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
------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著作者:莊子
整理詮釋者:李察(鄭穎濂)
莊子是中國文化對於宇宙的了解
莊子是未受污染之前的中式思維原貌
莊子是中國文化的生命動力
但問題是:
莊子中,混合了大量偽著。
那些是真?那些是假?
(李察按:以下的版本,是暫時放在網上,但未有排版的徵求意見初稿。
在光碟版中,有比較容易看的彩色分欄版面。
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初稿)全書約二十八萬字)
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0-01 扉頁獻詞
0-01 扉頁獻詞
------
多年來,李察勤於筆耕,不事生產。僅靠一份微薄的稿費,
不僅無以糊口,亦無法供養家中兩老,更不能為女兒提供適當
教育。幸運是天主賜與溫柔美麗的秦懿欣女士為侶,多年來,她
是李察心靈上與物質上最大的支持者。李察衷心感激天主的恩賜。
李察早年不幸,歷經人生最大苦痛。母親早逝,父親異地謀生,
祖母撫養李察成人。這是苦痛,亦是幸運。一個孤兒,是無所
畏懼的。因為一切已來末到的苦楚,全是意料之內的幸福。
天主在李察成年之後,又賜與兩個可愛的女兒。她們以無比的天
真活潑,撫平了李察的新傷舊痛,使李察學會了愛。感謝你們。
------
多年來,李察勤於筆耕,不事生產。僅靠一份微薄的稿費,
不僅無以糊口,亦無法供養家中兩老,更不能為女兒提供適當
教育。幸運是天主賜與溫柔美麗的秦懿欣女士為侶,多年來,她
是李察心靈上與物質上最大的支持者。李察衷心感激天主的恩賜。
李察早年不幸,歷經人生最大苦痛。母親早逝,父親異地謀生,
祖母撫養李察成人。這是苦痛,亦是幸運。一個孤兒,是無所
畏懼的。因為一切已來末到的苦楚,全是意料之內的幸福。
天主在李察成年之後,又賜與兩個可愛的女兒。她們以無比的天
真活潑,撫平了李察的新傷舊痛,使李察學會了愛。感謝你們。
0-02 目錄
0-00 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初稿)
-----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封面文字
0-01 扉頁獻詞
0-02 目錄
0-03 序言 方法與結果
1-00 第一部份 莊子原著
1-01 確定真本《莊子第一:逍遙遊》譯解
1-02 確定真本《莊子第二:齊物論》譯解
1-02-01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1-03 確定真本《莊子第三:未定名》譯解
2-00第二部份 莊子原理
2-01 生命 (中式思維的生命觀點)
第一節 人性的基本需要
第二節 身體就是食物
第三節 生命是否等於身體?
第四節 斷層的偏向
第五節 基因傳承和靈性傳承
第六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七節 冷燃燒
第八節 人是怎樣燒起來的
第九節 長角度和短角度
第十節 ACB 原理
第十一節 主要實踐原理
第十二節 莊子的「一」(時空超越原理)
第十三節 遠古傳來的訊息
第十四節 諸葛亮的失敗案例
第十五節 中國人的原始生命觀念:猛志常在
第十六節 莊子的成功哲學
2-02 心鍵
2-03 能量
2-04 自由 (逍遙遊的意義)
第一節 何謂「大」
第二節 幾種重要的境界
第三節 絕對的思想自由
第四節 兩種層次的絕對自由
第五節 立體思維
第六節 起飛的最重要條件
2-05 方向與金錢
第一節 往何處去
第二節 金錢
第三節 心和物
第四節 工具和目的
第五節 主人
第六節 金錢的障目性質
第七節 心還是金
第八節 卑俗與落後的終極來源
2-06 心念(中文的右腦傾向)
2-07 我
第一節 「我」是一個思想單位
第二節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我」
第三節 東西文化的「我」
第四節 「忘我」與「無我」
第五節 忘我是智慧的顯現
第六節 能夠主動忘我嗎?
第七節 技術上的忘我
2-08 是非
第一節 為甚麼龍是盲的?
第二節 何謂「是非」
第三節 是非的偏差是怎樣產生的?
第四節 是非的儒學特徵
第五節 何謂「政治正確」?
第六節 含有能量的是非
2-09 內外
第一節 何謂「內在」?
第二節 何謂「唯外論」?
第三節 「內在」和「內向」有何不同?
第四節 「內向」不等於「消極」
第五節 怎樣探索內在?
第六節 「成心」
第七節 「心」與「靈魂」有何區別
第八節 怎樣平衡內外
第九節 靈魂可否離開軀殼
第十節 靈魂的九種想像
2-10 真宰 (齊物論的意義)
第一節 我們在那裡
第二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三節 生命是否有意義
第四節 宇宙是否有主宰
第五節 莊子怎樣用腦
第六節 「真宰」與「道」之不同
第七節 齊物論齊甚麼
第八節 天地萬物,怎樣與我為一?
第九節 「道」是無神論的嗎?
第十節 「道」、「理」和「心」、真宰」
第十一節 命運與抉擇
第十二節 野雞的故事
2-11 歸宿
第一節 歸宿與壓力
第二節 歸宿與永恆
第三節 為甚麼動物不怕死?
第四節 莊子蝴蝶
2-12 來生
第一節 輪迴是不是真的?
第二節 內在能量
第三節 靈魂與內在能量
第四節 來生你希望做甚麼?
第五節 來世與今生
3-00第三部份 莊子內篇七篇
3-01 一、真偽混合版《逍遙遊》全文譯解
3-02 二、真偽混合版《齊物論》全文譯解
3-03 三、真偽混合版《養生主》全文譯解
3-04 四、全偽版 《人間世》全文譯解
3-05 五、全偽版 《德充符》全文譯解
3-06 六、真偽混合版《大宗師》全文譯解
3-07 七、全偽版 《應帝王》全文譯解
4-00 第四部份 本書的出版情況
4-01 本書的出版計劃
4-02 贊助人芳名錄
5-00 附錄 參考書目
6-00 封底文字
-----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封面文字
0-01 扉頁獻詞
0-02 目錄
0-03 序言 方法與結果
1-00 第一部份 莊子原著
1-01 確定真本《莊子第一:逍遙遊》譯解
1-02 確定真本《莊子第二:齊物論》譯解
1-02-01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1-03 確定真本《莊子第三:未定名》譯解
2-00第二部份 莊子原理
2-01 生命 (中式思維的生命觀點)
第一節 人性的基本需要
第二節 身體就是食物
第三節 生命是否等於身體?
第四節 斷層的偏向
第五節 基因傳承和靈性傳承
第六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七節 冷燃燒
第八節 人是怎樣燒起來的
第九節 長角度和短角度
第十節 ACB 原理
第十一節 主要實踐原理
第十二節 莊子的「一」(時空超越原理)
第十三節 遠古傳來的訊息
第十四節 諸葛亮的失敗案例
第十五節 中國人的原始生命觀念:猛志常在
第十六節 莊子的成功哲學
2-02 心鍵
2-03 能量
2-04 自由 (逍遙遊的意義)
第一節 何謂「大」
第二節 幾種重要的境界
第三節 絕對的思想自由
第四節 兩種層次的絕對自由
第五節 立體思維
第六節 起飛的最重要條件
2-05 方向與金錢
第一節 往何處去
第二節 金錢
第三節 心和物
第四節 工具和目的
第五節 主人
第六節 金錢的障目性質
第七節 心還是金
第八節 卑俗與落後的終極來源
2-06 心念(中文的右腦傾向)
2-07 我
第一節 「我」是一個思想單位
第二節 世界上究竟有沒有「我」
第三節 東西文化的「我」
第四節 「忘我」與「無我」
第五節 忘我是智慧的顯現
第六節 能夠主動忘我嗎?
第七節 技術上的忘我
2-08 是非
第一節 為甚麼龍是盲的?
第二節 何謂「是非」
第三節 是非的偏差是怎樣產生的?
第四節 是非的儒學特徵
第五節 何謂「政治正確」?
第六節 含有能量的是非
2-09 內外
第一節 何謂「內在」?
第二節 何謂「唯外論」?
第三節 「內在」和「內向」有何不同?
第四節 「內向」不等於「消極」
第五節 怎樣探索內在?
第六節 「成心」
第七節 「心」與「靈魂」有何區別
第八節 怎樣平衡內外
第九節 靈魂可否離開軀殼
第十節 靈魂的九種想像
2-10 真宰 (齊物論的意義)
第一節 我們在那裡
第二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三節 生命是否有意義
第四節 宇宙是否有主宰
第五節 莊子怎樣用腦
第六節 「真宰」與「道」之不同
第七節 齊物論齊甚麼
第八節 天地萬物,怎樣與我為一?
第九節 「道」是無神論的嗎?
第十節 「道」、「理」和「心」、真宰」
第十一節 命運與抉擇
第十二節 野雞的故事
2-11 歸宿
第一節 歸宿與壓力
第二節 歸宿與永恆
第三節 為甚麼動物不怕死?
第四節 莊子蝴蝶
2-12 來生
第一節 輪迴是不是真的?
第二節 內在能量
第三節 靈魂與內在能量
第四節 來生你希望做甚麼?
第五節 來世與今生
3-00第三部份 莊子內篇七篇
3-01 一、真偽混合版《逍遙遊》全文譯解
3-02 二、真偽混合版《齊物論》全文譯解
3-03 三、真偽混合版《養生主》全文譯解
3-04 四、全偽版 《人間世》全文譯解
3-05 五、全偽版 《德充符》全文譯解
3-06 六、真偽混合版《大宗師》全文譯解
3-07 七、全偽版 《應帝王》全文譯解
4-00 第四部份 本書的出版情況
4-01 本書的出版計劃
4-02 贊助人芳名錄
5-00 附錄 參考書目
6-00 封底文字
0-03 序 方法與結果
莊子原著與莊子原理
0-03 序 方法與結果
問題是,到底為甚麼要閱讀莊子。第二才是為甚麼需要閱讀真的莊子。至於怎樣分辨莊子的真假,是第三位的。
我們閱讀莊子,目的不是為了想知道莊子說過些甚麼。而是想知道,到底宇宙的真相如何。如果不能知道宇宙的真相,也渴想知道人生的真相。如果兩者都不能知道,也渴想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做。
因此,閱讀莊子不是考古學,不是古典文學,不是古典哲學,而僅僅是觀看一幅遠古的地圖。
莊子好像一塊遠古留傳下來的地圖,是一塊宇宙和人生的地圖。而所謂「莊子」,僅僅是一種「方向」。我們的目的,僅僅是尋找方向。
但非常不幸,這種方向,是被扭曲的。
有一位莊子,教人泯除是非,拒絕知識,提倡認命,並且以為一切虛無,連真理(或者是所謂的「道」)也是模糊一片,不可捉摸的。這莊子教人愛護身體,追求長生不老,但毋須追尋知識。他說,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求知是危機四伏,極端不智的。這是一種思想模式。
但另一位莊子說:生命並非有限。因為,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薪盡火傳,生命是無窮無盡,可以無限發揮的。而生命中最重要是抉擇。生命來自宇宙真宰,但抉擇靠自己:所以他不主張認命,因為,抉擇就不是認命。他的意思中蘊含了一種思想:想要抉擇的人,就會尋求知識,同時亦能愛上命運。他主張宇宙萬物與我同一,包含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思在內,那就是「愛」。這是另一種思想模式。
而真莊子與偽莊子的言論,全都編在同一本厚厚的所謂《莊子》書裡。莊子難解,是因為裡面混合了兩種思想系統。
問題是,為甚麼在中國歷史上,需要這一種偽造的莊子哲學。為甚麼需要拒絕知識,為甚麼需要使一切的人都「認命」。為甚麼要使一切的人相信,是非是不存在的,根本毋須分辨是非。
真莊子就像最早期的希臘哲學家一樣。睿智、聰明,他能夠從文化發展的最初期,就發現一種可行的方向。
但是,為甚麼有人對他的方向不滿意。而更加重要的是,偽莊子的著作,混進了真莊子的本文之中,篇幅遠遠超過真莊子的原作。肯定不是某人一時手癢之作。而是有一個龐大的寫作班子,在幕後操作的。
就是這一個隱形的寫作班子,把中國文化的唯一後路堵上了。兩千年來的古中國,知識份子的唯一出路是考試。換言之:知識的唯一發展模式是考試。前面必考部份是儒家的忠孝順從,後面不列入考試課程的輔導讀物,是偽莊子拒絕知識的偽裝隱逸。所以,兩千年來的知識份子,是完全沒有思想出路的。從屈原到陶淵明,都無法告訴我們,應該往何處去。 要一直等到寫作《石頭記》的隱名人出現,訊息才漸漸明確。
拒絕知識的不良思想,就像一個瘤子。樹苗還沒有長成,瘤子已經長大。把樹苗壓著,壓了兩千年。但問題是,這瘤子是從那裡來的。
瘤子來自血緣統治的需要。私心重的統治者,迫切需要尋找一種統治方法:一勞永逸的方法,一統江山。
秦始皇焚書,已經証明無效,是不能管制思想的。怎辦呢?李斯的對頭人,韓非的方法,是否更加有效?韓非說:「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說疑》四十四 )韓非是絕頂聰明的負面天才。所謂「禁心」,不止是管制思想,而是管制思想的「方法」。他知道,思想方法比言論重要,比行為重要。不曉得用心,就不能動搖統治。至於知識,是不要緊的。因為,農業經濟毋須知識。
韓非的思想,是直接跟偽莊子的思想掛上的。偽莊子的想法,很可能來自韓非。韓非是秦始皇極度欣賞的哲學家。始皇之後的漢代,忽然出現一種否定求知的潮流,韓非的思想影響,是不可能否定的。
* * *
偽冒莊子事件,是中國文化最重大的事件,比秦始皇焚書更加嚴重。因為這事件,改變了中國人思想發展的模式。戰國是百家爭鳴,漢朝沒有百家爭鳴,卻只有偽莊子的著作,遮蓋了一種最接近宇宙真相的思想。一種阻礙中國人求知的陰謀,是可能存在的:中國人渡過了兩千年艱苦的農業經濟,完全欠缺必要的知識。
由漢代開始,中國人只能用儒家的順從方式思考,或只能用假隱逸的方式思考。真莊子的思想自由境界、抉擇、不認命,等思想,則是被遮蓋得很嚴密的。韓非的「禁心」方法,已經徹底成功。中國人往那裡去?中國人渡過了兩千年苦無出路的歲月。莊子的思想被掩閉,要一直等到《紅樓夢》出現,裡面才有一個暗示:中國人的出路,是要回到大荒山去,尋找遠古中國人的思想根苗。
有理由懷疑,漢初極可能有一種修改莊子著作的陰謀存在。試問誰有這樣的財力物力,出版這樣一本龐大的假莊子著作?所謂「文景之治」,可能完全不是教科書上的那一回事。百家爭鳴,只能出現在權力尚未集中的春秋戰國。到了漢朝,統治者就絕對不肯放任思想自由了。
漢朝初年,忽然出現了一部共五十二篇的莊子鉅著。據說是有十多萬字。到了很久之後的西晉,有一個名叫「郭象」的人,編成了一部《莊子》。經過他的整理,《莊子》仍有三十三篇。
這部鉅著,很可能就是在一種密謀的方式編成,用意是從側面去管制思想。
至於這一種由漢朝開始的特殊管制思想方法,具體情況如何,有待將來進一步的研究。在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或者有部份是出自戰國早期,亦可能有部份是經過慎密的修改,甚至是在漢朝的時候,由一個隱形的寫作班子寫出來的。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人懷疑的。據明朝歸有光、文震孟《南華真經評注》所引,唐朝韓愈就已經認為《盜跖》篇並非莊子原著:「譏侮列聖,戲劇夫子,蓋效顰莊老而失之者。」並認為《說劍》、《漁父》等篇,從思想文氣上,也不類莊子文章。到了宋朝,文學大家蘇軾,在《莊子祠堂記》中以為《讓王》《說劍》等篇都是「淺陋不入於道」。這是事實。如果說,偽莊子中的劣等文章,都是莊子所著,則未免欺人太甚了。就如同有人胡亂拿一個音樂學生的作品,就說是貝多芬所作那樣。從藝術高度去看,孰真孰偽本來是很分明的。
但今日只能從一種明顯出現的現象,去猜想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就好比一宗謀殺案。屍體已經發現,惡劣的後果,有目共睹。問題是如何偵破這一件大案?到底有沒有這一個寫作班子,有沒有陰謀存在?還是中國人漠視是非的習慣,是自然發生的,根本沒有任何陰謀,只是中國文化在自己謀殺自己?或者,有人會否定陰謀。但他們無法否定偽莊子泯除是非的這一種現象,也沒有人可能否定,中國文化中的這一種負面特質。
這將會是一種有趣的爭辯。
更加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分辨真假莊子?
真莊子好比黃金,而假莊子好比黃銅。分辨真金和黃銅,本來是很容易的。但現在是有人把黃金和黃銅溶鑄成為一塊。同一篇《逍遙遊》,同一篇《齊物論》,句子也有真有假。整段假文章,就夾附在真文章裡。這完全不同於賣假藥。假藥不會是半真假的。發現假藥,丟掉就是。但現在,莊子的真金就溶在黃銅裡面,無法丟掉。
分辨真假莊子,要理順兩種不同的思想網絡:亦即是不同的思想典範(paradigm):
假莊子從個人出發,注意愛護自己的身體,追求長命富貴,否定是非,提倡認命,以為一切虛無。所以主張無為,主張做人要做一個無用的人。而真莊子從宇宙出發,看清楚生命如同燃點的火光,攀登層次,境界高尚,追求真理與自由,並無虛無想法。 兩種網絡的主要區別是:假莊子是自私的,是另有目的的。而真莊子不是。
問題是,怎樣鑑定莊子。我們用「思想網絡」的方法,找到可以肯定是屬於莊子原來思想的著作,在三十三篇所謂「莊子」裡,只有三篇而已。其他作品,基本上屬於另一種思想網絡的作品。而在這三篇作品中,也還有大量的假作部份。
也當然,在其餘三十篇作品中,也可能有極小部份是莊子的後學所作,他們基本上是較為掌握莊子精神的,他們可能看過莊子的真本原著,亦可能聽過莊子流傳下來的故事。他們,是跟莊子同一網絡的。例如莊子和惠施辯論魚是不是快樂的故事,就是這一類。但這到底是他人描述莊子,而不是莊子自己的作品。但這是屬於另一研究範圍的事了。我們當下的最重要工作,首先要確定,那一部份作品,是真的莊子原著。雖然這所確定的作品,到今天為止,只有三篇而已。但請不要失望,因為,這三篇作品中,已經包括了莊子最主要的意旨。因為,從三篇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一種非常明確的思想體系。弄清楚這種體系,莊子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而人生問題和宇宙問題,也有眉目了。
而此處,亦需要稍稍說明本書的寫作目的。我們不是企圖研究莊子本身。我們只是希望知道,莊子本人的探索,有何啟示。或者說,就是借用莊子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宇宙和人生。如果偽莊子同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則我們亦同樣會參考偽莊子的教訓。換句話說,我們只是希望求知。高調一些說,是求取真理,而不是寫作學術作品。所以,我們盡量迴避太高深的學術名詞。我們希望從淺處入手。
也許有人不同意我們關於真假莊子的分析。也許有人質問,有甚麼証據,証明那一篇是偽作。
如果有人問你,你怎樣証明假莊子是假的?其實他己經為自己預設了一項反問:你怎樣証明假莊子是真的?
今時今日,沒有人找得到真莊子的筆跡,沒有人找得到真莊子的師承,也不可能知道他在那裡工作,沒有任何莊子就業的記錄留傳下來。亦沒有人知道莊子的父親是誰,祖父是誰,兒子是誰。也沒有人知道,莊子的出版商是那一位。所以,偽造莊子才這樣容易。
但偽造者們想錯了。因為,偽造一本書是容易的。但偽造一種站得住的哲學,就不容易了。
因此,我們分辨莊子的真假,唯一的方法,只是找到莊子書中的兩種不同思想網絡,看清楚兩種不同的思想典範。在一本厚厚的莊子書中,原來是有兩種相反的哲學,被人為扭結到一起的。當我們逐步把扭結的繩索解開,就能夠看到,真莊子的原始面目。真莊子好比散落在垃圾中的鑽石。當我們耐心忍受那無窮無盡的臭氣,拆解那種似是而非的歪理,細心尋覓,很快,真鑽石的光茫,就會散射四方的。而且,我們永遠記著:我們愛的,不是鑽石,而是鑽石所反射的光。只有光,才是找路的人所迫切需要的。
流傳的莊子著作有三十三篇。而只有「內篇」才是一般「公認」為是「真」的作品:包括了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共七篇。外篇包括了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等共十五篇。此外還有「雜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等共十一篇。一般傳說認為,外篇和雜篇,都不是莊子原著。
所以,我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內篇七篇裡。主要是希望看看,這七篇文章,究竟有多少成份,是莊子的原著。如果有讀者認為,「原著」這兩字太絕對,則亦不妨把這兩類作品,按究思想網絡上的區分,分別命名為「前莊子」、「後莊子」,或「甲莊子」、「乙莊子」,那是並無不妥的。只是,真正投入的讀書人,當他們看清楚了真莊子的高層次想法,明白了偽莊子的卑俗企圖,就很難接受,這一批劣作也有資格自稱為「莊子」了。
本書內容,第二部份是「莊子原理」,希望從一種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到莊子的真正思想網絡。而李察相信,莊子的思想網絡,來自中國人的本來智慧,是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中國人的思想,從遠古的三皇五帝傳說,一直到夏商二朝,是一貫相承,非常明確的。雖然今日的材料不多,但從尚未被消滅的遠古神話看,仍是歷歷在目的。問題出現在「周朝」。周朝初年,可能有一階段,是極力企圖抹殺以前的文化傳承的。到了周朝末年,亦即是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有意識地刪除遠古的詩篇,鞏固周朝的禮樂制度,禁語古代神話,製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斷層,並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君臣父子權威思想,限制和禁止除了儒家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至於偽莊子和老子的著作,則是儒家思想的補充。
所以,發掘真莊子的本來思想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真莊子的系統,蘊含了中國人的本來智慧。本書第二部份,僅是一個大膽嘗試而已。這一條路,目前是洋腸小徑,將來肯定是一條大路的。因為,中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被一個小小的文化斷層所能夠割斷的。
本書的第三部份,提出了區分莊子著作的真偽問題。如前所說,我們的方法,主要是從思想系統去區分。所以,企圖說明莊子原理的第二部份放在前面。掌握了莊子的本來系統,其他任何系統,都一看就知道真偽的。
至於肯定是屬於莊子原著的三篇文章,就放在最前面的第一部份。
還有一點:本文用了很多「我們」的字眼。為甚麼李察不說「我」,而說「我們」呢?這一點,本來在第七章有解釋的。因為,「我」只是一個單一的思想單位。而「我們」,則代表一種集體的思路,是比較廣泛的單位。因為,每一種思想,都不可能是完全屬於某一位個人的。僅此而已。
李察(鄭穎濂)
寫於二零零七年四月,香港
(2007.5.3 修訂)
0-03 序 方法與結果
問題是,到底為甚麼要閱讀莊子。第二才是為甚麼需要閱讀真的莊子。至於怎樣分辨莊子的真假,是第三位的。
我們閱讀莊子,目的不是為了想知道莊子說過些甚麼。而是想知道,到底宇宙的真相如何。如果不能知道宇宙的真相,也渴想知道人生的真相。如果兩者都不能知道,也渴想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樣做。
因此,閱讀莊子不是考古學,不是古典文學,不是古典哲學,而僅僅是觀看一幅遠古的地圖。
莊子好像一塊遠古留傳下來的地圖,是一塊宇宙和人生的地圖。而所謂「莊子」,僅僅是一種「方向」。我們的目的,僅僅是尋找方向。
但非常不幸,這種方向,是被扭曲的。
有一位莊子,教人泯除是非,拒絕知識,提倡認命,並且以為一切虛無,連真理(或者是所謂的「道」)也是模糊一片,不可捉摸的。這莊子教人愛護身體,追求長生不老,但毋須追尋知識。他說,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求知是危機四伏,極端不智的。這是一種思想模式。
但另一位莊子說:生命並非有限。因為,生命是連結在一起的。薪盡火傳,生命是無窮無盡,可以無限發揮的。而生命中最重要是抉擇。生命來自宇宙真宰,但抉擇靠自己:所以他不主張認命,因為,抉擇就不是認命。他的意思中蘊含了一種思想:想要抉擇的人,就會尋求知識,同時亦能愛上命運。他主張宇宙萬物與我同一,包含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思在內,那就是「愛」。這是另一種思想模式。
而真莊子與偽莊子的言論,全都編在同一本厚厚的所謂《莊子》書裡。莊子難解,是因為裡面混合了兩種思想系統。
問題是,為甚麼在中國歷史上,需要這一種偽造的莊子哲學。為甚麼需要拒絕知識,為甚麼需要使一切的人都「認命」。為甚麼要使一切的人相信,是非是不存在的,根本毋須分辨是非。
真莊子就像最早期的希臘哲學家一樣。睿智、聰明,他能夠從文化發展的最初期,就發現一種可行的方向。
但是,為甚麼有人對他的方向不滿意。而更加重要的是,偽莊子的著作,混進了真莊子的本文之中,篇幅遠遠超過真莊子的原作。肯定不是某人一時手癢之作。而是有一個龐大的寫作班子,在幕後操作的。
就是這一個隱形的寫作班子,把中國文化的唯一後路堵上了。兩千年來的古中國,知識份子的唯一出路是考試。換言之:知識的唯一發展模式是考試。前面必考部份是儒家的忠孝順從,後面不列入考試課程的輔導讀物,是偽莊子拒絕知識的偽裝隱逸。所以,兩千年來的知識份子,是完全沒有思想出路的。從屈原到陶淵明,都無法告訴我們,應該往何處去。 要一直等到寫作《石頭記》的隱名人出現,訊息才漸漸明確。
拒絕知識的不良思想,就像一個瘤子。樹苗還沒有長成,瘤子已經長大。把樹苗壓著,壓了兩千年。但問題是,這瘤子是從那裡來的。
瘤子來自血緣統治的需要。私心重的統治者,迫切需要尋找一種統治方法:一勞永逸的方法,一統江山。
秦始皇焚書,已經証明無效,是不能管制思想的。怎辦呢?李斯的對頭人,韓非的方法,是否更加有效?韓非說:「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說疑》四十四 )韓非是絕頂聰明的負面天才。所謂「禁心」,不止是管制思想,而是管制思想的「方法」。他知道,思想方法比言論重要,比行為重要。不曉得用心,就不能動搖統治。至於知識,是不要緊的。因為,農業經濟毋須知識。
韓非的思想,是直接跟偽莊子的思想掛上的。偽莊子的想法,很可能來自韓非。韓非是秦始皇極度欣賞的哲學家。始皇之後的漢代,忽然出現一種否定求知的潮流,韓非的思想影響,是不可能否定的。
* * *
偽冒莊子事件,是中國文化最重大的事件,比秦始皇焚書更加嚴重。因為這事件,改變了中國人思想發展的模式。戰國是百家爭鳴,漢朝沒有百家爭鳴,卻只有偽莊子的著作,遮蓋了一種最接近宇宙真相的思想。一種阻礙中國人求知的陰謀,是可能存在的:中國人渡過了兩千年艱苦的農業經濟,完全欠缺必要的知識。
由漢代開始,中國人只能用儒家的順從方式思考,或只能用假隱逸的方式思考。真莊子的思想自由境界、抉擇、不認命,等思想,則是被遮蓋得很嚴密的。韓非的「禁心」方法,已經徹底成功。中國人往那裡去?中國人渡過了兩千年苦無出路的歲月。莊子的思想被掩閉,要一直等到《紅樓夢》出現,裡面才有一個暗示:中國人的出路,是要回到大荒山去,尋找遠古中國人的思想根苗。
有理由懷疑,漢初極可能有一種修改莊子著作的陰謀存在。試問誰有這樣的財力物力,出版這樣一本龐大的假莊子著作?所謂「文景之治」,可能完全不是教科書上的那一回事。百家爭鳴,只能出現在權力尚未集中的春秋戰國。到了漢朝,統治者就絕對不肯放任思想自由了。
漢朝初年,忽然出現了一部共五十二篇的莊子鉅著。據說是有十多萬字。到了很久之後的西晉,有一個名叫「郭象」的人,編成了一部《莊子》。經過他的整理,《莊子》仍有三十三篇。
這部鉅著,很可能就是在一種密謀的方式編成,用意是從側面去管制思想。
至於這一種由漢朝開始的特殊管制思想方法,具體情況如何,有待將來進一步的研究。在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或者有部份是出自戰國早期,亦可能有部份是經過慎密的修改,甚至是在漢朝的時候,由一個隱形的寫作班子寫出來的。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人懷疑的。據明朝歸有光、文震孟《南華真經評注》所引,唐朝韓愈就已經認為《盜跖》篇並非莊子原著:「譏侮列聖,戲劇夫子,蓋效顰莊老而失之者。」並認為《說劍》、《漁父》等篇,從思想文氣上,也不類莊子文章。到了宋朝,文學大家蘇軾,在《莊子祠堂記》中以為《讓王》《說劍》等篇都是「淺陋不入於道」。這是事實。如果說,偽莊子中的劣等文章,都是莊子所著,則未免欺人太甚了。就如同有人胡亂拿一個音樂學生的作品,就說是貝多芬所作那樣。從藝術高度去看,孰真孰偽本來是很分明的。
但今日只能從一種明顯出現的現象,去猜想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就好比一宗謀殺案。屍體已經發現,惡劣的後果,有目共睹。問題是如何偵破這一件大案?到底有沒有這一個寫作班子,有沒有陰謀存在?還是中國人漠視是非的習慣,是自然發生的,根本沒有任何陰謀,只是中國文化在自己謀殺自己?或者,有人會否定陰謀。但他們無法否定偽莊子泯除是非的這一種現象,也沒有人可能否定,中國文化中的這一種負面特質。
這將會是一種有趣的爭辯。
更加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分辨真假莊子?
