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2-09 內外

2-09 內外







第一節 何謂「內在」
第二節 何謂「唯外論」
第三節 「內在」和「內向」有何不同
第四節 「內向」不等於「消極」 
 第五節  怎樣探索內在
第六節 「成心」
  第七節 「心」與「靈魂」有何區別
第八節  怎樣平衡內外
  第九節 靈魂可否離開軀殼
第十節 靈魂的九種想像 


「內」和﹁外」,是很普通,很平凡的字眼。但今日的我們,很難想像,這兩個字裡面,蘊含了一種重大的秘密。而這個秘密,是人類進化到了今天,尚未解決的。

「內外」,可能是西式思維和中式思維的最重要區別。雖然,今天再要分別甚麼中式西式,意義已經不大。但這是人類思維方式發展的不同模式。中式跟西式不同,東方跟西方也不同。明白了這一種區別,或者,我們可能略為聰明些。

莊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到「內外」,但莊子沒有告訴我們,甚麼是「內外」。不過,莊子的想法,明顯跟古希臘唯心唯物那一套想法不同。古希臘人以為,宇宙萬物,不是唯物,就是唯心。後來又有所謂心物二元論。有的唯心論,更以為一切萬物,都只是一場夢那樣的影子。這一種想法,一直要到量子力學出現,才得消解。據說,量子力學間接証明了,這個世界是真的。

但中國人的思路,完全是另一個回事。中國人以為,宇宙萬物的分別,並非心和物,而是內和外。

「內外」雖然似乎簡單,任何人都知道何謂「內外」。而「見外不見內」的思維方式,彼彼皆是。因為,表面現象,永遠是比內在真相更容易掌握的。


第一節 何謂「內在」?


每一件「外在」事物,都很清楚明白,都能夠說明,都有一種前後左右上下的座標。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都有這種座標,幾乎就像是立體雕塑那樣清楚。是圓是方,有目共睹。表面現象,是人人可見的。

但在世界上找不到「內」的解釋。甚麼是「內」?那是比「美」更加使人迷惑的。許多人說過「內在」。甚至,許多人曾經描繪過「內在」,但沒有人能夠解釋「內在」。羅丹的雕塑,從外面看是多麼的美麗。但羅丹自己說,他所表達的是「內在的真理」。而「內在真理」,卻並非人人有資格見到。因為,許多人是「內在的跛子」:披頭四約翰連儂的歌聲。crippled inside, 就永遠不能看見內在。

約翰連儂(John Lennon)是披頭四的真正靈魂。其他三位,只是過場腳色。只有約翰才是真正英雄。他的致死原因,可能是他那首:「內在的跛子」。重低音歌曲,本來是給不用腦的人聽的。但如果在重低音之中,混合了高度智慧,那就是震撼世界的力量。忽然間,智慧和體能結合,非常可怕。

他說:

你可以擦亮靴子,你可以結上領帶,你可以梳理頭髮,你看起來挺帥,你可以把臉孔,隱藏在一種無知而且虛假的微笑裡。但你不能隱藏你跛腳。你跛在內裡,人人都可以見到。One thing you can't hide, you are crippled inside.

欠缺一種內在的思維能力,就是內在的跛子。

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的作品:「老妓女」(Old Courtesan)是名聞世界的傑作,放在盧森堡的美術館裡。但許多經過的觀眾,掩眼不看。

一個老年的裸女,肌膚鬆弛無力,包在隱隱可見的骷髏上,關節都在遮蓋的皮下顯露出來。短小的臂,收縮的手,聳起的肩,完全乾枯的乳房,連臀部也和乳房一樣。她的皮膚,比木乃伊還要皺縮。

這樣醜的形象,藝術家為甚麼要呈現出來?

羅丹在他的遺囑中寫著:在藝術家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在任何人任何事物上,他銳利的眼光,能夠發現「性格」,能夠發現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內在真理。而這個真理就是「美」的本身。

羅丹指出,在藝術家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的。他認為,只有那些不能表露真實的藝術品才是醜的。虛假和做作都是醜。只要能顯示內在的真實,就是美了,儘管有時真實又會帶來極大的痛苦呢。

所謂「性格」,就是事物本來所含有的意 義,就是內在真實的披露。羅丹認為,只有堅決而直率的觀察,才能看透事物本來所含有的意義。

在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在自 然中認為是醜的事物,時常更能在藝術中 顯示出美來。因為內在的真實往往能在各種畸形與殘缺中顯露。往往,在自然之中,越是醜的,就越能顯示性格,就越美!甚至乞丐也是很好的寫生材料呢?

  此處,聰明的讀者必定不會混淆,羅丹雖然說的是「藝術」,`他念念不忘一個「美」字。但實質上,這不只是藝術問題,而是人類尋求知識的基本問題。所以,到最後,就有這「內在真理」的名詞出現。

問題是,老妓女的「內在真理」是甚麼?羅丹沒有告訴你,李察也沒有告訴你。因為,這是語言的障礙,現在,羅丹用了多麼大的努力,用一件藝術品,把「內在真理」呈給你看。你能看見嗎?你能有那一種內在的「熱腸」去感覺嗎?你知道,為甚麼人類會有妓女這種行業嗎?你知道人性嗎?你知道地上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問題嗎?

噢,那實在是說得太遠了。如果你不是內在的跛子,你肯定是立刻明白的。

x x x

何謂內在?第一個觀察:

「內在」是切不開的。

當你拿起一把利刀,把橙分開,橙汁的香味,濺滿一室。你找到了橙的內在了嗎?其實,這分割開了的橙,仍是半個外在的橙。你尚未看到半個橙的內在。把半個橙再切一半,結果也是一樣的。這橙可以一直切下去。無論切得多麼小,看見的,都只是外在。科學家從地面挖一個深洞,直達岩漿,仍只是看到地球的外在,看不到地球的「內」在。一塊岩漿,從地底深處取出來,可能看到的,仍只是這岩漿的外在。一個人也一樣。把人的腦解剖開來,是找不到他的「心」的。連文字也找不到。你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個「字」,存放在腦中何處?能否用解剖剪刀,剪出來看看?問題何在?問題是:我們切不可把思想停止在這裡,驚訝一番就算。因為,這是改善思維能力的重要開端。

到底「內在」在那裡?

「內在」,不是在其他地方的。內在只是在外在的裡面。例如,企圖看清楚「企業」內在的人,只需要在企業的本身看。

企業就好像一頭怪獸。從外面看,你不知道怪獸是否健康,亦不知道怪獸要去那裡。外在的方法,可以為怪獸測量血壓、心跳,或者僱用商業間諜偵測。但內在的方法,只需要感覺,或者,可以為怪獸「把脈」。到共鳴出現,節奏相同,駕馭怪獸,如同飛車。到那時候,你的企業,就是真正屬於你的。 「內在」是並不神秘的。所謂「內在」,只是不同的觀察角度。看見外面,又看見裡面,全面感覺,整體感受,就是內。   

  「內在」是需要用直覺,用潛意識、用感覺、用推想、用一切非外表觀測的方法去了解的。但內在觀察並不拒絕外在資料。例如剛才提到的「把脈」,就是一種外在資料。但,外在資料始終只是輔助性質,決定性的致命地方,永遠都在內裡。你認識一個迷人的異性,異性的面貌,甚至身家財富,都是外在資料。這些外在資料,只能是你的參考。你必須知道對方的內裡,因為,內裡才是切實的。再說深一層,你甚至不是「知道」對方的內裡,而是「抵達」、「存在於」對方的內裡。就好像你就在你自己的內裡那樣。

  在一切人類所能接觸的事物之中,有許多未知成份。有許多事情,是人類智力在現階段所不能了解的。所以,一方面,「內在」是可以知道的,是不神秘的。但另一方面,「內在」又是不能知道的,是神秘的。就像「生命」的本身那樣神秘。

就好像一個醫生,當他充份了解病人的內在問題,他可能治好病。但他不可能讓人永遠把生命保持下去。有許多事情,我們無法以人類現階段的智慧了解。所以,在未知世界之前,我們只能估量:到底我們知道了些甚麼,或者到底我們身在何處。

「內外」,是莊子為我們所開闢的路。這條路,或者可能通往真理。人類大部份的困惑不明,都可能在此處得到解決。

  宇宙除了大小分界,還有內外分界。這就是智慧的莊子,所看到的宇宙。大小分界,使我們抵達境界,思想成熟,徹底自由。這是本書第四章的內容。但內外分界,卻使我們能夠在現實環境裡,掌握規律,使用我們的自由。莊子給了我們一個六向度的座標。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後。但六種向度之內,尚有內在的座標。莊子的努力,我們衷心感激。如果不是莊子,我們的頭腦,不會這樣清醒。

  怎樣從內裡明白?

