (莊子原文)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意譯)
雖然是這樣,每到於交錯纏結的地方,我看到了困難,就會警惕。視線凝定,行動隨之。小小著力,牛就謋然一下子解開了,像一灘泥那樣堆在地上。我提刀站立,四面環顧,躊躇滿志,把刀妥善收藏。

族:粵音:zuk6(音續、逐、軸)普通話:zu2
(family clan, ethnic group, tribe)
怵:粵音:zeot1(音卒、黜、倅)普通話:chu4
(fear, be afraid; shy, timid)
謋:粵音: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李察分析)
視止行遲之句,是中國文字的最高境界。一場非常複雜的大行動,幾句話說,就全部交待清楚。而更奇特是庖丁的態度,他不像是宰殺一條牛,而是像在進行一種偉大的經典儀式,是十足十的專注。因為,這小小廚房事務,就是一切人類行為的經典。若干冬烘先生,時到今日,仍看不到這種美文的最高境界,這裡加兩字,那裡又加兩句,以為莊子是他的作文課學生,文字非由他改動不可。簡直是嗚呼。

5 (莊子原文)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 也。

(意譯)
手努力的去檢拾柴薪,讓火傳下去。不知道柴薪已經燒盡了。

(李察分析)
(按:這是突然出現的一句話,是與前面庖丁解牛一段,全不相接的。只是,「薪盡火傳」是十分好的比喻,對於生命的內外觀點,有明確的解釋,所以,其中的意思,是與莊子的原來旨意相合的:雖然,這一句話,未必就是真莊子的話。

有一種解釋,可以把此句話與偽莊子的上文「帝之縣解」連接。這是學者杜而未提出的。他參考佛家哲學,以為,火是不好的,水才是好的。佛家的「寂滅」,就有火滅的意思在內。他把「帝之縣解」與「薪盡火傳」合起來解釋:「古代的人,以為至人就如帝神之解倒懸。如果用手不停的拾薪燃火,火仍要續傳而不熄滅。」杜而未說:「所以養生主的意思是:不當拾柴使火繼續下去,不要度貪欲生活,要歸真反樸,與道合一,要「縣解」,要和帝神同樣「縣解」。」

如果杜而未的說法正確,則這兩句話,就是偽莊子說的,而不是真莊子說的。因為,據說火就像人的慾望,要熄滅才好的。

但這種完全壓制慾望的想法,不可能是真莊子的話。一個純正的人,不會覺得慾望是壞事。能夠正確平衡自己,慾望是天然的本來賦與。食色慾,使人的外在肉身延續。而求知慾與溝通慾,則使人的內在生命延續。問題是要平衡而非壓制。

這一點,參考《逍遙遊》就可以見到:如果人生是這樣美好,獲得了自由,就能夠上天下地,遨遊於天地之間。那為甚麼還需要追求「解脫」?
 
因此,我們此處是根據莊子的本來用意,判斷這句話,是與真莊子的意思相合的。雖然我們無法分辨,真莊子是否真的有這樣說過。但這是與他的意思不相違的。
亦也許,這句話是應該插在其他地方的。所謂「亂簡」,就是說古書的竹簡錯置了,也不是不可能。但這句話本身,有獨立的意思。特別是其中所強調的「傳」字,就更加明確。生命是像火那樣傳下去的。生命表面是用基因傳下去的,但內在的生命是靈性的傳遞,而不是肉身的傳遞。沒有比這說得更好的話了。

而這句「薪盡火傳」的話,正好是作為「善刀而藏之」的注腳。因為,生命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保存肉身,庖丁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保存刀。庖丁的目的,是要講究工作方法,是要用心神去了解環境,要完美的完成任務。而偽莊子最錯誤的誤解,以為這篇文章,是要教訓我們好好的愛護身體,是要「養生」,要保存長生不老。但生命的目的是燃燒。就像柴薪那樣燃燒。刀始終是要「用」的,換言之是要毀滅的。但所完成的事業,可以傳承下去。

(2007.6.6 小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