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敬告讀者...............
這是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但不知何故,變成這樣了。不知是背後的電腦高手在玩,還是其他問題了。
莊子關於「自由」的想法,想看到,也不容易呢。(李察誌於2014.3.9)
(奇怪的是,一天的抗議之後,網頁又自動回復正常了。(李察誌於2014.3.10)
2-04 自由(逍遙遊的意義)
前言:一個不可不知的前提
第一節 何謂「大」
第二節 幾種重要的境界
第三節 絕對的思想自由
第四節 兩種層次的絕對自由
第五節 立體思維
第六節 起飛的最重要條件
(前言: 一個不可不知的前提)
莊子的最重要思想,都包括在兩篇薄薄的鉅著裡了。第一篇是逍遙遊, 第二篇是齊物論。
逍遙遊讓我們看到了自由,而齊物論讓我們看到了宇宙。兩篇文章, 是要合起來才能了解的。只見自由不見宇宙,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一種異常震撼的心念(mind-concept):「大」。
對於一般未曾企圖思索宇宙的人,「大」是沒有甚麼的。但是對於企圖有所了解的漢代思想家, 就好像胸口中了一槍, 他們在驚詫於莊子的想像力的同時, 就被「大」這個心念縛住了, 從此出不來。此後, 所有的思辨範圍, 都離不開。在偽莊子的著作中,「秋水篇」的作者反映了當時的儒家想法。他們以為, 「大」是這樣的重要, 就簡直變成為一切的目的了。甚麼都是以「大」為好。做人要做「大人」, 治國要治「大國」。如果他們也能明白「齊物論」, 大約就不會落到這種田地。但他們是永遠不會明白「齊物論」的。心胸太窄, 從個體出發的思想,無論多大, 都是個體, 而不是整體。這樣,是不可能達到莊子高度的。
莊子的高度, 就是一個「一」字。而「一」是和「大」不同的兩種境界。只看見「大」的人, 是不會看得見「一」的。他們以為, 「大」是很了不起的, 就像孔子那樣的了不起。所以, 他們又提出了一種警戒:在一代宗師孔子面前, 切莫自大。這種想法, 從漢代開始, 成為了儒家的主要成份。而另一種思想, 以老子為代表, 也是從「大」出發的。只是, 跟儒家信徒不同, 老子想到了一種相對觀念, 以為有大必有小, 有高必有低, 從此, 老子的思想, 就不能離開對立思維了。他以為, 宇宙萬物都是對立的。只要捉著了這樣的想法, 就可以操控一切。至於後來的其他思想家, 認為宇宙不是二分, 而是五分, 創立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學說, 則是後話了。
但莊子的思想, 是完全沒有這樣的意思的。「一」, 就是教人要從宇宙整體觀察事情, 當我們到達了天地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思想的基本單位就擴大了, 不會陷入於個體或片面的想法。 智慧的根基, 如果說智慧也是需要一種根基的話, 就是在於思想的出發點根本不同了 。
此處也應該略提一下,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 也是在此。西方的爭辯是宇宙是一神還是多神, 中國文化的爭辯是宇宙是一, 是二, 還是五。而宇宙萬物為一的想法, 是很接近於一神觀念的。如果我們能擴充去看, 就會看到, 西方的一神思想, 其實主要的不是說神在那裡, 而是看到了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的思想。
「大」是甚麼?「大」只是一個台階, 莊子讓我們攀上這台階, 不是以「大」作為目的, 因為, 宇宙中, 無論多麼大的生物, 都不過是「一」中之「一」。以「大」作為一個台階, 或者鏡子, 使我們的思考得以突破, 就是這麼多了。更重要的是「一」。
所以, 當我們閱讀以下關於「大」與「自由」的分析之時, 切莫得意忘形, 以為已經知道一切。莊子的兩篇文章, 是要並讀才好的。所以, 有興趣有心力的朋友, 看完這篇第四章 :自由(逍遙遊的意義), 請立刻翻到第十章: 真宰 (齊物論的意義)。這是必須並讀的兩篇文章。
第一節 何謂「大」
「大之法」是一種從莊子哲學發展出來的思維
法則。過往無數人研究莊子,一般都以為,莊子
思想,只不過是教人看破世情的想法,誤會以為
莊子是消極的,甚至是虛無的。但事實相反。莊
子並不消極。莊子哲學,是追求真理的有效工具。
這種工具,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更幫助我們了解
人類。特別是了解人類的思想方法。因為莊子哲
學裡面,提供了一種思維法則。以下,就是嘗試
看看這種法則,可以給我們甚麼啟發。我們希望
了解的,不是莊子這個人,而是莊子的方法。甚
至也不是莊子的方法,而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不
管甚麼人提出來的方法。因為,只有掌握了方法,
思想才能真正起飛。思想起飛之後,才是文化起
飛,經濟起飛。這才是真正富強之道。比歷來的
謀略想法,都先進得多,層次亦不可同日而語。
莊子的「逍遙遊」,表面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故事。
說有一隻名為鵬的巨鳥,翼一伸出來,就有天上
的雲那樣長。振翅一飛,就可以飛到遠遠的南極
去。
自然,這裡所說的「南極」,是一個錯誤的名詞。
莊子時代,還沒有這種地理印象。他說的是「南
冥」,就是南方那渺不可知的一塊地方。也許,這
南冥是不屬於地球的。
這是一種想像力的遊戲。那一個時代的人,從
沒有想過甚麼飛機,但他或者上過高山,見過遠
方地面的情景。到底那巨鳥,從上面看下來的風
景如何呢?原野上奔馳的野馬,會不會小得看不
見?這裡,可以看到一個智者的問題,是如何逐
步開展的。
他想到,如果有一隻鳥的翼是這樣大, 那麼,
需要多「厚」的風,才能承得起這巨鳥?一隻鳥
浮在空中,會不會像一隻船浮在水中那樣?到底
甚麼叫做是「浮」?桌面上的一灘水,能夠浮起
一根小草,但浮不起一隻水杯。那麼,要有多深
的水,才能浮起一隻船呢?地面上的空氣,要有
多厚,才能浮起一隻巨鳥?
你可以想像,如果亞里士多德來聽莊子說故事,
說到這裡,兩個人非擁抱開懷大笑不可。無論東
方西方,古代智者的想法,在開始的時候,是非
常接近的。亞里士多德想過測度地球,但他可能
尚未想過測度大氣層的厚度。
而我們可以相信,那一個時代的人,思想比現
在更加自由。就好像小孩子比成年人的思想更加
自由一樣。那時,沒有現在這許多工具。要測度
大氣的厚度,還只能停留在想像的階段。現代的
工具太多,專家太多。想像力自然收窄。問題只
需要請教專家,不需要自己想。而且也沒有時間。
因此,這是一個很好的藉口。有了藉口,就可以
更加放肆無忌,把時間都放進營營役役之中去。
或者,還需要略為分辨一下。莊子的興趣,其
實未必是測量風的厚度,他只是想要飛上去,從
上面看下來,看看感覺如何。
莊子是中國人。他用的是中國文字。他在中國
文字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心念。他發現了「大」
這個字。他開始想,到底,甚麼是「大」呢?這
一個問題,是跟亞里士多德的問題不同的。亞里
士多德所詢問的,是地有多大。而不是問,甚麼
是大。這是兩種不同文化的不同路向。
從「甚麼是大」這問題,會導致一種非常不同
的宇宙觀念。
李察也曾經有一次機會,感受空氣的厚度。
香港沒有甚麼空曠地方,就只有馬場當中的一
塊大草坪。那日,一個人在那草坪上散步。最初,
也是從一隻鳥開始的。天上忽然飛來一隻鷹。那
鷹平伸雙翼滑翔,一點都不需要用力。當時心想,
如果是人,這樣平伸開雙手,不一會兒就會很累
了。但那鷹的肩膀,好像是擱在空氣中那樣。那
鷹飛得很低,頭部不住向下旋轉,四處觀察。多
角度活動,好像一部靈活的自動攝影機。
這是很普通的物理現象。鷹頸部的自由,來自
鷹的雙翼。而雙翼的自由,來自空氣。
看鷹看倦了,就在草坪正中躺了下來。
躺下的天空,是無邊無界的。本來以為,這種
無邊無界的印象,要到大海中心才看到,但實際
上,只要找到任何一塊大草坪,躺下來就可以看
到。
當時的雲,就像一塊懸浮而且覆蓋全部天空的
棉花被。忽然發覺,這天上的一整塊雲,是會動
的!整個天空的雲在一起動,好像浮在水面的巨
幅水草。似乎是雲的高度完全相同,都在大氣的
頂頭,再上就沒有空氣了,或者空氣太稀薄,無
法把雲浮起,就形成了雲的「頂」。躺在地上的感
覺,好像躺在船上。但此刻不是船在動,而是那
波浪似的雲,在天上動。躺在草坪上,就像躺在
海底。忽然想到,如果自己沒有了體重,就能夠
從這海底,浮到海面上層,在雲海裡躺著了。又
想到,剛才的鷹,此刻不知那裡去了。鷹會浮在
雲海上面休息嗎?我可以去找他嗎?