  一個例子是性和愛。性是在外面的,愛是在裡面的。所以,性通常都是聲色的表面。但愛就要用心。 愛因斯坦是西方文化的外在代表。他就是無法從內在去了解事情。他永遠不能離開外在的計算。他談戀愛,他不能明白甚麼是「愛」。他見異思遷,追求婚外情人,到他看到情人還有一個女兒,他的心又變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覺得情人的女兒更加青春,更加健康,更加desirable,他因此轉向,想去追求情人的女兒。他完全不知道,人間是有「愛」這回事的。他只能從外面去看。

  問題是內外必須平衡。他未能從外面去計算宇宙的總方程式,更不可能從內在去了解宇宙。

奇怪的是,「宇宙」和「人生」是一對的。 從「人生」來說,內外好像很清楚。

  就好像「薪和火」那樣的清楚。

  柴薪是外在的,但火光所燃發的能量,卻是內在的。就像你的臭皮囊是外在,而心思是內在一樣。外在的東西,是變異的,虛幻的。內在才是切實的。黃金白銀,可以轉眼成空。生命可以是短促得不能再短促。但生命所迸發的光輝,像柴薪所發的火那樣,卻是永遠存在於宇宙中的。

另一個很明顯的比喻是音樂。

音樂是從內而外,又從外而內的過程。一本樂譜,某甲指揮是一種味道,某乙指揮又是另一種味道。貝多芬的田園,卡拉揚跟阿巴度完全不同。一個經典保守,一個熱情活潑。相同的樂譜,只要有本事看穿裡面,發掘出來,你就震驚天下,如同李雲迪。他就是看穿了蕭邦,一曲喚醒了全世界。 樂譜化為樂音,樂音進入耳朵,一層一層,都是由內而外。相同的樂曲,在不同的心靈聽來,感受可以完全不同。因為,對於心靈,樂曲是外在的。樂曲進入了裡面,在裡面發生甚麼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音樂家寫作,是化內為外,寫成樂譜。樂譜外在化,成為樂音。但樂音又可以內在化,進入他人內心。內內外外擾攘一番,兩顆心靈,忽然接通。不止音樂是這樣的。每一件事,都有內外分別。能分辨的人有福了。


(內在的靈性)

(音 符)

(樂 音)

(第三者的內心)


音樂是在人體醫學之外,最佳的「內外」例子。相同的音符,寫在紙上都一樣。但不同的演繹,內在實質不同。

  Riccardo Chailly 是一個值得注視的指揮家。在他棒下,馬勒有異常生動的呈現。在Gustav Mahler-Attrazione D'amore 一片中,Riccardo 說,他最希望的不是計算音符,而是尋找那隱藏的內在意義:那看不見的張力,那無形的力量,到底,都藏在那裡?

平平常常的句子,他棒下好像火焰。光彩抑揚,好像一座燃燒的山。你會忽然震動不已。因為,你從不知道,原來山是可以這樣高的。

  音符是外在的。用機器也可以敲出來。但內裡的「靈」,卻在另外的地方。樂音在音符之內,而靈性又在樂音之內。奇怪是為甚麼機器敲不出靈來。

為甚麼相同樂音,有人心動,也有人毫無感覺?或者,「內在的靈性」好像鑰匙,不是每一顆心都能對應的。而外在的資料太多,有時也會造成封閉的。

  何謂「內在」?可舉的例子,有無數之多。李察在報上寫作一個「問到底」的專欄,每天只寫三百字。最近用電腦搜索一遍,發覺其中提到「內在」的地方,竟有三百多篇。有十多萬字篇幅。都是並不自覺地引用了「內在」的例子。這一批小文章,附在這裡或者稍嫌太長。稍後或者可以另外印刷出來,作為參考。許多人有興趣知道:到底在談到何種題材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內在」。

何謂「內」?讓我們先看看,何謂「外」。


第二節 何謂「唯外論」?


 「唯外論」,是李察杜撰的名詞。世界上是沒有這一種理論的。「唯外論」,只是一種比喻。古希臘的人說「唯心論」、「唯物論」。中國人會不會跟著說「唯內論」、「唯外論」呢?大約不會。雖然,從觀察上看,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是只能看到外面世界的。將來,或者我們可以為「人」之所以「人」,作一個新的解釋。動物是只能看見外面的。只有人,才能看到內裡。但這是說說而已。因為,動物的內在感應力量,是非常強的。動物也是看到內在的。甚至可能說,動物之間的溝通,完全是一種內在的溝通。

而問題是,為甚麼這樣多的人,只見外面,不見內裡。

「唯外」是人類智慧進化的原始階段。幼稚時期的人類,張開眼睛只見外表,不見內裡,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悲慘的。當一個人,或者一種文化,只能見外表,內在的一切無法看見,就會導致悲劇。

 幸運是大多數的人,都有一種天然的平衡。只有嚴重失衡的人,才會只看外不肯看內。這個世界,是內外合一的。一切事物,都有內外兩方面。個人健康,固然是要內外合一,而經濟、政治、科技、教育,也一樣。任何行業的專家,倘若內外兼顧,必有巨大成就。唯外論者,有時是出於一時的盲目,有時是出於深度的畏懼,有時是出於外在的慾望,希冀得到認同,拚命否定內在,所以判斷通常錯誤。世界各種大問題日益難解,都是內外失衡的結果。

  從前有一種哲學理論:心物二元論。但今日,我們想到的是內外。心和物可能二分,從外面看起來,心是心,物是物,喜歡邏輯的人,很快想到,那是兩件事。但如果不說心和物,只說內和外,你立即就知道,這不是兩件事,是只有一件事。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這會使人明白,任何事實,觀察角度都可能分為內在觀察與外在觀察兩種角度的。而所觀察的事物,雖然方法不同,但永遠是只有一件。

  或者,我們可以從物理學的高角度,回到管理學的低角度看。物理學上,一張椅子,一塊石頭,都可能有內外之分。從管理學看,一個企業,更加有內外之分。總管企業的人,一旦看到了企業的內在生命,他的企業,就會生存得很好。至於那些只會從外面去「管」的管理者,很快會管死一個生命的。

「唯物論」和「唯心論」,是上一輩的思考角度。他們以為,世界上,除了物就是心。因此引起無數爭論。這兩個名詞,導致了戰爭,亦導致了思潮的對立。但這兩個名詞,是不準確的。一隻水杯,一枚銀幣,甚至一種經濟制度,從外面看,都是「物」。但從裡面看,是不是「心」?一塊石頭,有沒有「心」?路旁的石頭,都有一顆「心」在裡面?太玄虛了。所以出現了「唯物論」,把一切不確定的東西,都剔除在思考範圍之外。以「實際」,反對「虛幻」。所以,主張唯物論的人,反對唯心論。

而這就是思維限制。思維系統有外無內,思路只在外在的測量數據裡拐彎子,看不到事物內裡的本質。而所謂「內裡的本質」,並不是「心」,也不是「宗教」,只是「內在」。從內外兩方面觀察問題,不等於唯心論,而是更實際地掌握事實。

 為甚麼研究內在,並非唯心?因為,內在未必就是心。

 「內在」不一定等於生命,不一定等於靈魂,更不一定等於心。雖然,內在「可能」就是心。

  例如一隻會飛的雞有生命。這雞有內在,亦有外在。但不幸是雞死了,雞沒有生命了,雞已經化為燒雞。很快,就會進入另外一個生命的身體裡面,被人吃掉。  

  問題是,燒雞雖然沒有生命,但燒雞卻仍可以分為「內」與「外」。任何人都很難相信,放在餐桌上香噴噴的燒雞,是只有外,沒有內的。這燒雞的色、香、味,都是由燒雞的內在本質決定的。至於燒雞的外在賣相,雖然也重要,但內在仍是主要的。所以,很少人否定內在美。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一隻雞的內在,已經變了。內在變化,外在亦已經變化。但無論是活雞死雞,都是有內在的。

  為甚麼燒雞沒有生命,卻有內在?其實這是語言障礙。內在的「在」字,暗示了某種存在,使人以為那是一種像「靈魂」或「生命」之類事物。其實全都不是的。內在並非存在,內在要跟外在一起,才是一種「存在」。任何存在,都有內外之分,內外是拆不開的。 

  任何事物,有外必有內,就如同有上必有下一樣。有上無下,有東無西,是不可能的。問題只是思想的不良習慣。尚未成熟的思維,只看見外面,看不見內裡。 因為,「內」是無法用外在方法了解的。「內」是不能量度,不能計算,不能用眼耳口鼻等感覺器官去偵測的。亦可以說,「內」是在另一種思想範圍裡的。比較方便的名詞是「直覺」、「潛意識」,等等。但直覺和潛意識之類心理學工具,仍非研究內在的絕對方法。如果有人問:「怎樣用潛意識去研究一隻燒雞的內在?」答案可能是笑話。至於那些肯去深入思想的人,在笑完之後,或者會想到,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怎樣從內裡去研究事情?

地球人的無數重大錯誤,無數悲劇,無數痛苦,歸根結底,來源都是「唯外論」:只見外面,不見內裡。       

無論你認識的是一個可人異性還是陌生朋友,如果只看外表,或者,連看都不看,只聽風言風語,一知半解,你就永遠不可能跟對方溝通。溝通是必須要從內裡著力的。

他們以為世界就僅是牛頓力學所描述的那麼簡單:只要找到支點,用一根足夠長度的竿子就真的可以舉起地球,而所有奧秘,都可以用一架顯微鏡看穿。他們以為,世界是很簡單的,是可以操縱的。只要有足夠的知識和力量,就可以去「做」:以為人的意志勝過一切,不必考慮其他。這是十九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偏向。權威們早已劃定了一條思維的界線:以為,這樣才是「理性」的。而超自然範圍的探討,則是「非理性」的。

外在角度,通常吸引,就如同地獄門那樣吸引。對於尋求真相的有為青年,那是磁力的漩渦。表面的光彩和顏色,畢竟迷人。


第三節 「內在」和「內向」有何不同?