真莊子好比黃金,而假莊子好比黃銅。分辨真金和黃銅,本來是很容易的。但現在是有人把黃金和黃銅溶鑄成為一塊。同一篇《逍遙遊》,同一篇《齊物論》,句子也有真有假。整段假文章,就夾附在真文章裡。這完全不同於賣假藥。假藥不會是半真假的。發現假藥,丟掉就是。但現在,莊子的真金就溶在黃銅裡面,無法丟掉。
分辨真假莊子,要理順兩種不同的思想網絡:亦即是不同的思想典範(paradigm):
假莊子從個人出發,注意愛護自己的身體,追求長命富貴,否定是非,提倡認命,以為一切虛無。所以主張無為,主張做人要做一個無用的人。而真莊子從宇宙出發,看清楚生命如同燃點的火光,攀登層次,境界高尚,追求真理與自由,並無虛無想法。 兩種網絡的主要區別是:假莊子是自私的,是另有目的的。而真莊子不是。
問題是,怎樣鑑定莊子。我們用「思想網絡」的方法,找到可以肯定是屬於莊子原來思想的著作,在三十三篇所謂「莊子」裡,只有三篇而已。其他作品,基本上屬於另一種思想網絡的作品。而在這三篇作品中,也還有大量的假作部份。
也當然,在其餘三十篇作品中,也可能有極小部份是莊子的後學所作,他們基本上是較為掌握莊子精神的,他們可能看過莊子的真本原著,亦可能聽過莊子流傳下來的故事。他們,是跟莊子同一網絡的。例如莊子和惠施辯論魚是不是快樂的故事,就是這一類。但這到底是他人描述莊子,而不是莊子自己的作品。但這是屬於另一研究範圍的事了。我們當下的最重要工作,首先要確定,那一部份作品,是真的莊子原著。雖然這所確定的作品,到今天為止,只有三篇而已。但請不要失望,因為,這三篇作品中,已經包括了莊子最主要的意旨。因為,從三篇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一種非常明確的思想體系。弄清楚這種體系,莊子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而人生問題和宇宙問題,也有眉目了。
而此處,亦需要稍稍說明本書的寫作目的。我們不是企圖研究莊子本身。我們只是希望知道,莊子本人的探索,有何啟示。或者說,就是借用莊子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宇宙和人生。如果偽莊子同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則我們亦同樣會參考偽莊子的教訓。換句話說,我們只是希望求知。高調一些說,是求取真理,而不是寫作學術作品。所以,我們盡量迴避太高深的學術名詞。我們希望從淺處入手。
也許有人不同意我們關於真假莊子的分析。也許有人質問,有甚麼証據,証明那一篇是偽作。
如果有人問你,你怎樣証明假莊子是假的?其實他己經為自己預設了一項反問:你怎樣証明假莊子是真的?
今時今日,沒有人找得到真莊子的筆跡,沒有人找得到真莊子的師承,也不可能知道他在那裡工作,沒有任何莊子就業的記錄留傳下來。亦沒有人知道莊子的父親是誰,祖父是誰,兒子是誰。也沒有人知道,莊子的出版商是那一位。所以,偽造莊子才這樣容易。
但偽造者們想錯了。因為,偽造一本書是容易的。但偽造一種站得住的哲學,就不容易了。
因此,我們分辨莊子的真假,唯一的方法,只是找到莊子書中的兩種不同思想網絡,看清楚兩種不同的思想典範。在一本厚厚的莊子書中,原來是有兩種相反的哲學,被人為扭結到一起的。當我們逐步把扭結的繩索解開,就能夠看到,真莊子的原始面目。真莊子好比散落在垃圾中的鑽石。當我們耐心忍受那無窮無盡的臭氣,拆解那種似是而非的歪理,細心尋覓,很快,真鑽石的光茫,就會散射四方的。而且,我們永遠記著:我們愛的,不是鑽石,而是鑽石所反射的光。只有光,才是找路的人所迫切需要的。
流傳的莊子著作有三十三篇。而只有「內篇」才是一般「公認」為是「真」的作品:包括了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共七篇。外篇包括了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等共十五篇。此外還有「雜篇」: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等共十一篇。一般傳說認為,外篇和雜篇,都不是莊子原著。
所以,我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內篇七篇裡。主要是希望看看,這七篇文章,究竟有多少成份,是莊子的原著。如果有讀者認為,「原著」這兩字太絕對,則亦不妨把這兩類作品,按究思想網絡上的區分,分別命名為「前莊子」、「後莊子」,或「甲莊子」、「乙莊子」,那是並無不妥的。只是,真正投入的讀書人,當他們看清楚了真莊子的高層次想法,明白了偽莊子的卑俗企圖,就很難接受,這一批劣作也有資格自稱為「莊子」了。
本書內容,第二部份是「莊子原理」,希望從一種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到莊子的真正思想網絡。而李察相信,莊子的思想網絡,來自中國人的本來智慧,是中式思維的最高典範。
中國人的思想,從遠古的三皇五帝傳說,一直到夏商二朝,是一貫相承,非常明確的。雖然今日的材料不多,但從尚未被消滅的遠古神話看,仍是歷歷在目的。問題出現在「周朝」。周朝初年,可能有一階段,是極力企圖抹殺以前的文化傳承的。到了周朝末年,亦即是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有意識地刪除遠古的詩篇,鞏固周朝的禮樂制度,禁語古代神話,製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斷層,並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君臣父子權威思想,限制和禁止除了儒家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至於偽莊子和老子的著作,則是儒家思想的補充。
所以,發掘真莊子的本來思想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真莊子的系統,蘊含了中國人的本來智慧。本書第二部份,僅是一個大膽嘗試而已。這一條路,目前是洋腸小徑,將來肯定是一條大路的。因為,中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被一個小小的文化斷層所能夠割斷的。
本書的第三部份,提出了區分莊子著作的真偽問題。如前所說,我們的方法,主要是從思想系統去區分。所以,企圖說明莊子原理的第二部份放在前面。掌握了莊子的本來系統,其他任何系統,都一看就知道真偽的。
至於肯定是屬於莊子原著的三篇文章,就放在最前面的第一部份。
還有一點:本文用了很多「我們」的字眼。為甚麼李察不說「我」,而說「我們」呢?這一點,本來在第七章有解釋的。因為,「我」只是一個單一的思想單位。而「我們」,則代表一種集體的思路,是比較廣泛的單位。因為,每一種思想,都不可能是完全屬於某一位個人的。僅此而已。
李察(鄭穎濂)
寫於二零零七年四月,香港
(2007.5.3 修訂)
1-01 確定真本《莊子第一:逍遙遊》譯解
1-01 確定真本《莊子第一:逍遙遊》譯解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這是刪除了所有可疑段落的莊子原著。從中可以見到鮮明的莊子精神。並無混雜其他思想體系。是莊子對宇宙人生最清晰的解釋。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意譯)
在北方那渺渺冥冥的地方,有一條魚,名叫做鯤。鯤是很大的,不知有幾千里那麼長。後來,鯤化為鳥,名叫做鵬。鵬的身軀,不知有幾千里長。鳥的動力充沛,就飛翔。鳥的翼,好像天上垂下的雲那樣。這一隻鳥,飛越大海,就會遷徒到南方那渺渺冥冥的地方。
(李察分析)
在我們所居住的宇宙裡,有兩個極端的所在。一個是北冥,一個是南冥。我們可以想像,這一隻巨大的飛鳥,可以從宇宙的一端,飛到宇宙的另一端。這叫做甚麼?這就是叫做:心胸。亦可以說,這是莊子給我們建立的境界。當你的想像力能夠抵達此處,你不但只曾經探究宇宙有多大,還曾經切實想過,從宇宙的一端飛航另一端,你的大腦程式,就有了與別不同的平台。你再不是小眉小眼的狹窄心腸了。
2 (莊子原文)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意譯)
齊諧是一本怪異事件的書。書中說,「鵬在徙往南冥的時候,擊起水花三千里,順著風勢直上九萬里。是趁著六月的風飛航的。」
摶:粵音:tyun4(音團、屯、臀)普通話:tuan2
(roll around with hand; model)
3 (莊子原文)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己矣。
(意譯)
啊,那野馬。啊,那塵埃。
生物之間,是互相以風息吹動的。
(就像水浮起芥子,風浮起大鵬那樣。)
(那疾馳中的野馬,是不是被塵埃浮起的呢?)
往上看去,天空是一片青蒼色。難道這就是天的本來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太遠,沒有盡頭,所以顏色變成這樣?從上面看下來,顏色可能也是一樣的。
(李察分析)
這是想像力的絕對發揮。非極端聰明者不會這樣。他想到,天的顏色,是不是本來就如此呢?還想到,如果飛臨天界,看將下來,會不會是相同模樣?
嚴格說,這句「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並無非常合理的安排。所以,也有人懷疑其中有脫文。這種懷疑是合理的。亦有人說,馬是氣。亦有人說,馬是漠字的錯文。所以野馬即是野漠,亦即沙漠云。但這是未必有甚麼確實依據的。
4 (莊子原文)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意譯)
就好像水那樣。如果水不夠深,就不能負起大船。如果把一杯水倒在地下,可以把一粒小芥種子浮起,像浮一隻船那樣。但如果放進一隻杯子,就會膠著了。因為,水淺船大。倘若大氣層的厚度不夠,也就不能負起巨鳥的大翼了。所以,要有九萬里的大氣,風才能夠在翼的下面承托。所以,大鳥才能憑藉風的力量而飛翔,背負青天,無所窒礙,一直飛往南方。
坳:粵音:aau3(音凹)普通話:ao4
夭:粵音:jiu1(音腰)普通話:yao3
閼:粵音:jin1(音煙)普通話:yu4
(李察分析)
這是偽莊學者絕對無法模仿的莊子文章。因為,裡面有大量的物理學觀察,那是儒家和道家都欠缺的。
5 (莊子原文)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意譯)
蜩和鳩鳥譏笑說,「我用力飛,在榆樹和枋樹之間往來,有時飛不到,就在地上停下。飛九萬里那麼遠幹嗎?」
蜩:粵音:tiu4(音條、調、迢)普通話:tiao2
(cicada, groad locust)
鳩:粵音:gau1(音溝、句、鉤)普通話:jiu1
(pigeon; collect, assemble)
枋:粵音:fong1(音荒、方、慌)普通話:fang1
(sandalwood; tree used as timber)
6 (莊子原文)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意譯)
到郊野去,只帶三餐食物,回來肚子仍是飽的。到百里外的,就要帶備乾糧度宿。往千里外,就要攜帶三個月的糧食。這二隻小蟲,又怎樣知道呢?
莽:粵音:mong5(音網、妄、惘)普通話:mang3
(thicket, underbrush; poisonous)
舂:粵音:zung1(音鐘、中、終)普通:chong1
(grind in mortar)
7 (莊子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譯)
所以,小知識不及大知識,小閱歷也不及大閱歷。怎樣知道其中的道理呢?朝生暮死的小蟲,不會識得數算月日。蟪蛄寒蟬,不會識得數算年月。這就是小閱歷。楚國南方有一隻靈龜,以五百年為一春,五百年為一秋。這就是大閱歷。遠古時候,還有一株大椿樹呢,八千年才是一個春天,八千年才是一個秋天。這才是大閱歷。那所謂的彭祖,竟以長壽知名,眾人都仰慕學他。真是可悲了。
蟪:粵音:wai6(音謂、位、為)普通話:hui4
(a kind of cicada)
蛄:粵音:gu1(音姑、孤、家)普通話:gu1
(mole cricket)
(李察分析)
彭祖的年壽,是按加法計算的。而大椿樹和靈龜卻是算乘法。表面看,彭祖和大椿樹的區別,一個是加法,一個是乘法。但其實不然。莊子所要強調的,是「區別」,而不是「年月」。必須知道天外有天,知道天地之大,知道認知是有不同層次,這才是要旨所在。莊子教導我們,全部的努力,也僅僅只是提高一個層次而已。而這是比一個鍍金學位,更加有用的。
8 (莊子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意譯)
所以,那些才智勝任一官半職,行為獲得鄉民稱賞,德行合符國君要求,取得一國信任的,他的自我形象,大約就是像蜩與學鳩之類了。宋榮子對於這類人,只是微微一笑罷了。全世界的人稱賞你,但你不會洋洋自得。全世界的人否定你,但你不會感覺沮喪。能夠確定內外的區分,能夠辨識榮辱的境界,大約也就是如此了。他對於世事,並未汲汲追求。但雖然如此,他的成就仍是未完全的。
數:粵音:sok3(音搠、索、朔)普通話:shu4
(number, several, count; fate)
9 (莊子原文)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意譯)
列子駕御風飛行,那一種飄逸是很好的。他十五日就飛回來了。雖然他能飛,但仍是有所依賴的。至於那些乘上天地真正精神,掌握六氣變化,遨遊於無窮境界的人,又有甚麼是需要依賴的呢?
泠:粵音:ling4(音靈、令、零)普通話:ling2
(nice and cool, mild and comforta)
(李察分析)
此處所提到的「列子」,是一個虛構的遠古神話故事人物。跟現存的《列子》書是兩回事。現存的《列子》,條理分明,說理清晰,明顯是漢魏以後的風格。是後人根據老子道家學說,編輯先秦故事而成。若說是莊子採自列子,甚至是抄襲列子,就真是不可能的。這類似是而非的學說,本來無傷大雅,但卻會引導我們的思路,走向不同的方向。以為莊子的理想,就僅僅是虛無自然無為而已。但莊子絕對自由的理想,另有實際內容。請參考本書第四章。
莊子的《逍遙遊》,文章雖然極短,亦不知曾否經歷後人刪節。但請注意,真假兩種哲學,就是在這短短文章中,可以分辨。甚麼是「遊」?偽莊子多番使用這字,化為學習,化為訪問,等意思。但基本上,莊子的「遊」,就是前進。那是非常積極的一種生命態度。
那就是以有限的人生,往無窮的宇宙中探索。這才是真莊子的真精神。
(李察修訂於2007.9.20)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這是刪除了所有可疑段落的莊子原著。從中可以見到鮮明的莊子精神。並無混雜其他思想體系。是莊子對宇宙人生最清晰的解釋。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意譯)
在北方那渺渺冥冥的地方,有一條魚,名叫做鯤。鯤是很大的,不知有幾千里那麼長。後來,鯤化為鳥,名叫做鵬。鵬的身軀,不知有幾千里長。鳥的動力充沛,就飛翔。鳥的翼,好像天上垂下的雲那樣。這一隻鳥,飛越大海,就會遷徒到南方那渺渺冥冥的地方。
(李察分析)
在我們所居住的宇宙裡,有兩個極端的所在。一個是北冥,一個是南冥。我們可以想像,這一隻巨大的飛鳥,可以從宇宙的一端,飛到宇宙的另一端。這叫做甚麼?這就是叫做:心胸。亦可以說,這是莊子給我們建立的境界。當你的想像力能夠抵達此處,你不但只曾經探究宇宙有多大,還曾經切實想過,從宇宙的一端飛航另一端,你的大腦程式,就有了與別不同的平台。你再不是小眉小眼的狹窄心腸了。
2 (莊子原文)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意譯)
齊諧是一本怪異事件的書。書中說,「鵬在徙往南冥的時候,擊起水花三千里,順著風勢直上九萬里。是趁著六月的風飛航的。」
摶:粵音:tyun4(音團、屯、臀)普通話:tuan2
(roll around with hand; model)
3 (莊子原文)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己矣。
(意譯)
啊,那野馬。啊,那塵埃。
生物之間,是互相以風息吹動的。
(就像水浮起芥子,風浮起大鵬那樣。)
(那疾馳中的野馬,是不是被塵埃浮起的呢?)
往上看去,天空是一片青蒼色。難道這就是天的本來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太遠,沒有盡頭,所以顏色變成這樣?從上面看下來,顏色可能也是一樣的。
(李察分析)
這是想像力的絕對發揮。非極端聰明者不會這樣。他想到,天的顏色,是不是本來就如此呢?還想到,如果飛臨天界,看將下來,會不會是相同模樣?
嚴格說,這句「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並無非常合理的安排。所以,也有人懷疑其中有脫文。這種懷疑是合理的。亦有人說,馬是氣。亦有人說,馬是漠字的錯文。所以野馬即是野漠,亦即沙漠云。但這是未必有甚麼確實依據的。
4 (莊子原文)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意譯)
就好像水那樣。如果水不夠深,就不能負起大船。如果把一杯水倒在地下,可以把一粒小芥種子浮起,像浮一隻船那樣。但如果放進一隻杯子,就會膠著了。因為,水淺船大。倘若大氣層的厚度不夠,也就不能負起巨鳥的大翼了。所以,要有九萬里的大氣,風才能夠在翼的下面承托。所以,大鳥才能憑藉風的力量而飛翔,背負青天,無所窒礙,一直飛往南方。
坳:粵音:aau3(音凹)普通話:ao4
夭:粵音:jiu1(音腰)普通話:yao3
閼:粵音:jin1(音煙)普通話:yu4
(李察分析)
這是偽莊學者絕對無法模仿的莊子文章。因為,裡面有大量的物理學觀察,那是儒家和道家都欠缺的。
5 (莊子原文)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意譯)
蜩和鳩鳥譏笑說,「我用力飛,在榆樹和枋樹之間往來,有時飛不到,就在地上停下。飛九萬里那麼遠幹嗎?」
蜩:粵音:tiu4(音條、調、迢)普通話:tiao2
(cicada, groad locust)
鳩:粵音:gau1(音溝、句、鉤)普通話:jiu1
(pigeon; collect, assemble)
枋:粵音:fong1(音荒、方、慌)普通話:fang1
(sandalwood; tree used as timber)
6 (莊子原文)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意譯)
到郊野去,只帶三餐食物,回來肚子仍是飽的。到百里外的,就要帶備乾糧度宿。往千里外,就要攜帶三個月的糧食。這二隻小蟲,又怎樣知道呢?
莽:粵音:mong5(音網、妄、惘)普通話:mang3
(thicket, underbrush; poisonous)
舂:粵音:zung1(音鐘、中、終)普通:chong1
(grind in mortar)
7 (莊子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譯)
所以,小知識不及大知識,小閱歷也不及大閱歷。怎樣知道其中的道理呢?朝生暮死的小蟲,不會識得數算月日。蟪蛄寒蟬,不會識得數算年月。這就是小閱歷。楚國南方有一隻靈龜,以五百年為一春,五百年為一秋。這就是大閱歷。遠古時候,還有一株大椿樹呢,八千年才是一個春天,八千年才是一個秋天。這才是大閱歷。那所謂的彭祖,竟以長壽知名,眾人都仰慕學他。真是可悲了。
蟪:粵音:wai6(音謂、位、為)普通話:hui4
(a kind of cicada)
蛄:粵音:gu1(音姑、孤、家)普通話:gu1
(mole cricket)
(李察分析)
彭祖的年壽,是按加法計算的。而大椿樹和靈龜卻是算乘法。表面看,彭祖和大椿樹的區別,一個是加法,一個是乘法。但其實不然。莊子所要強調的,是「區別」,而不是「年月」。必須知道天外有天,知道天地之大,知道認知是有不同層次,這才是要旨所在。莊子教導我們,全部的努力,也僅僅只是提高一個層次而已。而這是比一個鍍金學位,更加有用的。
8 (莊子原文)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意譯)
所以,那些才智勝任一官半職,行為獲得鄉民稱賞,德行合符國君要求,取得一國信任的,他的自我形象,大約就是像蜩與學鳩之類了。宋榮子對於這類人,只是微微一笑罷了。全世界的人稱賞你,但你不會洋洋自得。全世界的人否定你,但你不會感覺沮喪。能夠確定內外的區分,能夠辨識榮辱的境界,大約也就是如此了。他對於世事,並未汲汲追求。但雖然如此,他的成就仍是未完全的。
數:粵音:sok3(音搠、索、朔)普通話:shu4
(number, several, count; fate)
9 (莊子原文)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意譯)
列子駕御風飛行,那一種飄逸是很好的。他十五日就飛回來了。雖然他能飛,但仍是有所依賴的。至於那些乘上天地真正精神,掌握六氣變化,遨遊於無窮境界的人,又有甚麼是需要依賴的呢?
泠:粵音:ling4(音靈、令、零)普通話:ling2
(nice and cool, mild and comforta)
(李察分析)
此處所提到的「列子」,是一個虛構的遠古神話故事人物。跟現存的《列子》書是兩回事。現存的《列子》,條理分明,說理清晰,明顯是漢魏以後的風格。是後人根據老子道家學說,編輯先秦故事而成。若說是莊子採自列子,甚至是抄襲列子,就真是不可能的。這類似是而非的學說,本來無傷大雅,但卻會引導我們的思路,走向不同的方向。以為莊子的理想,就僅僅是虛無自然無為而已。但莊子絕對自由的理想,另有實際內容。請參考本書第四章。
莊子的《逍遙遊》,文章雖然極短,亦不知曾否經歷後人刪節。但請注意,真假兩種哲學,就是在這短短文章中,可以分辨。甚麼是「遊」?偽莊子多番使用這字,化為學習,化為訪問,等意思。但基本上,莊子的「遊」,就是前進。那是非常積極的一種生命態度。
那就是以有限的人生,往無窮的宇宙中探索。這才是真莊子的真精神。
(李察修訂於2007.9.20)
1-02 確定真本《莊子第二:齊物論》譯解 PLUS 1-02-01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1-02 第二篇 真偽混合版《齊物論》譯解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加進莊子書中的。
為何齊物論難解?
因為,齊物論是兩種思想體系的混合物。一種是莊子原意,另一種是後世的老子學派,以道家虛無哲學解釋莊子的結果。這一派人仕,可稱為「偽莊子」。因為,他們只是硬加自己的意見進齊物論中。不但增加,而且刪削。李察猜想,這些後加的部份,最初可能僅只是註解之類文字。是用竹片寫成的。後來,這些註解,就被傳抄當作正文。這可能是無心之失,但亦可能有自稱莊子的偽道學先生,硬加己見進莊子中。因為,齊物論中後半部的大量篇幅,都不可能是莊子的意旨。如果是傳抄錯誤,是不可能有這樣大量篇章的。這是人類思想網絡中的一種思想,企圖湮沒另一種思想的現象,也是一整個學派,企圖毀滅另一個學派的事象。而莊子面目,也就二千年不可得見。對於中國文化,這是非常不幸的。因為,中國文化慘受雙重打擊。一方面是儒家宗派血緣的私心思想獨佔天下,另一派是道家泯沒是非,維護統治的謀略思想在暗中推波助瀾。
道家哲學流行,是出於漢朝初年的統治需求。盡量使百姓處於一種無知無欲狀態,有利鞏固統治。這亦是從秦朝繼承來的方法。表面上,漢朝是跟秦朝相反的。但在實質的統治方針上,漢朝完全是秦朝的承接。
在齊物論中,混有兩種思想體系。若果能夠分清兩者,齊物論就可以解釋了,意旨就非常明確了。如果單獨看莊子原文,即是書中的藍色字體部份,意思是不會模糊的。當中所披露的宇宙眼光,是非常明確的。
問題是,為甚麼要這樣做。找尋莊子原意,是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學術活動?當然不是。因為,這是影響中國人的發展道路最重要的分岐。當一整個文化,都共同同意,要盡量脫離所謂的「是非圈」,走上了反智道路而不自覺,任由私心階層自行決定一切是非,則這種文化,就是落後而沒有前途的。
莊子文章,到底有多少是後加的?目前的研究,是非常初步的。其中的部份語句分析,也可能有錯。但是,李察可以肯定告訴你一點:雖然齊物論中部份語句,未必能夠絕對証實,但可以肯定的是,莊子齊物論中,甚至是全部所謂莊子著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思想體系,是確實無疑的。而這些偽莊學者們,借莊子以泯滅是非,而同時排擠知識的企圖,也是確實無疑的。
在遠古中國的文化蘊釀之中,蘊藏著一處巨大的能源寶藏。這寶藏,是中國文化發展數十萬年的成果。只可惜是在最近這短短兩千年中,吹來了一層厚厚的斷層之灰,把能源寶藏掩蓋了。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南郭子綦隱儿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意譯)
南郭子綦在案前坐著。他仰天發出噓聲,垂下頭來,好像身體已經不屬於他自己。
(李察分析)
此處須注意的是「耦」字。那是對應,配對的意思。在莊子的思想中,人的「心」跟人的「形」,是匹配成對的。所以,喪耦不是失去配偶,而只是心神不屬。他的形體,跟心神不相配。但問題是,南郭子綦仍能仰天發出呼噓之聲,以後仍能說話,他的心志,其實已經從一種「喪我」境界中回復。
2
(莊子原文)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儿者,非昔之隱儿者也。」
(意譯)
顏成子游在他的前面侍候站著,說:「為甚麼呢?為甚麼形體竟然好像枯木,而心靈竟然有若死灰呢?何以今日在案前坐著的人,不像昔日在案前坐著的人呢?」
3 (莊子原文)
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意譯)
子綦回答說,「唉,阿偃(即顏成子游)你問的正好呢。今日我「喪我」了,你知道嗎?」
(李察分析)
請注意,莊子是說「吾喪我」,而非「我喪我」。兩者是有差別的。
莊子本來想在此處描述一種「喪我」的感覺。但下文未見繼續,有可能是被不知名的人刪去了。
(疑有闕漏) ………………………. (李察分析) 此處文氣不連貫。可能被刪去若干章節。所刪去多少?不能確定。
4 (莊子原文)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意譯)
「你聽過人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地籟,你聽過地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天籟呢?」
5 (莊子原文)
子游日:「敢問其方?」
(意譯)
子游說:「請問這是甚麼意思呢?」
6 (莊子原文)
子綦日:「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意譯)
「大地噯氣,就是風。
(李察分析)
這是非常獨特的中國文字。從文章風格看,跟孔孟老子等人,全部不同。
甚麼叫做「大塊」?為甚麼在其他古人作品中,全不見此一名詞?這是莊子的眼光外向的重要証據。問題是,莊子的思想方法如何?他看到,風是大塊所噫的氣體。或者那時的人尚未有「地球」的想法,不知那是方的,還是圓的。莊子的態度客觀,他只說,那就是「大塊」。這一類形的觀察,孔子是從來不做的。
此處,暫時可以假設,「大塊」就是「大地」。
7 (莊子原文)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意譯)
除非不括風,括風的時候,就所有的竅穴,都會發出怒吼的聲音。難道你聽不到那種翏翏的風聲嗎?