但問題是,這種感覺,和莊子何干。莊子的
鵬鳥浮在天空,和李察自己浮在天空,有何相干。
許多人看過太空電影。從外太空看回來的地球
景象,是很普通的。看到了,最多也只是有一番
驚訝,不會歡喜得幾天睡不著覺。但許多太空人
回來,都說那種畫面是一種震動,有的太空人甚
至說,這種震動,使他整個的生命觀點,全部改
變。
有甚麼是可能在這樣短的時間裡,改變一個
人的?
為甚麼一種「大」的感覺,會影響一個人的
全部思維,全部判斷?
莊子的主題不是巨鳥,而是「大」。他的鵬鳥,
一飛沖天,可以飛到遙遠的南冥。他只是要描述
一種名喚為「大」的心念。
我們未必是渺小的。但這一點並不重要。重要
的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多小。換言之,不
知道自己在階梯的那一層次。我們常常以為,天
是很大的。但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天。其實天就在
頭頂,只要抬起頭,就可能看見。但在現實的環
境裡,一百萬人之中,沒有一個人會得抬起頭來
細看。直到科技把人真的投放進入太空,有人真
的看過天。但也是一陣風那樣,過後就忘記了。
跟本沒有在思潮中引起任何觸動。問題是,儘管
我不一定需要知道我有多麼渺小,但如果我見過
宇宙和地球之「大」,感覺就會不一樣。思維系統
裡,就會有不同的參考架構。
所謂「參考架構」,好像是很複雜的現代名詞,
其實也是很簡單的。有了參考架構,才能夠真正
知道自己的環境。這是思想活躍的重要條件。沒
有參考架構的思維系統,是不靈敏的。而參考架
構太小,也是全無用處的。就好像錢包裡有幾千
億元的人,他的思維範圍完全不同那樣。雖然,
這幾千億元,跟真正的「大」,仍有近乎絕對的嚴
格距離。只有親自見過「大」的人,才會是真正
的有了一個參考的借力點。
有人回應說,不要說幾千億元了,如果本人的
口袋裡有幾億元,心情也會截然不同。是的。或
者,你會開始感覺到區別了。但是,所謂「心情
不同」,跟「參考架構」不同,雖然相似,但卻有
本質上的區別。心胸有容量的人,思想範圍大的
人,思維活動是完全另一種境界。
所以,「大」是思想的第一項要素。你必須親
歷其境,親自看過,親自感受過,才會明白。但
怎樣才叫做是「大」呢?
二十世紀末期,許多人有興趣研究思維法則,
美國,英國,西歐,忽然興起一股一窩蜂的思維
研究熱潮。忽然間,大家都想「增加」自己的創
意。或者改善自己觀察事物的方法。出版的書,
看十年都看不完。但西方世界的思維系統,和莊
子的系統,是完全不同的。很簡單的道理,但沒
有人想過。
而問題是:太多人自以為「大」。那就是「自
大」。自大和真正的思想系統宏大,是完全兩回事。
所以,莊子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才智剛好勝任
一官半職,行為得到鄉民(或市民?)讚譽,才幹獲
得國君信任,可以統治一個國家的人。這樣的人,
往往自以為大。其實是跟枝頭小鳥差不多。他以
為,自己的小山頭,就是天下。小鳥譏笑大鵬: 「你
為甚麼要飛上青天呢?像我們這樣,獨霸枝頭,
有空亦可以隨時跳過別一枝,不是很好嗎?」小
鳥是很可憐的。因為,他們從不知道天地有多大。
而小鳥是並無參考架構之可言的。他無法真正指
揮自己的思想。思維系統,小得可僯。他的思想,
已經被許多小小的樹枝阻礙。所以,思想方法訓
練的笫一階段,是必須知道甚麼叫做「大」。
莊子之後,有另一位思想家,亦宣稱他自己是
莊子。其實他是另一個人。如果要清楚分辨誰是
誰,倒也是不容易的。我們只能肯定的說,他是
秋水篇的作者。就讓我們尊稱他一聲秋水先生好
了。秋水先生說了一個故事,說大河的主人河伯,
一向自以為大。因為大河的水量豐富,任何人見
到河伯,都會肅然起敬。在河岸以東的人,無法
看清楚河岸以西。那是不辨牛馬的距離。但有一
天,河伯終於抵達了大海。他的眼光忽然開闊,
見到前所未見的美景。他終於知道了,甚麼叫做
「大」。大河的水量多,但永遠無法跟大海比較。
不過,問題不在於誰人終於覺悟,從此不再自大。
而是要真正看到一種參考的標準。人生有時好像
一種沒有座標的地圖。你以為你知道你在那裡,
其實全不知道。現在,首要任務,就是把這座標
重新標示出來。
莊子哲學,並不是一種虛無哲學。莊子並不是
說,你先要看到了宇宙之大,才可能感受自己的
渺小。根本沒有這意思。
有人說自己渺小,這不重要。有人當自己偉大,
同樣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從一種小大的比較
之中,看到了我們處身的真正環境。所以,一個
虛心的學者,必定設盡一切方法,看看甚麼是真
正的「大」。看到一種看不見的形勢。必須設盡一
切辦法,發現自己的參考架構。這就是思維法則
的第一原理:所有的思維,都是在架構中活動的。
所以,你必須知道,你的參考是甚麼。口袋裡有
幾億元的人,通常就不會斤斤計較一兩毛錢了。
同樣原理,獲得永生的人,就不再為小小疾病煩
惱了。胸懷大局的人,就不會在街市裡和閒漢爭
執了。也不會在交通燈前跟其他駕駛者吵架了。
這就是韓信跨下受辱的原理。因為,他根本不當
這是一回事。或者,我們應該先說明,思維法則
的第二原理:就是根本超越了一切參考架構。但
這是後話。有言在先,先讓潛意識有個準備,以
後再研究,就比較容易入手。雖然,這是許多人
一輩子無法明白的。他絕對想像不到,一個心無
架構的凡人,和一個同樣心無架構的神人,有甚
麼區別。更加很難想像,怎樣才能從無到有,又
從有到無。真是太奧妙了。這是需要非常靜心的
忘我者才有資格參與的遊戲。或者,暫時我們還
是說回原先的話題好了:怎樣找到自己的參考架
構?怎樣從一個口袋分文全無的窮措大,化身為
擁有幾萬億的富豪心態?
換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何處可能發現這
一種參考架構?要怎樣,才能看到真正的「大」?
是不是要預訂一張航天機票,到下次有火箭
升空的時候,帶備所有的私人攝影器材上太空,
就可能獲得這一種參考架構?
或者,這是途徑之一。畢竟,我們也無須否
定這麼一條途徑。又或者,你會像前文所說的方
法那樣,找一片大草坪,躺臥一個下午,就會看
到天上的雲海。當然,更加容易的方法,是參加
一個五星級的雲海旅行團,攀上黃山,或者泰山,
看看真正的雲海,登泰山而「小」天下。
請注意,這「小」字,並不是小看的意思。沒
有看不起他人的意思。今日到過外國的人很多,
大約再沒有從前的那種感覺了。從前的人,除非
沒有留過洋,但凡留過洋的人,就看不起沒有留
過的。若有這個心,就不可能建立有效的參考架
構。因為,他所見到的「大」,只是一種羨慕對象。
就像一個到過比華利山酒店頂樓總統套房居停的
人,回來就看本地的酒店不上眼。這是一種甚麼
精神呢?這就是阿Q精神。阿Q出過城,就看不
起人了。看不起人,就是沒有建立好參考架構。
同樣原理,許多在金融機構工作的人,常常目
空一切。因為他見識得多,見過千百億的資金,
呼一聲流過來,又唉一聲的流過去。雖然那些錢
不是他的,但他曾經見過,他有那種感覺。就好
像秋水先生筆下的河伯,完全一樣。河伯只以為
自己的水量多,因為他沒有見過大海。
當河伯有一天,也能建立自己的參考架構,有
一種完全新穎的宇宙觀念。他的思維能力,就大
大增加。從前的所有煩惱,都不再是煩惱。因為,
他的注意方向已經改變。他看到從前所看不到的。
問題是,怎樣才能真正看到這種宏偉的景象呢?