任何事物,都有內外之分。例如愛和性、心和腦,內外區別是較為明顯的。一個人,也比較容易看到自己的「內」和「外」。企業的「內在規律」,跟「外在表現」也是比較明顯易見的。萬事萬物,都分內外。一個橙,一隻燒雞,都有內外分別。為甚麼要用「燒雞」做例子?因為,燒雞是一隻死的雞。活雞有內在,死雞亦有內在。活雞死雞,都各自有本身的「內在規律」。

至於「內向」,則是思維的「方向」。「內向」跟「外向」,表面上是一種性格。內向人文靜,喜歡藝術、音樂;而外向人活躍,喜歡運動、探險、打架,等等。

  但實質上,這是兩種思維方向的不同,更是文化路向的不同。例如,哥倫布是外向的,他發現了新大陸。而唐僧三藏雖然同樣是一個旅行家,但他卻是內向的。他去印度,目的是研究內心世界。

  事物有內外,思維分方向。這是要知道的。

一般見解,常以為內向都是不好的。以為內向就是害羞,怕事,不敢見人,內向就是自閉。李察相信,內外的真正解釋,未必是在現代心理學的能力範圍之內。所以,目前也是只能沿用數千年來的「古法」,或者「中式思維」的方法去研究。

  而這種方法是好的。今日西方,太偏重於唯物,有的哲學家,連「心」也不承認,否定世上是有「心」這一回事,因為,心是看不到的,不能用科學儀器偵測的。如果一切要跟從這種方法,就永遠不會看到內外的分別。「中式思維」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不否定內在的研究。而「西式思維」,或者「科學思維」,則是否定內在,只偏重於外在研究,一切以外在的數據為依據。這種方法,是不能抵達事物內裡的。內在並無數據,數據僅只是提供一種額外的參考。所以,研究內在,不能沿用現代人的科學方法。

到底何謂「內向」?

「內向」是一種思想方法。特點是把整體的外在資料收進心裡,在內裡蘊釀。所以,內向接近於中國式的傳統思維方式。這種方式,重點是「綜合」。而外向的特點是往外面研究,重點是外在的「分析」。這是西式的思維特點。

內外向是兩種不同的思想方式,至於影響到人的性格 ,則是後來的事。這種不同,很可能是由於腦偏向的不同而來的。著重右腦的人,喜歡綜合,喜歡從整體上研究領會。而著重左腦的人,喜歡分析,愛把包括人體器官在內的一切拆出來研究。

內向和外向只是思想方法不同而已。



  第四節 「內向」不等於「消極」
 


  這是一個誤會。一提到「內」,無論是內在也好,內向也好,許多人聯想到深山裡的寺院,或者萬事不理的僧人。 這一種誤會,二千年前便已發生。許多古代中國人,以為莊子是隱者,是消遙物「外」,看空一切,置身事「外」的世外高人。而今日西方世界,亦有近似的誤會。他們以為中國就是東方,而東方哲學,就是消極和退隱。有時,也用「回歸自然」這類術語。

古典印度哲學,或有這想法。他們喜歡探索內裡。對於世事,也不想多加干涉。 但遠古的中國人,並不這樣想。莊子提到的「內外」,是看透了宇宙的根本。而「內外」的想法,比唯心唯物的想法,更加接近。宇宙萬物有內外之分,當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時候,有內外兩種方向。莊子從來沒有叫人停止探索,或者廢棄知識。那只是老子的誤解。

  「內在」不等於「遁隱」,就猶如研究潛意識的心理學家,不等於潛心修道的和尚那樣。這是兩回事,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如果無法分辨這兩者,就會像中國古代的二流學者那樣。

  中國古代的二流學者,通常喜歡莊子,以為莊子是遁世的隱者,以為莊子只是不理世事,隱居在深山密林裡內省修道。

 其實莊子從來沒有這個意識。這個意識,屬於歷史上的統治者。統治者們都喜歡看到,有智慧能追求知識的人,都迴避,都不理世事。世事就任由統治者處理。而莊子不是隱者。他是一位超時代的哲學家。他的「內外」,是思考的兩種角度。他只是提供了一種觀測宇宙的方向。

  但問題是,中國古代的庸人,為甚麼會有這種誤解?大約這是由於思維習慣的偏向:外在事物,比較容易測量、衡度、了解。而內在的規律,就幾乎沒有現成的方法。他們無法了解內在,以為潛心修道就是內在。以為莊子僅是一個「隱者」。這也是中國文化在兩千年的長途中,無法迅速發展的因由。


第五節 怎樣探索內在?


「探索」內在,是不能用一般的「探索」工具的。所謂「探索」,好像是一種魔法,其實只是「能量的使用方向」

內在的魔法,使愛情潤滑,外交順利,商業成功。魔法和一種未知的能量有關。某種適當的能量,能夠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點。

能量的魔法很簡單:

「能量用在外面的時候,裡面就會因為欠缺能量而閉塞。相反,足夠的能量用在裡面,外面亦可能清楚。」

探索內在,其實只是一種能量的導引方向而已。

例如愛情:當一方需要動用偵測技術的時候,所施放的外在能量,會自動堵塞他自己的內在通道。愈偵測,愛情就愈失敗。相反,如果把能量用在內裡:從真心裡發出來的任何眼色、言辭、體勢,都能溝通。從這種角度的溝通,才是真正的「知己知彼」。

  許多時候,人家愛你不愛你,你自己愛人不愛人,都要從內在去了解。要用眼睛,要用耳朵,更要用心。但有的人,喜歡用外在方法。例如,千方百計去偷錄對方的電話,拆看人家的信件,甚至僱用私家偵探。這樣,就永遠不能看到對方的真心,愛情也就不存在了。

溝通上的內外原理是:內在的「誠意」,很容易被外在的「用意」抵消。

  看到事情的內外兩面,是成功的基本條件。從外面看,只是表面清楚。一定要看到內裡。如果只看外面,到最後,一定會喪失控制。這並非藝術行業獨有問題。在一切生命範圍中的事務,外交國防和企業經營,完全一樣。無論汽車製造,航運,電話...,如果只看會計數字,只控制財務,這裡加一些,那裡減一些,就不會看到企業的生命。外在控制太過份,就會迷失方向。

  我們身上,都有內外兩種器官。外的是眼耳口鼻,內的是心。必須學會用心,才能從內裡明白。

第一個問題:甚麼是「心」?

「心」是一個內在的腦。腦,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外在器官,而心,是身體的內在器官。

  這似乎很費解。就當這一句是廢話好了。我們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不說這類廢話的。換句話說:心只是一種比喻。世界上,根本是沒有「心」這種東西的。「心」只是我們「想」出來的。所以,心是一種比喻出來的想像。

 當我們運用外在的感覺器官,或延伸器官的時候,我們並不是用心,而是用腦。何謂「延伸器官」?例如,我們的視覺是用眼睛的。但有時需要使用顯微鏡、放大鏡、內窺鏡,等等。那就是延伸器官。

  當我們利用視聽嗅味等感覺器官,加上人為工具,去從外面測量事物,並且利用所得到的資料分析計算推論,我們就是在用腦。

當我們專注於內在資料的時候,就是用心。

但這種分別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腦在分析計算外在資料的時候,仍是用內在的腦(亦即心)去進行的。腦在進行任何思想的時候,都是用心去做的。腦和心,是不可能分離的。

但是,請記著,這只是設想。

設想,腦只能分析運算外在的資料。內在的資料,需要另外的內在方法。而我們假設,這種內在方法,是有一個完整的但卻是虛擬的「器官」去處理的。這一個假設的器官,就是「心」。

當這些外在資料跟內在資料溶合,判斷並不絕對依從外在資料,就是用心。心所處理的,是內在資料與及外在資料。

心是不排斥外在資料的。但當外在資料變成為唯一的標準,就是不用心。

例如,醫院是一種科學管理的機構。要計算成本,所以要收取費用。但現在門外來了一個沒有錢的急病病人。醫院職工拒絕病人,見死不救,就是只按外在資料辦事。他只是不用心,或者,是被迫不用心。被規章和制度限定,不許用心。

但這一位不幸的守門職工,又會飽受指責,都說他欠缺愛心。但問題的實質,並非他一個人不用心。而是一種集體的思想典範(paradigm),已經控制了大多數人的思考模式。外在資料佔據了全部的考慮因素。內在資料,不在考慮之列。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總統林肯。

林肯年青時是個律師。有一次涉嫌故意違犯法律,縱容一個老婦人越獄逃亡。

老婦已經七十歲,和七十七歲的丈夫打架。那丈夫是酒鬼,幾乎扼死老婦,老婦掙扎脫出,用一根燒火木柴打破了老翁的頭,老翁不幸死去。這本來就是一件悲劇。如果案子審下去,老婦在多番盤問中定罪,就更加是悲劇中的悲劇。休息時,林肯和老婦在庭外談話。林肯回來,老婦卻不知所蹤。當時,有法庭上的職員指責林肯故意放掉老婦,但林肯說,老婦人向他討水喝,他只是告訴老婦,田納西那邊的水比較好喝一些而已。

外在的資料,就是現成的法律,現成的規章,現成的習慣。依循一貫方法做,不但省 事,而且不用投入,更不用耗費自己的心力。

是否林肯漠視這些外在資料?是否他認為世界上並無法律,並無成規,並無習慣可以沿用?不是的。他只是用「心」。當一個人能夠用心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微妙的感覺出現。他能夠看到事情的內在面目。而這種感覺,同時給了他勇氣。沒有勇氣,就不可能這樣直接地「放」了老婦人。他要面對以後很多麻煩的。但他有勇氣。因為,他的勇氣來自他的「心」。

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B.C.356-323) 十三歲的時候,跟隨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學習。這是他父親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高瞻遠矚。完美的教育,不是造就了一個王子,而是造就了整整一個文明。七年後他的父親被刺,他以二十歲少年登上皇位,帝國事業,立即全速發展。

以下的小故事犯駁,但卻富含啟發的閃光: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回國,路經沙漠地帶。遇上水荒,全軍無水。此時,一個士兵獻上一壼水給他獨家享用。他深知無法與全軍共享此水,便強忍乾渴,把水傾倒在地,寧願與全軍一起挨受無水之苦。

  要忽略故事犯駁之處,才能夠看到箇中旨要:

  為甚麼他不是把水分掉,而是倒掉?這不假思索而且簡單爽利的動作,就是魅力。他的魅力,並非來自準確的資料計算。如果計算,這是無法計算的。一壼水,在水荒中能夠救活幾個人。時至今日,在李察的研討班中,仍有人質疑,亞歷山大的行為,是否失當。他是否應該把水送給傷兵或者老弱享用,而不是浪費食水。

這一類外在的計算,會使人的「心」封閉。就不會有「感覺」,就無法看到真相。

這一類例子,是很多的。政府恪於法例,專家礙於規章,許多時候,無法按正常的人類判斷辦事,導致了不知多少悲劇。但那都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內外失衡,會導致終極性質的判斷錯誤。那才是影響人類的大事。何謂「終極性質的判斷錯誤」?小者如戰爭錯誤開啟,大者如教育方針錯誤設置,都是的。

第二個問題:心和腦有何區別?