(解釋)
翏,說文解字作風聲。音liu4但從此處語氣看,似是一種風的聲音描寫。 (李察分析)
風從那裡來?莊子此處,不是想要研究地球物理學,他本來只想認明一點哲理。所以,如果莊子關於風的定義不正確,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眼光方向,跟傳統的儒家思想,截然不同。
那麼,風的聲音,是那裡來的?他說,風聲是從「竅」裡來的。
8 (莊子原文)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
(意譯)
高低不平的山嶺上,那些百圍大樹中,有許多孔洞。
(解釋)
幾乎沒有一本字典能夠肯定解釋,何謂「畏佳」。馬敘倫說,「佳」為「崔」之省。馬敘倫在《說文解字》中,找到「崔,山石崔嵬,高而不平也。」一句。因此,可以猜想,「畏佳」就是「崔嵬」,是高低不平的意思。相信馬敘倫的解釋,是接近的。
(李察分析)
於是他就描述了很多種類形的「竅」。有的似口、似鼻、似耳、似枅、似圈、似臼、、、。至於風怎樣吹那些竅呢?跟著就是一連串的動詞了:他們在洼、污、激、謞、叱、吸、叫、譹、宎、咬、、、
9 (莊子原文)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意譯)
那些孔洞,似鼻,似口,似耳,似梁上的木柱方孔,似茶杯的口,似碓臼。
(解釋)
栟是柱上的方木,用來承著橫樑的
10 (莊子原文)
似窪(洼)者,似污者,
(意譯)
似深池,又似淺水坑。
11 (莊子原文)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意譯)
風在做甚麼呢?風如水激蕩,風如箭過耳,如叱,如吸,如叫,如譹,如吹過深洞,如咬。
(解釋)
「謞」是箭飛過的聲音。音xiao4
「宎」是風吹深穴。音yao3
此處全是動作。是風的不同動作。
12 (莊子原文)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意譯) 前面風過,是一種于于聲。後面風過,是一種喁喁聲。互相好像在唱和。 (李察分析)
那些風,其實是在互相唱和,前面的唱于,後面的就唱喁。好像是一場大合奏。莊子的描述,傳神逼真,是偽冒者很難冒充的。
13 (莊子原文)
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意譯)
而唱和也有兩種。鈴鈴小風過,是小唱和。飄行大風過,就是大唱和。到一下子所有的大風止息,那些孔洞,便是空虛,忽然寂止無聲了。 (李察分析)
於是,我們才看到「冷風」來了怎樣,「飄風」來了又怎樣,最後,風停止了又怎樣。「濟」,就是止息的意思。
14 (莊子原文)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意譯)
眾聲止音,難道你還沒有見到,那輕微的晃動嗎?
(解釋)
調調和刁刁,是一種輕微的晃動。一般的譯文,都企圖找出其中的主詞。到底是甚麼在晃動呢?這不是小問題。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莊子就是有能力,把這種「晃動」,從物體中抽離出來,讓「晃動」獨立存在。
(李察分析)
到最後,還可以看到,他們在「調調」和「刁刁」呢。這兩個字,是說甚麼?是說那些風還在調調刁刁呢,還是那些沒有了風的竅,在調調刁刁呢?還是那些沒有了風的葉子和樹枝,還在搖搖晃晃,尚未完全止息呢?這就是莊子文學功力之所在了。如果他說,風過後萬物靜止不動了,反而沒有那種風動的感覺了。
15 (莊子原文)
子游日:「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意譯)
子游說:「地籟是那許多孔洞所發出的聲音,而人籟是樂師吹奏樂器的聲音,那麼,天籟是甚麼呢?」
(李察分析)
像子游這類問題,其實已經是最起碼的了。所謂「舉一反三」,就是此意。一個高層次的思想家在思考的時候,往往能夠離開正常的邏輯條理。略點幾筆,整個畫面就成形了。問題是,這成形的圖畫,不容易看到,稍低層次,都不可能看到。
16 (莊子原文)
子綦日:「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意譯)
子綦說:「吹的方式,有萬種不同。都是要受吹者自己領受吧了。一切都是他們自己抉擇取得的。至於提供動力的,是誰呢?」
(解釋)
此處就是沒有主詞的微妙了。不提主詞,不等於是沒有主詞。後面的思想重點:「非彼無我」,就是從此處來的。
怒:本來是一種情緒。但此處應作為「動力」。生命有無窮抉擇,但動力來源只有一個。莊子說,那是誰呢?莊子已經開始導引我們的思索方向。
(李察分析)
這是莊子齊物論哲學的第一處最精要地方。莊子不是在說風,而是在討論宇宙動力和人的關係。歷代的註釋專家,一方面是受到後代的佛道思想影響,以為一切無非都是空虛,另一方面是過份偏重訓詁考據,如此簡單的比喻,幾乎無人明白。甚至有人說,怒者其誰,就是沒有怒者。聲音是「任其自然」。說莊子是主張「自然」的想法,就是從此處開始錯誤的。
17 (莊子原文)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意譯)
大的知廣博,小的知細微。
(解釋)
此處的「知」,未必就是「知識」或「智慧」等現代想法。可能僅只是一種「注意力」而已。注意及於大的思考範圍是「閑閑」的廣博,而注意偏向具體,就是「閒閒」的細微了。
18 (莊子原文)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意譯)
大的言有氣焰,小的言諜諜不休。
(解釋)
所謂「言」,可能不止是說話的意思。古人尚未有「知識」的概念之前,可能用「言」這一個字,代表人的思想和理論。
這樣解釋,後面的「言」,就清楚非常。你會知道,為甚麼莊子覺得,「言」是這樣的重要。 (李察分析)
不但句子有主詞。整段文字,亦有主體。到底此段文字,主體是甚麼?後來的人,有許多爭論。但莊子的風格,往往不說明主體。以此句為例,主體就只是一「言」字而已。
19 (莊子原文)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意譯)
睡時靈魂交戰,醒時軀體啟動。
(李察分析)
來到此處,除了「言」之外,尚有「寐」和「覺」。那是一個人呢,還是一種人呢?還是普通的人類現象呢?
20 (莊子原文)
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意譯)
人與人之間,在形體上互相接觸交往,但在內心上卻不斷角力比拼。
21 (莊子原文)
縵者,窖者,密者。
(意譯)
有怠慢,有圈套,有密謀。
22 (莊子原文)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意譯)
人與人之間相處,無非是一種恐懼疑惑之心在主導。小恐懼的時候是惴惴不安,大恐懼是縵散難安。
(解釋)
此處的「縵」字,解釋可能有岐異。但可以推想猜測。距離是不會太遠的。
23 (莊子原文)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意譯)
心力發作的時候,好像有動力的弓箭。那
是因為,心力所從事的,是「是非」。 (李察分析)
明白了前述的抽象思維方式,就知道,此處的發、留、殺、溺、厭,都無非是心力虛發的五種現象吧了。
24 (莊子原文)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意譯)
如果心力滯留不發,就好像咒詛發誓,心藏主見,但不肯透露。好像要將某些好的事物保守著那樣。
25 (莊子原文)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意譯)
心力耗盡,就有如秋冬。日漸消磨。
26 (莊子原文)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
(意譯)心意陷溺,就無法更改了。
27 (莊子原文)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意譯)
心意的閉塞 ,老朽而枯竭了。
28 (莊子原文)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意譯)
這近乎死亡的心力,不再有生存氣息了。
29 (莊子原文)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意譯)
一切的喜怒哀樂,無非是憂慮、感歎、反覆、怖懼,是輕佻、放縱、張狂、作態。
30 (莊子原文)
樂出虛,蒸成菌。
(意譯)
喜怒哀樂都是空虛,就猶如暑氣蒸溽,產生菌類。 (李察分析)
問題誰是主詞。是後面的虛和菌,還是前面的樂和蒸?是「樂出虛」(喜樂導致空虛),還是「虛生樂」(空虛產生音樂)?相信會是前者,雖然這是無傷大局,不影響本來意義的。
31 (莊子原文)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意譯)
時間就是如此相代過去。誰知道這一切所發生的原因呢?
32 (莊子原文)
已乎,已乎!
(意譯)
這是很可嘆的。
33 (莊子原文)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意譯)
之所以來到了這種地步,難道都是生命的本來因素導致的嗎?
(解釋)
這句中,最難明白是「以」字。古文的排列,並無絕對的規律。但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意推想。如果以為「以」字是介詞,又主詞受詞的胡亂拼砌,反而不會明白。所以讀莊子要從內在去讀,不要從外面亂想。 (李察分析)
莊子的主要意旨是講生命,而生命的種種不良現象,很可能亦是生命的本質造成。這意思捉著了,以後便容易明白,不容易陷進岐誤了。
34 (莊子原文)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意譯)
沒有他,就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了抉擇。
(李察分析)
此是莊子解釋生命意義最重要的一句。莊子所提的「彼」,就是後面所說的「真宰」。大約是宇宙的真正主宰的意思。這一觀念,今日看好像很普通。但在莊子的時代,這是創見。是絕頂聰明的啟悟。時至今日,許多研究莊子的人,仍對此點視而不見。一生都迷在非常簡單的古文字迷宮中,不能出來。
35 (莊子原文)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
(意譯)
相信這是很接近的想法。只是不知道,這其中的用意是甚麼。
36 (莊子原文)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意譯)
生命是好像有主宰的。只是無法得知詳情而已。
(解釋)
眹(zhen4)跡像
37 (莊子原文)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意譯)
這道理是可行的,是有所信驗的。只是生命真宰的「形」無法見到,只能見到生命真宰的「情」,而不能見到生命真宰的「形」。
(解釋)情是內在實情,形是外在形態
38 (莊子原文)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
(意譯)
人身的百骸,九竅,六藏等等部份,都俱備了。但是,那一處才是生命的主體呢?我應該先去接近那一處呢?
39 (莊子原文)
汝皆說之乎?
(意譯)
難道你全都喜歡軀體的各部份嗎?
40 (莊子原文)
其有私焉。
(意譯)
它們都是有關係的呢。 請注意這「私」字。 莊子時代,尚未有「關係」這。名詞。但是,他己經非常敏感的知道了。只有從這角度去了解,下文的「臣妾」,也就可以明白了。
41 (莊子原文)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意譯)
它們都是有從屬關係的呢。
42 (莊子原文)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意譯)
但他們的從屬關係,能不能互相統率呢?
43 (莊子原文)
其有真君存焉。
(意譯)
當然是有一個主宰在裡面作用的。
44 (莊子原文)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意譯)
這種道理,無論你明白不明白,都不會有任何影響的。
45 (莊子原文)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意譯)
生命一旦受形,就不會止息,直到最後的終結。
(李察分析)
請注意,這所謂的「成形」,是與後文所說「成心」相比對的。而且,從意旨可以推想,「形」是從外面形成的。而「心」是自己形成的。
46 (莊子原文)
與物相刃相靡,
(意譯)
而生命是不斷與外物相接觸的。就好像刀那樣切割,就好像石那樣互相碾磨。
47 (莊子原文)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意譯)
生命的行進,好像奔跑,不能控制,不是很可悲嗎?
48 (莊子原文)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意譯)
許多人,勞役終生,但不見成功。疲敗勞苦,但不知道路何往。
(解釋)
薾(nie2), 疲勞
49 (莊子原文)
可不哀邪?
(意譯)
那怎不可哀呢?
50 (莊子原文)
人謂之不死,奚益!
(意譯)
還有人說要追求長生不死呢。又有甚麼益處?
51 (莊子原文)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意譯)
形軀毀滅消失,但心也隨著消失,不是極大的悲哀嗎?
(李察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莊子此處提出了生命的兩個重要的元素。一是「形」,二是「心」。「成形」和「成心」是生命必須經歷的兩個階段。掌握了這兩個元素的想法,後面文字,雖然被人刪削修改,但意義已經離不開了。莊子的旨意,已經成立了。
至此為止,莊子的生命體系想法,可概括如下:
一,生命是有「真宰」的。
二,真宰創造了生命。但生命自己有抉擇能力。
三,生命的各部份之間,也有主宰。但不知道那一個才是最重要的主持者。
四,生命的實情雖然人類未必明白知道,但不會影響生命進行。
五,生命是有「形」與「心」兩部份的。
六,有的生命滅亡,是形與心俱逝。那是悲哀可惜的。
(此處隱伏有另一重要想法,雖然莊子並非詳述:到底「心」是不是一定會隨著「形」消失呢?還是未成之心,才會消失呢?己成之心,又會不會消失呢?莊子未有肯定此點,但他已經開出了一條思路。莊子只是說:俗世許多人,形心俱亡,十分可惜。)
52 (莊子原文)
人之心也,固若是芒乎?
(意譯)
人的心,是這樣難以明白嗎
53 (莊子原文)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意譯)
是不是只有我不明白呢?有沒有人是明白的呢?
54 (莊子原文)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意譯)
生命就是受到「成心」所指揮的。 (李察分析)
「成心」,就是上文所指「成形」與「成心」的「成心」。如果譯為「成見」,甚至「偏見」之類,就無法了解莊子區分「形」與「心」的思想,而整個莊子哲學體系,都不能了解了。
55 (莊子原文)
誰獨且無師乎?
(意譯)
有誰是沒有指揮的嗎?
(李察分析)
後世出現的成語「師心自用」,可能來自此處,但意義卻大相逕庭。莊子是認為,人應該接受「心」的指揮,這是正面的。而「師心自用」卻是反面的。中國人的成語,並不保証正確。否則,中國人就不會走那許多痛苦的冤枉路了。
56 (莊子原文)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
(意譯)
當需要抉擇的時候,何必用另外的「知」去代替「心」呢?
(李察分析)
這是需要了解中國方塊文字的右腦傾向思維模式才可能明白的一句。如果按語法探尋,是永遠無法解釋的。
此處的意旨是:「知」不能代替「心」去抉擇。
「知不能代心」,可憑下文一句「言非吹也」來領會。
莊子用的是現代心理學者認為是最先進的比喻法。
莊子主張,應該用心去抉擇,而不是用知去抉擇。至於甚麼是「知」,那就是在「是非」一章中的探討問題了。
57 (莊子原文)
有之?愚者與有焉!
(意譯)
有用外在的知去抉擇的嗎?有的,那就是最蠢的愚人了。
58 (莊子原文)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 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意譯)
未曾達到內心的整全狀態,而去參加到是非圈子中,是程序錯誤。就好像今日出發前往越地,卻在昨日抵達那樣。這只是無中生有。
(李察分析)
從此「成乎心」一句,就可以知道莊子的體系所在。他是認為,心是有「成」與「散」兩種狀態的。人不是與生俱來就有一顆「成心」的。這就意味著,後天的努力,是必要的,是可能的。An integrated mind, 就是莊子哲學的最佳說明。內心未得整全,妄論是非,就是無心之論,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但請注意,莊子並無否定是非。莊子只是要求內心的整全。
從此一觀點,可以看到,莊子以後所討論的「是非」是甚麼。因為「是非」不等同於「真偽」。那是兩回事。「是非」只是一種取向。而有人以為,取向就是「認同」、「埋堆」,是參加到小圈子裡去,參加到是非集團之中。但這只是誤解了「取向」。而欠缺判斷的取向,並不等於就是找到了真理。
這是閱讀莊子最愉快的一刻。因為,你會感覺到一種智慧的心靈,在隱隱的引導你。而且,更因為偽莊學者的介入,使你自覺好像一個偵探那樣,務要發掘莊子智慧的真相。人間樂事,很少是比得上此刻的。
可嘆只是歷代無數權威學者,在此失足。他們字面看文章,以為「成心」就是成見。他們以為莊子只是敦促人要摒除成見,回歸自然。而所謂「自然」,就是剷平是非,甚麼都不做。此處一解錯,全部「齊物論」就全不可解了。
59 (莊子原文)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意譯)
無中生有的是非,雖然像禹那樣聰明智慧,尚且無法明白,我又有甚麼辦法呢?
60 (莊子原文)
夫言非吹也。
(意譯)
「言」是人自己的思想和議論,是跟大塊吹風的抉擇原理不一樣的。 (李察分析)
大塊吹風,為生命提供了動力。至於「抉擇」,是人自己的事。
所以,人口中的言論,是跟天籟所吹的風,不同的。
大塊「吹」出來的動力,人可能「取」(抉擇)
人「言」出來的道理,對方可能「聽」(不等於抉擇)
「吹」提供動力所得到的是「生命」,
「言」提供說話所得到的是「意思」,兩者是不同的。
從莊子的思維理路去看,可以得到一種清楚明確的意旨:
風…..吹…..人…..抉擇(取)
人…..言…..心…..抉擇(自取)
(「取」即抉擇)
61 (莊子原文)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意譯)
人所思維議論的範圍,不是固定的。
這範圍,是言者決定,而不是聽者決定的。
(李察分析)
此言,是人口所發的言,亦是人的是非,是知的表達,不是成心的抉擇。
62 (莊子原文)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意譯)
無論有說過些甚麼,沒有說過些甚麼。
63 (莊子原文)
其以為異於鷇音。
(意譯)
那是跟小鳥的叫聲,沒有甚麼分別的。
(李察分析)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以外在的感覺亂說一通,就跟小鳥的聲音,沒有甚麼不同了。
64 (莊子原文)
亦有辯乎?
(意譯)
還要爭辯些甚麼呢?
65 (莊子原文)
其無辯乎!
(意譯)
不如不要爭辯吧。
(李察分析)
外在的是非,辯論是沒有意思的。
66 (莊子原文)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意譯)
世間所有的物,都無非只有兩個角度。一是「彼」的外面角度。二是「是」的自己角度。
(解釋)
為甚麼莊子不說內外,而說彼是?在逍遙遊中,已經早有了內外的想法。為何此處又另外用彼是?
請注意:內外和彼是,有微妙的不同。內外是說事情的本身,而彼是則是認知過程中的角度。
所以後文說,「彼」是一是非,「是」亦是一是非。
(李察分析)
許多註家有誤會,不知道莊子這裡說的主體是只有一個的「物」。是說「物」有「是」和「彼」兩種角度,他們以為莊子說的是兩種互相對立的「彼物」和「是物」。更進一步的誤會是以為莊子是在說「彼」和「此」。
67 (莊子原文)
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意譯)
從外面的「彼」方看,就不會看見。從自已方面的「是」方看,就會知道。
68 (莊子原文)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意譯)
外在的「彼」角度是從內在的「是」角度來的。而內在的「是」角度,也是從外在的「彼」角度來的。
69 (莊子原文)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譯)
所以,是和彼是同一的。不過是角度不同而已。 (李察分析)
此處,必須分清楚,「彼」和「是」本無不同,俱是觀察角度而已。但莊子不是說「是」和「非」沒有不同。莊子並非主張泯除是非。
70 (莊子原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意譯)
事情有本身的規律。是那樣,就是那樣。
本來是可以的,就是可以。本來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 (李察分析)
這就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其實,做動物也是按照這基本要求去做的。一隻野外的兔子,會知道甚麼可以吃甚麼不可以吃。而人,卻往往不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這是因為,人的智慧有限,往往未能達到應有的要求。到人真正知道甚麼是可,甚麼是不可,那就是人類已經進化成人了。否則,就只能是停留在動物階段而已。甚至是動物不如。
而這兩句話,是直接從是非來。就是因為有是非,才需要有所抉擇。如果世間並無是非,則可不可也是多餘的了。一切都不可,或一切都可,就算了。當人能夠明白所謂「是非」的兩種內容(一種是取向,一種是真偽),又同時明白,是非會因為不同角度,而不同。所以,就會有「可以」跟「不可以」 的疑惑。
莊子的意旨,其實是非常明白的。世上不是全無是非。至於可以做不可以做,就要看實際情況。
而所謂「可」,可參看本書第一章,「主要實踐」部份。
71 (莊子原文)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意譯)
道路是順著行進出現的。事物的判斷,是人為的。經過判斷的事物,就會顯示出本來的規律,讓你看到。
(李察分析)
這裡的重點,是「謂」字。那就是人對萬物,都加上一個稱謂。例如這是月球,那是海洋。等等。但實質上,這就是觀察和判斷。從此一「謂」字的角度,可以看到上面的「道」字,也是毫無神秘氣氛的。可以肯定,莊子的「道」,跟老子那故弄玄虛的「道」,有極大分別。而這是一種思想的脈絡。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脫胎自這兩句話。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可以知道,莊子是比老子的思想早一階段的。
72 (莊子原文)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意譯)
事情為甚麼會是這樣呢?因為事情的本身是這樣,所以就是這樣。
事情為甚麼會不是這樣呢?因為事情的本身不是這樣,所以就不是這樣。 (李察分析)
表面看,這好像又是賣弄文句。有點小聰明的人,一早己經學會。就猶如二十世紀,幾乎人人都是畫家。因為,人人都會畫抽象畫。胡亂幾筆,就可以教無知之徒,困惑一生。這類「惡乎然,然於然」「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句子,真是要多少有多少。砌文字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說明道理,就不容易了。
至於「事情的本身是這樣」,就略需智慧,才能了解。例如莊子在河岸邊看到魚從容地出遊,說那些魚是快樂的。就是從魚的本身看到的。這是一種溝通,亦是一種設身處地,是用直覺,更是用觀察去了解得來的。
(雖然「魚之樂」並非莊子原著,但他的意思,非常接近。)
問題是,為甚麼莊子與及其他無數真誠的人,都能夠一下子就感受到魚的快樂。但另外的人不能?
這是外在的邏輯,或賣弄文句之徒,永遠感受不到的。
73 (莊子原文)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意譯)
宇宙萬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亦有可供人類操作利用的所在。沒有事物是沒有道理的。亦沒有事物,是不可操作利用的。
(李察分析)
所謂「可」,實質上就是一種實踐。而實踐之可行不可行,不只是從個體去看的,是從人類整體看的。從本書第一章「主要實踐」的原理,就可以看到,人與物,是並存於宇宙中的,至於人應該用甚麼方法去實踐,怎樣善用萬物,就要看萬物本來的存在道理了。
這就是:「固有」二字的解釋。
而「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是莊子最積極的宇宙觀念。他的意思是說,沒有事情是沒有道理的。一切事情總 是有道理的。(至於人明白不明白這道理,是另一問題。)明白了道理(或規律),就可以去做。一切能夠明白的規律,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74 (莊子原文)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
(意譯)
所以,例子就是小草與大木,醜癩與美女,無論甚麼希奇古怪的事物,都有道路溝通為一。
(李察分析)
這裡面最重要的關鍵,是其中的「通」字。而一切的誤解,全部在這裡發生。小草與大木,是「通」的。而醜癩與美女,也是「通」的。就好像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能互通那樣。就好像我們的足趾甲能夠跟頭上髮相通一樣。
問題是,相通不是相同。在一個生命的大整體裡,各部份互相能夠溝通,是一個道理。但各部份並不是絕對相同。小聰明的人,無法從大生命的角度去看,以為一切相同,是誤會了。他們以為,生與死並無不同,大與小並無不同,是錯的。而這種錯誤,會直接通向虛無,更通向於一種消極無所作為的想法。當消極無為的道路不通的時候,就產生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謀略思想。他們以為生命就是身體,以為虛無恬淡,就能養生長生,以至追求身體永遠活著。這是一種古怪而不合理的結合。虛無與長生結合,是荒謬不通的。
這一種想法,已經從虛無走向反虛無,根本就是嚴重的物質主義。
而更加重要的問題是要了解:「通」有何意義?萬物如果相通,有何意義?
意義就是:萬物只有相通,才是互相可以了解的。如果不通,就是不同世界,就是不可能互相了解的。為甚麼說是「無物不然」?為甚麼說,萬物都有規律可以互相了解?因為,萬物是相通的。這是極其重要的想法,這就是莊子積極的根本所在。
75 (莊子原文)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意譯)
萬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分解,就是合成。而合成,也就是分解。
(李察分析)
中國文字,特別是中國古文字,有強烈的包含性質。這句話,如果為它精確定義,說莊子認為,「分」就是百份之一百等於「成」,而「成」就百分之一百等於「毀」,是不對的。
至於是否分解「導致」合成,還是分解「造成」合成,還是分解「就是」合成,還是分解總有一天「歸於」合成呢?雖然這裡有爭論的餘地,但從整體大局看,「分」與「成」都是「一」的一部份而已。
76 (莊子原文)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意譯)
萬物是無所謂「成」與「毀」的。到最後,都是溝通於一的。
77 (莊子原文)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意譯)
萬物互通為一,但人類勞神的時候不知道。這就是叫做「朝三」。
78 (莊子原文)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意譯)
甚麼叫做是「朝三」呢?狙公餵飼猴子的時候,說「朝早的時候三顆,晚上四顆。」
所有的猴子都發怒了。狙公說,「朝早四顆,晚上三顆。」所有的猴子,都高興了。
(說明)
狙(ju1), 猴子
芧(xu4 ), 栗子
79 (莊子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意譯)
現在,我準備「言」了。不知道,我的「言」,是屬於「是」的範圍呢,還是屬於「彼」的範圍呢?無論是屬於甚麼範圍,總之就都是範圍了。「是」的角度,也跟「彼」的角度,沒有區別了。
(解釋)
「言」在遠古時候,是非常廣泛的一個心念。而在莊子哲學裡,「言」是人對宇宙的思維反映,「言」是人對宇宙萬物的思索。
「類」,以一個比較現代化的字眼來比喻:「類」就是「範疇」。很多學者解釋「類」字的時候,以為莊子是把自己跟堅白論的那一群哲學家比較。其實不是。因為他們被上面一大段假文字障礙了,看不到中間的「是」和「彼」。
(李察分析)
很多人在翻譯莊子的時候,來到此處,因為受了上面一大段偽莊言論的影響,都無法看到,莊子此處仍是在說「是」與「彼」的問題,是與上文相承接的。這處錯了,以後就更混亂了。
讀莊子到此處,已經幾乎接近最高潮的尾聲了。或者,略略總結回顧一下,是有好處的。
莊子是一個一個心念地前進的:
第一:喪我,雖然這是被刪削未清楚的心念
第二:天籟,亦即「吹」和人的抉擇
第三:人與外物的溝通,有「成形」與「成心」之分。
第四:成心與是非。要先成心,才能判斷。
第五:判斷有「是」與「彼」的角度問題。
角度調正,解決問題就能知所進退。
可乎可,然乎然。
這一心念,「養生主」中有深度發揮。
第六:「一」的道理
80 (莊子原文)
雖然,請嘗言之。
(意譯)
以下,就請讓我把問題弄清楚。
81 (莊子原文)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意譯)
一切總是有開始的時候的。
但開始也是有開始的開始的。
也有未曾開始的時候的。
所以,就更加有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
(解釋)
莊子的原文,只有三句。但這裡用了四句意譯。這就是古文的妙處。一切在不言之中。這裡只是按事情的發生先後,排列一次而已。 (李察分析)
必須明白,這裡一共是只有兩個問題:
一,莊子的問題,是宇宙是從那裡開始的。
他問:宇宙是來自「有」,還是「無」。
二,到底萬事萬物,是不是虛無。
82 (莊子原文)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意譯)
所以,從宇宙萬物的開始來說,是「有」還是「無」呢?是有中生有,還是無中生有呢?
83 (莊子原文)
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意譯)
如果說一切俱「無」,那麼,「無」是有沒有開始的呢?
如果「無」是沒有開始的,那麼,
「無」是是會有一個沒有開始的沒有開始呢?
84 (莊子原文)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意譯)
如果說,一切就是「無」,那麼,這一個「無」
又是從那裡開始的呢?是真的「無」,還是假的「無」呢?
85 (莊子原文)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意譯)
現在,我在發言了。但還好像是不知道,我是在發言呢,還是不在發言呢? (李察分析)
從這處,可以看到莊子是與笛卡兒相像的。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而莊子說,「我現在發言了。你說我是有發言呢,還是沒有發言呢?」事實當前,你能否認嗎?你能否認一切都是「有」嗎?
86 (莊子原文)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意譯)
天下間沒有東西比秋天樹葉的葉尖更大的。泰山也是小的。
早逝的嬰兒,非常長壽。但那號稱長壽的彭祖,卻是早逝的。
(解釋)
第一句是指空間。
第二句是指時間。
(李察分析)
重點是要了解,我們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表面上,我們都無法擺脫時空。但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本質,時間和空間就再無法束縛我們了。因為,人可以是絕對自由的。這原本是逍遙遊的主旨,這裡只是一再肯定。
87 (莊子原文)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意譯)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人人能解。似乎是無須意譯了。譯出來,反而不妙。
(李察分析)
這個「一」的道理,是不能機械地解釋的。人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但是,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整體,卻是不可分割的。每一個小範圍,加起來,就是大範圍了。這也是上文「類與不類,相與為類」的道理。
如果勉強要計算,要一加一那樣數算下去,就是思想方法的偏向了。因這樣的方法,是不可能明白宇宙一體的道理的。所以,緊貼著的這句:「既己為一矣、、、」就是用計算法去描述整體,那是不對的,所以,可以肯定,這一句話,是偽莊學者硬加進莊子之中的。
88 (莊子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意譯)
從前莊子有一次發夢,夢中變為一隻蝴蝶,栩栩飛舞,自己以為自己是很快樂的。不久醒來,一看,則自己明顯的是莊周。不知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呢?無論如何,在莊周和蝴蝶之間,必定是有分別的。這就是萬物的變化。
(李察分析)
《齊物論》到了此處,是一半篇幅被改動或增加之後的尾聲。遺憾只是我們無法知道,莊子的原文,有沒有更多的其他內容,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呢?幸運是「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一句,仍然保留,使我們可以明白,萬物與我為一,不是混和為一的意思。而且更重要的是,夢境與真實,是肯定可以區分的,不是一樣的。萬物化生變化,但萬物仍然是一個整體,生命也不是一場夢。這就是莊子積極偉大的地方。
2008.1.21 修訂
-----------------------------------------------------------
1-02-01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莊子喪我
1 南郭子綦隱儿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2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儿者,非昔之隱儿者也。」
3 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風的啟示
4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5 子游日:「敢問其方?」
6 子綦日:「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7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8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
9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10 似窪(洼)者,似污者,
11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12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13 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14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15 子游日:「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16 子綦日:「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人間百態------ 未能了解人生的人太張惶
17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18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9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20 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21 縵者,窖者,密者。
22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23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24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25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26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
27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28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29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30 樂出虛,蒸成菌。
31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32 已乎,已乎!