答案本來是極其簡單的。一切真心想看的人,都
必定會看得到的。永遠記著這句話:
Seek, and ye shall find.
所以,你可以像一個傻人那樣,立志遍讀天
下書卷,建立胸中橫跨古今內外的大網絡,就能
了解一切。
當然,還有比較輕鬆的方法。找一個風和日
麗的假期,到郊外去放風箏。當那一根渺渺茫茫
的幼線,把你的心靈送上雲端的時候,你的參考
架構,也開始建立了。
問題是,你曾否真正動心。你曾否出發。你曾
否尋覓。
無數居住在海濱的人,從不看海。居住「無
敵海景」,價值不菲的名廈,但從不看海。許多內
陸人,第一次到山東半島看海,都有莫明的奇妙
感覺。但奇怪是長期居住在海邊的香港人,卻從
無看海感受。這是甚麼?這就叫做「視而不見」。
其實你還可以看風,看水,看山,看雨,看
路,看泥,看草,看花,看人。真是看之不盡。
所以,要像穿上一件美麗新衣那樣,把自己
整個的身體,整個的心靈,像穿衣那樣鑽進去。
鑽進書裡去,鑽進雲裡去,鑽進海裡去。
中國文字,是存在於右腦中的意念。從前未有
白話文,意念翻空,一方面是自由,但另一方面
是容易引發誤解。甚麼叫做是「大」呢?所以有
人質詢莊子,問他「大」有甚麼用。有人說,他
有一隻葫蘆瓜,因為這葫蘆瓜太大了,盛水不能,
做瓢也不行,只好毀掉。對於這種質詢,任何解
釋,也都是無用的。因為,這是兩個層次裡的對
話。不同層次的對話,通常只會引起誤解。
其實,作為一種參考架構,不一定是要「大」
的。如果有人能夠鑽進無限小的小空間裡,一樣
能夠建立相同的參考架構。有的將要離開世界的
人,因為偶然的原因被救回,聲稱見過天堂的情
況。許多人說,當離開世界的時候,要經過一條
長長的通道。通道的盡頭有光。這些離開世界不
成的人,通常都是被光中的天使勸喻回返人世。
這就是所謂的「NDE」(Near Death Experience)
也有不少專書討論的。問題不是他們的經驗是否
真確,而是,當他們回來之後,思維的方式有甚
麼不同。會不會同樣還是以前一樣,還是另外有
了全新的參考架構,思想更加活躍,思維系統全
部更新。
第二節 幾種重要的境界
為了免除誤會起見,你也可用一個其他的字,
代替「大」字。例如,你可以說是「境界」。當你
有機會親自見証「境界」的境界,就可以建立一
種不同的參考架構,你的思維系統,就可以獲得
新生。從這一刻,你的人生,就會開始轉變,你
的智慧忽然增長,你的命運即將不同,你的眼睛
看見以前看不到的景象,就好像是魔術一樣。
所以,如果你有眼睛,你就會開始想到,到
底「境界」是甚麼?
第一,「境界」是一種體積。當空間的體積逐
漸增大,而自己的體積並無變化,就可以有一種
全新的感覺。飛越外太空,從遠距離觀察宇宙以
及自己,感受絕對不同。所以,我們應該爭取見
到「境界」的機會。這會為我們建立起一種參考
尺度,使思想真正有效。但為甚麼體積會有這種
奇怪的功能呢?因為,我們的思想,就好比一部
小小的運貨飛機。每次運送一點,到不同的地方
去。如果飛機大一些,馬力強一些,續航力高一
些,就可以在更快的時間裡,把貨物集中處理,
達成生產目的。又或者,我們的思想又好像一隻
臂力堅強的蟻。每天往不同的地方,採集食物,
運送回到洞穴之中。蟻會在洞中產卵、育兒、生
活。一隻蟻一生之中,可能不出方圓十里之地。
而一隻飛機的境況相同。當他們有機會見過更加
大的世界,心思就會完全不一樣。不是像一隻蟻
那樣更加勤力運貨,而是像一個人那樣,有思考
的更高能力。但可惜沒有幾隻蟻是「肯」抬起頭
來看天的。他會問你:「你告訴我這些做甚麼?」
第二,「境界」是一種界線。我們通常不能看
見自己。因為這是一個沒有鏡子的世界。或者說,
不是沒有鏡子,而是我們不能夠看見鏡子。就好
像鏡子從未發明,我們從未曾逼真的看過自己,
只能在水邊的倒影裡略為窺看。就好像一隻傻兔
子一樣。你拿鏡子送到兔子的鼻端,傻兔子只會
嗅嗅那冷冷的玻璃。兔子是不會照鏡的,是永遠
看不到自己的。人又何嘗不然?沒有鏡子的生命,
如何看見生命?因為,我們都是在界線之內活著
的。換言之,我們都只是在鏡子裡活著的。在鏡
子裡的人,永遠沒有可能「照」鏡子。只有穿越
這種界線,回過頭來,才可能清楚看見。就好像
那些能夠暫時離開生命,但又能回來的人,才能
夠看到生命的真象。這就是生命之所以難於理解
的理由。所以,NDE是很值得研究的。NDE專門
研究離開了生命又回來的人。雖然有的人,回來
的那一剎那是光明的,但過後不久,便又塵土滿
面了。大病初癒,或者交通意外的甦醒者,都會
有暫時的清新體會。但這是塵土的世界,不自覺
的觀察者,只能看見塵土,很快又重新進入塵網
之中。偶然的機緣,畢竟是外在的。就好像一個
偶然的太空乘客,忽然驚詫於一種奇異美景,好
像很有感觸那樣。但如果他沒有那種主動探尋的
心,那就等如看了一套電影,電影散場,情節也
會很快忘記。所以,根本的覺悟,還是要靠自己。
有不少人聲稱見過天堂美景。包括了馬丁路
德金,陀斯妥耶夫斯基,馬勒等人。而在米開蘭
基羅,巴哈,莫扎特,托爾斯泰,雨果,甚至《石
頭記》的作者隱名人筆下,都曾經繪畫過相同的
崇高美景。只要投入去,就必定可以獲得那種感
覺。界線雖然存在,破界的可能,是不可以抹殺
的。這是莊子沒有說過的話,但我們應該感謝莊
子,這是莊子的啟發。所以,讀書,欣賞藝術,
都是同樣重要的。以上這幾個人的作品,如果全
部不放過,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年的消化時間。但
也不需要這樣密集式的灌輸。太密集,像學校迫
你考試那樣,靈氣會消失的。所以,何妨輕鬆一
點,有空便看一點?
次一級的破界者,是那些行將離開世界的人。
許多人是直到這一刻,才懺悔的。為甚麼要等到
這一刻才懺悔呢?為甚麼不能早一些懺悔呢?是
因為,早一些的時候,他們看不到。是因為,直
到他們將要離開生命的一刻,才像照鏡子那樣,
忽然看到一生人的真象。許多人,都是一生只有
一次照鏡子的機會。這次一級的破界者,還算是
幸運的。因為,當鏡子送到鼻端的時候,他能夠
看得到。還有更次的人,是到最後一刻,也不會
覺悟,見到了棺材,也不懂得流淚的。他的思維
運作系統,已經一塌糊塗,無法運作了。
或者,還要在這裡多說幾句。這是一種層次之
內的溝通。上文提到的所謂「界線」,「離開生命」,
「天堂」,「破界」,等等,全部都是比喻。不是真
的有一條物質的「界」叫你去破。更不是有一隻
真的鏡子,叫你去照。離開這一層次,就變成為
荒謬。問題是,低層次的了解,是很難迴避的。
總是有不明白的人,以為可以用簡單的辦法解決。
其實,思想的關口,只需要一步。一步就能跨過
去,一下子就能明白。如果跨不過去,不能明白,
就放鬆一點,去晒晒太陽,或者雨中漫步。或者,
當你在太陽的輝光中有所感受,在雨水的無限美
態中,得到啟發。你的境界,就轉換畫面了。這
就是下一種境界,「美」的境界。
第三,「境界」是一種絕對的「美」。絕對的美,
是一種絕對的震撼。大和美的原理是非常接近的。
見過真美的人,就猶如到過外太空見過地球全貌
的人一樣。心中的參考價值不同。而且,登泰山
而「小」天下的原理,也是一樣的。見過真美,
對於庸姿俗色,就不再感覺興趣了。
問題是,真美遍地皆是,為何聲稱見過真美的
人,是那樣的少?上帝的傑作,存在於地球每一
角落,為甚麼不是人人見得到?許多科學家和數
學家,深入研究於某一領域,當所有的資料歸一,
到最後,難題忽然而解,就見到「美」。
或者,藝術美和科學美是稍稍不同的。在投
入的一剎那間,那種感覺,猶如平地飛昇,進入
天堂。聆聽巴哈、莫扎特、貝多芬、馬勒,都有
如此體會。亦難怪,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很難回
頭來欣賞通俗作品。但問題不在此處。問題是:
當你有了真美的這個重要的參考標準(如果不說是
參考架構),那麼,思想的時候,考慮世界上一切
問題的時候,心情有沒有不同?要有甚麼條件,
才可以看見真美?如果真美不是人人可見,那麼,
甚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見到真美?