心是比喻內在的思維,而腦是外在資料的操作器官。但這只是象徵。我們假設,「心」是偵測內在的操作中心,而「腦」是偵測外在的操作中心。而更重要的事實是:心和腦,時常是混合應用的。根本分不出,那一件事是用心,那一件事是用腦。事實上,「心」在那裡?基本上無人知道。因為,「心」只是一種假設。但假設是有效的。當我們自覺知道,心在運作的時候,並不絕對依賴外在資料的,則心的運作立即自由。人是可能從內在處跟一切溝通的。但請注意,內在資料並不排擠外在資料。你愛一個人,也不妨知道一些他的外在情況。但過份依賴外在資料,一整天在計算對方的數目字,內在資料必定消失。你就不可能愛上這一個人。
  
  心是大於腦的。因為,心要處理內外兩種資料。而腦只處理外在資料。所以,探索內在,不止於探索自己的內在,而是探索宇宙萬物的內在,都要用「心」。 

  

  第六節 「成心」


  習慣了外在思維的朋友,閱讀到了這處,也許仍然無法放心:

到底人是有「心」的嗎?

這是一個似乎不需要詢問的問題。但實際上是要問的。因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考方式,會有不同的答案。 因為,「心」是無法證明的。「心」更是不可能測量,不可能計算,不可能用外在的方法去研究的。如果去問科學家霍金先生,如果他仍是忠實於他自己的科學方法的話,如果他不是在討好觀眾的話,他會告訴你:

「心」是尚未証實的。 

而這是一個相當可怕的結論。因為,如果「心」是未証實的,則「良心」也一樣是未証實的。中國人相信「良心」是人人皆有的。但現代的西方科學家不會相信。所以,這問題又是一種很好的分析工具。可以分析不同的文化和思考模式。西方的思考模式,是有外無內,只考慮能夠測量,能夠計算的外在資料,不考慮內在資料的。

人是有沒有「心」的?這是需要使用內在體會去回答的。

而我們的答案是:

「心」是一個內在的「器官」。

之所以使用「器官」這字眼,其實只是一種「比喻法」。留意最新思維發展情況的人,或者會聽過,「比喻法」是十分有效的思維工具:當我們想到,「腦」是一個外在的器官,「心」就可能是一個內在的器官。從外在看,那個重量大約兩磅,像一顆柔軟核桃似的東西,是腦。但問題是,這顆「腦」,內裡是不是「心」?而另一問題是,人未必僅僅是用「腦」去思考的,人可能是用「人」去思考的,用整個的「人」去思考的。人在思考的時候,徵用很多其他器官輔助。你想到一個人的時候,心臟會跳。這一下一下的心肌躍動,肯定會對你的腦波構成衝激。而許多時,你不但只會心跳,更會冒汗。手心手背,全是濕的。你用腦的時候,你的皮膚也同時在思考。所以,「心」未必僅是「腦」的內在,而是整個「人」的內在。但這不是太重要的。我們可以暫時把「心」作為「腦」的內在。而更重要的問題是:

  我們的「心」,到底形成了沒有。

  「心」是需要「形成」了,才是一個內在的器官,才是一個有效的、整全的單位。莊子所說的「成心」,就是這意思。

  「成心」,是莊子的一種想法,是跟「成形」對應的想法。人是先接受了一個軀體,然後才形成心的。雖然莊子沒有詳細解釋,但我們仍可能約略地明白,「成心」是甚麼心。這一點,在本書「齊物論譯解」一章中,已經略為解釋。這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思維方式。未必須要周詳的定義,亦未必須要確切的証據,才知道甚麼是「成心」。所憑藉的,僅僅是「語言」。而這「語言」,裡面有一種特殊的、潛在的牽連,使你在兩千年之後,仍能捉摸到莊子的意思。

  人心之成形,就如同果子的成熟一樣,是有徵象的。那一顆心整全,那一顆心非整全,那一顆心裡面有不可開解的矛盾,那一顆心堅定不移,都是可以知道的。這就如同「美」的原理一樣。一個真正的美人,人人同意,爭論是很少的。因為,標準就在每個人的心裡。

  問題是,為甚麼「心」必須能夠成形,才是有效的思考工具?未成形的心,也能思考嗎?

我們需要概括一下:

一,人是用心思考的。腦只是思考的外在工具,心是內在工具。外在的是數據測量,但內在的運作,另有方法。

二,心不是實物,心是一個虛擬的器官。所以,才需要注意這器官的內在完整。有矛盾的心,是不平衡的。

三,心和心之間,是可以溝通的。雖然,其中的神秘溝通未能用外在的科學方法証明,但卻可以用內在的方法肯定。

四,遠古的心,亦可能溝通於今日。

五,心可以是遊離的,亦可以是有所鉤扣的。與超自然力量的溝通,就是鉤扣。心的特色是溝通。上通於天,下達於人。宇宙萬物,俱可入心。

  六,有所牽連鉤扣的心,就是靈魂。

七,因此可以相信,人心的思考,不是孤立的。人是用「思想網絡」思考的。

八, 人心的基本「單位」是「我」。但「我」是要在「大我」之中,才有效的。「單位」本來是有用的。但鑽進小我單位之中無法自拔,思想失效,就會失去用心的基本能力。

以上八點,是我們的第一重思索。

可以肯定:所謂「成心」,是一種內在的有系統的思考能力。雖然,暫時我們未能準確羅列,心的系統是甚麼系統。但系統是肯定存在的,一種內在的思維能力,是肯定存在的。而這系統,可能是跟「大我」的思想網絡相關的。

作為一個內在的思考器官,不但只需要「形成」系統,更加需要「啟動」。

以下,就是關於「成心」的進一步思索。主要是有兩部份:一部份是關於「心」的「啟動」,第二部份是關於心的內在回饋能力。

第一部份:心的啟動

何謂「啟動」?就好像開亮一盞燈那樣地啟動。

相信,沒有人會想像得到,連貓王皮禮士利的音樂,也能啟動他人。約翰連儂說,是皮禮士利的音樂,打開了(turn on)他的。至於他這句話的進一步意義,有待研究。是皮禮士利的「形式」,還是皮禮士利的「感覺」觸動了他?皮禮士利的「感覺」似乎是很平凡的青年人感覺,如可能打開他的心?這是後話。有興趣的人,可把兩家的音樂仔細聆賞。或者,我們不可以用「平凡」兩字的。因為,那裡面可能就是黃金。如果,你也是玩音樂的行家,如果,你也曾接受啟動,那麼,你的成就不會在他們二人之下。

問題是:心靈,確實是需要啟動的。許多人,就是一生未曾啟動,到老,到死,都是渾渾噩噩的做人,根本從未明白生命的意義。

  到底是音樂啟動了你,還是你僅只是明白了音樂的內在意義?還是,本來你就是一盞未「開」的燈。不過是到了那音樂的一瞬,你忽然亮了。

  啟動李察的音樂,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一個人,在下了窗簾的小客廳裡聽。忽然,一切都好像完全明白了。全身劇烈顫抖震動。此後,就是一個全新的人。那是無法描述的感覺。心靈啟動之後,一切都完全不同。但這是無法向未啟動者描述的。他們也是永遠不會相信的。

  關於心靈的啟動,例子有無數之多。也絕對不是僅僅音樂一種範圍。從前的中國人,說這就是「悟」,也是接近的。

詳細的情況,此處不說了。只是需要明確一點:心靈的啟動,僅只是「開始」,而不是一切,更不是在所謂「大徹大悟」之後,明白一切,以為真理已經完全掌握,不再需要任何努力,從此放棄一切,上山做和尚就是。當你明白了一種真理,你就是接受了動力,你就是火車的車頭。你就一往無前。