33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莊子生命原理---- 由彼而我,真宰的存在
34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35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
36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37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38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
39 汝皆說之乎?
40 其有私焉。
41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42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43 其有真君存焉。
44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人類生命的特質: 成形與成心
45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46 與物相刃相靡,
47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48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49 可不哀邪?
50 人謂之不死,奚益!
51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52 人之心也,固若是芒乎?
53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成心是了解生命的前提: 未成乎心的是非,是虛妄的。
54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55 誰獨且無師乎?
56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
57 有之?愚者與有焉!
58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59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未成心的是非之言,是沒有意義的。
60 夫言非吹也。
61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62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63 其以為異於鷇音。
64 亦有辯乎?
65 其無辯乎!
研究萬物的兩種角度:彼與是
66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67 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68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69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宇宙的原理:有所然,有所可。一切可解,一切可能。是因為萬物為一。
70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71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72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73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74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
「一」的多層次意義:「通」----- 是空間與時間上的「通」。
朝三暮四:今天生明天死,或今天死明天生,意義是一樣的。
75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76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77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78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 此處可能有遺漏
79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從時間與空間看萬物,有與無都不是重點。
80 雖然,請嘗言之。
81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82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83 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84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85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重點是一個「一」字。
86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87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雖然萬物為一,但萬物之間仍是有分別的。
88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加進莊子書中的。
為何齊物論難解?
因為,齊物論是兩種思想體系的混合物。一種是莊子原意,另一種是後世的老子學派,以道家虛無哲學解釋莊子的結果。這一派人仕,可稱為「偽莊子」。因為,他們只是硬加自己的意見進齊物論中。不但增加,而且刪削。李察猜想,這些後加的部份,最初可能僅只是註解之類文字。是用竹片寫成的。後來,這些註解,就被傳抄當作正文。這可能是無心之失,但亦可能有自稱莊子的偽道學先生,硬加己見進莊子中。因為,齊物論中後半部的大量篇幅,都不可能是莊子的意旨。如果是傳抄錯誤,是不可能有這樣大量篇章的。這是人類思想網絡中的一種思想,企圖湮沒另一種思想的現象,也是一整個學派,企圖毀滅另一個學派的事象。而莊子面目,也就二千年不可得見。對於中國文化,這是非常不幸的。因為,中國文化慘受雙重打擊。一方面是儒家宗派血緣的私心思想獨佔天下,另一派是道家泯沒是非,維護統治的謀略思想在暗中推波助瀾。
道家哲學流行,是出於漢朝初年的統治需求。盡量使百姓處於一種無知無欲狀態,有利鞏固統治。這亦是從秦朝繼承來的方法。表面上,漢朝是跟秦朝相反的。但在實質的統治方針上,漢朝完全是秦朝的承接。
在齊物論中,混有兩種思想體系。若果能夠分清兩者,齊物論就可以解釋了,意旨就非常明確了。如果單獨看莊子原文,即是書中的藍色字體部份,意思是不會模糊的。當中所披露的宇宙眼光,是非常明確的。
問題是,為甚麼要這樣做。找尋莊子原意,是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學術活動?當然不是。因為,這是影響中國人的發展道路最重要的分岐。當一整個文化,都共同同意,要盡量脫離所謂的「是非圈」,走上了反智道路而不自覺,任由私心階層自行決定一切是非,則這種文化,就是落後而沒有前途的。
莊子文章,到底有多少是後加的?目前的研究,是非常初步的。其中的部份語句分析,也可能有錯。但是,李察可以肯定告訴你一點:雖然齊物論中部份語句,未必能夠絕對証實,但可以肯定的是,莊子齊物論中,甚至是全部所謂莊子著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思想體系,是確實無疑的。而這些偽莊學者們,借莊子以泯滅是非,而同時排擠知識的企圖,也是確實無疑的。
在遠古中國的文化蘊釀之中,蘊藏著一處巨大的能源寶藏。這寶藏,是中國文化發展數十萬年的成果。只可惜是在最近這短短兩千年中,吹來了一層厚厚的斷層之灰,把能源寶藏掩蓋了。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南郭子綦隱儿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意譯)
南郭子綦在案前坐著。他仰天發出噓聲,垂下頭來,好像身體已經不屬於他自己。
(李察分析)
此處須注意的是「耦」字。那是對應,配對的意思。在莊子的思想中,人的「心」跟人的「形」,是匹配成對的。所以,喪耦不是失去配偶,而只是心神不屬。他的形體,跟心神不相配。但問題是,南郭子綦仍能仰天發出呼噓之聲,以後仍能說話,他的心志,其實已經從一種「喪我」境界中回復。
2
(莊子原文)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儿者,非昔之隱儿者也。」
(意譯)
顏成子游在他的前面侍候站著,說:「為甚麼呢?為甚麼形體竟然好像枯木,而心靈竟然有若死灰呢?何以今日在案前坐著的人,不像昔日在案前坐著的人呢?」
3 (莊子原文)
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意譯)
子綦回答說,「唉,阿偃(即顏成子游)你問的正好呢。今日我「喪我」了,你知道嗎?」
(李察分析)
請注意,莊子是說「吾喪我」,而非「我喪我」。兩者是有差別的。
莊子本來想在此處描述一種「喪我」的感覺。但下文未見繼續,有可能是被不知名的人刪去了。
(疑有闕漏) ………………………. (李察分析) 此處文氣不連貫。可能被刪去若干章節。所刪去多少?不能確定。
4 (莊子原文)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意譯)
「你聽過人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地籟,你聽過地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天籟呢?」
5 (莊子原文)
子游日:「敢問其方?」
(意譯)
子游說:「請問這是甚麼意思呢?」
6 (莊子原文)
子綦日:「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意譯)
「大地噯氣,就是風。
(李察分析)
這是非常獨特的中國文字。從文章風格看,跟孔孟老子等人,全部不同。
甚麼叫做「大塊」?為甚麼在其他古人作品中,全不見此一名詞?這是莊子的眼光外向的重要証據。問題是,莊子的思想方法如何?他看到,風是大塊所噫的氣體。或者那時的人尚未有「地球」的想法,不知那是方的,還是圓的。莊子的態度客觀,他只說,那就是「大塊」。這一類形的觀察,孔子是從來不做的。
此處,暫時可以假設,「大塊」就是「大地」。
7 (莊子原文)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意譯)
除非不括風,括風的時候,就所有的竅穴,都會發出怒吼的聲音。難道你聽不到那種翏翏的風聲嗎?
(解釋)
翏,說文解字作風聲。音liu4但從此處語氣看,似是一種風的聲音描寫。 (李察分析)
風從那裡來?莊子此處,不是想要研究地球物理學,他本來只想認明一點哲理。所以,如果莊子關於風的定義不正確,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眼光方向,跟傳統的儒家思想,截然不同。
那麼,風的聲音,是那裡來的?他說,風聲是從「竅」裡來的。
8 (莊子原文)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
(意譯)
高低不平的山嶺上,那些百圍大樹中,有許多孔洞。
(解釋)
幾乎沒有一本字典能夠肯定解釋,何謂「畏佳」。馬敘倫說,「佳」為「崔」之省。馬敘倫在《說文解字》中,找到「崔,山石崔嵬,高而不平也。」一句。因此,可以猜想,「畏佳」就是「崔嵬」,是高低不平的意思。相信馬敘倫的解釋,是接近的。
(李察分析)
於是他就描述了很多種類形的「竅」。有的似口、似鼻、似耳、似枅、似圈、似臼、、、。至於風怎樣吹那些竅呢?跟著就是一連串的動詞了:他們在洼、污、激、謞、叱、吸、叫、譹、宎、咬、、、
9 (莊子原文)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意譯)
那些孔洞,似鼻,似口,似耳,似梁上的木柱方孔,似茶杯的口,似碓臼。
(解釋)
栟是柱上的方木,用來承著橫樑的
10 (莊子原文)
似窪(洼)者,似污者,
(意譯)
似深池,又似淺水坑。
11 (莊子原文)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意譯)
風在做甚麼呢?風如水激蕩,風如箭過耳,如叱,如吸,如叫,如譹,如吹過深洞,如咬。
(解釋)
「謞」是箭飛過的聲音。音xiao4
「宎」是風吹深穴。音yao3
此處全是動作。是風的不同動作。
12 (莊子原文)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意譯) 前面風過,是一種于于聲。後面風過,是一種喁喁聲。互相好像在唱和。 (李察分析)
那些風,其實是在互相唱和,前面的唱于,後面的就唱喁。好像是一場大合奏。莊子的描述,傳神逼真,是偽冒者很難冒充的。
13 (莊子原文)
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意譯)
而唱和也有兩種。鈴鈴小風過,是小唱和。飄行大風過,就是大唱和。到一下子所有的大風止息,那些孔洞,便是空虛,忽然寂止無聲了。 (李察分析)
於是,我們才看到「冷風」來了怎樣,「飄風」來了又怎樣,最後,風停止了又怎樣。「濟」,就是止息的意思。
14 (莊子原文)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意譯)
眾聲止音,難道你還沒有見到,那輕微的晃動嗎?
(解釋)
調調和刁刁,是一種輕微的晃動。一般的譯文,都企圖找出其中的主詞。到底是甚麼在晃動呢?這不是小問題。這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莊子就是有能力,把這種「晃動」,從物體中抽離出來,讓「晃動」獨立存在。
(李察分析)
到最後,還可以看到,他們在「調調」和「刁刁」呢。這兩個字,是說甚麼?是說那些風還在調調刁刁呢,還是那些沒有了風的竅,在調調刁刁呢?還是那些沒有了風的葉子和樹枝,還在搖搖晃晃,尚未完全止息呢?這就是莊子文學功力之所在了。如果他說,風過後萬物靜止不動了,反而沒有那種風動的感覺了。
15 (莊子原文)
子游日:「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意譯)
子游說:「地籟是那許多孔洞所發出的聲音,而人籟是樂師吹奏樂器的聲音,那麼,天籟是甚麼呢?」
(李察分析)
像子游這類問題,其實已經是最起碼的了。所謂「舉一反三」,就是此意。一個高層次的思想家在思考的時候,往往能夠離開正常的邏輯條理。略點幾筆,整個畫面就成形了。問題是,這成形的圖畫,不容易看到,稍低層次,都不可能看到。
16 (莊子原文)
子綦日:「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意譯)
子綦說:「吹的方式,有萬種不同。都是要受吹者自己領受吧了。一切都是他們自己抉擇取得的。至於提供動力的,是誰呢?」
(解釋)
此處就是沒有主詞的微妙了。不提主詞,不等於是沒有主詞。後面的思想重點:「非彼無我」,就是從此處來的。
怒:本來是一種情緒。但此處應作為「動力」。生命有無窮抉擇,但動力來源只有一個。莊子說,那是誰呢?莊子已經開始導引我們的思索方向。
(李察分析)
這是莊子齊物論哲學的第一處最精要地方。莊子不是在說風,而是在討論宇宙動力和人的關係。歷代的註釋專家,一方面是受到後代的佛道思想影響,以為一切無非都是空虛,另一方面是過份偏重訓詁考據,如此簡單的比喻,幾乎無人明白。甚至有人說,怒者其誰,就是沒有怒者。聲音是「任其自然」。說莊子是主張「自然」的想法,就是從此處開始錯誤的。
17 (莊子原文)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意譯)
大的知廣博,小的知細微。
(解釋)
此處的「知」,未必就是「知識」或「智慧」等現代想法。可能僅只是一種「注意力」而已。注意及於大的思考範圍是「閑閑」的廣博,而注意偏向具體,就是「閒閒」的細微了。
18 (莊子原文)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意譯)
大的言有氣焰,小的言諜諜不休。
(解釋)
所謂「言」,可能不止是說話的意思。古人尚未有「知識」的概念之前,可能用「言」這一個字,代表人的思想和理論。
這樣解釋,後面的「言」,就清楚非常。你會知道,為甚麼莊子覺得,「言」是這樣的重要。 (李察分析)
不但句子有主詞。整段文字,亦有主體。到底此段文字,主體是甚麼?後來的人,有許多爭論。但莊子的風格,往往不說明主體。以此句為例,主體就只是一「言」字而已。
19 (莊子原文)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意譯)
睡時靈魂交戰,醒時軀體啟動。
(李察分析)
來到此處,除了「言」之外,尚有「寐」和「覺」。那是一個人呢,還是一種人呢?還是普通的人類現象呢?
20 (莊子原文)
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意譯)
人與人之間,在形體上互相接觸交往,但在內心上卻不斷角力比拼。
21 (莊子原文)
縵者,窖者,密者。
(意譯)
有怠慢,有圈套,有密謀。
22 (莊子原文)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意譯)
人與人之間相處,無非是一種恐懼疑惑之心在主導。小恐懼的時候是惴惴不安,大恐懼是縵散難安。
(解釋)
此處的「縵」字,解釋可能有岐異。但可以推想猜測。距離是不會太遠的。
23 (莊子原文)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意譯)
心力發作的時候,好像有動力的弓箭。那
是因為,心力所從事的,是「是非」。 (李察分析)
明白了前述的抽象思維方式,就知道,此處的發、留、殺、溺、厭,都無非是心力虛發的五種現象吧了。
24 (莊子原文)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意譯)
如果心力滯留不發,就好像咒詛發誓,心藏主見,但不肯透露。好像要將某些好的事物保守著那樣。
25 (莊子原文)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意譯)
心力耗盡,就有如秋冬。日漸消磨。
26 (莊子原文)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
(意譯)心意陷溺,就無法更改了。
27 (莊子原文)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意譯)
心意的閉塞 ,老朽而枯竭了。
28 (莊子原文)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意譯)
這近乎死亡的心力,不再有生存氣息了。
29 (莊子原文)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意譯)
一切的喜怒哀樂,無非是憂慮、感歎、反覆、怖懼,是輕佻、放縱、張狂、作態。
30 (莊子原文)
樂出虛,蒸成菌。
(意譯)
喜怒哀樂都是空虛,就猶如暑氣蒸溽,產生菌類。 (李察分析)
問題誰是主詞。是後面的虛和菌,還是前面的樂和蒸?是「樂出虛」(喜樂導致空虛),還是「虛生樂」(空虛產生音樂)?相信會是前者,雖然這是無傷大局,不影響本來意義的。
31 (莊子原文)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意譯)
時間就是如此相代過去。誰知道這一切所發生的原因呢?
32 (莊子原文)
已乎,已乎!
(意譯)
這是很可嘆的。
33 (莊子原文)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意譯)
之所以來到了這種地步,難道都是生命的本來因素導致的嗎?
(解釋)
這句中,最難明白是「以」字。古文的排列,並無絕對的規律。但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意推想。如果以為「以」字是介詞,又主詞受詞的胡亂拼砌,反而不會明白。所以讀莊子要從內在去讀,不要從外面亂想。 (李察分析)
莊子的主要意旨是講生命,而生命的種種不良現象,很可能亦是生命的本質造成。這意思捉著了,以後便容易明白,不容易陷進岐誤了。
34 (莊子原文)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意譯)
沒有他,就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了抉擇。
(李察分析)
此是莊子解釋生命意義最重要的一句。莊子所提的「彼」,就是後面所說的「真宰」。大約是宇宙的真正主宰的意思。這一觀念,今日看好像很普通。但在莊子的時代,這是創見。是絕頂聰明的啟悟。時至今日,許多研究莊子的人,仍對此點視而不見。一生都迷在非常簡單的古文字迷宮中,不能出來。
35 (莊子原文)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
(意譯)
相信這是很接近的想法。只是不知道,這其中的用意是甚麼。
36 (莊子原文)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意譯)
生命是好像有主宰的。只是無法得知詳情而已。
(解釋)
眹(zhen4)跡像
37 (莊子原文)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意譯)
這道理是可行的,是有所信驗的。只是生命真宰的「形」無法見到,只能見到生命真宰的「情」,而不能見到生命真宰的「形」。
(解釋)情是內在實情,形是外在形態
38 (莊子原文)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
(意譯)
人身的百骸,九竅,六藏等等部份,都俱備了。但是,那一處才是生命的主體呢?我應該先去接近那一處呢?
39 (莊子原文)
汝皆說之乎?
(意譯)
難道你全都喜歡軀體的各部份嗎?
40 (莊子原文)
其有私焉。
(意譯)
它們都是有關係的呢。 請注意這「私」字。 莊子時代,尚未有「關係」這。名詞。但是,他己經非常敏感的知道了。只有從這角度去了解,下文的「臣妾」,也就可以明白了。
41 (莊子原文)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意譯)
它們都是有從屬關係的呢。
42 (莊子原文)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意譯)
但他們的從屬關係,能不能互相統率呢?
43 (莊子原文)
其有真君存焉。
(意譯)
當然是有一個主宰在裡面作用的。
44 (莊子原文)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意譯)
這種道理,無論你明白不明白,都不會有任何影響的。
45 (莊子原文)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意譯)
生命一旦受形,就不會止息,直到最後的終結。
(李察分析)
請注意,這所謂的「成形」,是與後文所說「成心」相比對的。而且,從意旨可以推想,「形」是從外面形成的。而「心」是自己形成的。
46 (莊子原文)
與物相刃相靡,
(意譯)
而生命是不斷與外物相接觸的。就好像刀那樣切割,就好像石那樣互相碾磨。
47 (莊子原文)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意譯)
生命的行進,好像奔跑,不能控制,不是很可悲嗎?
48 (莊子原文)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意譯)
許多人,勞役終生,但不見成功。疲敗勞苦,但不知道路何往。
(解釋)
薾(nie2), 疲勞
49 (莊子原文)
可不哀邪?
(意譯)
那怎不可哀呢?
50 (莊子原文)
人謂之不死,奚益!
(意譯)
還有人說要追求長生不死呢。又有甚麼益處?
51 (莊子原文)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意譯)
形軀毀滅消失,但心也隨著消失,不是極大的悲哀嗎?
(李察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莊子此處提出了生命的兩個重要的元素。一是「形」,二是「心」。「成形」和「成心」是生命必須經歷的兩個階段。掌握了這兩個元素的想法,後面文字,雖然被人刪削修改,但意義已經離不開了。莊子的旨意,已經成立了。
至此為止,莊子的生命體系想法,可概括如下:
一,生命是有「真宰」的。
二,真宰創造了生命。但生命自己有抉擇能力。
三,生命的各部份之間,也有主宰。但不知道那一個才是最重要的主持者。
四,生命的實情雖然人類未必明白知道,但不會影響生命進行。
五,生命是有「形」與「心」兩部份的。
六,有的生命滅亡,是形與心俱逝。那是悲哀可惜的。
(此處隱伏有另一重要想法,雖然莊子並非詳述:到底「心」是不是一定會隨著「形」消失呢?還是未成之心,才會消失呢?己成之心,又會不會消失呢?莊子未有肯定此點,但他已經開出了一條思路。莊子只是說:俗世許多人,形心俱亡,十分可惜。)
52 (莊子原文)
人之心也,固若是芒乎?
(意譯)
人的心,是這樣難以明白嗎
53 (莊子原文)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意譯)
是不是只有我不明白呢?有沒有人是明白的呢?
54 (莊子原文)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意譯)
生命就是受到「成心」所指揮的。 (李察分析)
「成心」,就是上文所指「成形」與「成心」的「成心」。如果譯為「成見」,甚至「偏見」之類,就無法了解莊子區分「形」與「心」的思想,而整個莊子哲學體系,都不能了解了。
55 (莊子原文)
誰獨且無師乎?
(意譯)
有誰是沒有指揮的嗎?
(李察分析)
後世出現的成語「師心自用」,可能來自此處,但意義卻大相逕庭。莊子是認為,人應該接受「心」的指揮,這是正面的。而「師心自用」卻是反面的。中國人的成語,並不保証正確。否則,中國人就不會走那許多痛苦的冤枉路了。
56 (莊子原文)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
(意譯)
當需要抉擇的時候,何必用另外的「知」去代替「心」呢?
(李察分析)
這是需要了解中國方塊文字的右腦傾向思維模式才可能明白的一句。如果按語法探尋,是永遠無法解釋的。
此處的意旨是:「知」不能代替「心」去抉擇。
「知不能代心」,可憑下文一句「言非吹也」來領會。
莊子用的是現代心理學者認為是最先進的比喻法。
莊子主張,應該用心去抉擇,而不是用知去抉擇。至於甚麼是「知」,那就是在「是非」一章中的探討問題了。
57 (莊子原文)
有之?愚者與有焉!
(意譯)
有用外在的知去抉擇的嗎?有的,那就是最蠢的愚人了。
58 (莊子原文)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 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意譯)
未曾達到內心的整全狀態,而去參加到是非圈子中,是程序錯誤。就好像今日出發前往越地,卻在昨日抵達那樣。這只是無中生有。
(李察分析)
從此「成乎心」一句,就可以知道莊子的體系所在。他是認為,心是有「成」與「散」兩種狀態的。人不是與生俱來就有一顆「成心」的。這就意味著,後天的努力,是必要的,是可能的。An integrated mind, 就是莊子哲學的最佳說明。內心未得整全,妄論是非,就是無心之論,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但請注意,莊子並無否定是非。莊子只是要求內心的整全。
從此一觀點,可以看到,莊子以後所討論的「是非」是甚麼。因為「是非」不等同於「真偽」。那是兩回事。「是非」只是一種取向。而有人以為,取向就是「認同」、「埋堆」,是參加到小圈子裡去,參加到是非集團之中。但這只是誤解了「取向」。而欠缺判斷的取向,並不等於就是找到了真理。
這是閱讀莊子最愉快的一刻。因為,你會感覺到一種智慧的心靈,在隱隱的引導你。而且,更因為偽莊學者的介入,使你自覺好像一個偵探那樣,務要發掘莊子智慧的真相。人間樂事,很少是比得上此刻的。
可嘆只是歷代無數權威學者,在此失足。他們字面看文章,以為「成心」就是成見。他們以為莊子只是敦促人要摒除成見,回歸自然。而所謂「自然」,就是剷平是非,甚麼都不做。此處一解錯,全部「齊物論」就全不可解了。
59 (莊子原文)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意譯)
無中生有的是非,雖然像禹那樣聰明智慧,尚且無法明白,我又有甚麼辦法呢?
60 (莊子原文)
夫言非吹也。
(意譯)
「言」是人自己的思想和議論,是跟大塊吹風的抉擇原理不一樣的。 (李察分析)
大塊吹風,為生命提供了動力。至於「抉擇」,是人自己的事。
所以,人口中的言論,是跟天籟所吹的風,不同的。
大塊「吹」出來的動力,人可能「取」(抉擇)
人「言」出來的道理,對方可能「聽」(不等於抉擇)
「吹」提供動力所得到的是「生命」,
「言」提供說話所得到的是「意思」,兩者是不同的。
從莊子的思維理路去看,可以得到一種清楚明確的意旨:
風…..吹…..人…..抉擇(取)
人…..言…..心…..抉擇(自取)
(「取」即抉擇)
61 (莊子原文)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意譯)
人所思維議論的範圍,不是固定的。
這範圍,是言者決定,而不是聽者決定的。
(李察分析)
此言,是人口所發的言,亦是人的是非,是知的表達,不是成心的抉擇。
62 (莊子原文)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意譯)
無論有說過些甚麼,沒有說過些甚麼。
63 (莊子原文)
其以為異於鷇音。
(意譯)
那是跟小鳥的叫聲,沒有甚麼分別的。
(李察分析)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以外在的感覺亂說一通,就跟小鳥的聲音,沒有甚麼不同了。
64 (莊子原文)
亦有辯乎?
(意譯)
還要爭辯些甚麼呢?
65 (莊子原文)
其無辯乎!
(意譯)
不如不要爭辯吧。
(李察分析)
外在的是非,辯論是沒有意思的。
66 (莊子原文)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意譯)
世間所有的物,都無非只有兩個角度。一是「彼」的外面角度。二是「是」的自己角度。
(解釋)
為甚麼莊子不說內外,而說彼是?在逍遙遊中,已經早有了內外的想法。為何此處又另外用彼是?
請注意:內外和彼是,有微妙的不同。內外是說事情的本身,而彼是則是認知過程中的角度。
所以後文說,「彼」是一是非,「是」亦是一是非。
(李察分析)
許多註家有誤會,不知道莊子這裡說的主體是只有一個的「物」。是說「物」有「是」和「彼」兩種角度,他們以為莊子說的是兩種互相對立的「彼物」和「是物」。更進一步的誤會是以為莊子是在說「彼」和「此」。
67 (莊子原文)
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意譯)
從外面的「彼」方看,就不會看見。從自已方面的「是」方看,就會知道。
68 (莊子原文)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意譯)
外在的「彼」角度是從內在的「是」角度來的。而內在的「是」角度,也是從外在的「彼」角度來的。
69 (莊子原文)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譯)
所以,是和彼是同一的。不過是角度不同而已。 (李察分析)
此處,必須分清楚,「彼」和「是」本無不同,俱是觀察角度而已。但莊子不是說「是」和「非」沒有不同。莊子並非主張泯除是非。
70 (莊子原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意譯)
事情有本身的規律。是那樣,就是那樣。
本來是可以的,就是可以。本來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 (李察分析)
這就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其實,做動物也是按照這基本要求去做的。一隻野外的兔子,會知道甚麼可以吃甚麼不可以吃。而人,卻往往不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這是因為,人的智慧有限,往往未能達到應有的要求。到人真正知道甚麼是可,甚麼是不可,那就是人類已經進化成人了。否則,就只能是停留在動物階段而已。甚至是動物不如。
而這兩句話,是直接從是非來。就是因為有是非,才需要有所抉擇。如果世間並無是非,則可不可也是多餘的了。一切都不可,或一切都可,就算了。當人能夠明白所謂「是非」的兩種內容(一種是取向,一種是真偽),又同時明白,是非會因為不同角度,而不同。所以,就會有「可以」跟「不可以」 的疑惑。
莊子的意旨,其實是非常明白的。世上不是全無是非。至於可以做不可以做,就要看實際情況。
而所謂「可」,可參看本書第一章,「主要實踐」部份。
71 (莊子原文)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意譯)
道路是順著行進出現的。事物的判斷,是人為的。經過判斷的事物,就會顯示出本來的規律,讓你看到。
(李察分析)
這裡的重點,是「謂」字。那就是人對萬物,都加上一個稱謂。例如這是月球,那是海洋。等等。但實質上,這就是觀察和判斷。從此一「謂」字的角度,可以看到上面的「道」字,也是毫無神秘氣氛的。可以肯定,莊子的「道」,跟老子那故弄玄虛的「道」,有極大分別。而這是一種思想的脈絡。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脫胎自這兩句話。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可以知道,莊子是比老子的思想早一階段的。
72 (莊子原文)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意譯)
事情為甚麼會是這樣呢?因為事情的本身是這樣,所以就是這樣。
事情為甚麼會不是這樣呢?因為事情的本身不是這樣,所以就不是這樣。 (李察分析)
表面看,這好像又是賣弄文句。有點小聰明的人,一早己經學會。就猶如二十世紀,幾乎人人都是畫家。因為,人人都會畫抽象畫。胡亂幾筆,就可以教無知之徒,困惑一生。這類「惡乎然,然於然」「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句子,真是要多少有多少。砌文字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說明道理,就不容易了。
至於「事情的本身是這樣」,就略需智慧,才能了解。例如莊子在河岸邊看到魚從容地出遊,說那些魚是快樂的。就是從魚的本身看到的。這是一種溝通,亦是一種設身處地,是用直覺,更是用觀察去了解得來的。
(雖然「魚之樂」並非莊子原著,但他的意思,非常接近。)
問題是,為甚麼莊子與及其他無數真誠的人,都能夠一下子就感受到魚的快樂。但另外的人不能?