許多一輩子追逐金錢的人,從未獲得任何金錢。
他的口袋裡有幾百萬,但其實他一貧如洗。他從
未獲得過一文錢。許多一輩子追逐愛情的人,亦
從未獲得愛情。美女俊男,不絕在眼前流過,但
一個個都看不到。只會埋怨命運。這些都是沒有
資格的人。
問題是,甚麼人才有資格呢?只有真正出發尋
覓的人,才有資格。
上面,我們說了「境界」的三種內容,就是:
體積、界線、美。 還有沒有第四種,以至第五、
第六、第七種呢?可能有的。姑且多說一種。只
是請留意,迄今為止,雖然我們常常談及一種「參
考架構」,這卻是不得不借用的名詞。至於其他高
深的哲學名詞,不是不敢高攀借用,而是一經借
用,就會進入某種思維系統,從此能入不能出,
不能再用平常眼光看待萬事萬物了。
第四,「境界」就是一種絕對的「痛苦」。所謂
「痛苦」,是生命中不可迴避的一部份。李察曾經
在「問到底」專欄中寫過多次,生老病死,就是
幸福。那麼,痛苦在那裡呢?痛苦是無處不在的。
就猶如幸福是無處不在那樣。但這是不是說漂亮
的空話,因為,這是真的。小小痛苦不說,李察
想說的是一種絕對的大痛苦。由於種種原因,也
許由於命運,也許由於智慧未開,也許由於奸人
陷害,也許由於所遇非人,也許由於自己想錯,
也許由於一時貪慾,也許,也許只是由於偶然的
不小心,總而言之,痛苦的來源有一萬個,但到
了最後,痛苦只有一個。那就是這種絕對的痛苦。
又如果,你能夠咬緊牙熬過去,到淚水乾的時候,
忽然會有一種清明的感覺。好比一塌胡塗的濁水,
如果你肯稍稍等待,不必要好久,最快是一個晚
上,長歌當哭,而最慢是一個時段,日月在天上
如飛梭過,忽然有一天你會發覺,淚水乾了,眼
睛明了,有非常涼快的感覺。這濁水,就變成了
清徹得可以養魚的清水。所有的痛苦,都變成了
遠年的沈澱物。知道嗎?世界上所有的清水,如
果沒有沈澱物,就都不是清水。只有你的充滿遠
年沉澱的水,才是清水。
這清清的水,就猶如你澄澈的眼波。甚麼事
物,都逃你不過。痛苦為你帶來開悟,你明白了,
你見過了,你知道甚麼是「境界」,你有資格跟莊
子談天說地了。
而且,你開始變得富有了。你富有的是「感覺」。
這「感覺」,也即是某種形式的參考架構。以後,
感覺就豐盛了,到了關節的場合,其他人無法體
會的場合,你就能體會了。人家看不到的環節,
你就看到了。忽然,你的遠年沉澱就搞起來了,
你又會再哭一次了。你開始會看電影了,你會欣
賞藝術了,你會聽音樂了。你會用腦了。你忽然
察覺,為甚麼從前自己不懂得用腦。如果此刻你
再哭,你不再是哭泣自己了。你曉會共鳴與同情
了。你的哭泣,只是搞起遠年沈澱的一種旋律,
對應是另外的一種旋律。兩種旋律在一起共舞。
這時才發覺,那麼美的感受,為甚麼以前從未知
道。大約是你已經明白了。你知道甚麼是甚麼,
甚麼不是甚麼。因為,「心」是在腦之上的。你的
心開了。
甚麼叫做「了解」?了解不是把外在的意念,
硬放進腦裡去。了解是你本來就有的意念,你只
是用內在的尺子,去測量外在的事物。現在,你
就是有了這把尺子。沒有嚐過絕對痛苦,而能夠
絕對了解的人,古往今來,只有一個。他就是釋
迦。他貴為王子,但對於城郊外面輾轉哀號的難
民,竟能明白了解。也許,他內在的尺子,是天
生的。而我們卻都必須經過痛苦,才能明白。
有兩件事,是略需一提的。第一,不要把自
己的痛苦,當成真的絕對的大痛苦,也許,你所
品嚐的,只是人生小小插曲,距離真正的大痛,
還差很遠。還記得前文提及的「自大」嗎?這就
是「自傷」。自大是錯誤估計自己,自以為大。而
自傷也一樣是錯誤估計自己,自以為傷。不是真
的傷,只是自以為傷的傷。真是絕對痛苦嗎?你
還沒有被釘上十字架呢,小小痛苦,終日自怨自
艾,是沒有益處的。第二,苦如同甜一樣,也只
是味覺之一。魯迅說,他已經能夠品嘗黃蓮而不
縐眉了。當我們把所謂的「痛苦」,也當成是一種
參考架構,用我們內在的尺子,去觀照萬事萬物,
我們就開始有了智慧。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說過四種境界。還有沒有
呢?當然有的。例如,「愛」的境界,我們尚未有
勇氣觸及。愛不只是私愛,更且是博愛,或者一
種無限量的絕對關懷。那是非常高尚的境界,必
須另文詳述。另外,尚有一種絕對的境界,境界
之上的境界,也要留到稍後才說。人的心,是一
種慢速機器。速度之慢,使人震驚。以李察自己
的老朽經驗,許多次思路上的大轉折,都要等待
好多年。一種道理好像很簡單,聽人說過無數次,
甚至自己寫過講過無數次,但真正的明白,通常
都需要十年二十年時間。上文所說的幾種境界,
如果能夠一年得到一種,幾年之間,完全明白了
何之謂「大」,何之謂「界」,何之謂「美」,何之
謂「苦」,何之謂「愛」,那就是罕見的天才。如
果不說天才這種平庸字眼,也就是得蒙上主特殊
恩寵,你既然能夠明白,你肩負的責任就重了,
以後無論多大的挑戰,你也不會害怕了。
為甚麼心是一種慢速的機器?這要從整個思維
系統去研究。自從佛洛依德以來,人類才開始知
道,思維是有兩種層次的。外面的一層,是人類
自己知道的。想甚麼,說甚麼,做甚麼,好像完
全知道。只有內裡的潛意識不知道。潛意識是個
洶湧的大海,大海裡的活動,我們欠缺資料。就
好比厄爾尼諾現象一樣。一股溫暖的海流,你想
料不到,會需要兩年的光陰,才從新回流。昨日
之非,今日之是,忽然,你能夠在一種新的高度
了解了。
而且,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我們儲存在心裡
的知識,有多少是自己知道的。有人說是一半,
還有另外一部份,是存放在一種隱密的空間裡的。
到底裡面的東西有多少?或者,裡面的東西,比
外面的東西,多了百分之九十九。這是完全可能
的。
問題是,我們可以做甚麼。
許多方法,都只是研究思維的外在環境。至於
裡面部份,雖然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略知一二。
但總是霧裡看花,不太明白。這是必須承認的實
際情況。只要看看心思的速度不平衡,也就知道
了。理智所知道的事,內裡未必同意。等到內裡
也完全同意,時間也許要經過三十年。許多人從
來不覺得父母親的好處。總是要到三幾十年後,
才漸漸的想到了父母親人格美麗的一面。另外一
個例子就是情人。到手的情人,為甚麼總是諸多
缺陷?而對方內在的根本優點,為甚麼總是要許
多年,甚至分手之後才了解?因為,心是一種慢
速的機器。而「愛」是需要時間去明白的。外在
資料,放進電腦中,半秒鐘已經有運算結果。內
在資料,放進心中,卻可能需要十年。這有甚麼
問題?好像只是小問題。你愛不愛父母,愛不愛
配偶,甚至愛不愛鄰居,也只是偶然小事。但整
個文化所形成的共識,整個民族,整個地球文化
的大局,原理相同。政治家,軍事家每天苦思焦
慮,動員龐大的研究機構去運算全球的經濟,軍
事,政治,文化等等數據,結論在幾個月裡面便
得到。但真實的遠景,卻可能需要幾百年才看得
到。到看清楚遠景之時,可能已經經歷幾場大戰,
死人無算了。個人的心是一種慢速機器,而集體
潛意識的發展,則更慢。
問題是,內在和外在的距離,真的是這樣遙遠
嗎?內外不平衡,又該當怎辦?