  所謂「啟動」,僅僅只是說,你的心,現在已經形成了,你已經擁有一顆「成心」了,你可以「出發」了。就如同一輛汽車,馬達已經啟動,升火待發,前途無可限量了。

問題是,啟動之後,往何處去。這是一個終極性質的問題。莊子哲學的全部努力,中西文化的全部意義,亦是與此相干。

在終極性質的重大題目之前,或者我們可以先看一個好消息。

第二部份:心的內在回饋能力

問題是,「心」是「腦」的內在。亦可以說,「心」是「人」的內在。因為,人是用「人」去思考的。但現在,我們發現:這內在的力量,能夠改變外在。

電腦的軟件,不能改變電腦的運作能力。但「心」卻可以改造「人」。 

  「心」有能力改造人的細胞:這是生物回饋的研究者Barbara Brown 所提出的。她說,我們的心,有能力改造身體裡面每一個生理系統 ,直到每一個細胞。

說來好像十分荒謬。心想怎樣,身體就能怎樣?例如,我希望某一條頭髮變成紅色,它就會變?這是太新的理論, 是幾乎全新的典範。沒有幾個人,敢輕易相信。

這種研究,和體內的一種叫做縮氨酸 (peptides)的物質有關。 endorphins 就是屬於此類。

  有些病人「相信」醫生的安慰劑能夠止痛,之所以真的能止痛,就是當病人產生這種信心時,身體內能分泌 endorphin. 而這種分泌,不是在細胞之間線性進行的。一個腳痛的人,腦分泌的物質,不會跟著血管慢慢流到腳部去。這種物質,是同時運作的!止痛物質,直接在腳部發生,而不是由腦部送去。

  此處,請留意一種特殊的思考方法。

  大多數人,當看到這一類事例的時候,喜歡深入進去。從各方面分析研究這事例。從實驗的每一個細節中尋找破綻。而這一種回饋研究,是很流行的。研究的人很多,亦有各種不同的發現。

  但,我們將從橫向走出來,直接研究,到底「心」能不能影響「身」。

  無數其他事例,都指向相同的答案。那就是肯定的一個「能」字。例如,催眠術是有效的。而醫生開的「安慰劑」是有治病能力的。心理是可以使人回復青春的。內在的能量,是可以影響外在的。

  而這是一種很普通的邏輯常識。只要地球上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就能「肯定」,是有這樣的事的。這裡,我們用「肯定」這字眼,而避開了「証明」這字眼。因為,這是兩套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中式思維,而另一種是西式思維。甚至不是甚麼式思維,而只是常識思維:只要你能在家中發現一隻蟑螂,就可以肯定,地球上,是有蟑螂存在的。

  只要有一個病人能被「安慰劑」治好,心理的治病能力,就是不能否定的。

而希望亦同時存在於此處:

到底需要有多大的心靈力量,才能夠治好癌症、愛滋病?此外才是其他問題:這種心靈力量,是否人人具備?怎樣啟動這種心靈力量?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充滿希望的問題。而解答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而另一方面,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身體「肯定」內在,就是肯定了,莊子的「內外」原理是對的。

「內在」和「外在」的區別,第一個感覺的前哨點,就是每人自己的內在健康。

內在健康,比外在健康更加重要。外在的運動、營養、等等,可能影響健康。但人的內裡,必定有更重要的機制,從更高層次的地方,決定一個人的健康。不止是健康,而是根本的生命能量,甚至生命長短。

意志堅強的人,可以忍耐重大的困難。二次大戰期間,德軍集中營裡,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人可以堅持活著,直到德軍投降。但亦有人一早失去生存的鬥志。這種鬥志,就是在裡面的。

促進內在健康,可能很簡單,亦可能很不容易,但卻是可能的。

 第一是平衡。關於平衡的道理,已經說過很多。是上下左右前後的六種平衡。心理平衡,生理平衡,健康就在其中。簡單說,就是不要勉強做自己所不願意,甚至是不相信的事。例如,人都不想傷害他人。都想做好事,都不想埋沒良心,但慾望或者是畏懼心之類,會干擾一個人的決定。失去平衡的人想「暫時」忘記良心,這樣,就不會健康。惡毒因子不斷在他的內裡發放不利訊息。這樣的人,很快就惡疾纏身。所以,「誠」是有好處的。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都不要因為貪圖一時方便,採取不誠實的方法行事。肯定是會損害個人健康的。

第二是要知道一點粗淺的生命原理,要能夠跟宇宙的主宰溝通,要親自祈禱。這樣才有使命的感覺,知道自己的抉擇。

  第三是要知道,內在並絕對。你還要吃飯,吃藥,運動,休息,等等。因為,內在和外在,也是一對平衡。

  此外,相信很多人會有興趣知道,怎樣擴充自己的心靈力量。而這是跟下一節的問題相關的。


  第七節 「心」和「靈魂」有何區別


  莊子從來沒有提過「靈魂」這字眼。他只說到「成心」,只說到人的主動抉擇能力。而他是肯定有「宇宙主宰」存在的。

  就讓我們從內在角度,順著自然的理路去探索一下:

心與靈魂的區別何在?

每個人都有心,就如同每個人都有腦。因為,心是腦的內在。只要有腦,就必定有心。但是,有心的人,未必一定有靈魂。

因為,個體的心,是孤立的,是未串連的。必須要串連了的心,才是有靈魂的心。

所謂「串連」,從能量上,是一種牽掛。從知識上,是一種網絡。

一顆跟大自然與超自然溝通牽掛上的心,才是靈魂。靈魂都是有所牽掛的。沒有牽掛的,就只能是心,而不是靈魂。

  許多人都是有牽掛的。子女朋友愛人,還有天地鬼神。問題只是牽掛到甚麼地步。 小牽掛的,是小人物。大牽掛的,是大人物。完全牽掛的,就是天使。

心與靈魂不同。通了靈的心,就是靈魂。沒有通靈的心,不是靈魂,只是一顆普通的心。這不是西方思想,是傳統的中國思想。《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從實質看,就是一顆通靈的心。

  靈魂是與上下四方牽掛、串連、溝通的。用英文說,就是hooked on。摯愛親人,是小牽掛。宇宙天地,是大牽掛。傳統的「無牽無掛」想法,是不好的。須要有牽有掛,心才有所著落。「牽掛」,是成心的一種條件。沒有牽掛的心,就好像沒有天線的收音機,是不會響亮的。失去網絡的支援,心就會因為欠缺溝通而寂寞。至於靈魂,則是永不寂寞的。

  很快,我們就來到一個關鍵問題了:

  靈魂會離開肉體嗎?

「靈魂」是會離開肉體的。理由如下:

 因為,心是內在的腦。心和腦,一內一外,是一體的。沒有腦,就沒有心。這是很自然的。但靈魂不同心。靈魂是通靈的心,是向外牽連的。是上下四方牽連的。是與天地萬物牽連的。所以,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心是屬於人的。心是人的內在。而靈魂,也是屬於人的,靈魂也是人的內在。但由於靈魂是與外溝通的,所以,靈魂也同樣是天地萬物的內在。

  亦可以這樣說,所有天地萬物,從外面看是看得見的天地萬物,從內面看,則是一個大大的靈魂,是包括了你和我的靈魂。莊子說「萬物與我為一」,就包含了這意思。所以,小我是短暫的,而大我則是永恆的。靈魂有時離開小我的肉體,但永遠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

  這就是莊子哲學的基本原理。

明白莊子原理的人,必定知道,中式思維,跟西方文化,其實是殊途同歸,完全一樣的。莊子沒有提到「靈魂」這字眼,但他的智慧,早己跟西方聖哲溝通無礙。

 莊子的原著,是很短的。莊子的原理,是很簡單的。但問題是,兩千年來,為甚麼無法明白?一者是因為偽莊子的阻礙,太多偽著充斥,劣等文章,驅趕了上等文章。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莊子原理是需要用「心」去明白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感覺與豪情,並非簡單推理可能達到。 

問題是:萬物怎樣與我為一呢?

其中的一個要點,就是「愛」。

莊子並無提及「靈魂」,也無提及「愛」。上文以「性」和「愛」比喻內外,不過是我們後來人的解釋。莊子本身,沒有提到「愛」。

但沒有提到,不等於系統中沒有。當我們有一種天地萬物的感懷時,「愛」的深深心念,已經存在。「與我為一」,就是愛。在莊子的系統中,「愛」是早己存在的。 

  所以,在全世界一切最高尚的靈魂當中,心念是同一的。中國文化,早已跟西方文化在最深層處融合了。

西方文化,從文藝復興開始,非常著重外在,西方所發展的科學方法,主要就是研究外在的方法。但是,無論內外,最核心處的精神,是溶合無間,是同一的。


第八節 怎樣平衡內外


現代西方思維,偏向於從左腦角度,研究萬事萬物的外在情況。西方思維,主要是不研究內在的。

就讓我們從一個最普通,最常見的概念開始。

甚麼叫做「全面」?

 歷來,「全面」都是跟「片面」對稱的。二十一世紀以前的思考網絡,非常重視這一點。以為「片面」是偏見,盡力避免。但上一世代的人,忽略了一個問題:所謂「全面」,是「全部都是外面」的簡稱。  

這是嚴重的思維陷阱。西方教育,就是這樣教育學生的。其實不是「西方」,是「現代」。現代教育的內容,全是外在知識。

而我們必須區分,所謂「內在」,並不是冥想,內省,或者遁世哲學的那一套。從裡面看問題,只是另一種思維習慣。前面提到的羅丹、約翰連儂等人,都不是面壁的和尚。他們都是面向世界的。 

 一個銀幣,除了正反兩面之外,尚有內外兩面。一種貨幣制度,同樣有內外兩面。至於決定貨幣制度的社會制度,也有內外兩面。而決定社會制度的思維網絡,更有內外兩面。似乎這是很難捉摸的想法,因為,我們的思想習慣,向來不是這樣。但一旦摸到了內在
問題是,「正反面」和「內外面」有何不同?這裡,需要感謝一位讀者的來信啟發。他致信《明報》的編輯,投訴李察太喜歡討論宗教問題,說一個問題有正反面,就好像銀幣有正反面, 要看看另一面云云。

但是,非常重要的是:到底銀幣是有那兩面?只見銀幣的正面是圖案,反面是文字,觀察任何問題,正反雙方都要加倍留意,就能解決問題嗎?但地球上所有的對立,都不能如此便宜地解決的。以為這就是持平,但卻是錯覺。

因為,正反兩面,其實只是一面,都只是「外」面。而這正是現代世界的最重要問題:只看見外面,看不見內裡。生命有內外之分。從外面看,如何解剖,分拆,都不會看見內面。而影響最重要的是內面。一個人的健康、意志、能量,都在內面,不在外面。國家、社會、地球,亦一樣。

本來,事物的內裡亦有正反面的。但是,現代人的偏向,是以外在的正反面,掩蓋了「內在」,根本就是有外無內。內裡的一切,都看不到,完全看不到問題的實質。

有一個最先進的科學家霍金先生。不知道,他的先進地位能夠維持多久。也許,不須要太長的時候,就會有另外的理論,取代他的理論。但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方法。他能否看到宇宙的實質呢?