這是外在的邏輯,或賣弄文句之徒,永遠感受不到的。
73 (莊子原文)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意譯)
宇宙萬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亦有可供人類操作利用的所在。沒有事物是沒有道理的。亦沒有事物,是不可操作利用的。
(李察分析)
所謂「可」,實質上就是一種實踐。而實踐之可行不可行,不只是從個體去看的,是從人類整體看的。從本書第一章「主要實踐」的原理,就可以看到,人與物,是並存於宇宙中的,至於人應該用甚麼方法去實踐,怎樣善用萬物,就要看萬物本來的存在道理了。
這就是:「固有」二字的解釋。
而「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是莊子最積極的宇宙觀念。他的意思是說,沒有事情是沒有道理的。一切事情總 是有道理的。(至於人明白不明白這道理,是另一問題。)明白了道理(或規律),就可以去做。一切能夠明白的規律,都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74 (莊子原文)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
(意譯)
所以,例子就是小草與大木,醜癩與美女,無論甚麼希奇古怪的事物,都有道路溝通為一。
(李察分析)
這裡面最重要的關鍵,是其中的「通」字。而一切的誤解,全部在這裡發生。小草與大木,是「通」的。而醜癩與美女,也是「通」的。就好像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能互通那樣。就好像我們的足趾甲能夠跟頭上髮相通一樣。
問題是,相通不是相同。在一個生命的大整體裡,各部份互相能夠溝通,是一個道理。但各部份並不是絕對相同。小聰明的人,無法從大生命的角度去看,以為一切相同,是誤會了。他們以為,生與死並無不同,大與小並無不同,是錯的。而這種錯誤,會直接通向虛無,更通向於一種消極無所作為的想法。當消極無為的道路不通的時候,就產生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謀略思想。他們以為生命就是身體,以為虛無恬淡,就能養生長生,以至追求身體永遠活著。這是一種古怪而不合理的結合。虛無與長生結合,是荒謬不通的。
這一種想法,已經從虛無走向反虛無,根本就是嚴重的物質主義。
而更加重要的問題是要了解:「通」有何意義?萬物如果相通,有何意義?
意義就是:萬物只有相通,才是互相可以了解的。如果不通,就是不同世界,就是不可能互相了解的。為甚麼說是「無物不然」?為甚麼說,萬物都有規律可以互相了解?因為,萬物是相通的。這是極其重要的想法,這就是莊子積極的根本所在。
75 (莊子原文)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意譯)
萬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分解,就是合成。而合成,也就是分解。
(李察分析)
中國文字,特別是中國古文字,有強烈的包含性質。這句話,如果為它精確定義,說莊子認為,「分」就是百份之一百等於「成」,而「成」就百分之一百等於「毀」,是不對的。
至於是否分解「導致」合成,還是分解「造成」合成,還是分解「就是」合成,還是分解總有一天「歸於」合成呢?雖然這裡有爭論的餘地,但從整體大局看,「分」與「成」都是「一」的一部份而已。
76 (莊子原文)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意譯)
萬物是無所謂「成」與「毀」的。到最後,都是溝通於一的。
77 (莊子原文)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意譯)
萬物互通為一,但人類勞神的時候不知道。這就是叫做「朝三」。
78 (莊子原文)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意譯)
甚麼叫做是「朝三」呢?狙公餵飼猴子的時候,說「朝早的時候三顆,晚上四顆。」
所有的猴子都發怒了。狙公說,「朝早四顆,晚上三顆。」所有的猴子,都高興了。
(說明)
狙(ju1), 猴子
芧(xu4 ), 栗子
79 (莊子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意譯)
現在,我準備「言」了。不知道,我的「言」,是屬於「是」的範圍呢,還是屬於「彼」的範圍呢?無論是屬於甚麼範圍,總之就都是範圍了。「是」的角度,也跟「彼」的角度,沒有區別了。
(解釋)
「言」在遠古時候,是非常廣泛的一個心念。而在莊子哲學裡,「言」是人對宇宙的思維反映,「言」是人對宇宙萬物的思索。
「類」,以一個比較現代化的字眼來比喻:「類」就是「範疇」。很多學者解釋「類」字的時候,以為莊子是把自己跟堅白論的那一群哲學家比較。其實不是。因為他們被上面一大段假文字障礙了,看不到中間的「是」和「彼」。
(李察分析)
很多人在翻譯莊子的時候,來到此處,因為受了上面一大段偽莊言論的影響,都無法看到,莊子此處仍是在說「是」與「彼」的問題,是與上文相承接的。這處錯了,以後就更混亂了。
讀莊子到此處,已經幾乎接近最高潮的尾聲了。或者,略略總結回顧一下,是有好處的。
莊子是一個一個心念地前進的:
第一:喪我,雖然這是被刪削未清楚的心念
第二:天籟,亦即「吹」和人的抉擇
第三:人與外物的溝通,有「成形」與「成心」之分。
第四:成心與是非。要先成心,才能判斷。
第五:判斷有「是」與「彼」的角度問題。
角度調正,解決問題就能知所進退。
可乎可,然乎然。
這一心念,「養生主」中有深度發揮。
第六:「一」的道理
80 (莊子原文)
雖然,請嘗言之。
(意譯)
以下,就請讓我把問題弄清楚。
81 (莊子原文)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意譯)
一切總是有開始的時候的。
但開始也是有開始的開始的。
也有未曾開始的時候的。
所以,就更加有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
(解釋)
莊子的原文,只有三句。但這裡用了四句意譯。這就是古文的妙處。一切在不言之中。這裡只是按事情的發生先後,排列一次而已。 (李察分析)
必須明白,這裡一共是只有兩個問題:
一,莊子的問題,是宇宙是從那裡開始的。
他問:宇宙是來自「有」,還是「無」。
二,到底萬事萬物,是不是虛無。
82 (莊子原文)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意譯)
所以,從宇宙萬物的開始來說,是「有」還是「無」呢?是有中生有,還是無中生有呢?
83 (莊子原文)
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意譯)
如果說一切俱「無」,那麼,「無」是有沒有開始的呢?
如果「無」是沒有開始的,那麼,
「無」是是會有一個沒有開始的沒有開始呢?
84 (莊子原文)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意譯)
如果說,一切就是「無」,那麼,這一個「無」
又是從那裡開始的呢?是真的「無」,還是假的「無」呢?
85 (莊子原文)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意譯)
現在,我在發言了。但還好像是不知道,我是在發言呢,還是不在發言呢? (李察分析)
從這處,可以看到莊子是與笛卡兒相像的。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而莊子說,「我現在發言了。你說我是有發言呢,還是沒有發言呢?」事實當前,你能否認嗎?你能否認一切都是「有」嗎?
86 (莊子原文)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意譯)
天下間沒有東西比秋天樹葉的葉尖更大的。泰山也是小的。
早逝的嬰兒,非常長壽。但那號稱長壽的彭祖,卻是早逝的。
(解釋)
第一句是指空間。
第二句是指時間。
(李察分析)
重點是要了解,我們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表面上,我們都無法擺脫時空。但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本質,時間和空間就再無法束縛我們了。因為,人可以是絕對自由的。這原本是逍遙遊的主旨,這裡只是一再肯定。
87 (莊子原文)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意譯)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人人能解。似乎是無須意譯了。譯出來,反而不妙。
(李察分析)
這個「一」的道理,是不能機械地解釋的。人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活的。但是,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整體,卻是不可分割的。每一個小範圍,加起來,就是大範圍了。這也是上文「類與不類,相與為類」的道理。
如果勉強要計算,要一加一那樣數算下去,就是思想方法的偏向了。因這樣的方法,是不可能明白宇宙一體的道理的。所以,緊貼著的這句:「既己為一矣、、、」就是用計算法去描述整體,那是不對的,所以,可以肯定,這一句話,是偽莊學者硬加進莊子之中的。
88 (莊子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意譯)
從前莊子有一次發夢,夢中變為一隻蝴蝶,栩栩飛舞,自己以為自己是很快樂的。不久醒來,一看,則自己明顯的是莊周。不知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呢?無論如何,在莊周和蝴蝶之間,必定是有分別的。這就是萬物的變化。
(李察分析)
《齊物論》到了此處,是一半篇幅被改動或增加之後的尾聲。遺憾只是我們無法知道,莊子的原文,有沒有更多的其他內容,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呢?幸運是「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一句,仍然保留,使我們可以明白,萬物與我為一,不是混和為一的意思。而且更重要的是,夢境與真實,是肯定可以區分的,不是一樣的。萬物化生變化,但萬物仍然是一個整體,生命也不是一場夢。這就是莊子積極偉大的地方。
2008.1.21 修訂
-----------------------------------------------------------
1-02-01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從高角度-----概覽閱讀莊子《齊物論》原文
莊子喪我
1 南郭子綦隱儿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2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 ,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儿者,非昔之隱儿者也。」
3 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風的啟示
4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5 子游日:「敢問其方?」
6 子綦日:「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7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8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
9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10 似窪(洼)者,似污者,
11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12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13 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14 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15 子游日:「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16 子綦日:「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人間百態------ 未能了解人生的人太張惶
17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18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9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20 與接為構,日以心鬥。
21 縵者,窖者,密者。
22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23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24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
25 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26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
27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
28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29 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
30 樂出虛,蒸成菌。
31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32 已乎,已乎!
33 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莊子生命原理---- 由彼而我,真宰的存在
34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35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
36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37 可行己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38 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
39 汝皆說之乎?
40 其有私焉。
41 如是皆有為臣妾乎?
42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43 其有真君存焉。
44 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人類生命的特質: 成形與成心
45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46 與物相刃相靡,
47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48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
49 可不哀邪?
50 人謂之不死,奚益!
51 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
52 人之心也,固若是芒乎?
53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成心是了解生命的前提: 未成乎心的是非,是虛妄的。
54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55 誰獨且無師乎?
56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
57 有之?愚者與有焉!
58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
59 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未成心的是非之言,是沒有意義的。
60 夫言非吹也。
61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62 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63 其以為異於鷇音。
64 亦有辯乎?
65 其無辯乎!
研究萬物的兩種角度:彼與是
66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67 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68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69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宇宙的原理:有所然,有所可。一切可解,一切可能。是因為萬物為一。
70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71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72 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73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74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
「一」的多層次意義:「通」----- 是空間與時間上的「通」。
朝三暮四:今天生明天死,或今天死明天生,意義是一樣的。
75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
76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77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
78 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 此處可能有遺漏
79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
從時間與空間看萬物,有與無都不是重點。
80 雖然,請嘗言之。
81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82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
83 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84 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
85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重點是一個「一」字。
86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87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雖然萬物為一,但萬物之間仍是有分別的。
88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1-03 確定真本《莊子第三:未定名》譯解
1-03 確定真本《莊子第三:未定名》譯解
《庖丁解牛》譯解(李察按:本章原名,已無法查考。「養生主」三字,肯定與原著精神不符。
一般讀物,題本章為「庖丁解牛」。是比較直接的表達。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寫的。
《庖丁解牛》 譯解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寫的。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意譯)
庖丁為文惠君宰解一條牛。手之所觸碰,肩之所倚旁,足之所踐踏,膝之所抵著,響聲砉然,刀鋒所過,音聲騞然。全都合乎樂音節奏,有如桑林之舞,是經首樂章的和唱。
踦:粵音:gei2(音己、幾、紀)普通話:ji3
(the shin; to pierce; to touch)
砉:粵音: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騞:粵音: 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李察分析)
高手和庸手的分別,很容易看得出來。就如同黃金和黃銅那樣,明眼人一看就看出來。這樣精美的文字,誰能仿效?沒有人能夠仿效。所以,許多時偽莊子一動筆,就會露出破綻。
2 (莊子原文)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意譯)
文惠君說:「啊,真好。技術竟然可以達到如此地步嗎?」
3 (莊子原文)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意譯)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而那是超乎技術之上的。當初我解牛的時候,所見的無非是一條牛。到三年之後,卻看不見一條完整的牛。到如今,我是用心神而非以眼目觀察的。我的手足外在器官,審慎知道運作的界線,但運行的卻是內在心神。我依循天理,批開大的間隙,導向大的空虛,找到本來的道路。我的技術達到肉與骨之間未有著落的處所,何況那些大骨節呢?一個好的庖子,一年便要換刀。因為他只是割切。普通的庖子一個月便換刀,因為他是砍斫。現在,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而刃口還是好像剛剛磨出來那樣。因為關節處必定有間隙,而我的刀刃,卻是全無厚度。以無厚入有間,就好像去到極大的空間那樣,有很多迴旋的地方。
卻:粵音:koek3普通話:que4
(still, but; decline; retreat)
窾:粵音:fun2(音款、梡、盥)普通話:kuan3
(hole; hallow; empty)
肯:粵音:hoi2(音海、豈、凱)普通話:ken3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綮:粵音:hing3(音興、慶、罄)普通話:qing4
(embroidered banner)
軱:粵音:gu1(音家、姑、孤)普通話:gu1
硎:粵音:jing4(音形、仍、營)普通話:xing2
(whetstone)
(李察分析)
這裡只是短短的一段文字,卻是中國文化最精妙的關鍵之所在。
第一,莊子的目的是「道」。而「道」是並不神秘的。「道」可能是一種方法,一種哲學,甚至是一種領悟。「道」是比一般「技術」稍高的層次,未必是絕對的層次。
第二,莊子第一個提出了「心」和「形」的區別,也就是「內」和「外」的區別。所謂「以神遇不以目視」,就是說,他用的是內在的方法。外在的器官,是受內在的心神指揮的。語句雖然簡單,但卻是一個大原則,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方向。所有的細節,要由以後的人來補充。
就好像一座偉大的雕像,粗胚已經造好了。這也是中國人的思想方式。跟西方的假設、求証、証偽等路向,完全不同。
關於何謂「內外」,何謂「以神遇不以目視」,這是一個大題目,是一種大感受。而莊子也只不過是給了你兩句話,但落實去講,就要多花唇舌。請參看本書第九章。
4 (莊子原文)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意譯)
雖然是這樣,每到於交錯纏結的地方,我看到了困難,就會警惕。視線凝定,行動隨之。小小著力,牛就謋然一下子解開了,像一灘泥那樣堆在地上。我提刀站立,四面環顧,躊躇滿志,把刀妥善收藏。
族:粵音:zuk6(音續、逐、軸)普通話:zu2
(family clan, ethnic group, tribe)
怵:粵音:zeot1(音卒、黜、倅)普通話:chu4
(fear, be afraid; shy, timid)
謋:粵音: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李察分析)
視止行遲之句,是中國文字的最高境界。一場非常複雜的大行動,幾句話說,就全部交待清楚。而更奇特是庖丁的態度,他不像是宰殺一條牛,而是像在進行一種偉大的經典儀式,是十足十的專注。因為,這小小廚房事務,就是一切人類行為的經典。若干冬烘先生,時到今日,仍看不到這種美文的最高境界,這裡加兩字,那裡又加兩句,以為莊子是他的作文課學生,文字非由他改動不可。簡直是嗚呼。
5 (莊子原文)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 也。
(意譯)
手努力的去檢拾柴薪,讓火傳下去。不知道柴薪已經燒盡了。
(李察分析)
(按:這是突然出現的一句話,是與前面庖丁解牛一段,全不相接的。只是,「薪盡火傳」是十分好的比喻,對於生命的內外觀點,有明確的解釋,所以,其中的意思,是與莊子的原來旨意相合的:雖然,這一句話,未必就是真莊子的話。
有一種解釋,可以把此句話與偽莊子的上文「帝之縣解」連接。這是學者杜而未提出的。他參考佛家哲學,以為,火是不好的,水才是好的。佛家的「寂滅」,就有火滅的意思在內。他把「帝之縣解」與「薪盡火傳」合起來解釋:「古代的人,以為至人就如帝神之解倒懸。如果用手不停的拾薪燃火,火仍要續傳而不熄滅。」杜而未說:「所以養生主的意思是:不當拾柴使火繼續下去,不要度貪欲生活,要歸真反樸,與道合一,要「縣解」,要和帝神同樣「縣解」。」
如果杜而未的說法正確,則這兩句話,就是偽莊子說的,而不是真莊子說的。因為,據說火就像人的慾望,要熄滅才好的。
但這種完全壓制慾望的想法,不可能是真莊子的話。一個純正的人,不會覺得慾望是壞事。能夠正確平衡自己,慾望是天然的本來賦與。食色慾,使人的外在肉身延續。而求知慾與溝通慾,則使人的內在生命延續。問題是要平衡而非壓制。
這一點,參考《逍遙遊》就可以見到:如果人生是這樣美好,獲得了自由,就能夠上天下地,遨遊於天地之間。那為甚麼還需要追求「解脫」?
因此,我們此處是根據莊子的本來用意,判斷這句話,是與真莊子的意思相合的。雖然我們無法分辨,真莊子是否真的有這樣說過。但這是與他的意思不相違的。
亦也許,這句話是應該插在其他地方的。所謂「亂簡」,就是說古書的竹簡錯置了,也不是不可能。但這句話本身,有獨立的意思。特別是其中所強調的「傳」字,就更加明確。生命是像火那樣傳下去的。生命表面是用基因傳下去的,但內在的生命是靈性的傳遞,而不是肉身的傳遞。沒有比這說得更好的話了。
而這句「薪盡火傳」的話,正好是作為「善刀而藏之」的注腳。因為,生命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保存肉身,庖丁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保存刀。庖丁的目的,是要講究工作方法,是要用心神去了解環境,要完美的完成任務。而偽莊子最錯誤的誤解,以為這篇文章,是要教訓我們好好的愛護身體,是要「養生」,要保存長生不老。但生命的目的是燃燒。就像柴薪那樣燃燒。刀始終是要「用」的,換言之是要毀滅的。但所完成的事業,可以傳承下去。
(2007.6.6 小修訂)
《庖丁解牛》譯解(李察按:本章原名,已無法查考。「養生主」三字,肯定與原著精神不符。
一般讀物,題本章為「庖丁解牛」。是比較直接的表達。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寫的。
《庖丁解牛》 譯解
藍色字體為莊子原著
褐色字體為可疑段落,未必是莊子原創,可能是後代的偽莊學者寫的。
莊子原文 意義講解
1 (莊子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意譯)
庖丁為文惠君宰解一條牛。手之所觸碰,肩之所倚旁,足之所踐踏,膝之所抵著,響聲砉然,刀鋒所過,音聲騞然。全都合乎樂音節奏,有如桑林之舞,是經首樂章的和唱。
踦:粵音:gei2(音己、幾、紀)普通話:ji3
(the shin; to pierce; to touch)
砉:粵音: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騞:粵音: 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李察分析)
高手和庸手的分別,很容易看得出來。就如同黃金和黃銅那樣,明眼人一看就看出來。這樣精美的文字,誰能仿效?沒有人能夠仿效。所以,許多時偽莊子一動筆,就會露出破綻。
2 (莊子原文)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意譯)
文惠君說:「啊,真好。技術竟然可以達到如此地步嗎?」
3 (莊子原文)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意譯)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而那是超乎技術之上的。當初我解牛的時候,所見的無非是一條牛。到三年之後,卻看不見一條完整的牛。到如今,我是用心神而非以眼目觀察的。我的手足外在器官,審慎知道運作的界線,但運行的卻是內在心神。我依循天理,批開大的間隙,導向大的空虛,找到本來的道路。我的技術達到肉與骨之間未有著落的處所,何況那些大骨節呢?一個好的庖子,一年便要換刀。因為他只是割切。普通的庖子一個月便換刀,因為他是砍斫。現在,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而刃口還是好像剛剛磨出來那樣。因為關節處必定有間隙,而我的刀刃,卻是全無厚度。以無厚入有間,就好像去到極大的空間那樣,有很多迴旋的地方。
卻:粵音:koek3普通話:que4
(still, but; decline; retreat)
窾:粵音:fun2(音款、梡、盥)普通話:kuan3
(hole; hallow; empty)
肯:粵音:hoi2(音海、豈、凱)普通話:ken3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綮:粵音:hing3(音興、慶、罄)普通話:qing4
(embroidered banner)
軱:粵音:gu1(音家、姑、孤)普通話:gu1
硎:粵音:jing4(音形、仍、營)普通話:xing2
(whetstone)
(李察分析)
這裡只是短短的一段文字,卻是中國文化最精妙的關鍵之所在。
第一,莊子的目的是「道」。而「道」是並不神秘的。「道」可能是一種方法,一種哲學,甚至是一種領悟。「道」是比一般「技術」稍高的層次,未必是絕對的層次。
第二,莊子第一個提出了「心」和「形」的區別,也就是「內」和「外」的區別。所謂「以神遇不以目視」,就是說,他用的是內在的方法。外在的器官,是受內在的心神指揮的。語句雖然簡單,但卻是一個大原則,是中國哲學的重要方向。所有的細節,要由以後的人來補充。
就好像一座偉大的雕像,粗胚已經造好了。這也是中國人的思想方式。跟西方的假設、求証、証偽等路向,完全不同。
關於何謂「內外」,何謂「以神遇不以目視」,這是一個大題目,是一種大感受。而莊子也只不過是給了你兩句話,但落實去講,就要多花唇舌。請參看本書第九章。
4 (莊子原文)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意譯)
雖然是這樣,每到於交錯纏結的地方,我看到了困難,就會警惕。視線凝定,行動隨之。小小著力,牛就謋然一下子解開了,像一灘泥那樣堆在地上。我提刀站立,四面環顧,躊躇滿志,把刀妥善收藏。
族:粵音:zuk6(音續、逐、軸)普通話:zu2
(family clan, ethnic group, tribe)
怵:粵音:zeot1(音卒、黜、倅)普通話:chu4
(fear, be afraid; shy, timid)
謋:粵音:waak6(音或、畫、劃)普通話:huo4
(李察分析)
視止行遲之句,是中國文字的最高境界。一場非常複雜的大行動,幾句話說,就全部交待清楚。而更奇特是庖丁的態度,他不像是宰殺一條牛,而是像在進行一種偉大的經典儀式,是十足十的專注。因為,這小小廚房事務,就是一切人類行為的經典。若干冬烘先生,時到今日,仍看不到這種美文的最高境界,這裡加兩字,那裡又加兩句,以為莊子是他的作文課學生,文字非由他改動不可。簡直是嗚呼。
5 (莊子原文)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 也。
(意譯)
手努力的去檢拾柴薪,讓火傳下去。不知道柴薪已經燒盡了。
(李察分析)
(按:這是突然出現的一句話,是與前面庖丁解牛一段,全不相接的。只是,「薪盡火傳」是十分好的比喻,對於生命的內外觀點,有明確的解釋,所以,其中的意思,是與莊子的原來旨意相合的:雖然,這一句話,未必就是真莊子的話。
有一種解釋,可以把此句話與偽莊子的上文「帝之縣解」連接。這是學者杜而未提出的。他參考佛家哲學,以為,火是不好的,水才是好的。佛家的「寂滅」,就有火滅的意思在內。他把「帝之縣解」與「薪盡火傳」合起來解釋:「古代的人,以為至人就如帝神之解倒懸。如果用手不停的拾薪燃火,火仍要續傳而不熄滅。」杜而未說:「所以養生主的意思是:不當拾柴使火繼續下去,不要度貪欲生活,要歸真反樸,與道合一,要「縣解」,要和帝神同樣「縣解」。」
如果杜而未的說法正確,則這兩句話,就是偽莊子說的,而不是真莊子說的。因為,據說火就像人的慾望,要熄滅才好的。
但這種完全壓制慾望的想法,不可能是真莊子的話。一個純正的人,不會覺得慾望是壞事。能夠正確平衡自己,慾望是天然的本來賦與。食色慾,使人的外在肉身延續。而求知慾與溝通慾,則使人的內在生命延續。問題是要平衡而非壓制。
這一點,參考《逍遙遊》就可以見到:如果人生是這樣美好,獲得了自由,就能夠上天下地,遨遊於天地之間。那為甚麼還需要追求「解脫」?
因此,我們此處是根據莊子的本來用意,判斷這句話,是與真莊子的意思相合的。雖然我們無法分辨,真莊子是否真的有這樣說過。但這是與他的意思不相違的。
亦也許,這句話是應該插在其他地方的。所謂「亂簡」,就是說古書的竹簡錯置了,也不是不可能。但這句話本身,有獨立的意思。特別是其中所強調的「傳」字,就更加明確。生命是像火那樣傳下去的。生命表面是用基因傳下去的,但內在的生命是靈性的傳遞,而不是肉身的傳遞。沒有比這說得更好的話了。
而這句「薪盡火傳」的話,正好是作為「善刀而藏之」的注腳。因為,生命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保存肉身,庖丁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保存刀。庖丁的目的,是要講究工作方法,是要用心神去了解環境,要完美的完成任務。而偽莊子最錯誤的誤解,以為這篇文章,是要教訓我們好好的愛護身體,是要「養生」,要保存長生不老。但生命的目的是燃燒。就像柴薪那樣燃燒。刀始終是要「用」的,換言之是要毀滅的。但所完成的事業,可以傳承下去。
(2007.6.6 小修訂)
2-01 生命 (中式思維的生命觀點)
2-01 生命 (中式思維的生命觀點)
第一節 人性的基本需要
第二節 身體就是食物
第三節 生命是否等於身體?
第四節 斷層的偏向
第五節 基因傳承和靈性傳承
第六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七節 冷燃燒
第八節 人是怎樣燒起來的
第九節 長角度和短角度
第十節 ACB 原理
第十一節 主要實踐原理
第十二節 莊子的「一」(時空超越原理)
第十三節 遠古傳來的訊息
第十四節 諸葛亮的失敗案例
第十五節 中國人的原始生命觀念:猛志常在
第十六節 莊子的成功哲學
生命的奧秘,是無數人深感興趣的題目。就好像謎一樣,每一思索,必定有所得著。因為,這一個問題,是智慧的基礎。
第一節 人性的基本需要
到底生命奧秘何在?人生的意義和趣味在那裡?我們可以相信,這簡直不是一道問題,而是一道命令。是深植在人心中的使命。在人性深處,不斷揮發出動力,驅使有感覺的人們,前仆後繼。
無數天才人物,終生努力,為了研究這奧秘。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到中國的司馬遷、陶淵明、寫作《石頭記》的隱名人,一直到巴哈、莫扎特、貝多芬、、、,他們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用了一個人的全部力量,不息不懈,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有一種力量,使他們堅持。
動物不需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只知道爭奪食物和異性。人性是高一層次的。人類需要知道人類這整個物種,在宇宙發展中的意義。人不是為了繁殖而繁殖的。食物和性的滿足,只是生命的第二位置。
李察在寫這篇小文之時,耳畔正好傳來韋華弟的牧笛協奏曲。終生創作但藉藉無聞的韋華弟就好像親自來到,為此一使命加上旋律。笛音來自肺腑深處,在氣息與呼吸中的動力是如斯強烈,使人不能止息,不能制止自已。
在眾多的天才之中,有一位素來不受注意的莊子。在中國,或者知道莊子的人略多一些。但離開了中國,其他人就較少知道。到底他有多重要呢?
莊子的文章極短。就像指南針上的小小指針那樣短。到底他的指針,指向那裡?
莊子是中國文化的開路者,許多問題,他已經為後世的中國人解答。但莊子又最多人偽冒。今日的人,要想清楚了解,到底莊子說過些甚麼,是異常困難的。因為有許多「偽莊子」,無端端為莊子加長。他們盜用莊子的名義,續寫莊子的文章,加進許多似是而非的故事與理論,以至一種明白顯淺的生命原理,變得迷糊難解。就好像一個無知之徒,擅自駁長了指南針的針尖那樣。
駁長了指針,就失去平衡。而他們不知道,方向並不在愈加愈長的指針裡。他們愈改造莊子,他們就愈迷失。
人生的長途,本來是平坦道路,因為思想岐路,無法寸進。而這不是一個人的小事。是整個文化的大事。文化迷失方向,光明大路變為凶險的懸崖。困難都是一時想錯而起。那些造作的人,大約未必想像得到,一時的造假作偽,導致這樣嚴重的長遠問題。
幸運是,理論是次要的。因為首要需要使用感覺。有感覺的人,一早知道明白,沒有感覺的人,再多說都沒有用處。有感覺,能知道磁場的位置。而磁場的力量,並不在一根小小的針裡。愚蠢的人以為,扭曲了指南針,可以擅自領導方向。但他們是永遠無法扭曲地球磁場的。
第二節 身體就是食物
生命的奧秘是甚麼?我們從「身體」的角度開始觀察。
從最低層次看,身體是食物。從最高層次看,身體卻是一所聖殿。
這是稍為留意,便會看到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了動物和植物在內,所有生命的構成成份,都是「食物」。我們每天吃進身體裡面去的東西,好像是多種多樣。但細心一看就知道,所有「食物」,都有共同特質:幾乎全部食物,都是某種生命的身體。一塊肉,是其他生命的身體,一棵菜,也是其他生命的身體。你吃一顆芝麻,就不但只把一個生命吃了,連芝麻的兒子也同時吃了。地球上只有非常微小的份量,是來自非生命的物質,例如鐵、鋅、鹽,等等礦物質,不算是生命。
用比較正經一點的名詞來說,這叫做「食物鍊」。其實是很平凡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基本成份,都是可以吃的。
而這並非笑話。我的身體是甚麼?我的身體,就是一種可以吃的食物。任何其他生物,如果有機會,是可以把我吃掉的。雖然,從相反看,這亦是真的。我也可以吃任何其他生物。
這是甚麼意思?