問題是可以做甚麼?而這,就是「大」的重要
目標。
當莊子第一次提到「大」這種想法時,可能
是人類第一次提到的想法。老子後來提到的「大」,
是一種反面的發展。老子說,「大」就是「道」的
別名。那是很難反對的講法。就如同你說,「境界」
就是「道」一樣。這是錯不了的,但也可以是虛
假的。老子比惠施聰明。惠施只能從實物的角度
看「大」。他說大就好像一棵大樹,或者大的瓢瓜,
大而無用。大約惠施與莊子同期,莊子尚可略為
解釋。老子則可能時空相去遠些,他的想法,莊
子管不到,後人只能根據兩種學理的根本區別處
去分辨。老子發展了一種對立原理。那是好像辯
論式的相反方法。大則小之,小則大之,欲揚先
抑,或者欲抑先揚。要毀滅一個人,先捧他上天。
這是幾乎百發百中的手法。老子的學說,在後代
的謀略家看來,是非常管用的。亦可以說,這是
一種實用的功利方法。不幸的只是,當一個人只
能在短期功利中團團轉的時候,時光就無情飛逝。
一部三國演義之中,眾多英雄如走馬燈上台下台,
無法轉出歷史的悲慘結局。就是過份重視謀略,
無法建立遠景的結果。
莊子的層次,完全不同。莊子的時代,尚無
潛意識一類名詞,而莊子亦從沒有在這方面去研
究。莊子只是從根本處建立了一種標桿。用今天
的名詞說,就是建立了一種境界。如果佛洛依德,
以至楊格,弗洛姆等人的學說是可信的,則我們
可以有一個大膽的結論,人類思維既然是顯意識
和潛意識兩部份構成的,則人類思維就是不可知
的,是無法把握的。如果說,顯思維是 1 ,而潛
思維是 x 。則 1 + x 仍是一個未知數。
但這是不重要的,也可能是錯的。因為,潛意
識的活動不知道,但潛意識的「材料」,則是可能
知道的。雖然你不可能窺見布袋內裡,但布袋的
外形,則是可能略略知道的。根據材料的分佈和
走向,亦可能大致知道一種方向。
所有的人類顯隱思維,如果是在一個黑布袋裡
面,則莊子就是黑布袋的開口處。無論「大」,「美」,
「界線」,「痛苦」,「愛」等境界,都會左右人的
思維方向。境界是洞穴外的光,是有天然吸引力
的。所以說,這就是「參考架構」。架構既建立,
則這一個布袋,就是有形的布袋,甚至是一隻有
腳的布袋,會依照某種方向前種的布袋。
所以說,「大之法」是一種思維法則,就是這
個原由。若問,莊子曾否想過這些問題呢?或者,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當黃河從黃土高原出發之初,
何能知道,最終目的之所在。而所有的黃河水,
幾乎都是後加的。黃河只負責提供一個起點。這
是一種有趣的討論。例如,黃河的河道,算不算
黃河,黃河的泥沙,算不算是黃河。甚至黃河旁
邊的一條專門灌注污水進黃河的臭溝,算不算黃
河。而我們也未必願意說,這一切的整體,就是
黃河。因為,實在太多人以黃河自居了。他們都
自稱是莊子。或者,我們只能說,黃河之所以為
黃河,是因為黃河的本質。莊子的本質,使我們
得到啟發,想到了一種思維的境界。所以,我們
只能大膽些,說「大之法」是從莊子哲學發展出
來的一種想法。「大之法」並非等於莊子。莊子只
談過一種「大」的境界,我們就說了這許多,有
點喧賓奪主的感覺。但從追尋真理的角度看,我
們的目的,只是為尋找工具,只是想明白。如果
有任何指責加臨,都是願意承受的。
但問題又即時出現。
第三節 絕對的思想自由
如果境界值得追尋,那麼,境界往何處尋?只
見遙遠的山頭,有一個黑豆大的小點,用望遠鏡
看去,小點原來是一隻鷹。那是一隻看不起人的
自大之鷹。那鷹一下迴旋,片時已經飛臨頭上。
翼展伸出,可以遮去你頭上的全部太陽光。就好
像是隻手真的可以遮天那樣。但莊子絲毫不為所
動。莊子只是微微一笑。而莊子的想法,是超越
時代,今日已經眾所週知的。這一隻鷹,看以十
分了不起。他能夠在瞬間飛臨,好像很自由。因
此,他驕傲了。
鷹的感覺,在不會飛的人心中,有時是同一的。
當一個人,控制了大量資源,自覺能夠呼風喚雨
的時刻,大約亦有這種豪氣干雲的體會。
但這一種自由是不真實的,是假的。因為,他
是有所依賴的。就像一隻鷹必須依賴空氣的那種
依賴。一個略為聰明的聰明人,應該知道自己的
限制所在,應該知道自己依賴甚麼。到依賴物一
旦失去的時候,才不會感覺太難受。
一種真正的,徹底的自由,才是最後的境界,
才是境界上的境界。因為,只有一種不受拘束的
狀況底下,一個人的潛能才能真正發揮,才能夠
達到成功。若果一個人,事事仰人鼻息,實際上
失去自由不緊要,連心理自由都失去,思維處處
受縛,想像乏力,這時才發覺,自以為最可靠的
資源,其實毫不可靠。錢財聚積,也是很容易更
換主人的。
所以,下次當我們抬頭看見天上的一架巨型飛
機,雙翼伸出來有十幾個足球場那麼大,遮去你
頭上的全部陽光,也毋須過份驚訝了。也許這是
超越時代的新科技,但如果你想到,如果大氣層
上沒有了空氣,這飛機還飛不飛得起來,如果它
沒有了燃料,它還飛不飛得起來,也不必啞然失
笑。
因為,這是不重要的。鳥需要空氣,飛機需要
燃料,就如同寫字需要筆一樣,是很正常的有待
境界。這有甚麼了不起呢?莊子說的「無待」境
界,是否空談?如果我們這樣想,我們就與世間
上一切平庸的人無異。因為,這樣想,就永遠不
可能了解一種高層次的自由境界。最高層次的自
由,說出來似乎很簡單,那就是思想上的絕對自
由,你有條件自由運用一切思想元件,要怎樣想
就怎樣想。這似乎是很簡單的一回事。所有的思
想資料都是屬於我自己的。但是,我能夠運用嗎?
真實的情況是:人的思想,所受的限制太多,就
跟現實環境的限制一樣多。大多數人的思想,只
能在一個非常小的圈子裡活動,他們的思想,單
薄而且貧乏,從來不會發放烈焰火花。就算是生
活多姿多彩,日理萬機而夜夜笙歌,好像很忙的
大忙人,但其實思路是天天依循相同的軌跡,就
好像思想住進了牢獄。而不幸是大多數人無法感
覺這種情況。只有少數非常認真的人,才偶然會
想到這一點。
「為甚麼絕大多數的人,思想不能隨意?」
這是一條重要而有趣的問題,但問題是需要扣
上心靈,才有作用的。
能夠有一點上心的自覺,才會想到,為甚麼有
人的想像力這樣豐富。為甚麼李白的詩歌,別的
人造不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這樣顯淺的詩句,其他人為甚麼想不出?同樣
原理,為甚麼那樣淺白容易的《歡樂頌》,只能在
貝多芬的腦裡出現?為甚麼天才們能夠這樣揮灑
自如?為甚麼其他人不能夠?天才的原理都是相
同的。他們都有絕對的自由去運用屬於自己的思
想元件。而欠缺自由的人,不能運用本來屬於自
己的思想元件。這就是奧妙之所在。文學天才和
商業天才,是非常接近的。他們都是自由思想的
人。思路得到了這種解放,就可能在各種領域中
成功。所有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文學家、科
學家、音樂家,都是同這一個原理的產品。
他們都是抵達高層次自由境界的人。如果說思
想也需要解放,這就是一種終極的解放。思想解
放的個體,能夠獲得重大成功。而思想解放的文
化,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立足,有一種舒適的舒
暢愉快,不再害怕痛苦與敗亡。
第四節 兩種層次的絕對自由
有兩種層次。一種是思想層次的絕對自由,
而另一種是現實層次的絕對自由。兩者都是必要
的。
以上,是一句非常可怕的話。你或者以為李
察講錯了。其實是沒有錯的。是「現實層次的絕
對自由」,而這就是人生的最重要,或最起碼的挑
戰。必須要在現實層次裡獲得自由,在思想層次
的自由才是真的。
要想獲得現實層次的絕對自由,就要有一種心
理準備。
第一,你有挨窮的心理準備嗎?