霍金就如同他的先輩牛頓、愛因斯坦他們一樣。他只能依循單一個方向去觀察。他只能看見宇宙的外面,而不是內裡。而且,看來他已經很難回頭了。看他怎樣迴避問題,就知道。他迴避輪迴,亦迴避宗教。他借用Laplace 的答案,說上帝問題並非他的假設。其實,數理方法,的確是無法了解生命的。  角度偏向,就連最簡單的問題,都不可能回答。
(附注:
Napoleon: You have written this huge book on the system of the world without once mentioning the author of the universe.
Laplace: Sire, I had no need of that hypothesis.
Later when told by Napoleon about the incident, Lagrange commented: Ah, but that is a fine hypothesis. It explains so many things.
Quoted in A De Morgan: Budget of Paradoxes. )


他可能從邏輯上告訴你,為甚麼人類需要愛:為了和平,為了更方便地活著,等等。但他一定無法回答:「愛是從那裡來的?」因為,在方程式和數字裡面,並沒有愛。所以他不可能知道。霍金的問題,並非個人的問題,是地球文化愈來愈傾斜的一個側面。只看外面,物質世界是不可能弄得更加完美的,而只會更加醜惡。
為甚麼「科學」不能挽救地球?因為,科學只是人類視線的外面,只能看見一部份的問題。人的視線是多角度的。可以向前看,可以向後看。還有左右,與及上下。前後、左右、上下,方向一共六個。而這六個方向,是尚未把「內外」算進去的。

最常見的方向,是「前後」。例如,怎樣把恐怖份子殺光,怎樣維持絕對的經濟穩定,都是有前無後的直線思維。而左右是人類用腦的天生兩種偏向。左腦偏向的人,喜歡算計,喜歡邏輯。按步就班,步步向前(或倒退)。而右腦偏向的人,天馬行空,愛好橫衝直撞。至於上下,是超自然力量和現實世界的領域,是此世界和彼世界的不同。超越了前後左右的平面,才是六方面的立體思維。

問題是:在六個方面裡,科學的位置如何?如果以為愛因斯坦或霍金的外在取向能夠解答地球人的問題,就是太過天真。
謝謝一位讀者寄來李察舊文,使李察可以看看自己昔日說過甚麼。

愛因斯坦是李察的重點研究人物之一。多年來,從不同角度寫過不少。有高度稱賞的,亦有搖頭嘆息的。愛因斯坦有科學成就,有理智眼光,喜歡音樂,對宗教有特殊觀點。 但所有的角度,加起來,只有一個角度: 他是西方文化的外在代表者。

這一點,在第二次大戰期間,自然是看不到的。那時,他是對抗納粹黨人的英雄。要到今日,形勢變化,納粹的因素漸漸退出,猶太的因素漸漸加強,他的形象,才逐漸鮮明起來。

西方文化,偏向從外在角度看事情。今時今日,地球問題無法解決,因為,人們尚未能夠從外在化的思考方式回頭。以為一切都能夠物質解決。而所謂物質,金錢和鎗彈只是一小部份。大部份是外在化的思考能力。所以問題不能解決。

宇宙的總方程式是甚麼?

一組可以解釋一切宇宙現象的總方程式,是若干尖端科學家的夢想。

霍金說:只要找到了這一組方程式,就是理性的徹底勝利,人類和宇宙的存在理由就可以知道,就可能知道上帝在想甚麼。上一輩的科學家,時常說要証明上帝是否存在。霍金換了一種語氣,他不是需要知道上帝是否存在,而只是希望知道上帝的意志。

其實,霍金只是換了一種修辭。

如果有了這一條方程式,人類的一切,都可以推算。包括了明天可能下雨的某一滴雨水,會準確落在你窗台上的那一點。 到時,掌管方程式的人,就能控制全世界,就能自稱為上帝。

但問題不在這裡。問題是:科學只能計算外在。包括了宇宙的外在,地球的外在,人身的外在。

至於所謂「理性的徹底勝利」,就是完全取消內在探索。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一種思路,是有根本缺陷的。控制宇宙,是不可能的。

李察寫作到此處,發覺,這裡是一個陷阱。是一個最容易導致誤解的地方。

是不是需要否定科學呢?

中國古代的許多大學問家,包括了孔子和老子,都是否定科學的。不是部份否定,而是全部否定。

到了現代,許多人的取向相反。是全部肯定科學。而不是部份肯定。

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說:「只有科學能夠解決飢餓、貧窮、衛生、文盲、迷信、與及致命的習俗與傳統、浪費,等等問題。富裕的土地,卻居住著飢餓的人,誰還能夠再漠視科學?」

  請注意,這是東方的一位領袖說的。其實只是非常簡單的一句:「只有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而他是說「只有」。其他任何學問,包括文學,哲學,音樂,都不能取代科學的地位。東方不是向來著重內在修養的嗎?看來,東方人亦開始改變了。這句話,就是今日東方思想的基本模式。

  但從實質上看,古印度的內向,跟莊子的內在,是完全不同的。這兩種思想的分別,本章第三和第四節已經說過。讀者或者已經留意到,古印度的思想是以消極內向為主導的。而莊子的想法,卻是從內外兩個角度觀察宇宙人生。而我們認為,中國不屬於東方,也是從這角度觀察的。中國只是屬於中方。

  尼赫魯的想法,代表了一種東方文明的思想轉捩點。這是兩千年來的大變。

  但問題亦可能是一場誤會。當西方的科學之路,亦即外在研究之路,面臨種種無可解決的困境之際,東方國家重蹈覆轍,命運是可能預見的。 

  沒有人可以否定科學。從科學的實際成就上,不可能否定科學。任何一位中學生,都可以立即告訴你人類科學的種種偉大成就。而人類社會上的無數科學家,他們的努力,都是絕對令人感動的。只要去讀讀他們的傳記,就必定會肅然起敬。達爾文航海的艱辛,牛頓和達芬奇的絕對勤奮,只要你知道他們是怎樣不眠不休的努力,就不可能隨意否定他們。我們的地球,真的是一吋一吋那樣測量出來的。而我們的基因,亦是一頁一頁那樣計算出來的。沒有了科學,我們就是盲的。就好像沒有了光那樣。連外面的表象,都看不到。

  但問題是,我們需要外在的光,更需要內在的光。而當內在的光照亮的時候,也不需要熄滅外在的光。我們需要裡裡外外都清楚。

  莊子只是說要平衡內外。沒有說否定外在。因為,在西方和東方之間,尚有一個中方。當我們學會了從內外兩種角度看問題,而不再是唯心唯物那一套,我們就會更加客觀,能夠真正全面地思索問題。

此處,需要再肯定的說一次:莊子的啟示,並非要內不要外。莊子從未否定外在。過份聰明的人們,不必用這理由去否定莊子。亦不需要以為,強調內外合一,就能勝過莊子的。


第九節 靈魂可否離開軀殼 


在前面第七節,我們已經討論過靈魂與心的分別。人是有心的。我們可以暫時把人的心,當作一個「小心」。宇宙也是有心的。我們暫時,把宇宙的心,當作一個「大心」。小心和大心,是同一的。而我們亦知道,這所謂的「同一」,並非是等同,或等於的意思。《齊物論》上的「齊」,就是「同一」。那是大和小之間溶合無間的溝通。

所以,「小心」,仍是一顆小心。如果小心和大心沒有分別,我們就都沒有心了。不但只沒有心,連人都沒有。因此,小和大之間的分別,仍是有的。

亦因此,我們的問題仍然是非常簡單,非常直接的:

到底我們有沒有一個可以離開軀殼的靈魂?