許多人不能接受。海上一條鯊魚,偶然吃了一個人。便全個地球都知道了,通訊社立刻拍發新聞。為甚麼這也算是「新聞」呢?因為大家都認為,鯊魚吃人是不可以接受的事。而不可接受的事,居然發生,因此哄然。
但從事實上說,所有生命的身體,都是互相吞吃的。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身體,都是用其他生命的身體構成,亦都是可以「交換」的。你吃人家的身體,人家也能吃你的身體。
表面看,我的身體裡面,有各種肌肉,骨骼,皮膚等等。但其實所有生命的「身體」,基本成份是一樣的。
作母親的人,充份明白這一點。所謂「母親」,其實是嬰孩的一塊大食物。母親身上流出來的奶水,就是生命中的第一種食物。以後的食物,雖然不從母親身上來,但卻從其他生命的軀體來,是肯定的。
到了最後的一刻,每一種生命,都要把自己的身體交還出去。這才是公平的。
而這是相當重要的。當你了解,你的身體,有借來的一天,亦有交還的一天,就會有很多想法出現。你知道,這一個軀體,並不永遠屬於你。是借來的也好,是交換回來的也好,身體並不是永恆的。這一種想法,會使人明白,自私是很無謂的。這是了解生命奧秘的重要起點。
有一個小提琴家,偶然得到一隻名琴,那是三百年前的產品,聲音美得令人無法捨棄。這名琴,身世不凡。三百年來,歷經無數名家之手,音聲不知感動過多少人。有記者問提琴家,他擁有這隻名琴,有何感受。記者的意思隱藏了一個問題:他將來死後,打算怎樣處置這琴,例如會不會帶同陪葬。
小提琴家的答案非常清楚,絕不含糊。他說:「這小提琴不是屬於我的。」因為,小提琴家知道,小提琴有自己的生命,而且是比他自己更長的生命。小提琴可能有九百歲,而他不會超過一百歲。只是一種偶然,他得以和這提琴作伴。互相發揮一點長處,僅此而己。
其實,豈只是提琴不屬於你呢?李察眼見很多藏書家,一生藏書,到頭來,不知藏到那去。不但只琴不屬於你,書不屬於你,衣服錢財,更不屬於你。你自己的身體,也不屬於你。只有一樣是屬於你的。就是你的知識、思想、和智慧。但所謂「屬於」,也只是一種發揮。智慧如果不用出來,就算是才高萬斗,也無用處。
這是「佔有」和「參與」之不同。你是參與生命,而不是佔有生命。你不但只是參與於單一自己的生命,而是整個鍊條的生命。你是在一場偉大的生命競技遊戲之中玩的。你是奧林匹克世運會選手一樣的選手。
不懂得這道理的人,以為把軀體埋葬在深深的坑穴裡,可以安全些。其實一樣是被微生命吃掉。至於把身體化為骨灰,也是變為大量被植物吸收的氣體而已。
那麼,身體豈不是可以隨時作賤,毫無神聖之處?當然不是的。身體是靈魂的居所,是天主的聖殿,是神聖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的身體之內,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住客的。你的身體,並不是只屬於你一個人的。如果你相信宇宙的主宰,主宰就在你的身體裡面。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各位摯愛,也都全在你的身體裡面。你的身體,是你的重要工具,也是宇宙主宰的重要工具。就算有人否定身體的「神聖」成份,但也無法否定,身體除了在適當時間要交還出去,作為食物讓其他生命享用之外,身體在你本人的使用期間,一定是有某種用處的。
你是需要「使用」你自己的。
甚麼是身體「交換」?聰明的朋友,幾乎已經立刻知道,所謂「交換」,是有縱橫兩個方面的。縱的方面,身體來自父母。而橫的方面,身體上所有的基本成份,都是由食物來。而這一點,由於遺傳學或生物工程學的發達,早已經不是秘密。身體結構上的某種方程式,主要是來自父體和母體中的基因混合。但身體的質料,卻是來自你每天必須吃的食物。
就好像建築一樣。圖則雖然來自父母,但你自己的圖則,卻是與父母完全不同的新圖則。 因為,你父母雙方各各只能給你一半的基因。你是一個新產品。你是跟父母親完全不同的。所謂「血統」,是失去意義的舊觀念。你擁有的,可能只是你祖先若干萬份之一的基因。
基因既來自父系,也來自母系。甚至有時來自外面。所謂「病毒」,最新的研究認為,不過是一種蛋白質包著的基因。病毒是滿佈於各處的「基因粒」。這些基因粒,在適當時候,便會進入其他生物的身體中,改造對方的基因。中國人強調父系血統,是孔子的誤會。
至於外在的材質,諸如泥水木石之類,到建築物倒塌拆卸之日,就會有出路的。其他生命,就會來吃的。
如果生命就好像建築,那就是甚麼問題都沒有了。
問題是,生命並不是建築。因為,建築物是不動的,是沒有生命的。而生命卻是會動的。
所謂「動」,是甚麼意思呢?一個會動的人,跟一輛會動的車,有甚麼不同呢?人的生命,除了起碼的建築「圖則」之外,尚有無另外的生命圖則,是指揮這建築圖則的圖則?
思路來到此處,如果繼續下去,就會離開本來的思路。雖然,這是非常有趣的題目,到底有沒有指揮我們身體圖則的圖則呢?在基因之上,有沒有指揮基因的基因呢?有沒有「基上基」呢?這是生命中最神秘而且不為人知的部份。但目前,討論的資料不夠。且讓我們把問題暫時寄存在心裡,到適當時候再討論。
所以,我們此刻要回返本來的題目:
第三節 生命是否等於身體?
當我們開始思索生命問題時,必定碰到兩千年前莊子的相同問題。這是一切喜愛思考的人,必定遭遇的問題。無論你曾否閱讀任何莊子著作,或其他古希臘哲人的著作。這是第一道門,也是最後一道門。只要你走得過去,就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你的生命,就不會有任何困難。你會心安理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更多人是過門不入。他們是終生惶惑的可憐蟲。
問題只有一個。但有兩種解答。
這問題是:生命是甚麼?
第一種解答說:生命就是身體。
第二種解答說:生命不是身體,身體僅是一個軀殼,一個皮囊,或者是一所房屋,甚至是一所聖殿。生命是居住在身體裡面的。甚至,生命是居住在身體外面的。
這兩個似乎是很簡單的答案,想不到,卻是煩擾人類文化數千年的大問題。而莊子,只不過是人類諸種文化現象的一個較傑出的代表吧了。
第一種解答認為生命就是身體,導致了一種要保存身體的想法。埃及人以為生命就是身體,所以要建造金字塔。中國人以為生命就是身體,因此希望長生不死,希望萬壽無疆。
許多人被一個名詞吸引。以為,「逍遙」就是享受生命,就能迴避生命中的困苦和不愉快的部份,使生命更加愉快。生命的生存,本來是一種奮鬥。有沒有方法避開奮鬥,但又同時享受生命呢?這是不是「逍遙」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呢?
但這一種想法中的「逍遙」,是假的逍遙,其實只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以為置身事外就是「逍遙」。這肯定不是莊子的意思。莊子的逍遙,是一種絕對自由的思想境界,是正視生命,不是隱居。這一點,會在以後談到「絕對自由」的章節詳細討論。以為生命就是身體的人,表面上好像是一個隱者,好像是甚麼都不理的慈祥老人。他只是希望修養他自己,達到長生不老,或者至少是多活許多年。這總是無可厚非的。追求健康長壽,有甚麼不對的呢?
參觀清朝故宮的人,總不會忘記,慈禧太后是極端重視健康長壽的人。參觀她的宮殿,是一種很不愉快的經歷。或者是那一種歷史的壓迫感負,更或者是其中的光線。清朝的故宮,其實應該正名為「黑宮」。那是一所絕對黑暗的宮殿。停留多一會,都喘不過氣來。她的幽暗宮殿之內,四處都是壽字形的、類似棺木的裝飾品。這又有甚麼不妥呢?
所不妥的,是其中的生命觀念,與及因此產生的連串想法。他們認為生命就是身體。所以他們認為,生命是沒有秘密的,一切只在乎一身。要吃進肚子裡,才是屬於自己的。許多中國人愛食不愛思,就是這種思想網絡。以上這句話,吃了才是自己的,是很平凡的,是幾乎人人都聽過的,甚至是有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因為這種平凡,你就可以知道,這才是中國文化斷層以來的主要問題。
以為生命就是自己的身體,一切都是為了這一個身體,所以,喜歡佔有,喜歡金錢。得失之心,大得不得了。而血統與宗派觀念,就是得失心的延伸。他們認為,姓氏就如同財富和權力一樣,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就連同知識和智慧,也可以藉血統的繼承而繼承。所以,他們來到世界上,是來佔有的,不是來參與的。
「佔有」和「參與」,本來是西方哲學家佛洛姆的觀點。英文是Having and Being。雖然 Being 沒有參與的意思,但李察相信,如果譯為「參與」,意義就更加明確。而且,佛洛姆可能不知道,得失觀念的原始發源,就是這種以為生命就是身體的想法。
無法區別「身」和「生」,已經深入於中國文化的各部份。
常聽說甚麼「終身大事」,而不是「終生大事」,或「終身學習」,而不是「終生學習」,甚至是「終身監禁」,而不是「終生監禁」。不是用字不當,而是錯誤的積習太深,無法分辨甚麼是「身」,甚麼是「生」。這一種誤會,使許多人終生迷妄、困惑。大多數生命中的問題,由此而起。被某種固執終生囚禁,一生失去自由,但沾沾自喜不知道。
值得注意的是,「終身」這字眼,竟然可以在《史記》,甚至莊子原書中找到。中國人的這一種生命觀念,已經存在了二千年。要非常清醒的心,才能感受得到。
宋朝的大詩人蘇軾有一種經驗。他有一次外出飲酒。在一種冷冷的清醒之中回到家裡。其實這是借意。不一定要飲酒,才有這種體會的。真心體會,不必借助任何刺激品。他回到家,夜己深沈,但無人應門。扣門聲在寂靜的江邊回響。只聽得內裡家人都熟睡了。鼻息傳出來,清晰可聞。
這種清冷寧靜的時刻,做甚麼好呢?
他說,他在「聽」。
而千古名句,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夜飲東坡醉復甦,歸來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己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夜涼風靜穀紋平。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而所謂的「聽」,其實只是「感受」。他在寂靜的江聲中,忽然感覺到了問題。「長恨此身非我有」:::如果,「身」不是屬於自己的,那是屬於誰人呢?他說,他要忘記這塵俗的一切,找一個地方,好好的渡過此「生」。
「身」和「生」的區別,其實他已經感覺到了。他是知道「身」和「生」不同的。
第四節 斷層的偏向
以為生命就是身體,是誰的想法?就是孔子。孔子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但孔子理論的基本設想是這樣。周禮重視宗法血統,出發點來自此處。同樣原理,把莊子著作修改得面目全非的偽莊子,那許多自以為是道家的假道學,也是這樣。他們以為,生命無非就是身體,所以,拚命追求長生不老的特殊法術。就算無法長生不老,也總好像是有辦法修鍊得童顏白髮,長命百歲。道家的推銷術是很成功的。歷朝的皇帝相信他們。中國歷史上,因為服用長生不老丹藥而死的皇帝不少。秦始皇是第一個信奉道家的皇帝。以後,就更不知凡幾。
所謂「萬壽無疆」,是孔子認同的想法。孔子刪除百份之九十的古代詩篇,但有關「萬壽無疆」的多首沒有刪除。以下是孔子所認為是「純正」、「無邪」,而且要背熟的詩句:
「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萬壽無疆」、
「樂些君子...萬壽無疆」、
「孝孫有慶...萬壽無疆」、
「黍稷稻梁...萬壽無疆」。
而這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無法分辨生命和身體,以為生命即是身體。而這種觀念的直接延伸,就是「萬壽無疆」的可笑野心。
萬壽無疆的想法,李察最初也只是一笑,以為那僅僅是幼稚的野心,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卻導致了中國文化中最惡劣的陰暗面。陰暗不是某位皇帝企圖永久存在,而是人性中的動物性,是一種「佔有」的思想。儒家肯定生命即是身體,就是把這佔有思想發揮了,而且是以一種繁瑣的「禮」法,鞏固了。
道家的修身觀念,也是同一意思。
所謂「不食人間煙火」,所謂「清高」,所謂「逍遙」,全都來自一種想法,以為生命就是身體。其實是一點都不清高的想法。
而這裡面,也有一點小小不同。
儒家重視血統、宗法、禮制。儒家自認是「方內」之人,是非常熱衷的,是投入的。至於偽莊子們,則是企圖在生命奮鬥之外,另覓清靜地方修養身體,就算也提到修心,但修心是為了長壽,是以身體為主。
問題是,如果不參加生命奮鬥,怎樣生存呢?所以,中國許多隱居者,隱居之前,都是拚命掙錢的。沒有錢,就不可以隱居。要等到錢多得用不完了,才去隱居。到有的人真的掙得許多錢,他的心也污染了。心壞了,就靜不下來。他的身體,只是一部停不下的機器。睡夢也不安寧。所謂「隱居」,是不可能的。而且,太多物質,心靈污染,思想軌道走錯,就會心神不屬。
至於陶淵明或者伯夷、叔齊之類人仕,他們並不是關愛身體的隱居者。他們是要主動離開一種不良的網絡。就算餓死,也在所不惜。他們是抗議某種現存的不良制度,他們是用盡了全部的實踐,去尋找真理。他們是無私的,而他們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如果沒有臨老飢餓乞食的陶淵明和被迫餓死的伯夷、叔齊,我們就不可能像看鏡子那樣看清楚孔子割斷中國文化的真相。
一個人,到了最後結算時刻,必須把肉身交付出去,連產業錢財,也同樣必須交付出去。但認為生命就是身體的人,無法了解這一基本事實。他們不知道身體和錢財的關係。雖然這是可笑的,但卻經常發生。他們以為物質就是生命。有錢,就可以吃多些,喝多些,享用好些。所謂「愛財如命」,就是這意思。喜歡食和色的人,很難分辨物質和身體的關係,他們以為生命就是身體,以為身體就是物質。
但人性是不止食和色這兩樣的。食和色只是動物性。告子說:「食色性也。」是片面的。因為人性有更加高尚的追求。追索生命的意義,是人性的基本預設。這一點,本來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有的人永遠無法明白。他們以為生命無非是吃喝玩樂。吃不完,玩不完,就傳給子孫。
孔子的文化重視孝道。這是沒有人反對的。特別是孝道加上忠貞,更受統治者支持。而孝道亦帶來權威。知識是以權威為標準的。所以孔子強調「無諱」,即是「聽話」。但孝道在儒家來說,有更重要的潛在意義。那就是傳宗接代的想法,認為錢財產業土地,都是要交給兒子的,這本來沒有甚麼。但這種思想,真正的意義就是:
「生命就是身體,身體就是物質。人所佔有的物質,可以用血統繼承的方式延續。」
這是孔子血統傳承的主要意旨,是間接鼓勵佔有。孔子文化的關鍵在這裡。看孔子書,文句上反反覆覆,只能看到父慈子孝那一套。但這一套是來自一種深層架構的。而這深層架構,就是肯定了一種物質佔有的制度。而間接鼓勵佔有,比直接鼓勵,更加惡劣。所以,斷層以來的中國人,很難明白生命的意義,很難知道,做人的終極意義在那裡。「食色性也」,又有何不對呢?難怪有這樣多的不良網頁和不良刊物,以「食色性」作為標榜。至於那些未至於標榜食色性,僅只標榜吃喝玩樂的,就算是非常客氣, 十分檢點了。
至於何謂「斷層」?這是另外一個特大題目,要另加詳細解釋。簡單說,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本來不是如此。是歷代統治者推崇的儒家思想,把中國人的文化割斷了。
第五節 基因傳承和靈性傳承
人可以把一部份的血(基因)傳下去,把錢傳下去,甚至把權力傳下去。秦始皇企圖傳之萬世的想法,來自孔子。而這一思想至今未滅。但事實上,基因不斷變化,而資產亦會不斷易手。金錢不能傳,權力也不能傳。
中國人有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以為,他的願望是可以傳下去的。他以為,他的孩子是必定「聽話」的。他以為,他是子又有子,子又生孫,子孫萬代,就可以為他把家門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移走。
愚公的錯誤,即是孔子的錯誤。他們無法了解,智慧不是循這種途徑傳下去的。
肉體和基因的繼承是一回事,而思想和心靈的傳播,又是另一回事。兩件事,有兩條不同的路。以為生命就是身體的人,是不可能明白這道理的。也沒有人教育他們。因為,在斷層之後的中國人,主要的思想網絡,是儒家網絡。而儒家認為生命就是身體。
斷層並非來自秦始皇焚書事件,而是遠自周朝初年。
孫中山說:「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周以後為一退步時期。」(《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孫文學說)》第五章:知行總論)
這是異常準確的判斷。孫中山的智慧,近代中國無人可及。他已經看到斷層的存在。斷層雖然是始自周朝,但要直到了孔子,才把周朝的血統私心鞏固了。
中國人的斷層,是非常決絕的。
孔子刪除百份之九十的古代詩篇。這是可怕的巨大數字。中國古人的大部份智慧,詩篇裡必定有反映記錄。那可能就是中國文化智慧的主體。雖然具體我們無法知道,知道的只有刪餘的一首。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伯夷的一首詩,其中提到說周朝的革命是「以暴易暴」。這是被孔子刪除的一首,倖存在《史記》裡。至於有沒有其他的倖存作品?未來的考古學家,有無可能把更古的詩句發掘出來?這是很渺茫的希望。
伯夷的原詩名為《采薇歌》,是他拒絕接受周朝文化,上山采薇為食,餓死之前寫的: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這首詩雖然簡單,但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訊息,是觀察中國文化的重要眼睛。
他所說「神農虞夏」就是遠古傳下來的某種傳統,但到周朝就斷了。周朝正式肯定了父子相傳的家天下,已經不能代表中國人「仁」的文化了。而這種行為,就是「以暴易暴」。
問題是,為甚麼孔子要刪這一首詩?因為,孔子是周文化的維護者。至於此外的其他詩,有甚麼內容?我們全不知道。
中國人的孤兒心態,就是這樣來的。因為,我們雖然有祖先,但靈性的傳承已經被割斷。而且,孔子禁語古代神話,一句「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古代的神話,就不可能流傳。希臘人這樣多的神話故事,蘊含無量數智慧。孕育出西方偉大的文化。但中國人的神話,卻少得可憐。
至於莊子一書之所以能夠傳播,也是因為,莊子書是被大量刪改修飾的,是面目全非的,是消極的,是被一團雲霧遮蓋的。這本來是不幸,但卻又變成為幸運。因為,沒有皇帝想到要去銷毀消極而無害的垃圾。他們以為莊子是垃圾。所以,今日我們仍可能在面目全非的亂稿中,發現莊子的光芒。就好像斷線的鑽石項鍊,仍然在垃圾堆裡。
問題是,斷層之前的中國人,思想如何?
幸運是中國人是用方塊字的。而且,方塊字不是刻在巨石上的。如果靠刻錄,恐怕斷層前的思想,就更無法捉摸了。中國人的方塊字,是在中國人的網絡文化中傳播的。所以,我們今日仍可能窺見遠古的思想,遠古的方向。
是甚麼思想呢?是甚麼方向呢?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字。
那就是堯舜禪讓的「禪」字。
「禪」,就是思想的傳承。就是認為,思想的傳承跟血統或基因傳承不同。就是是認為生命不是身體。
遠古的中國人相信,智慧的傳播,不靠血統,不靠身體,而是靠思想。這是堯的教訓。遠古中國人的精神,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意義無窮無盡。方塊字的好處,此處無法詳述。請看後面「『心念』與中文的右腦傾向」一章。
血統傳承和思想傳承,是不同的兩條道路。孔子主張的「禮」,是血統傳承。堯的「禪」,是知識和智慧的靈性傳承。這是絕然不同的兩條路。
唯一的幸運是,雖然孔子花了這麼大的氣力去遮蓋遠古中國人的思想,但,這「禪」字仍然存在。另一條路,雖然隱蔽難見,卻是有的。
認為生命就是身體,是很接近無神論的。但徹底的無神論,在世界上很少。他們因此墮落於一種無端端的迷信之中。甚麼叫做「迷信」?就是認為,宇宙中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他們佔有物質。所以,無神論就是在這一個關於「佔有」的轉折地方,重歸於有神論的。而儒學跟佛教、道教合流,就是這原因。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就是在這一種含混的思想下,愈來愈傾向物質。以神佛作為物質的供應者,這樣的民族,怎能進步?許多自以為懂得科學的人岐視宗教,但重視物質。搶奪物質財富,爭先恐後。以身體為物質的人思想空虛,這是最容易傾向的墮落途徑。
第六節 生命的本質
生命是甚麼?這是我們無法忘記的大問題。這問題,會追隨我們一生。以為生命只是身體,只是第一種答案。第一種答案,在中國文化的領域裡,以偽莊子和孔子為代表。
第二種答案,以莊子為代表。第二種答案認為,生命並非身體,身體是生命的工具。那麼,生命是甚麼呢?
我們並不以為,莊子可以提供全部的答案。因為,莊子只是一種方向。甚至不是那種精確的方向,而只是一種「心向」。莊子的思想,是對於宇宙人生的方向了解,而不是宇宙人生的構造圖。
指南針就是指南針,指南針不是地圖。而莊子也不是聖經。莊子只是一本心向的書。你讀完莊子,能夠知道自己的心放到那一種方向,就非常了不起。知道自己心向那裡,就知道自己的眼睛向那裡,心明眼亮,胸中有指向。
我們用「指南針」這比喻,但這是不精確的比喻。指南針雖然能夠給你一種似乎是方向的方向,但卻只提供了資料的一半。航海人有了指南針,也是不能準確航海的。因為,必須知道自己的位置,方向才是有用的。「方向」加上「位置」,才是比較完整的資料。如果連地球是否圓形,都一無所知,更無任何經緯度知識,給你一根指南針,又有何用處?
一個處身在東經125.7度,北緯31.4度的航海者,如果有指南針,準確航向正西,可以抵達s 城市。但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的經緯度位置,被大風和水流吹離了航線,再往正西,就不可能抵達s 城市。只能抵達不知何處。這不是喪失方向,而是迷途。
所以,知道方向,只是獲得資料的一半。
這不是今天的問題。更是兩千年前的問題。莊子時代的中國人,並不知道地是圓的還是方的。但切莫譏笑莊子。今天的人,同樣不知道宇宙是圓的還是方的。儘管有許多種宇宙理論,但全部無法絕對肯定。
就是在這種原始的環境下,莊子給了我們一根指南針,但沒有提供位置。
我們可以用符號試圖顯示這種情況:
↑
X
這就是基本的orientation 原理。箭表示方向,箭下的x字,就是位置。「方向」要跟「位置」連到一起,才是有意義的。無位置的方向,是無意義的。
這種想法,使我們心虛。內心虛怯,無法落實。我們應該記著,我們所掌握的,永遠只是一半。而另外的一半,是在宇宙主宰的手裡。
所以,本書最多只能給你一半的資料。這已經是我們最大的野心了。另外的一半,是需要另外努力的。莊子只教導你去溝通。你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跟宇宙主宰溝通,跟活人甚至死人溝通。不是真的要去開棺挖墳找死人,而是到圖書館去。過往一切智慧,都是有記錄的。地球上所有智慧,古往今來,都在圖書館裡。都在靜靜的等待你。雖然,所有過去人類智慧的總和,加起來,也不夠一半的一半。因為,另外一半的一半,是在將來呢。
如果生命不是身體,那麼,生命是甚麼?
莊子不會給我們一個確切的定義。地球上所有的哲學家,也不可能給我們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我們只能掌握一半的資料。而事實上,定義的方法,也只能在左腦區域運用。莊子有另外的方法去說明甚麼是生命。因為,莊子用的是比喻法。而比喻法是心之所向,是一種方向,不是具體的。
莊子的意思非常簡短:如果生命不是柴,那麼,生命就是火。
薪盡火傳,只有四個字。但已經包括了生命理論的全部精要在內了。
如果生命不是身體,生命就是身體的能量發揮。
莊子的意思,是和聖經上的話非常接近的。《若望福音》上說,「生命是人的光。」(第一章第四節)。自然,《若望福音》上的話,是全面得多,完整得多。
問題是,甚麼是「火」?甚麼是「光」?所謂「身體的能量發揮」,又是甚麼意思?
本來,這是很簡單,很明白的。根本毋須任何解釋。人人都一看就知道的。
只是在愚蠢的私心膨脹之下,會使人變為瞎子。很簡單的道理,一說即便明白的道理,也無法了解。所以,時到今日,許多村夫愚婦,仍以為「修身」就是保持身體健康。他們不知道,「健康」是有兩個元素的。第一個元素是火,第二個元素才是身體。沒有火的人,身體是不會好的。而沒有身體的人,也是沒有火的。任何一個企圖身體健康,生活愉快的人,把自己的火點起來,健康就在那裡了。
要想保持火旺,要有乾的柴。所謂乾柴烈火,是很簡單的道理。濕的柴,只會腐爛發霉。還有人說,生命是不必要燃燒自己,也能發出亮光的。那是胡塗透頂的「濕柴理論」。你不會想得到,學富五車的社會賢達,也會這樣主張。所謂「明哲保身」,似乎是最好的忠告,其實只是不燃燒,不發熱,無益於人。
甚麼是「濕柴」?濕柴是動物性的存在。動物是毋須主動燃燒自己的。動物和植物,只須要活著,就能繁殖生命。
第七節 冷燃燒
問題是,為甚麼「冷燃燒」更加重要?因為,人雖然是人,但人基本上還是一種動物。許多自以為自覺的人,自以為掌握了生命原理,勇往直前的人。一下子遭遇小小挫折,就無法轉寰,因為忘記了做人的基本原理。
燃燒之分為冷和熱,是很明顯的。一塊冰冷的鐵,也是在燃燒之中的。鐵的裡面,有各種無休止的運動。到若干年後,就算是一噸重的鐵塊,也會變為粉末泥塵,漫散於大氣之中。這就是「冷燃燒」,是大自然本有的、自然的燃燒。
一隻小老鼠,或者一朵玫瑰花,他們的生命,也是一種冷燃燒。都是自然而來,又自然而去的。冷燃燒可能是大自然裡最重要的程序。冷燃燒是緩慢一點,但那種連接與承續,卻是永恆的。地球如果不分解,就沒有其他新星體。有來必有去,有分必有合。而來去之間,有新的因素出現。宇宙就是如此成長的。
問題是人。
因為人的燃燒,跟動植物的燃燒不同。如果說,一根燭,是冷燃燒的生命,千萬年後,這燭會經歷一種自然淘汰銷毀的程序。那是「冷」的。但當人主動把燭火燃亮,這一根燭火,就會發出熱能光能,也會對生命周圍的環境,造成影響。這,就是「熱」的。
一個嬰兒,本來就是冷的。嬰兒根本不懂得人生大道理,只是依照大自然的原始模式生活。雖然,從母親第一次餵哺,嬰兒第一次感受母愛的時刻,嬰兒的冷燃燒和熱燃燒就已經分不開了。但為了說明的便利,需要借用冷和熱這兩種意念。暫時當一個嬰兒是冷的好了。
一個冷人,不會理會甚麼政治、宗教、哲學、甚至是非。冷人是沒有是非觀念的。甚麼事情,都無可無不可。冷人只會獨善其身,自己獨自活著,獨自做一個人。冷人有冷人的世界。而冷的世界,就是宇宙的原始面貌。那是絕對美麗的。
一根蠟燭,就算沒有燃著,也是在燃燒之中,有本來的生命。問題是,這根冷冷的燭,第一次的感觸,是在何處?是甚麼令他忽然感動,無法釋懷,不能自己?何處吹來火星,令他忽然有了額外燃燒的渴望? 如果你也能分清冷熱,你就會明白莊子。
本來很容易燃點的蠟燭,也有不容易的時候。
一個寒冷的冬夜,還下雨。你甚麼都沒有,就只有一把蠟燭。其中,只有一根是點亮了的。你多麼渴望,把其他的燭,也都點亮了。但雨水不斷的在頭上洒,無論怎樣,都再無法點亮其餘的那幾枝。你只能俯下頭,把孤另另的燭放在胸前,用外衣把左右的寒風冷雨擋著,要把胸前這冷冷的光點,繼續燒下去。
問題是:
如果這最後的一朵火熄滅,大地會不會永遠黑暗?當然是不會的。雨總會過,天總會晴,陽光總會來。還有暴雨雷鳴,一個閃電,整個森林都會燃燒,何況一根蠟燭?