你能夠決心依靠自己嗎?不拉關係,不走後
門嗎?你一無所畏嗎?若要自由,若要起飛,這
一關是必要通過的。無數的人,就是過不了這天
下第一關。他們有太多的害怕,太多的限制,因
此永遠飛不起來。亦有的人,輕視生命,以為大
不了如此這般。一下子就放棄認輸。寧願放棄生
命,不願意接受貧窮,不肯繼續努力。這不是無
畏,而是軟弱。甚麼叫做勇敢?勇敢是思想上想
得通透明白。真正勇敢的人,要膽敢吃盡天下苦。
首先是要心裡要有所準備。窮算甚麼?苦算甚麼?
最窮窮不過絕糧,最苦苦不過上十架。你挺得起
胸膛,就挨得過去。你口硬心硬,你堅持真理,
你就是最後勝利的人。因為,你沒有自己欺騙自
己。
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境界。只要一步就跨
過去的思想鴻溝,無法跨越。從一開始,就不敢
想。他們到大學裡唸書,志願不是自己本來的志
願。而是以為某志願可以容易些賺錢。所以這許
多明顯是適宜學藝術的人,去了唸法律。明明喜
歡建築的人,去了做會計。這樣,思想怎能自由
呢?怎能自由運用頭腦裡的一切元件呢?處處束
縛手腳,怎能成功呢?人生開始,第一關已經無
法通過,日後怎辦?
所以,是要認識何之謂「貧窮」。這是絕大多數
人所不敢了解的。請注意,是不敢了解,而不是
不能了解。因為,要真正了解生命的意義,才能
明白貧窮。因為,絕對的貧窮,就意味著無法生
存。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不可能接納這一點的。
許多人非常懼怕,以為做有意義的事情,就不能
生存。以為是必須怯弱,討好他人,放棄一切夢
想以至尊嚴,俯仰由人,才能生存。
而且,他們以為,這樣的生存,是永遠的不變
的。只要保持怯弱,就可以永遠生存下去。他們
不願意知道,無論甚麼樣的個體,都必定有結束
生存的一天。而他們無法了解,只要一步跨過去,
就能夠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生命有了意義,才
有條件生存得更好。精神上豐盛,物質上同樣豐
盛。因為,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充份發揮,才
能克服阻礙,一飛沖天。不自由的思想處處受縛,
必定失敗。只能怨天怨地,怨人自怨。生命的價
值何在?不明白,一切問題都無從解決。思想無
法解放,就永遠都只能是一條軟弱的可憐蟲。不
會在任何領域有任何突破。
所謂「現實層次上的絕對自由」,是一種真實
境界。一個穿爛波鞋T 恤的窮學生,往往比名車
豪宅中的大教授更加自由,就是因為窮學生不會
讓現實控制自己,而是讓自己在現實的條件下徹
底發揮。他的思想,是不受拘束的,而大教授的
思想,則是被囚禁的。
還有一點是必須聲明,不可以誤會的。所謂「天
下第一關」,是叫你不要害怕貧窮,而不是叫你以
貧窮為人生目的。一切的人生苦楚,只是一道
「關」,一跨過去,就是成功的美好境界。人生所
追求的是美好,而並非醜惡。雖然,我們也並不
害怕醜惡。
大多數人不是不肯接受貧窮,而只是不願意面
對因為貧窮而來的心理難關。他們寧願躲起來吃
苦,不肯讓人家看不起。莊子用兩個字來概括,
就叫做「榮辱」。我們必須知道,甚麼是「榮」,
甚麼是「辱」。許多人以為,只要外表光鮮,不要
讓那一群市井小人看不起,就是「榮」,否則就是
「辱」,就真是太大的誤會。崇高的理想世界,那
一批庸人,從未夢想去過。何必理會他們怎樣想?
有兩種貧窮,一種是物質上的貧窮,第二種是
心理上的貧窮。當兩種貧窮的大關,你都一無阻
礙地通過了,你就有條件起飛了。因為,你的負
重已經減到最輕了。
所以,問題是「心理準備」。這就是教育,特別
是早期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任務。必須要為每一個
孩子,提供這一種心理基礎。要讓每一個孩子知
道,將來就算是環境怎樣惡劣,也必須堅持下去。
而最重要的是心理堅持。有了基礎,孩子不但只
是有了勇氣,而且是思想能夠無所拘束,才可能
發揮種種潛能,才有起飛的可能。若果孩子的心
理前提,只是一種空虛的物質前景,就會因為這
種空虛的物質前景,造成一種畏懼心理。愈是空
虛想望成功,就愈是害怕失敗。志願出於畏懼而
非本來的能力。就猶如那許多本來充滿天份,但
卻在一種枯燥的限制中失意的朋友一樣。
「勇氣」是教育的重要元素。「勇氣」不僅僅
是有膽量去乘坐高速過山車,而是非常清楚地了
解即將面臨的困難,有全面的心理和生理準備,
知道自己要做甚麼。沒有「勇氣」,是不可能起飛
的。沒有「勇氣」的文化,是無法超越的。經濟
上的一時繁榮,沒有「勇氣」的支持,很快就變
成煙消雲散的泡沫經濟。似乎是很普通的一種心
理基礎,卻是一切先進科技、軍事、政治、藝術、
文學、甚至是商業和經濟學的重要必備元素。欠
缺了這一元素,一切必將消失於無形。泡沫是必
定會破滅的。那是無論怎樣從其他外在角度努力,
都無法迴避的必然命運。但問題是,如果「勇氣」
是教育的重要元素,為甚麼卻在學校裡找不到。
所謂「多元智能」,所謂「通識教育」,完全不是
那一回事。因為,現代教育裡,是沒有這一個主
題的。一批又一批膽怯畏縮而且同型同質的青年
面世,就是教育經費的浪費。
因此可以說,勇氣就是內外平衡的表現:有了
勇氣,才夠充份發揮內在潛能,而無畏於外在的
艱難。
這是一種重要的內外區分。只知追逐外在利
益,就會消磨內在的壯志,使內在潛能不可能發
揮。但請注意,這不是叫你有內無外,也不是叫
你有外無內。而是要平衡內外。這一種內外的原
理,原本是很簡單的。就好像一隻鷹平衡左右兩
隻翼那樣簡單,或者一個人平衡左右兩條腿那樣
簡單。但為甚麼這樣容易被忽略呢?因為,內在
的東西,是看不到的。你的潛能,是看不到的。
要平衡看不到的內在,與及看得到的外在,確實
需要一點智慧。宇宙生命萬物,是由內外合成。
一般人時常見外不見內,只用眼耳口鼻,不曉用
心。但感官世界,只是動物境界。必須進入內裡,
才是做人的崇高境界。大者政治經濟外交國防,
小者家庭學校自身自心,內外平衡,必須首要考
慮。
當一個人的負重已經減到最輕,平衡亦做到
最好,不計成敗得失,就有起飛的資格。
第五節 立體思維
是甚麼資格呢?作為中國文化的最重要代表
人物,莊子提出了兩件事。
只要做到這兩件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在天
空中飛翔。
先說第二件。
第二件就是要能夠「御六氣之辨」。到底甚麼
是「六氣」呢?甚麼是「六」?是六爻嗎?還是
六六無窮?還是其他?莊子沒有說。後代的註譯
家,無論怎樣解釋,都是可以的。只要找出六件
事出來,胡說一番,無人可以否定。而中國文化
就樣奇怪,很多事物,都以六為數。如果有一個
博士班的導師,以「六」為題,要求文史哲的學
生造論文。到收論文之日,他就需要開一輛貨車
來搬運。每一篇論文,都必定有幾百頁,不用大
貨車,怎能運輸。中國古代有一個文學家自號「六
一居士」,可能他已經發現了六的秘密。只不過另
外有人說,他當時不過是剛好六十一歲。到明年,
他就會自稱六二居士的。這是題外話,全無意義
的。唯一的意義,就是我們不知道「六」是甚麼。
除非莊子復生,或者考古學方面有所突破。
但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能夠「御」
那六件古怪東西。就是要分辨、平衡、甚至控制
好那六件怪物。
所以,問題是人生裡面,有甚麼是需要平衡
的呢?