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大問題。但絕大多數的學術機構,不予研究。國際上,也沒有甚麼「真相聽証會」。如果有人發現了任何真相,例如,就算是有人發現了外星人,或某種超乎科學範圍之外的現象,也是投訴無門的。如果國際上有人發起成立一個這樣的「真相聽証會」,以後,每當有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就召開聽証,讓有關人仕,有機會作証。而他們的證詞,與及所提供的証據,也能用合理的方法驗証。以後,就可以成為研究的參考。目前,這一類事情,只能付給記者,或者在互聯網上流傳。而記者、或一般互聯網上的使用者,是資料不足的。他們並無足夠的資源,評估有價值的真相。

  國際上,從前是有這類「真相聽証會」的。只不過是負面的聽証。中古時期的「宗教裁判所」,就是負面聽証。作用是否定真相,而不是肯定真相。

  現在世界,沒有了「宗教裁判所」,但仍有各種隱形的操縱權力存在。這些權力,出於集團利益,政治利益,商業利益,在暗中操縱輿論,操縱意見,扼殺創意。而這些權力,作用比中古時期的宗教裁判,其實更大。亦可以斷言,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甚至二十二世紀,進步並不比十六七世紀時之快。人類的進步,與智慧的發展不成比例,就是因為這一類的隱形力量。隱形力量可以謀殺總統,亦可以令相反意見,不可能出現。

再要多說一句:「真相聽證會」,跟現存的許多類型的法律調查會,是不同的。「真相聽證」是向前的,是往未來探索,是探索未來的新規範,是發現新事象。而法律調查,則是保守的。目的只是看有沒有人違反了現成的舊規範。

  以上的話題,拉開太遠。話說回來,問題仍在:到底,靈魂能否離開肉體?雖然沒有「真相聽證會」的支持,但是,我們只要找到一個靈魂曾經離開肉體的真實証據,就能夠知道,儘管未必一定所有的靈魂都能離開肉體,甚至未必能夠確定,是否所有人都有靈魂,但可以証明:有的人,是有靈魂的。而有的靈魂,是可以離開肉體的。請注意,只要找到「一個」例子就夠了。就好像,如果你能在火星上,發現一滴水,就能夠證明,火星上是有水的。

  靈魂是傳統的西方想法,而心是傳統的東方想法。靈魂能夠離開軀殼,而心卻不能。這是錢穆在:《靈魂與心》一書中的觀點。其實,錢穆心中的傳統,僅只是孔子的傳統。從孔子的角度,當然是否定靈魂存在的。

而我們的問題是:是不是有人真的看到了靈魂,真的可以在「真相聽證會」中作證?

  以下,是一則值得覆述的傳言。這傳言,在最近(2007年)Discovery Channel 在香港播出的節目中批露。

  話說有一個前蘇聯的科學家,死去三天,屍體在冷藏庫中存放了三天。這三天之中,他的死亡証件,亦己經發出。這死亡証,如果能夠通過驗證,就是一件物証。
 
  到那驗屍官把他的屍體取出,擱在手術檯上,拿出解剖刀的一刻,他忽然睜開了眼睛。

  驗屍官嚇得魂飛魄散,解剖工具,散了一地。

  其後,他對人說出了這三天的經歷。

  他說,他回家,看見了妻子在哀傷,不知道以後怎辦。因為,在前蘇聯,沒有了丈夫的女人,是很難生活的。他說,他好像親耳聽到了妻子的心裡說話。但這一點,仍是很平常的。不平常的是,他的靈魂,又回到了醫院。他的房間,隔壁有一個嬰孩不斷在哭。沒有人知道,這嬰孩為甚麼哭。醫生前來檢驗,不得要領。竟然放棄,離去了。而嬰孩依舊哭泣。父母手足無措。他就去問那嬰兒,問他哭甚麼。嬰兒對他說,是臀部受傷了。但當時沒有人知道,嬰兒的痛楚,在甚麼部位發生。

  三天之後,亦即他活過來之後,回到醫院,對醫生說明真相。醫生檢驗嬰兒,果然,嬰兒的臀部是受傷了。

  有關的醫院記錄,如果能夠通過驗證,就是另一件物證。

以上,本來是可以作為證據,證明人有靈魂,而且靈魂可以在人死後遊蕩,(正確說,這故事不是說「死後」,而是在假死之後)甚至,靈魂可能跟未懂說話的嬰孩說話。

  而且,類似的傳言,不止一次。前文曾經敘述,美國蓋甫洛民意調查,有數十萬人聲稱有類似的經驗。他們稱這種經驗為NDEs(Near Death Experiences)。
 
  問題是:無論一個事例也好,一百萬個事例也好,仍然未能夠把舊的思維典範推翻。因為人類仍未成立一個完善「真相聽証會」。類似的案例,只能在傳說中流傳,未曾聽證,亦未能成為確切的普遍信念。就算是非常權威的電視節目,仍是未足入信。

因此,前面的問題:「到底人是不是有靈魂的?」,迄今為止,仍是人見人智,各有主見。


第十節 靈魂的九種想像


  以下的零碎思索,僅供參考而已:


(靈魂的想像)
  之一:靈魂是否可以複製?

  大約不需要很久,人的身體,就可能一個一個地複製了。五官端正美麗的明星樣板人,很快就滿街都是了。你碰到的許多的所謂「人」,面相都是極端相似的。就像兩顆基因蘋果那樣相似。從前的人說,沒有兩塊樹葉是相同的。但那是從前的事。基因樹葉,每一塊都一樣。

但所謂「虎父無犬子」,是中國文化中的大謬誤。不但劉禪不能像劉備,連曹丕也不能像曹操。更不要說秦二世不能像秦始皇了。
他們的面相可能相同。曹操的面相,可能跟曹丕完全相似。但性格不一樣,智慧不一樣,知識亦不一樣。

因為,父子相傳,只能傳基因,不能傳思想。基因可以複製,而靈魂不能複製。道理似乎很簡單,但千古無人知道。因為,這是違背常人感情的道理。

你的兒子,只是你的體質基因複製品,絕對不是你的靈魂複製品。靈魂是不能複製的。靈魂只能自己長成。把江山傳位給誰和誰之類,只是一廂情願。


(靈魂的想像)
之二:靈魂是有爸爸媽媽的嗎?

基因可能複製,但是,靈魂不能複製。甚至,連思想影響也不可能。父母企圖影響兒女,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兒女不是必然接受影響的。不但父母不能影響兒女,教育也未必能夠。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時常都是教育的反面產品。

人的靈魂,是自己生長的,不是父母給的。一切的教誨,都只能是參考。最終的抉擇權力,永遠在「自己」的手上。你沒有體質容貌的抉擇權,甚至沒有誕生環境的抉擇權。降臨那一個家庭,你毫不能自主。但是,你的靈魂有權抉擇。

  不幸是許多人未必自覺這一回事,何去何從,人云亦云。一生不能主宰自己。

靈魂可能沒有一個肉體的媽媽,但靈魂卻肯定是有根源、有來歷的。這一點,請參看本書第十一章。


(靈魂的想像)
  之三:何處可以看見「靈魂」?

  有一個地方,靈魂是可以見到的。靈魂在那地方赤裸陳列,任由觀賞。到底是甚麼地方呢?

   提示:那地方不是天堂,亦非地獄。是很普通的地方。只是未必人人有興趣。有人來到,也看不見。

  那就是一處叫做「藝術」的地方。所有的文學藝術,包括詩、小說、音樂、戲劇、雕塑、建築、繪畫、、、等等,都是靈魂陳列的地方。所有的靈魂,在那裡都會把平日的掩蓋物脫下,任人看。

  有一種人,永遠看不見靈魂。那是一種在「哈利波特」裡叫做「麻瓜」的人。而李察比較喜歡叫他們做「濕柴」。濕柴是點不著火的。

  無論「麻瓜」或「濕柴」們,都是沒有魔法的。他們永遠看不到赤裸在他們跟前的靈魂。

  只有擁有「魔法」的人,能夠看到。

  在藝術之中,可以看到靈魂,但靈魂未必就是在藝術裡。能夠在藝術殿堂中看得到靈魂,也很有用了。最低限度,我們都需要知道,我們是有靈魂的,我們不是沒有靈魂的!

  這是一個靈魂迷失的世界。魂散而不聚,社會盲目奔突,招數很多,但欠缺中心思想,節奏失調。

  藝術是重要的。宗教、哲學、甚至政治理論之類,或者能夠為人指出方向,帶引行動。但藝術卻使人明確感受:自己想做甚麼,想去那裡。在混亂之中,有時連教育界都想盡量剔除藝術科目。就是無法在學生時間表中編排進去。功利過甚,藝術阻礙發財。太忙的人們無法想像:靈性的凝聚力量,才是真正發財的途徑。


(靈魂的想像)
  之四:甚麼東西,可以代替靈魂?

  靈魂迷散的時候,時常需要代替品。社會上有許多例如「拼搏精神」或「打拼」一類的鼓舞說話。以為只要猛衝,就能抵達目的地。

   日本文化當初從中國脫離的時候,當權人物智商甚高。他們用字母代替漢字,甚至想出了一套「忠禮勇信義」的教條來代替「仁義禮智信」作為統治規範。主要目的,是除去中國影子。他們未必是有意忽略中國文化的「仁」字。但他們肯定無法了解「仁」的意義。忠而不仁,只能演發出武士道精神。

  今日某些人心中的所謂「打拼」,當然比不上昔日的日本人。文化智慧也不可能依靠幾個人用簡單方法拼湊組合出來。人的靈魂是許多世代的心血成果。文化的靈魂,是自然形成的,並不是高喊拼搏,就能達到。

  甚麼東西能代替集體的靈魂?答案是沒有東西。


(靈魂的想像)
  之五:為甚麼有人無所感覺?

無所感覺的人,就是「濕柴」。濕柴是很難燃燒的。是點不亮的燭火。

  第一,濕柴是遠古已有的。耶穌所深惡的法利塞人,就是濕柴。不同文化,濕柴們的表現,竟然相同。莫泊桑小說「脂肪球」裡,一輛馬車十個人中,除其中一位妓女之外的九個,都是衣冠楚楚的濕柴。他們口是心非,內外全被私心沾染,惡形惡相,可怕可恨。而他們並非現代人,是百多年前的法國人。

  第二,在濕柴前,淚水是沒有用的,赤裸靈魂當前,他們無動於衷。感情功能,已被利潤動機淹沒。   

  第三,濕柴愈多的地方,社會就愈亂。中心思想不能顯現,人心渙散,生產力低降,競爭失效。

  第四,濕氣太重,靈性埋沒。浩然之氣或昇華或隱伏,那樣的地方,就好像池沼下的污泥世界。

  問題是:在污泥世界中,我們可以做甚麼?