而冷燃燒和熱燃燒的道理,這還只是一個起點。
我應該冷些,還是熱些?有時想冷,也不能。風暴時期,熱火朝天,有大矛盾決定一切。投筆從戎、為國捐軀,是起碼要求。那時候,大多數人都是熱的。當風暴平靜,河水就只能緩緩前進。社會平淡,人也平靜。熱冷全不相干。人生只是職業、事業、愛情、友情,或諸如此類痛癢不相干的小事。生命的推動力,淡得看不見。這是冷人多而熱人少的時代。你可以保持冷冷的一顆自由心,但也可揀選一處熱辣辣的火坑溶進去。
但一定是要記著,冷燃燒才是生命的基礎。事業可以失敗,愛情或者兒戲。到某種時刻,許多人會因熱忘冷,忘記了生命的意義,看不到本來的美麗世界。生命的能量,好像忽然消失。陷入孤絕恐慌的境地。
其實,火是可以重燃的。一切的火,都可以重新燃燒。死灰不死,火種永在。
就算是暫時燃不起來,冷冷的世界,也有一番美景。就讓我們重新跟松鼠、蝴蝶、野貓、青草、雨點、風雪、雲霧、山林、甚至是一本街上撿來的爛書,做個暫時的朋友。許多人都很傻。但傻也是朋友。何妨打打球,跑跑步?
這就是叫做冷燃燒。
而熱燃燒太熱。還有,未必人人留意,熱燃燒的火,有的是陽火,有的是陰火呢。
陰火虛燒,可以把人燒毀,也可以把快樂燒去。狂熱要求佔有的人,狂熱搞錢的人,不但會把自己的心燒毀,連臉孔也會燒毀。陰火是會毀容的。那一張臉,愈來愈醜,愈來愈惡。人見人怕,千夫所指,還有何面目?而地球上的好人,壞人,正人,邪人,當他們燒起來的時候,火不是一樣的火。雖然積極的壞人,就跟積極的好人一樣多。
這是宇宙的本來規律。而抉擇的權利,總是屬於自己。何妨多想一會?
第八節 人是怎樣燒起來的
有的問題,很早便發生。記得李察生命中的第一道問題,不是生命的「奧秘」,而是生命的「意義」。李察那時還是個很小的小朋友,大約只有十歲,有一天吃過晚飯,獨自一個人,跑到家中附近的一座大教堂門前,默默坐著。一坐便坐了兩個小時。還記得那教堂門前有兩株大棕樹。夏天夜裡,棕樹的葉子,在墨藍色的天空之前搖曳。
一個人可以默坐兩小時?這在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連收音機也沒有的時代,可能也是不常見的。喜歡思想,不喜歡運動的孩子,通常都是比較靜的。「生命的意義是甚麼?」這一條問題,以後就一直都在李察的心上。以後人大了,見的事多了,看的書多了,便一條條的拿來比較。這是李察生命中笫一件最幸運的事。一個人一生之中,如果有一條主要的問題出現,便足夠作為一生人主要的生命動力。
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一條問題出現,而不是另外的問題出現呢?大約那時李察的母親剛剛去世,生命的刺激太強烈,思想的動力出現,從此便再也不能停止了。
母親忽然間生病,病的時間前後大約只有半年,卻好像是幾年那樣長。她是肝病死去的。死的時候,肚子脹得像個大皮球。她死後,屍體停在澳門一處非常簡陋的停屍間。平躺在一塊黃色的石床上。石頭造成的床腳處有一個小孔,是讓屍體的液體流放的。沒有空氣調節,只在旁邊放一塊冰。那塊冰大約有四呎高,兩呎闊。放久了,忽然發出隆的一下大響。把外邊所有的人,嚇得一大跳。以為停屍間裡面有甚麼事情發生。原來只是那塊冰的底部溶了,所以放不穩倒下了。
而那時李察在想甚麼呢?那停屍間的外邊,是一小小的廳子。親戚都來了,還有尼姑之類,都在外邊說話,摺燒衣的衣紙物料。還算是挺熱鬧的。而那停屍間沒有門,從外邊看去,剛好就看到母親的一雙腳。沒有穿鞋子的腳,光光的向著外面。在這一群人坐著的廳子和屍體的停放間之間,是一塊小小的空地。那時,李察無事可做,便在那裡踱方步。只在那裡來來回回的走。
也不知道在那裡繞了多少時間。在李察的記憶之中,這便是李察一生人,第一次正式曉會「思想」的時候。那時想到的第一點,是最好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全都是夢景,一覺醒來,全不是真的。但事實卻一切都是真的。那是夏曆五月份的大白天,空氣潮濕而且奧熱。頭上的太陽非常猛烈,絕對不會是夢境。所以,那一聲巨響,也沒有嚇到小小的李察。
到底是否人生如夢?當然不是的。人生並非夢境。莊子的故事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生命和夢境是兩回事。這一點,要在以後詳細解釋。亦有太多偽莊學說,以似是而非的道理解說人生如夢。當然,在困難的時刻,這一種虛構的寓言故事,可以暫時使人安心。就好像催眠那樣。但催眠是總會醒來的。醒來之後,日子又怎樣過?莊子是不會這樣催眠我們的。莊子只是非常明白的告訴我們一種生命的道理。
「活著的意義是甚麼?」這一條問題,不是人人曉會去問的。李察猜想,每一個人,一生之中,應該都有一條主要的問題。有問題的人,都是幸運的。因為,問題也是一種動力,有了動力,以後便無論怎樣艱難,都會支撐著你活下去。或者說是努力下去,奮鬥下去。
但問題未有完結。問題是:
問題是從那裡來的?為甚麼許多人,對於「問題」的意識是如此強烈?
到底人是怎樣「燒」起來的?到底,人的「動力」是從那裡來的?
幾乎所有的燃燒,都是從外面來的。總是有一朵外來的火焰,把本來冷冰冰的燭燒著。自燃一般是很少發生的。
這外來的火焰,可能只是一種惡劣的環境、一場悲慘的遭遇,或者是一種特大的壓力。又或者那只是一本書,一首歌,一句話。
無端端的,你就不能自已了。你覺得,你再也不能制止自己了。你停不下來了。
壓力就是迫使世界變化的力量。
柴在水下面燒。水就開了。而這力量,正正壓在自己的頭上。貧困是壓力,災荒是壓力,戰爭是壓力。其他失業和失戀等似乎是很個人的問題,其實質,也是社會壓力,更是一種迫使社會變化的力量。
甚至成功也是壓力,富裕也是壓力。富有的人會想:我要這名譽來幹甚麼,我要這些錢來幹甚麼。總是希望有所作為,絕不想空過一世。
壓力加臨,人就會開動腦筋。而對付壓力的,絕對不止是一個人。是一整個的思想網絡。所以,你能夠從某一本書,某一首歌,甚至是某一句說話中,得到鼓舞,得到啟發。一個從噩夢甦醒過來的人,會點亮燈,會打開窗子,會睜開眼睛。而你所看的書,也不止一本。一整個網絡,都是力量泉源。
所以,燭火是一朵一朵地燒起來的。一朵燒著了,又去燒另外的一朵。
至於所謂「苦悶」,其實是燃燒的前奏。火已經來了,只是柴薪上有點濕氣而已。這叫做「悶燒」。苦悶是行動的前奏。一下子想通了,世界就是屬於你的。
生命的意義是甚麼?已經燃燒的人,常常忘記了這個問題。會燃燒的人,都是極忙碌的。都有做不完的事。只管燒,只管燒。
或者,燃燒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了。
有一個傻瓜。他在青年的時候,為自己制定生命目標。他說,第一、他要賺一百萬,那時的一百萬跟今時不一樣。是一個天文數字。第二、他要買一座農莊。第三、他要買一條遊艇。有一天,他忽然發現,自己的三大目標已經得到。其實,此時危機已經出現。到後來生意失敗,三樣東西都有失去的危險,他就惶惶不可終日。
我們不會不知道,這一位傻人,就是佔有型的人。他的生命目標,只是佔有。他佔有了三件物質,生命的意義就失去。不久,他就自殺了。
生命的意義是參與而非佔有。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許多人都要繞非常大的生命圈子,才明白。等到明白的時候,往往已經幾十歲。所以,這是愈早明白愈好的問題。
問題甚麼是參與。是參與某一教派,還是某一政黨?一個孤立的自由人,算不算是參與?這又是不可解錯的。否則一失足,就要後悔許久。
因為,生命不是以個體為單位的。人類的生命,是一個大的整體。所謂「參與」,就是參與到人類大生命的潮流裡去,不是參與到形形式式的偏見圈子裡去。
到底生命的奧秘何在?
第九節 長角度和短角度
此刻,我們馬上就可以起飛了。所謂「起飛」,是有特殊含義的,是莊子思想的重點。我們將在以下第四章詳細敘述莊子於思想上的絕對自由原理。相信許多喜歡閱讀的朋友,後面第四章早己第一時間看過,已經知道「飛」的原理了。其實也是很簡單的。當我們擺脫一切的牽制羈跘,就可以飛。
第一個問題:
生命是有長度的嗎?
這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非常重要。他們終生的想望,就是希望長命百歲。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這問題卻是了解大生命的關鍵。
生命因何短促?許多人慨嘆,轉眼之間,你我的墓上長草青青。無能的感覺,悠然而生。
假如你是上帝,要設計一種好像人類那樣的生命,你會賦與那種生物多久的平均壽命?
a. 1-100 歲 □
b. 1-1000 歲 □
c. 1-10000 歲 □ (請剔)
為甚麼不是一千歲,一萬歲, 而是只有一百歲?中國所有的帝皇,都希望有萬歲,萬萬歲。為甚麼只能有一百歲?
這就是「大生命」自由發展的需要。
如果個人的壽命再長十倍或百倍,則人類的自覺操縱能力,就會大大增加。這種人為力量,無論是計劃經濟也好,獨裁政治也好,都是無益的。
大生命有一種自然的調節過程,不能用人類理智的能力,加以干預。例如股市太熱,就應該塌倒。那叫做不以人類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大生命現象。股市能永遠不倒,堅定不移地由國家力量控制嗎?
任何種類的控制,不會超過一百年。這就是生命的奧秘。生命的規律是:個體生命,只限於短暫。再長些,人為控制就會過量。
秦始皇如果有一千歲壽命,世界就不得了。所以,沒有人可以永遠得意,亦沒有人可以永遠成功。生命的設計就是這樣:個人不可以長期控制一切。大生命需要一種自然的調節。小生命的力量早己預設上限,不能影響大生命的發展進程。
問題是,生命應該有多長,才是適當?
如果有一天,你忽然碰見一個天使,他問你,你需要幾長?你怎樣回答?你根據甚麼回答?你要這一個數量的理由何在?你曾想過嗎?
這是需要靜心思想的問題。
因為,這個天使很可能是真的。因為,天使可能就是你內在的自己。你「覺得」需要幾長,便有幾長。但是,你的需要,不可以超越人類的平均數。你不能指望一千歲。自然,這只是一種猜想。因為,李察想到,在人心深處,可能有一個調節的機制。你自己的健康,是被這機制決定的。心理健康先於肉體健康。你覺悟,你明白,你知道生命的用途,你覺得需要,你的天使,就會把這個數量給你。
人的壽命要有多長,才是最好?朝生暮死的小蟲,原來壽命也有十七年,但十七年埋在土裡不孵化。但孵化成蟲,壽命只有一天。人類小生命中的所有程序,例如讀書考試談戀愛謀職業維持生計教養下一代等等,小蟲全部要在一天之中完成。傳說有的龜,被放在建築物的柱子底下,當作神物,千年後建築物倒塌,長壽的龜仍然生存。中國人,當然對這樣的故事津津樂道。都輕視那種短命的小蟲,只希望做那長命的龜。
但問題是,為甚麼需要一種有十七年壽命的小生命在世界上?大約這就是所謂的「浮塵子」。雖然是朝生暮死的小生命,但每一顆,都必須長埋在土中十七年,才會孵化出生。
李察曾經對這問題,迷惑不已。夏夜讀書,飛來書頁上的小蟲,不知有多少。而這種小蟲對於李察的刺激,也幾乎是絕對的。後來才想到,浮塵子的意義是甚麼。
但請先讓李察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
太陽並不必定明天早上出現的。
人類歷史上的黑暗期,有時極長,幾百年是等閒。明朝和清朝的黑暗世界,每一個單位都是幾十年。近如文革,持續十年。每一個明天,都是黑色。經濟衰退,失業浪潮之類,只是小兒科。
「物極不反」,是庾信「哀江南賦」名句。那是必須一讀的名篇,是絕對精彩的美。但這美,亦如同世界上所有的美一樣,都有一道艱深的門,把平庸者摒諸門外。
那是甚麼時代?那是歷史學生聞之喪膽的魏晉南北朝。史實太複雜。都想把這一段時光,剔出範圍之外。黑暗的古中國,忘掉也吧。但庾信為你燃燒烈火,命地獄重新呈現。
天地離阻,人神慘酷。華陽奔命,有去無歸!
一切問題都無法解決。
明天起床,太陽仍是黑色。
庾信說:「敝箄不能救鹽池之鹹,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
就好像你不能用萬能膠為長江修補崩堤一樣。物極不反。因為,循環是不以個人的小生命長短為單位的!
一切的困惑,來自一種角度。原來,生命的角度是有兩種的。一種是長角度,一種是短角度。
或者是真有冰河時期的。大地凍結,眾生滅絕。在一種慘酷的嚴寒中,諸天白茫一片。
黑暗時期,千百年都不會過去。但這白色的嚴寒,卻只要十七年就過去了。十七年後,種種不利生存的毀滅元素逐漸散去,忽然,大地上出現許多綠色的小飛蟲。漫山遍野,都是這些綠色的小光點。
那時,你在那裡?我又在那裡?
就在那點點的綠色裡。
我們全都在那裡的。就好像久別重逢的戰友,原來我們只是暫時失散,卻是全部存在的。
那一種重逢的歡欣喜悅,此刻就可以感受得到。我們的基因存在,感覺存在,靈性存在。全都是存在的。每一塊小小的綠色翅膀,都是希望的未來。
莊子說,薪盡火傳。燃點的燭,生命有限。但所傳下的火,卻是無限的。
所謂火,是靈性的遺傳。但是,萬一如果,所有的火全部熄滅,也是不要緊的。從小飛蟲的表現,我們可以知道,宇宙主宰是有後著的。就好像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滅絕,但過後仍有新的生命。試想,連愚蠢的人類,都曉會把資料後備儲存起來,何況宇宙的主宰?
明天的太陽並不一定起來,但黑暗仍會過去。這是宇宙的規律。
這就是我們可以勇敢盡情活著,可以盡情發揮生命全部能量的理由。
關於浮塵子的啟示,需要在這裡說明:這種有十七年沈埋的小蟲,未必就是浮塵子的。浮塵子本是蟬的一種。而另外有一種名為「十七年蟬」的昆蟲,也有十七年的埋藏。問題不在於昆蟲學,問題在於其中的啟示而已。是十七年還是十八年,或者是不相干的。至於為甚麼對於李察,這是一種絕對的刺激呢?
未曾哭泣長夜的朋友,是不會明白的。你們是幸福的一群。上主祝福你。
李察是不幸的。雖然,今日回看,這種不幸,原來是恩賜的最大幸運。但那一個時間,李察尚未明白。
李察的母親早逝,有一段長時間,與老祖母相依為命,在一種慘烈的貧窮中活著。其間的往事,說來話長。如果將來仍有時間,李察希望都能寫出來。人性的偉大,在她身上都可以見到。
後來她死了。李察遠道回家奔喪。那一個守靈的晚上,李察永遠記得。
祖母是信佛的。但中國人就是這樣奇怪,卻請來一個道士為她作法事。道士來到,佈置好各種雜物,披起那件鮮艷顏色的道袍,鈴鐺一響,便唱了起來。道士唱的歌,本來是一種陳腐老套的廣東鄉土喪葬歌謠,無非是甚麼奈河橋邊人天遠隔之類。但當時不知如何,卻是入耳非常。覺得每一句都唱進心裡去。這歌詞,後來遍找各大圖書館,都找不到。或者到那殯儀館附近的道觀去問問,可能尚有的。
而那一批綠色的小飛蟲,便是這時來到的。當時心情極度惡劣,坐在椅子上,動都不想動。耳邊傳來的歌聲,好像是招魂。綠色小蟲撲面撲耳,就在李察的臉上爬,也沒有想到要撥去。小蟲的腳抓在臉上,本來很難受,但跟當時的惡劣心情相比,完全沒有感覺。
但無論如何,這一種綠色的小蟲,從此便留心上了。十七年孤寂的資料,一見便動心。蜉蝣的意義,大約是從此處開始想到的。
如果黑暗並非永恆,甚麼才是永恆?
須清楚小生命和大生命的分別,才能明白。
第一,從長角度看,大黑暗是遲早會過去的。宇宙是發展的。將來是必定會比今日好的。太陽是必定會重新昇起的。明天不起,後天不起,也總是要起的。就算是將來太陽燃盡毀滅,也必有新的能源。
第二,短角度的個人生命,不過是大宇宙的一部份。個人的周期是短的,一切人的壽命是有盡頭的。但當一個人能夠投入於生命,他就永遠是屬於宇宙大生命的一部份。
燭有盡而火無窮。一枝蠟蠋,燃盡自己之後 ,還可以點亮他人。讓火光永遠傳播下去。火是不會滅的。所以,黑暗並非是永恆的。火才是永恆的。
只有這樣想,才會肯定自己。
我們是甚麼?我們都是渺小的小蟲。但同時又是偉大的大蟲。
魯迅以為,如果大家都是蛆蟲的話,那麼,能夠大聲叫出:「我們都是蛆蟲!」的那一隻,就特別偉大。
蛆蟲快樂不快樂?當然快樂。蛆蟲是蒼蠅的幼蟲。天生就是在糞堆裡生活。那是最適合他們生活的環境,猶如草蜢喜歡青草一樣。猶如魚在水裡一樣。這也是莊子說過的。
如果叫一隻蛆蟲去青草地上生活,這蛆蟲就一定愁眉苦臉了。人的生活,在蛆蟲的眼中,一點都不愉快。如果叫蛆蟲也吃人類所喜歡的巧格力、汽水,或者洋酒香煙,蛆蟲就一定難過極了,以為真是生不如死。
所以,我們從此處可以找到快樂的原理:
盡情燃燒,就是快樂。
無論那是多麼臭的臭坑,如果李察也是一條蛆蟲,就都會一頭鑽進去的。因為,那裡面就是快樂。
李察十分喜歡邱吉爾的話,借來作座右銘:
我們都是小蟲,
但我確實相信,
我是一隻螢火蟲。
以上,是簡單的生命長短問題。但問題並未完結。當我們從一個高些的角度回看,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甚麼是「高」?下面的「主要實踐原理」和「ACB 原理」,初次接觸的人,可能感覺不容易了解。但一旦明白,你會發覺,自己的思慮,已經跳出了個體思維的小圈子。
第十節 ACB 原理
研究生命問題,有一個重要的方法。簡單說,就是照鏡子的辦法。因為,人是永遠照不到自己的。這一點,也要在第四章談到。
如果勉強真的要看到自己,就需要「抽離」。好像乘上了一輛光子飛車,升上五萬里高空看下來那樣。
為甚麼「抽離」比「埋堆」更重要?
今時今日,「埋堆」是極端重要的。那是飯碗的保証。所以,「埋堆」、「埋甚麼堆」,是時務俊傑的主要思想範疇。所謂「埋堆」,亦可算是香港人的特殊文化:就是要參加到某一種是非的小圈子中去。一旦加入了是非集團,就有生活保障。但強烈的是非觀念一旦成形,獨立思考能力就失去。這就是思想停頓的開始。
從思維的角度看,抽離能力,幾乎就是第三種智慧。前兩種智慧,包括了:一、道德(即忘我、關顧他人),二、承認無知,是蘇格拉底提出來的。但他沒有說抽離。
抽離的能力,就是離開現在的思想典範,離開現有的紛爭,把問題推高一個層次的能力。
人在江湖,不是智慧。抽離江湖,才是智慧。
其實,抽離的人,必定是無私的,也必定是無知的。那本來就是蘇格拉底的思想。
再退後一點看,抽離能力也是一種數學,是很接近幾何和代數的方法。因為抽離所思索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整體。許多時候,問題的真像,要離開個體的小小範疇,才看得到的。
以下,讓我們利用抽離的方法,看看人類大生命的處境。
人類的大生命,可以用一條簡單公式表示:
ACB
A是人和人的思想網絡。包括了一切人類從遠古進化而來的知識和智慧。
B是人所面對的物料。就是人所能取用的一切物質。那是地球環境提供的物料。
C 是人的「操作」,或使用這些物料的程序。這程序,到二十一世紀為止,有一種主要的形式:就是燃燒石油。一切其他操作的形式,都是從屬性質的。
遠古的人,只識燃燒木材。但燃燒是一樣的。就是把兩種或以上的主要地球物料,利用燃燒的方法,轉化能量。
人類的作用,就是ACB 。簡單說就是:人類不斷應用自己的知識網絡,燃燒地球物料,造成適用的能量。
問題是,ACB 所能產生的結果是甚麼?
地球上出現了一種有小小智慧能夠自覺尋求知識的物種,這物種已經形成思想網絡,簡稱為A。 A 不是孤立的。 A 的四周,圍滿了萬物。萬物之中,尚未取用的,是為物質。已被取用的,是為「物料」。我們簡稱所有的地球物料為 B。
問題是,把 A 和 B 放到一起,有甚麼作用?A發現,要整合B,主要方法是燃燒。古時是燒柴,現時是燒石油。只要懂得燒,地球上其他物料,整合不是問題。這就是C。
但問題是:ACB 所生產的是甚麼?是更大的A呢,還是更多的B?有沒有我們尚未知道的 X 會出現?
這是一條未解式:「ACB= X」。 誰找出X的值,就可以從地球幼稚園畢業。
或把燃燒的C更換為不燃燒的D,把ACB改為 ADB,也可以。因為,人類的主要實踐,不是一定要燃燒的。例如,「運動」就不是燃燒。電能就是運動產生的。把地球上的不同物料找來,放到一起,運之動之,除了產生電力,還有其他產品嗎?
這就是:
蛆蟲(A) 操作(C) 大糞(B)的原理。
只不過蛆蟲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只要不斷的吃吃吃就是。聰明的人類,自然,不肯只是吃吃吃的。所以,人類有必要知道,自己的主要實踐,亦即 C ,是甚麼。
第十一節 主要實踐原理
何謂「主要實踐」?
古代的埃及人主要實踐是建造金字塔。當然,他們也從事農耕。如果連農耕也沒有,就不能生存。但古代埃及人的主要知識,是用在建築之上。他們最聰明的人,都在從事建築墳墓的工作。
從一種整全的觀點,從一種全面的觀察角度,可以看到,古埃及文化的主要實踐,就是建築墳墓。他們幾乎全部的精力,都用了在這裡。
埃及人的文學、哲學、科學,全部文化發展,都是圍繞著墳墓這個主題。焦點全部在此。他們的農業,也是為了這種宗教思想服務的。
ACB 三者扣起來,就是人的主要活動。但埃及人是A0B。因為,他們的主要實踐是建造墳墓,並無生產力,所以是零。若干阿拉伯國家,也是A0B。因為,出售石油雖然賺錢,但主要實踐是零。
這是一條使人不愉快的式子:
假設 A C B = X
如果 C 為 零,那麼,X 是甚麼?
答案: X 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零。
從這一角度回頭看中國文化,就可以看到,兩千年來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是以儒學鞏固統治。儒學除了鞏固統治的道德主題之外,並不研究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因為孔子認為,只要禮教做好了,其他方面「自然」是會好的。
兩千年來,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不是生產,而是在儒學的統治哲學之下,互相吹捧、托拍、鑽營、佔據權力位置,如此種種的實質結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轉移老百姓的農業生產利潤到自己的名下。
這是一種厭惡性質的工作。亦是陶淵明所說的「塵網」。有心的讀書人,都希望離開。
或者,其他地方的人,不很容易了解何謂「厭惡性工作」。香港社會,常常把倒垃圾,清糞,掃街,等等要接觸污穢物品的行業,稱為「厭惡性行業」。
但奇怪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像吹捧、托拍、鑽營、爭取權力,就是「厭惡性」的。相比之下,清糞掃街,才是清潔可喜的。許多人寧願掃街,不願托拍。
從這種可厭的「主要實踐」,就能明白,何以「隱居」會變成為中國文化的另一重要主題。為甚麼這許多智慧高超的聰明人,都希望離開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都渴望隱居。同時你亦可以看到,當絕大多數才智之士,都對主要實踐並無興趣,那麼,這種主要實踐,還能有甚麼作為。
兩千年來孔子陰影下的中國。生活模式是誦讀聖賢經典。官吏和讀書人的主要工作,是鑽營而不是生產。生產本來充滿樂趣,生產是人類跟大自然最主要的合作關係,但鑽營則是厭惡性質的行為。而所謂隱居,其實是希望離開「鑽營」這最主要的生產途徑而已。蘇軾詩「何時忘卻營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想法。
所以,研究莊子,也不能不研究孔子。要從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去研究。同時也要看其他文化。
看亞里士多德會想到,為甚麼他對大自然有這樣濃厚的興趣?為甚麼希臘哲學家會希望知道地球是圓是方?從人家的求知表現,你就知道孔子教給你的是甚麼。
觀察中國文化,有一個必然問題: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是從那裡來的?例如,婦女纏足和太監制度,是怎樣發生的?孔子沒有教婦女纏足,他只說女子和小人「難養」,也沒有主張太監制度,他只是對周禮中的規定視若無睹。這些,不都是「不仁」的嗎?
問題是:為甚麼文化的思想領袖,可以容忍這些不斷發生的情況出現?為甚麼他們對農業問題全無興趣,並且反對研究?為甚麼大部份人雖然像奴隸那樣付出體力,但文化的主要思維活動與之不相干?
答案雖然是不可想像,但卻是不可迴避的。所以,研究孔子要看主要實踐,不能單看典籍。一頭栽入去,能入不能出,只能像兩千年來的老學究一樣。
人類的傳承有兩種:一種是基因和血統的身體傳承,另一種是知識和智慧的靈性傳承。孔子的基本架構,就是只承認身體傳承。這是從統治集團私心出發的。以為血統傳承,就是一切。戰國時期盛行的厚葬理論,爭論多時的「三年之喪」,實質就是強調血統傳承。而孔子主張「無違」,就是以長輩作為權威的開始。有人問,為甚麼孔子書中說,「無違」就是「禮」。對的,禮本身,就是一種服從行為的規定。
知識和智慧的開展,本來與血統無關。當一種文化,只知鞏固維持既得利益者的秩序,就會犧牲知識和智慧的追求。所以,在二千年的主要文化實踐中,中國人過份重視八股式的儒學經典學習,忽略了其他研究範疇。只除了秦始皇御准、並順延以後二千年的醫卜星相。
身體傳承的理論,最後會導致主要實踐的偏離,並且產生一種「隱居」的迴避想法。而靈性傳承,是不會產生這種想法的。因為,當人的主要實踐是正常的與大自然交往,正常的謀求生存與發展,就必定有無限樂趣在其中。就不會是厭惡性的,就是毋須逃避的。
因此,使人不禁產生一種疑惑:到底莊子書中,那許多主張隱居的篇章,是不是莊子自己的想法,還是後來的人硬加進去的?而「逍遙」是不是即是「隱居」?莊子是不是主張迴避主要實踐的人?果如是,則我們就發現了一種重要的線索:莊子書中那些主張隱居的言論,不是莊子本人的想法,是其他人硬加進去的。這一種線索,有助於我們重新發掘莊子的真面目。
或者,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的目的,不是學術辯駁。我們只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而此刻,我們可以大膽的說,生命的意義,是要從生命的主要實踐去看的。對於一隻蛆蟲來說,吃更多的糞,就是生命的意義。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從事主要的實踐,就是生命的意義。而那些被迫迴避的隱居者,都是可憐的。試想,一個喜歡科學的人能夠研究科學,喜歡文學的人有機會創作,喜歡大自然的人能夠在戶外工作,那是多麼美好的一回事。雖然,由於人類生產的不均衡,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是有的。不是一切人都能夠學以致用的。
這也是抉擇問題。生命本來是快樂的,是有意義的。但要適當抉擇,才有可能。
問題到了這裡,或者有人發現了新問題,他問:「到底我有抉擇的自由嗎?」這樣問,就是非常接近了。這是關乎人類自由的重大問題。也要留待第四章再說。每一個人,都擁有抉擇的絕對自由權。只是你自己肯不肯去做而已。
生命的原理,其實並不太複雜的。之所以覺得複雜,是因為,我們自出娘胎以來,從來沒有人教過。從來沒有討論,沒有研究。媽媽沒有說過,爸爸沒有講過,老師沒有教過。這就是孔子斷層的威力。但,投入研究的人,來到此處會發覺,自己的思慮已經上升一層。個體的思維單位,是不會考慮到甚麼「主要實踐」這種大範圍資料的。可以這樣說,「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以下,就是另一種大範圍探索。
第十二節 莊子的「一」
(時空超越原理)
上一節,李察提到,無論多麼臭的臭坑,如果李察是一條蛆蟲的話,也會一頭鑽進去的。可惜,這樣簡單道理,很多人不明白。不是普通的人不明白,而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不明白。他們以為,臭坑實在是太臭,非要找方法迴避不可。
問題是:生命基本上是快樂的呢,還是不快樂的?