遠古的猶太人同樣研究過生命平衡。猶太人有
一種神秘哲學,名為kabbalah,裡面就包括了一種
生命平衡的原理。猶太人認為,生命平衡,有六
件重要事項需要處理。探訪猶太家庭,會看到他
們的燭台上,是點燃七枝蠟燭的。中央的一枝代
表平衡。左右各有三枝,是三對對應的火花。雖
然猶太人的語言,就好像中國的古文一樣,亦未
必可能準確翻譯為現代人的了解。但意義仍是接
近的。
猶太人的第一對平衡:
天才(Chokhmah, wisdom)
理智(Binah, understanding)
猶太人的第二對平衡:
寬容(Chesed, mercy or expansiveness )
判斷(Gevurah, severity or restraint)
猶太人的第三對平衡:
主動能力(Netzach, victory or perseverance )
被動能力(Hod, majesty or surrender)
這就猶太神秘哲學中的七枝燭台。他們沒有十
字架之類符號,但家中會擺放七枝燭台。墓碑上
也會劃上七枝燭台。以上的中文翻譯,未必就是
猶太人的原來意思。不同的英文翻譯,也完全不
同。此外,尚要說明一下,猶太人在七枝燭火之
下,燭台主軸上另有三個頗有意思的「節」。那就
是
「根」(Yesod, foundation )
「美」(Tiphereth, glory or splendor)
「物」(Malkhut, Kingdom or manifestation)
猶太人的平衡,是立在這三者之上的。猶太神
秘哲學看似複雜,但不出這十大意念的範圍。
但問題是,莊子所提到的「六氣」,又是甚麼?
雖然莊子的平衡無法知道,但我們找到比較接
近的三對平衡:就是前後、左右、上下。
前後平衡,好像一條直線。一往無前,向前
直衝。包括拿破侖在內,都是這樣的直線思維,
只能兼顧兩面。一前一後,就是全部思想範圍。
小市民為口奔馳,大國民要向前看,都是這一類。
第二層次豐富一些,除了前後,還包括了左
右兩方面。左的是左腦的序列思維,右的是右腦
的綜合思維。只懂向前看(其實即是向錢看)的人,
完全不會明白,思想是可以橫向開展的。迄今為
止,從以色列、美國到巴勒斯坦、中國、印度的
大人物,較少自覺這一點。他們看不到兩種傾向
的文化差別。左腦傾向的文化,和右腦傾向的文
化,無法溝通。如果在左右方面多些自覺,單線
思維拉闊,經濟外交立即暢順,物質供應也不是
問題。但前後加左右,也只是平面思維。
第三層次從平面化為立體,多了上下兩方。
一上一下,就是生物和死物的絕對分別。生命活
力,就在此處。但撐破二維限制,從平面處站立
起來,則是另一個大問題。
單線思維只能看見前後。識得向前看,已經
很好。平面思維多了左右兩方。知道世界上的整
體趨勢,要平衡左腦的序列思維和右腦的綜合思
維。
但更重要是「上」和「下」兩種向度。
溝通天地,就是上下兩方面的溝通。
向上是人與超自然力量的溝通:禱告、靜坐、
默想,都可能向上溝通。向下是人與現實世界的
溝通:包括廣讀古今中外書籍、了解不同思想網
絡、全面切實研究等。人就好像一棵樹,能夠從
上下兩種途徑,取得基本營養。
但今日的潮流是下重上輕,有根無葉。連美國
人也傾向唯物,以為精神範圍可用手段操縱。捨
本逐末,矛盾無法解決。
問題是:生命之中,是不是僅有這三組共六件
事物必須平衡?
必定有人說,你怎能知道,莊子所說的「六氣」,
就是前後左右上下?
但這是不重要的。莊子所需要平衡的六件事,
和我們想到的六件事,未必相同。但追求真理的
一個原則是:我們渴望知道的,是到底生命中需
要平衡的事物有那幾件,而不是莊子或猶太人怎
樣說。
說起來,中國人也是挺可憐的。因為,中國人
無法把一種先進的遠古想法,非常明確的傳播到
今天。雖然,這也有一丁點的好處。我們有充份
的自由去研究。而猶太人的遠古權威力量太大,
他們是不敢懷疑這七枝蠟燭的。
上面所說這三大平衡,不過一點初步鉤劃。較
詳細的描述,要留待以後。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字眼,就是「起飛」。是不是
真的要去飛呢?秦始皇的時候,就真的是有混賬
的人,拿了莊子的文章去見秦始皇,說有一種真
人,法力無邊,入水不濕,火也燒不壞,能飛天,
長生不老,等等。秦始皇相信了。這才有派人尋
求仙藥的故事。為甚麼秦始皇居然會相信這種混
賬的話,是另一個研究項目。此刻的問題是,為
甚麼這樣多人,都只能從外在,而不是從內裡的
本質去了解問題。所謂「起飛」,是一種比喻。比
喻的是思想自由。我們的一種重大困惑是,思想
明明是屬於自己的,頭腦明明是屬於自己的。但
為甚麼一般人思想的範圍是這樣狹窄。好比籠中
之籠,腦中之腦。不能用整個「大腦」去思考,
只能用大腦中的一小部份。思想永遠只能在一條
可憐的路軌中行走。失去自由。有如思想坐牢而
不自知。
第六節 起飛的最重要條件
人要怎樣才能獲得自由?就好像飛機會飛,首
要當然是平衡。平衡有三個範圍:就是前後、左
右、上下。就好像飛機有機頭、機尾和機翼那樣。
但這是飛不起來的。還要有動力。沒有動力,平
衡是不可能的。
問題是,動力何來?莊子說,動力是從大自
然來的。他說,要「乘天地之正。」
到底何之為「正」呢?我怎樣乘騎上去呢?
造物主怕我們不能明白,早己經預備了很好的
兩種例子。那就是螞蟻和蜜蜂的故事。
沒有人知道,螞蟻是怎樣跟整體聯繫的。只能
知道,每一隻螞蟻,都接受某種必須自動執行的
指令。每一隻蟻,分工合作。蟻群是自動知道自
己的任務的。如果把一隻蟻孤立起來,就無法養
活。
蜜蜂也是一樣。問題是,人是不是一樣。
人心,是有某種內在聯繫的。人與人之間,會
有某種內在聯繫。人與大自然之間,亦有某種內
在聯繫。雖然這種內在聯繫,確實存在,但不是
人人可以感覺得到。不同的文化,感受亦有所不
同。有的文化,開展比其他文化快些。
這種內在聯繫,除了是一種訊息之外,亦是一
種能量。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包括超自然之
間,是能夠互相傳遞訊息與及能量的。所以,祈
禱是有效的。
而人與螞蟻不同之處在於,螞蟻是自動操作的。
人是主動操作的。一個不能自覺的人,仍能夠好
好的生活。一個從不關心他人,從來只顧自己享
受的自私者,仍能照常活著。也許,這樣的人可
能不快樂,亦很容易患上憂鬱症。又也許,他就
跟任何其他人一樣地快樂,甚至是更加快樂,也
不會患上憂鬱症。作為一個人,他的價值就跟其
他人一樣。
那麼,自覺的人跟不自覺的人,有甚麼分別呢?
我們何苦多加辛勞呢?