  可出污泥而不染。


(靈魂的想像)
  之六:如果沒有了靈魂怎樣?

  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曾經引述蘇聯內戰時一個俄國軍官的事。

這軍官剛剛把他以前的主人踩死,說:「用子彈----其實我可以這樣做的----用子彈你只能把一個傢伙幹掉.....但是,你永遠不能用這種方式弄到一個靈魂,你沒法弄清它在人的甚麼地方,也不知道它怎樣表露自己。但是我不偷懶,我不止一次踩在敵人身上一兩個小時。你知道,我想要弄清楚生命究竟是甚麼,生命在我們的踐踏下會變成甚麼樣子。」

弗洛姆說,孩子們有時把小動物弄死,或者殘忍地扯斷蝴蝶的翅膀,作用是相同的。其實孩子們是企圖了解生命的秘密。

只是,這求知方法是錯了。拆解、毀滅甚至虐待,都不能了解生命。弗洛姆說:只有愛才是唯一的知識之路。愛能夠從付出之中穿透彼此,了解一切。

殘酷竟然也有求知的成份在內?那軍官明明說:「我想要弄清楚生命究竟是甚麼。」但這仍是很難置信的。或者,這是值得再思考的一點。但無論如何,欠缺靈魂的人,就只能用暴戾的外在方法去思考。他們不相信人有生命,不相信人有靈魂,不相信世界上,除了物質之外,尚有另一個內在世界。這些人是非常愚蠢,而且非常可憐的。因為,他們是內在的跛子,永遠不會明白。


(靈魂的想像)
之七:靈魂是可以毀滅的嗎?

在「生」和「義」兩者間,如果必須選擇的話,孟子的主張是捨生取義。這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教訓。

在史可法、岳飛、文天祥等人的表現,都可以看到這種精神。他們並不以為生命只有一種自私的價值。

Peter Senge 從管理學的角度,提到一部古老的電影 Spartacus.

斯巴達卡斯是個奴隸領袖。他帶領奴隸大軍對抗羅馬統治者。最後失敗,數千奴隸軍被生擒。羅馬將領對生還的奴隸說:「你們曾 經是奴隸,將來還是奴隸。不過,只要你們交出斯巴達卡斯,就可免受釘十字架的刑罰。」

良久沈默之後,斯巴達卡斯站了起來說:「我是斯巴達卡斯」,但他側旁的人也站起來,說,「我才是斯巴達卡斯」。下一個也站起來:「不,我才是斯巴達卡斯!」

不出一分鐘,被俘奴隸全都站了起來。

Peter Senge 解釋,這就是共同願景的力量。他們有追求自由的共同願望,為此,寧願捨生。

斯巴達卡斯是和六千個古羅馬奴隸,一起被釘上十字架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你知道是甚麼意思嗎?其中一條史稱Appian Way的道路,由意大利南部的Capua 通往中央的羅馬。

那是公元前七十一年的一個慘烈場面。請記著這年份。這是耶穌降生之前的日子。六千個奴隸,就釘在這長長的大路兩旁,望之不盡。如果請擅長拍古代打鬥影片的大導演來,安排事件的主角克拉舒駕一輛四馬戰車,在這長長的道路上沾沾自喜,就可以看見其中的慘象。

為何羅馬人要採取如此酷刑?因為,普通的死亡,已經不能對奴隸構成威脅了。

古羅馬是文化發達之邦。軍事技術非常發達,羅馬兵團,向所無敵。而反叛者斯巴達卡斯(Spatacus),僅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奴隸。他甚至可能不識字。所帶領的奴隸隊伍,原本只想逃離意大利。但意大利是狹小島國,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被暴力鎮壓。

此一事件,今日有小說、電影、芭蕾舞等多種作品刻劃。六千奴隸痛苦死去,但教訓傳之永恆。

問題是:奴隸的靈魂何往?

羅馬大道上的六千枚十字架,上面的六千個靈魂,如何能夠進入羅馬血液之中,最後竟然成為羅馬靈魂的重要原素?而羅馬又如何從一個反基督教的國家,一變而為地球上最重要的第一個基督教文化大國?

君士但丁大帝忽然放棄一向信仰的多神教,改宗基督,這不可能的歷史事件,又如何發生?從古羅馬到現代美國,全新的文化,怎樣產生?

當奴隸起義失敗,六千個奴隸,被全羅馬最富有的人克拉舒Crassus 下令釘在羅馬大道上之時,他們在無限痛苦中煎熬呻吟的一刻,能否想到,自己的靈魂,竟能進入羅馬文化之中?那是否生命奇跡的一部份? 這是歷史的趣味,還是生命的趣味?當眾人投訴,以為知識枯燥而昏睡之時,你,卻可能因為一種徹底投入的精神而猛醒,早己進入歷史時光之中,與那六千奴隸同吸共呼了。

克拉舒(Marcus Licinius Crassus, 105 B.C.- 53B.C.) 是古羅馬最富有的人。他的致富之道,有許多逸聞。一說他擁有古羅馬的救火隊。他最擅長購買在焚燒中的物業。業主肯賤價出售,他才開喉救火。他累積大量金錢,佔有古羅馬大部份的產業。今日,在出土的古羅馬錢幣上,仍有他的頭像。凱撒大帝亦依仗他的財力支持。

克拉舒以貪心聞名於世。他打敗奴隸起義領袖斯巴達卡斯。六千奴隸被他釘上十字架。死屍掛滿羅馬大道,惡臭傳播遠方。

他是野心大於能力的人。不久,就在與安息人的戰爭中被殺了。安息國王把他的頭顱割下,用燒溶的黃金灌滿他的口中,說:

「你生前這樣貪愛黃金,現在應該滿意了。」這句話,會比他的業蹟傳得更遠。


(靈魂的想像)
之八:靈魂的外貌怎樣?

有時,看不到的靈魂,也是可以看到的。偶然的一刻,靈魂會浮現在人的「品味」之上。這就是有諸內,形諸外的道理。

  何謂「品味」?

品味就是征服。高質文化,永遠勝利。以力服人只是瞬息光彩。品味之勝才是真的。 品味的力量,來自文化。文化才是決定性的。文化不等於武器,不等於科技。而有錢購買飛機大炮的國家,不等於有文化。

文化是一個曖昧的字眼。但當一個集體的靈魂漸漸成熟,那樣的文化,就自然會流露出一種品味。

兩軍對壘,表面是看武器、人心,等等的比較以定勝負。但最後勝利決定於集體靈魂。是文化的巨靈在比拼。要看那一個有靈魂的文化,是不是有良知,有內涵,有修養,有理智,有健康的生命力。而奇妙在於,這一切,可能從「品味」中看見。兩個人站到一起,一個高尚幽雅,另一個珠光俗氣。勝負先分,高下立判。但是,請注意,品味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品味是文化靈魂的流露,而不是創造文化的因素。片面追求品味,而忽略根本,是無用的。內裡空虛,裝扮只能騙自己。


(靈魂的想像)
之九:文化的靈魂,往何處去?

奴隸所追求的是「解放」。

問題是:一頭蠢驢,當枷鎖去除,後面沒有鞭子,前面也沒有胡蘿蔔,他會想得出,他會要去甚麼地方?解放之後怎辦?

另一頭蠢驢名叫「托爾斯泰」的說過:要建造地上的天國。但聰明的驢子們嗤之以鼻。他們第一時間搶錢。錢在手,就把枷鎖重新套在其他驢子身上。這是屢次發生的循環。如果這一批聰明的驢子知道,人類是要往何處去,這也罷了。問題是,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

 往何處去?他們說,請隨意吃、喝、玩、樂!
甚麼叫做「文明」?「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最終命運」----這是史賓格勒的著名定義。李察嘗試換一種簡單方式來說:「當文化僵化的時候,就變成為文明。」文化,最初出現的時候,都是生氣勃勃的。那時的人都有理想,有希望,有愛心,會關懷。那是文化生長初期的共同特徵。無論古埃及、古希臘、古中國,都是這樣。

但當這種文化發展成熟,就會出現一種極端現實的人。這種人,有時自稱為「現實派」。史賓格勒指出,例如羅馬人就是非常現實的。他們不重視靈魂,只重視理智。他們是非精神的、非哲學的、缺乏藝術的,甚至是排斥異族的。當這種無品味的人掌握了全部權力,文明便開始進入死亡時期。文明的表面特徵是金錢和權力高度集中,非常富裕。但極度富裕卻是文化結朿(或重大轉型)的徵象。

  或者,史賓格勒是錯的。西方文化,從古羅馬開始,不斷轉型。迄今尚未結束。而美國和西歐,甚至中國會發生甚麼變化,都沒有人知道。相信,這將會是一種歷史的嘲弄。誤以為是東方文化的中國文化,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西方文化的正式混血繼承人。能夠平衡內外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的文化。   




本章附言:

內外問題,李察只能盡所知,提供一些探討的話題。至於對是不對,請指正。

而問題是,內外問題,很可能成為另一種偏向。必定有另具用心的人,十分擅長利用「內在」、「靈性」這一類話語,鼓勵人們尋求現世的庸俗利益。這是無可避免的。而根本之道,是要真正了解:甚麼是內,甚麼是外,甚麼是心,甚麼是靈。僅此而己。

(修訂:2007.10.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