而且,不自覺的人,也未必是壞人,也未必是
擁有負能量的人。他充其量只是欠缺正能量,他
充其量只是一個mass , 只是萬物萬事中的一個
質點,是百萬群眾中之一,是百萬相同的芸芸眾
生之一,他的能量是中性的,不是英雄,也不是
狗熊,不是聖人,也不是大奸大惡。而且,他的
能量也不可能是純粹中性的,每個人,總是略為
偏一點。總是微微的偏正或者偏負,大約時代安
泰的時候,微微偏正的人會多些。但這是無關宏
旨的。大多數的大多數,就是這樣的中性能量攜
帶者,他是海灘上的一顆砂,是平原中的一點土。
他也不是沒作用於人世的。就像熱帶雨林的一塊
葉。也總是要進行光合作用的。也總是有用的。
問題是,你願意不願意做這樣的一個中性能量
的「人」。
做一個中性能量的小小老百姓,是很多人的願
望。他們只想平平凡凡而且無災無難的渡過一生。
所以他們信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道理。最好還要
有點錢,還要健康,等等。到後來,還想到最好
是兒女成材,全部聽教聽話,賺的錢都供養自己。
這就是中國歷代儒學盛行的主要影響。愚忠愚孝,
就即是思想遵從固定軌跡,不探尋新路,換言之
就是不進取。儒學製造了大批中性能量的質點,
他們使社會穩定,但無法使社會前進。他們是大
量難以堆砌的沙子。所以,中國人是一盤散沙。
小小老百姓的這種夢想,雖然通常幻滅,不可能
發生,但這是一種平凡的夢,是很難批評的。任
何企圖挑戰這種中庸想法的人,都會碰得焦頭爛
額。雖然,中性質點們自己也未必知道,能量過
份中性保守,從不主動抉擇,就使社會退步。
中性能量的人,也有面上層和底下層。面上的
多半是好人,是中間略微偏正的人。而底下的多
半是壞人。雖然未必是大壞,卻是略微攜帶負能
量的人。他們偏好享樂,比較自私一點。但也不
是大奸大惡。
你願意做一個中性能量的人嗎?
我們的假設是,你絕對不會願意做這樣的一個
平庸之輩。因為,你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為甚
麼你需要自由?因為,各種境界你曾經經歷,你
已經開始了不能釋懷的想望。你已經懷抱美麗夢
想。你想做一隻大鳥,你渴望逍遙,你想飛。如
果你願意甘心,你就不會看書到這裡。你就不會
反覆思量。你早已把問題置之腦後。
你不甘平庸。
並非因為,大多數中性的質點,是永遠不會出
頭的。他們永遠不會是英雄,亦不可能是狗熊。
連做狗熊的資格都沒有。
也並非因為,大多數中性的質點,是不快樂,
或者不健康的。他們每天囂囂嚷嚷,或者渾渾噩
噩,但總是胖胖白白,養得很好的。
問題是,為甚麼你不願意像他們那樣。
因為,他們是不自由的。而你不是。
因為,他們是過客,來去匆匆,而你不是。
因為,你是自由的。而且你不是過客,你是屬
於這個宇宙,屬於這個時代的。因為,你的心不
是孤立的,是和古往今來的大生命扣在一起的。
更重要的絕對大問題是:你知道甚麼正在發生。
因為,你是和時間空間一體的。
自覺的人,有一種表現:就是「上心」,他的心,
緊扣內外。外面的一切,都能在內心扣上。有的
人是求知慾特強,有的人是同情心特重。所謂「風
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
事關心。」
但這是不夠的。入耳又怎麼樣?關心又怎麼樣?
遠距離觀察,唏噓一番,意義全無,不能獲得思
想自由。
要能夠獲得真正的思想上的絕對自由,就要能
夠像莊子所說的那兩種條件:一是御六氣之辨,
二是乘天地之正。
所謂「正」,就是宇宙最主要的能量。就好像一
隻螞蟻不能離開蟻群的無形網絡那樣。一個真正
自由的人,也會主動跟天地宇宙萬物一體的「正
氣」接上。這才是終極的自覺。
天地萬物,只有一個主宰。當我們的心,能夠
和祂的心相接,就是乘上了正氣。
億百千萬的芸芸眾生,都是能量的攜帶者。
天主創造萬物,獨是賦給人類以特殊能量。但能
量有正有負。大多數無知無覺的平庸者,都是能
量中性,既不能成為英雄,亦不會成為狗熊。他
們之中,有的人快樂,有的人不快樂。但他們是
不自由的。是很快過去的。
能夠乘上天地之「正」的人,才是自由的。
因為他再沒有任何障礙。而且,他不是過客。人
生世上,他並不來去匆匆。但也不是古老中國人
所說的那種可笑的「不朽」。世間一切物質,都是
可朽的。物質生命,無非一種互相交換。你的身
體,轉眼就變成了他人的身體。你吃進一個蘋果,
蘋果的身體,就變成你的身體。每一個人的身體,
就如同其他生物一樣。處理程序是不會不同的。
這是一種不息的交換過程。肉體可朽,就連思想,
精神,也是可朽的。以為思想可以凝結不朽,也
是頗為天真的。因為思想也是在不息的交換過程
中生滅。
因為,我們的「存在」,並不是存在於自己的
軀體。我們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的。我們是屬
天地主宰的。所以說,莊子是真正的天才。他的
感覺,異常準確。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
與我為一」,就是這種感受。能夠乘上天地之正的
人,就不會是過客,就不會感覺生命無常,匆匆
過去。就會覺得生命充滿意義,非常幸福。更重
要的是,他的思想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
限制,他的思想可以隨意飛翔,發揮最大限度的
能量。一個人的思想起飛,就有所創造發明。一
種文化的思想起飛,就帶同整個時代前進。這是
一種志氣。莊子使我們有全新的視野,有廣闊的
胸襟。
獲得自由又怎樣?
獲得自由,就可能有所貢獻,就可以充份發
揮,才幹就有用。這就是「出頭」。自由的人,是
生命盛筵的參予者。他所享受的,並非一般庸人
所能感受的虛假快樂,而是可以稱為「幸福」的
真快樂。
而且,我們絕對可以相信,造物主創造人,是
希望創造一種真正自由的人。人類必須解放自己,
才能獲得自由,才可能發揮作為一個「人」的真
正作用。
問題是,未必是人人希望得到自由。許多人渴
望的不是自由,而是逃避自由。這是思想家弗洛
姆名著《逃避自由》上的論斷。這是幾乎不可迴
避的人性,更是平庸者難於避過的思想陷井。因
為,做一個奴隸,實際上是更加舒服得多。或者,
只有少數能夠擺脫平庸的有心人,會想到下面的
問題:
為甚麼人需要自由?
請注意,問題是為甚麼「人」需要自由。而不
是為甚麼「我」需要自由。因此,我們就要考慮,
到底「人」的處境如何?
今時今日的難題,包括了:
一、人口增長無法解決。有限資源,無法分配。
二、環境污染無法解決。世人一起目睹地球日
漸毀壞,全無辦法。
三、貧富懸殊無法解決。多幾個富人本來無傷
大雅,但資源全部被私人佔據,無法正常運用於
最迫切地方,危機解決無期。
四、能源危機無法解決。科技來到盡頭,並無
突破,無人找到代替石油的動力。
五、宗教問題無法解決。有關宗教的紛爭不絕,
精神與物質割裂,阻礙多數人與神靈接觸,導致
精神上的軟弱空虛。
以上問題,政治領袖未必真切了解,連問題在
那裡都不知道。
但他們傾向於戰爭。
因此,政治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唯有一種健康
的思想網絡。當未來世界的人,能夠建立一種絕
對自由的思想環境,所有問題,就都可能解決。
所以,我們的思想需要起飛。只要有一個人
的思想飛得起來,就有第二個。因此,世界是有
希望的,人類是有希望的。
(2007.5.28 修訂)
{2007.8.2 修訂}
1
2-04 自由(逍遙遊的意義) 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 -----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本章頁碼:
6
1
1 則留言:
李察先生,就《自由》的第一節,我有幾點意見:
1)李察先生,你說的「大」,我可能也曾感受過少許,請容我跟你分享少少經歷。不知你有沒有看過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呢?(2001:A Space Odyssey),我第一次看的時候,
邊看邊有種特殊的觀覺,就像你在草坪上看雲時那樣。這是一種體驗,很難言傳,總之看完就是若有所悟,掌握了一些竅門。我曾寫過一篇講2001太空漫遊的影評,文中有提及我當時的感受,如果你有興趣的可傳給你。剛看完你談論「大」,忽爾回想,原來我也有過類似經驗(一笑)。
2)你說要建立參考架構,改變思維法則,必先了解何謂「大」。可是,需要幾大才算真正的大呢?有時我們自以為明暸何謂大,其實不然,那如何是好呢?比方說,河伯見海,知何謂大,但如果下次河伯見一個大100倍的海,方覺那才是真正的大,之前的都不是「大」。這是否說明河伯以前認為的「大」是錯的呢?究竟是那個比較小的海不較大,抑或河伯自大呢?
3)「口袋裏的金錢」這比喻用得非常好,很淺白,一看就通了許多,亦夠實在,方便初入門者理解,我會銘記這比喻的。
Welcome to visit my blog at any time
www.david3boat.blogspot.com
我是以寫影評為主,請多多指教,我叫David。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