這是一個影響嚴重的大問題,會使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根本轉向。但泛泛空談,是沒有意思的。空談使問題的實質,隱藏不見。
所以,我們要略花時間,看看以下的「時空超越原理」。
朱光潛在提到文藝的解脫作用時說過,如果全神灌注地欣賞「美」的事物,人就能暫時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是用感覺和直覺達到的境界。
在欣賞「美」的時候,人會渾忘一切,心中眼中,除了所觀賞對象之外,別無他物。一切無關之萬種事物,都拋諸腦後。所有的一切人間利害或須運用理智才能分析清楚的道理,都不在腦中佔有絲毫位置。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句話,氣概非凡。古今文人以之配入詩文的,不知凡幾。但實際上,這不只是形容詞。這是一種思維的方式。
人的思維,通常都被兩種範圍限制。幾乎沒有人能夠擺脫。一種是時間,另一種是空間。一般人,都不可能離開本時間、本空間的。熟悉天文地理學的人,或者跳離空間的能力高一些。熟悉古今歷史的人,跳離時間的能力高些。
問題是,要有多高強的能力,才能真正跳離時空?
莊子啟示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種領悟,而未必是周密的推理。
宇宙是怎樣誕生的?你請有名的霍金教授來,講了一個學期,那些方程式、規律與數字,還是未完全明白。莊子的探索,是另外的方向。他是從內在的角度去研究的。只不過,我們亦大約知道,到今時今日為止,人類的知識,尚未有條件偏向內外任何一方。不能以內在否定外在,亦不可以用外在否定內在。大約,這會是今後一段長時間的困惑了。
一滴水裡邊有宇宙,是可能的。而每一顆原子,都是宇宙的縮影,亦是可能的。太陽系的旋轉,和原子核的旋轉,有驚人相似之處。
要比對宇宙之大,才能夠知道生命的價值。是非恩怨成敗,忽然,有了新的觀察點。
如果我是一隻浮塵子,那又怎樣?如果我是一條蛆蟲,那又怎樣?如果我只是一個細胞,那又怎樣?
這是可能推想得到的層次。天內有天,天外自然也有天。有無限小,亦有無限大。但單純推想不能使人超越,只會使人自卑。以為自己渺小,對一切都無能為力。須有強大活躍的內心能量,才能使人翻過諸多層次,看到層次外面的美景。
而生命無論大小,都是宇宙整體生命的一個單位。
有人說,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生命。
如果你同意地球有生命,推而廣之,就算是路邊的一塊石頭,也就都是有生命的了。
但這是很難一下子理解的話,或許是名詞有點不妥。因為,這已經超乎人類理解能力的範圍了。一般人心中的所謂「生命」是屬於會飲食,能呼吸排洩,體內有心臟跳動,血管裡有液體流動的那一種。地球沒有心臟,沒有血管,那能叫做「生命」?石頭也不能新陳代謝,那裡有生命呢?
所以,未必能夠用「生命」這一個專用的名詞去描述「地球」。因此才需要用一種較新的名詞。James Lovelock說,地球是個「生命體」,他提出一個愈來愈流行的名詞:Gaia 來描述有生命的地球。
循此思路,你必定會發現一種驚人的事實:宇宙上 ,還有甚麼是沒有生命的呢?這也是「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的道理了。要真明白,就要有那一瞬而來的領悟。宇宙是屬於一的,萬物是彼此關聯的。一下子你能跳過時間和空間的障礙,觀察點就完全不同。
但是,有人說:「So what?」他冷冷的問,那又怎樣?
所謂「So what」,是一條「冷」的問題。意思就是說,問答的雙方,已經不在同一個範疇裡存在了。他們之間的對話,是兩個宇宙間的遙遠通話而己。
以下的敘述,只有幾行。簡單得甚至不能算是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去印度考察回來的人說的。記載在一本名為《一條簡單的道路》的書裡。書的主角,是德蘭修女。
書中偶然提到:
........
「一個幾歲大的小乞丐,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沒飯吃,也沒水喝。在路旁的臭水溝,用紙杯舀水喝。」
........
你怎麼辦?
如果你還有一顆心,你會開始「思想」。
丟幾個銅板過去?還是心裡忽然發熱,心潮無法自我靜止?你想到,他可能就是你故鄉裡摯愛的弟弟,或妹妹。甚至是你自己。你就是他。
這一種無法釋懷的感覺,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不能自已」。你無法只停留在自己的軀體裡。你的內裡,有一種動力在作動。
那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心在跳,又在悸。那是一種不能平息的湧動。
有人選擇用冰冷的邏輯語言,去制止自己內在的湧動。但也有人沒有。這沒有停止湧動的人,內裡是有火的。他是可能跟宇宙萬物化而為一的幸運者。
他的內裡,有某種溝通的電纜,把他和小乞丐的命運,以至整個宇宙的命運,溝通並聯起來。
就好比一個囚禁在玻璃冰箱裡的人,已經冷得快要死了。
很難想像,竟有人想像得出這樣的玻璃囚室。
囚室是一個用厚玻璃砌成的箱子。玻璃有七吋厚,是專門用來囚禁特殊犯人的。冰冷的氣溫,使囚禁者的肌肉愈來愈僵硬,他快要支持不住了。忽然看到,在厚厚的冰玻璃之外,有一朵溫暖的火。而這是非常不相稱的。紫藍色的玻璃外面,有一朵橘紅色的火。這一點小小的紅光,為他帶來了唯一的希望。
該怎麼辦?他嘗試著敲打玻璃。忽然發覺,玻璃好像是軟的,像是有了縫隙,連指甲都挖得進去。他不顧一切挖進去。他的手,竟能穿進厚厚的玻璃裡面。不但是指甲穿進去,整條手臂都穿了進去。那玻璃,原來是可以穿過的。世界上,沒有事情不可能,原來是真的。他的手穿過了七吋厚的玻璃,他取得了火。他把火小心翼翼的捧在手裡,好像是捧著一團光的奇跡。忽然間,他的軀體劇烈地顫抖了。他一下子覺得,自己已經不再是昨日的自己。
這就是「一」的原理。
這也同樣是希臘哲學中,普羅米修士的竊火原理。只是你未必知道,你自己,就是那位普羅米修士。
而玻璃是可以穿過的。範疇是可以穿過的。不相同的宇宙,也是可以穿過的。
你只需要一種渴望。你的心裡,有一種愛。這愛,就是一種能源,使你超越時間空間,以至超越一切。那朵火,是屬於你的。就猶如那小乞丐,一樣是屬於你的一樣。
當初以為是不可踰越的困難,原來都是軟的。冰冷的囚室,以為是永不超生的監禁,原來一下子就可以戮破。為甚麼呢?為甚麼那七吋厚的玻璃,竟然可以隨著手指的觸碰而軟化,透明而且柔軟的牆壁,不但只是手指能夠穿過,手臂也能穿過,直到摸到那朵鮮明的火為止?
甚麼叫做「困難」?這是後來的話了,是離開玻璃囚室之後才想到的。所謂「困難」,其實,就是威嚇。當你的心還是渙散的,能量還是不集中的,那種威嚇,就是真的威嚇。到內心動力忽然集結,困難就消失了。這,就是莊子所說的「成心」。再沒有任何人,可以嚇倒你。
所有人,都是可以取到那朵火的。
生命的能源,是可以取得的。
最終極的光明,就在那個「一」字裡。這是生命諸種感覺之中,最重要的感覺。
普天之下,莫不為一。你就是小乞丐,小乞丐就是你。最終極處,一切都是相通的。。
不但你的鄰人是你。你的敵人也同樣是你。愛你的鄰人,和愛你的敵人,是同一意義的。
生命生生不息,彼此接續。從高處看,蟻群裡的都是蟻。但從低處看,蟻群裡的,又都不是蟻。你是你,但你又不是你。
這種道理,明不明白是無所謂的。你也毋須跟任何人爭論。最重要是那種投入的感覺。對於一切的一切,有無若干關切之情,愛護之意?那就是一。是最終極的光明。你內在的湧動就是火,不要捻滅她。因為會爆炸的。喪失了生命的動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從此一角度切入去,或者,你會逐漸明白莊子了。莊子所能給你的,就是這一種方向。
所謂「方向」,其實,對於整體而言,是不重要的。你在圓的裡面,任何角度,任何方向,都不重要。方向是只在圓的外面重要的。這就是「思想單位」原理。當你把整個的心,整個的腦,全面調動,作為一個大單位而不是許多小單位來操作,那麼,任何方向都無關宏旨了。
猶太人的成功之道,在於他們的「思想單位」。他們是用一整個民族來思考的。
一般人的思想單位是「自己」。甚麼叫做「自己」?有很多解釋。無非是隱藏在「裡面」的一個思想發出點。主要的考慮,是從「自己」出發的。
「民族」單位,是猶太人的特色。他們相信猶太人是上帝特選的。而民族比個人大得多,如果一個民族的人,團結而喜歡從民族觀點出發考慮問題,這個民族,就必定興旺發達。
希特拉的日耳曼民族思想,可能是猶太民族思想的反面反射。他也想建立一個團結的集體。所以,他創作了許多口號,主義,道理。但希特拉沒有想到,猶太人的想法,來自文化傳統,是內在的,是從外面學不來的。
相反是「大我」的單位。那就是一,就是圓,是天地並生,物我為一的情懷。思想達到這種境界,不容易受小範圍限制。表面看,只是去除了時間和空間兩種因素。但實際上,如果在方程式中去除了時空,其他無限量的因素會同時並現。
你不是沒有單位,你是有無限單位。
「宛如昨日」,就是很接近的感覺。一切你都見過,你都知道。好像是上下古今都遊遍了。李白、屈原、貝多芬或者約翰連儂,都是你的朋友。女媧練石補天或者耶穌上十架,你都記憶猶新。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同一因緣而發生。時間和空間對於你,是不存在的。而天地與你並生,就是真的。
不必要讀過許多書,去過許多地方。但每一本書,每一個地方,每一次,你一下子就可以投入、忘我、時空消失。時空只是對於無法投入的外面人存在的。
這是一種甚麼感覺?或者,你仍不會忘記那一聲冷冷的質問:「So What? 」但這一次,這一種質問,已經軟了。再沒有那種氣焰。
天地萬物與我為一,不只是中國人的思想。西方亦一樣是這樣想的。
貝多芬的「歡樂頌」,想法幾乎與莊子完全一樣。都是從「一」而來的感悟。
記得嗎?貝多芬怎樣描寫歡樂?
貝多芬打算在一部交響樂中引用人的聲音。本來,這只是很普通的一個主意,雖然事實上,在他之前,從沒有人這樣試過。他躊躇了一生,最後才打定主意。有很大的技術困難。
他曾說,當他發現一個樂思的時候,
「總是聽見樂器的聲音,從未聽見人的聲音。」
所以,他總是延宕著這部份。人聲的歡樂頌,在第九交響樂中出現得極遲。沒有耐性的聽眾,恐怕早已不耐煩。但羅曼羅蘭指出,還有更深的原因。貝多芬永遠想歌唱歡樂之美,但他生命飽受折磨,怎麼寫得出快樂呢?直到生命終結,心願才完成。
「歡樂」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它用柔和的氣息撫慰著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癒的人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樣溫柔,令人熱淚流下。樂曲發展,歡樂抓住生命,音樂沸騰,激情鼓動。巨人的巨著,終於戰勝了群眾的庸俗。
但是,李察希望告訴你,這一種感覺,不是一切人都能感受的。音樂會裡的聽眾,只有一部份人有感覺。因為,這是一種內在的感悟。從表面上說一說「萬物為一」,是很容易的。但當你一下子抓到了問題的實質,當你能夠從內在去了解A=C=B的時候,你知道,黑暗確實是已經過去,真正的太陽,確實是已經升起。這一種幸福的感覺,世間上,並無任何其他感覺與此相類。雖然,到了這一時刻,幸福不幸福,感覺不感覺,都已經全不相干。問題只是非常簡單的一種「方法」。一種人類與萬物生存到一起的「方法」。那就是「思想單位」的擴大。那就是徹底的明白與領悟。這一點,古往今來的一切智者,敘述都是一樣的。莊子是這樣說,席勒是這樣說,貝多芬亦是這樣說。
他說:
我們只有一個靈魂,我們俱為一體,我們親如手足兄弟。天使在上面舒展柔翼飛翔。我們痛飲千鍾,我們與所有生物一起,在大自然的哺育中沈醉。仰望蒼穹,在那無限的星空深處,看到,宇宙的創造者就在那裡。
以上幾句,是摘自貝多芬第九交響中的歌辭。全文就抄在本章的後面。那是李察對著歌聲抄出來的,連歌唱重覆之處,都一併抄出來。因為這一首歌,實在是太重要了。有空,何妨對著歌詞,再聽一次。
上面提到的公式,
A=C=B
本來只是A C B,那是人類生存的主要情況,為甚麼中間多了兩個等號?這是需要說明一下的。這等號,不是數學等號,是一個像徵符號。萬物與我為一,是在人的主要實踐中與我為一的。所以,公式不是A=B,而是A=C=B。C就是我們的主要實踐,只有充份投入參與的人,才可能領略到大自然之美,那時候,春風秋雨,才是真的春風秋雨,我們就都像圃中的幼苗,林中的嫩葉,或者母親懷裡的嬰兒,享受大自然中的一切。
第十三節 遠古傳來的訊息
從「一」的角度回看所謂「生老病死」問題,就覺得很可笑。
「生老病死」,可笑在兩個方面;
這種想法以為:生命是短暫的簡單循環。而且,生命是苦的。
何謂「生老病死」?不就是「生命」嗎?為甚麼不說「生命」,偏要說「生老病死」?因為,那是有一個潛在的字隱藏在下面的。傳統的想法以為,生老病死就是「苦」。而這是不確實的。生命不是苦的。從小單位看生命不是苦。從大單位看,更不是苦。
莊子提供的時空超越工具,使我們能夠越過孔子割斷的斷層,回歸遠古的中國。因為,中國人生命動力之源,是在遠古中國的神話故事裡。雖然中國人的神話故事,留傳不多。但啟發無窮無盡。生命的意味,就含在裡面。無比的勇氣和希望,就好像一朵仍未熄滅的火。只要你伸手出來,就可能取得到。
這是一種奇怪現象:中國人素來喜歡復古。雖然很少人深入研究:為甚麼中國人這樣喜歡復古。如果說,中國文化是遠古時的外星人帶來,也是很可信的。
因為直到現在,中國人仍未能明白中國文化究竟是甚麼。中國醫學,中國針灸,中國易學,都神秘非常,無人能解,但卻驚人。
為甚麼只有在中國,才能發展出這樣的學問?而這一大套學問,是未經嚴格整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中國人尚未養成左腦的工作習慣。欠缺分析,紀錄,測量,計算的思考工具。
歷代中國人喜歡復古,可能不止是欣賞古代的道德倫理,而是另有因素。數千年前,在中國大地上 ,必定有一群極具智慧的人或外星人存在。只是中間有斷層,以至學問中斷,大量資料喪失,而殘存的資料,至今無法完全消化!所以,中國文化至今尚是屬於「消化期」,非常神秘。
而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遠古時代是真有一種所謂「能源」的話,這種「能源」,是怎樣傳播的?是不是有一種水,或一種藥物,甚至是一種物體,只要略為觸碰,好像觸電一樣,就能得到那種遠古的能源?
當然不是的。所謂「能源」,其實只是一種「程式」。但這是不容易明白的話,再簡單一些說,這種「程式」,其實即是「思想」...不是普通的思想,而是千錘百鍊的「智慧」。
而「智慧」,是不必通過實物傳播的。只要看一次,甚至聽一遍,就能「感染」。
這是很使人興奮的。所謂「智慧」,只要略為沾染,就像點火那樣,是點得著火的。
以下就是幾個例子。這些例子,或許不能在此詳述了:
司馬遷曾經觀書於周室。
屈原曾經細覽楚先王廟的壁畫。
陶淵明曾經審視《山海圖》....那是一部失傳的古書,可能就是山海經的插圖。
他們就都染上無與倫比的智慧了。
那可能僅只是一則神話傳說。只要投入去,明白了,你就可以獲得智慧。
這是不可置信的簡單過程。簡單得無可用簡單。就好像基因進入人的細胞那樣簡單。染上了都不知道。就好像一個故事,只要聽人說一遍,你便會染上。你便會瞬時之間投入,得到那種最可寶貴的智慧資料。
中國遠古流傳很多神話故事,都有這種作用。那些故事就是火。李察也曾多次猶疑,不敢沾上。
你究竟是怕甚麼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比較完整的神話故事,是羿和嫦娥的故事。中國人可能有兩個羿。一個是前羿,一個是後羿。但這是不重要的。究竟有多少個羿,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羿的火是甚麼。
據神話學者袁珂所述,古代的羿應該有二人。一個是射落九個太陽的羿,他是堯帝時期的人。另一個是夏朝時期的神射手后羿。而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問題是:為甚麼在傳說之中,兩個羿合二為一?
問題是:堯帝時期射落九日的羿,怎會在夏朝時變成了凡人,而且是嫦娥的丈夫?
到底是有兩個羿,還是一個羿?中國古代可以查證的神話書,包括了《山海經》和《楚辭》等,都沒有交待中間的過程。遠古流傳的原版故事,真相如何,無人知道。
民間故事補足了中間的情節。就當是羿因為射了天帝俊的九個兒子,得罪了天帝,被貶下凡。妻子嫦娥,也被迫追隨下凡。所以,羿後來才想到,要去向西王母討取不死之藥,企圖回返天庭。不料這藥卻被嫦娥偷吃了。這一段情節,喜歡創作的朋友們有發揮的空間了。
為民除害的英雄,下場為何如此?不見容於天,同時亦被愛情出賣。最後更被一個妒忌他才能的學生害死。這一悲劇,意義何在?有興趣的朋友,請去問問嫦娥。她會告訴你的。
逢蒙謀殺后羿,孟子簡短說過幾句:「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逢蒙以為,殺了后羿,自己射箭技術就天下無敵。這是甚麼?這是沒有志氣,這是愚蠢,但這更加是妒忌。妒忌是人類最可怕的負面情緒。有妒忌,就沒有愛。
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妒。逢蒙無法用弓箭對付羿,於是找來一根桃木棒。《淮南子》中有一句,說羿是死於桃木棒。其他沒有交待。情節後來都被喜歡創作的中國文人補足了。而所有情節,都是孔子之後重新創作的。因為,孔子之前的神話都失傳了。到底原來的故事如何,逢蒙怎樣用桃木棒殺人?無人知道。但這不重要。人總是要死的。問題是知不知道自己怎樣死。后羿死於妒忌,是無疑的。
逢蒙妒忌后羿的箭法天下第一,因此謀殺后羿。有志氣的人,不會這樣想。
做人是做人,不是比賽。你想拿第一麼?享受最好的名譽地位麼?但不知不覺中,生命已經消失。他們是沒有生命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多的。這是極微妙的。許多人一輩子都不明白。他們永不知道,生命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生命。而另一種只是行屍走肉。一種是在生命的裡面,另一種是在生命的外面。「內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請參考第二部第九章:「內外」。
春天的花朵爭妍鬥麗,她們都竭盡全力,把生命的色彩展覽會,搞得更出色。但有的花,只能從外在去思索。他們以為,只要把那朵最美麗的花毀掉,自己就最美麗。把他人拉下馬,自己就成功。天下沒有更加愚蠢的事了。
后羿死得很慘。就像那位被大棒子敲碎腦骨的埃及王子一樣慘。但悲慘的后羿帶來永恆的啟示:你們要彼此相愛,不要互相猜忌。因為生命是在愛之中的。
中國遠古的智慧,為我們解答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到底幸福是在那裡?
但在研究之先,有必要略為說明一下:
到底遠古的神話是否真的?是否真有十個太陽?月亮裡面是否真有嫦娥?自從太空人登陸月球,神話就變成笑話了。這其實是孔子的思想。
兩千年前,孔子決心不再傳播荒誕傳說。他的想法,和今日自認信科學的人,幾乎一樣。他們都是自以為聰明的。他們不容許「想像」存在。中國人的大多數神話,因此失傳。這是一種最嚴重的罪行。斲喪智慧之罪,比一切的罪都更嚴重。
神話表面無稽,但往往隱藏重大意義。問題不是天上有沒有嫦娥,而是:為甚麼嫦娥寂寞?這才是啟發之所在。自以為聰明的人,相信天上沒有嫦娥。他們的思想,就停止於此處。
他們用「有沒有」,代替了「為甚麼」。
神話故事的啟發是重要的。因為,神話通常代表民族的最高智慧。
儒學從未能真正統一中國人的思想。僭越的是道學。神話學者袁珂,教人分辨神話和仙話。他說:「仙話主要的特色,正像道教的教義一樣,是以個人享受,利己主義為前提的。所以仙話中絕產生不出神話裡面女媧、鯀、禹一類犧牲奮鬥的英雄,我們很容易分辨。」
嫦娥與羿的火,是在天上,看得見的。
每天晚上都重覆一種簡單的道理:
第一,太陽是可以射下來的。大自然是可以改造的。人是有資格追求幸福的。
第二,我們都是凡人。是注定要在凡間生活的。我們是在伊甸園的外面的。天上的神仙歲月,目前與我們無關。
第三,凡間的人,要彼此相愛。不要互相妒忌、猜疑、埋怨。不要妄想獨自登天。獨自追求自私的幸福,就算是上了天,也是沒有意義的。永遠寂寞,就等於永遠痛苦。
第四,幸福的生活,就是現在的生活。幸福是在每個人的身上。幸福就在每個人的生老病死之內,不是之外。
月有陰晴圓缺。人的心情,也不是常常平靜。中國文化的斷層逆流,是不可能割斷這種智慧的。
每一個中國人,每一次看見或盈或缺的月亮,啟示就會出現:
第一種啟示:你們可以奮鬥,奮鬥是有結果的。
所有的中國神話故事,都強調這一點。而西方故事是相反的。荷馬史詩中的薛西弗斯,被處罰不斷推巨石上山。他的奮鬥,就是毫無結果的。因為無論他多麼辛苦,巨石必定滾回原處。但他是偉大的。因為,他雖然知道沒有結果,仍然奮鬥不懈。他只是默默的一步一步的走回原處,重新開始。
或者這種西方精神是對的。從個人說,是好像是沒有結果。但大生命已經推動了。那可憐的傢伙就像一條牛。天天工作,其實已經是偉大的貢獻。牛所擠的奶,不知養活了多少人。人的靈性,就是在奮鬥中傳出去的。另外的人,也總是會從你的奮鬥中汲取營養的。
中國神話不同。中國神話更加肯定人的價值。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都是有結果的。只要努力,連太陽都可以射下來。夸父追不上太陽,但他的追求精神從未止息。夸父逐日,口渴而死。但死有重於泰山。他的杖,插在沙漠上,就化為一片無窮無盡的蒼青綠色森林。他已經把生存的機會帶給人世。那就是一種永恆的安慰。
你想到甚麼?每一次看見那根插在沙漠上的孤杖,你想到甚麼?
Thy rod and thy staff, they comfort me.
奮鬥的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所以,中國文化並不是空虛的。中國人是積極的。就跟西方東方的朋友們一樣,同樣是積極的。
第二種啟示,是從反面來的。所以,我們看見月亮,也總是在夜間。清冷的月色,會不斷提示我們:
你們是在凡間的。
你們的奮鬥,要在現實環境裡面進行。幸福是在現實裡面的。脫離現實,不是幸福。追求肉身不死的「萬壽無疆」,只是廢話。永遠不死,只能是永遠寂寞。所以中國人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甚麼是「心」呢?她總是在重新思考這一切。
問題只是,在凡間裡面有甚麼。在這一個世界裡面,我們又可以得到甚麼?
月色入戶,清景無限。忽然你想跳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問題是,凡間裡有甚麼?
這一點,就是中國智慧的特色。所有的追求,都是在人生裡面的追求。
所以,羿和嫦娥的第三點啟示是:你們要彼此相愛。
而他們是從反面傳遞這信息的。人間有太多的妒忌、猜疑、不信任。這是人生痛苦的主要成因。羿如嫦娥,都是這樣離開凡間的。凡間裡有的是愛。愛不是在天上的。愛是在人的心上的。堅持這一點,人世無限美好。
重要的警誡是妒忌。
羿是被一條桃木大棒子打死的。他的學生逢蒙,以為殺死了羿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凡間最寶貴的東西,逢蒙因此失去,也不會在任何其他地方得到。
幸福在那裡?
中國文化是正面回答這問題的。
這也是羿和嫦娥的第四點啟示:
幸福是在凡間的,而且是在凡間的生老病死裡面的。
幸福並不在生老病死以外。離開世界,離開地球,並不保証幸福。月有陰晴圓缺。每一次看到月亮的中國人,都能獲得這種啟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是無法擺脫,也不用擺脫的。而幸福,就在那裡面。
這也是和其他三點啟示相連的。
「你們可以奮鬥,你們是在凡間,你們要彼此相愛,你們可以得到幸福。」
這就是遠古傳下來的聲音。
在生命的每一階段,包括了生、老、病、死,都可以是幸福的。這就是中國文化最正面的信息。明白這一點的中國人,是幸福的。
為甚麼生老病死就是幸福?
因為,人生的幸福要在人生裡面爭取,不是在人生以外爭取。這就叫做是做「人」。
生老病死是生物的必經階段,是不可擺脫,不能擺脫,更加不能用幻想代替的。
舊見解以為,只有生是幸福的,老病死就不敢說。但那是錯的。看透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整體,就會看到幸福在其中。
幼苗是幸福,果子成熟落地,同樣是幸福。花開是幸福,花落亦然。如果花朵永生不落,就不會有下一代,也無將來。嫦娥登月,是一朵永生的花,那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參與生命,就是參與全部的生命。
明白這一點,生命的樂趣無限。意義無限。而這,並不單只是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古今中外,一無例外,智慧都是相同的。
嫦娥之外,我們可以看看莫扎特。
要了解莫扎特的生命觀點,最好是欣賞他的作品。特別是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首《安魂曲》。
這是曠古難逢的傑作。如果你曾經在《安魂曲》的悲壯氣氛裡痛哭感動,李察向你保証,你已經感染智慧。
莫扎特自幼病痛纏身。病情最嚴重的時候,他的感覺與人不同。他說,「我不斷地寫作,因為我覺得休息比作曲更累。」
他的靈感源源不絕,但體力無法支持靈感的表達。就好比渴欲抵達目的地的長跑家,無法中途放棄。
體力不支,在地上爬,也要爬到去。那是快樂的感覺。夸父的感覺,就是這樣的。連薛西弗斯的感覺,都是相同的。
到底幸福是在那裡? 以上,就是遠古智者的啟示。以下,是另一個問題:如果幸福是在人間,那麼,天國又是在那裡?
李察曾經有一個念頭,也不知對是不對。這念頭來自一種疑惑:天國與地獄是否同在?
佛祖捨身入地獄,是否同時進入天國?耶穌十架受最大苦痛,是否同時在享受天堂美景?
歷觀古今中外,無數偉大英靈,都曾經遭受絕對慘痛。
麥哲倫是中世紀偉大人物。他不只是探險家,他是知識的探尋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但他卻死得非常悽慘,全無好的結局。他是被人「篤背脊」而死的。所謂「篤背脊」,是香港文化的特殊名詞,也是中國文化的負面特質:「中傷」。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樣的。麥哲倫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但他所受的苦,和中國人一樣。他出發之時,一眾妒忌他的小人,己經暗中下手了。派給他最惡劣的裝備,就等於謀殺。船到大西洋風浪最急處,才發覺船體漏水欲裂,那種苦況,和中日甲午激戰中的滿清將領,發覺火藥全是砂子,情況一樣。他們追求正義仁愛與真善美,但地獄鬼火如影附身。
請永遠記著:你的背項,是插著一根箭的。
英雄們投入於偉大的事業之中,肯定是天堂境界,妒忌小人永遠無法了解。這種境界是如此崇高而使人響往,以至英雄們甘冒最大慘苦亦全無後悔。他們享受最大幸福,但亦同時忍受最難堪痛楚。天國與地獄同在於一身。這種情懷,有誰明白?
到底天國在那裡?
李察曾想,天國多半是在地底。因為許多偉人都曾經歷徹底大苦。佛祖入地獄,耶穌登十架,他們捨身追求正義仁愛與真善美,但魔鬼惡火不息不離。未曾哭泣長夜的人,那有資格體會幸福?天國是否與地獄同在?
但這是不正確的思想。因為,天國並不是地理位置。而進入天國的條件,也不是經歷苦難。許多地方,用人為的方法製造痛苦,用鞭子抽,用釘子釘。皮開肉爛,鮮血淋漓,居然有幸福感受。但那不是天國。
天國只是為了某種神聖目的而完全付出。人的能力有大小,努力的形式也不同。但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鞠躬盡瘁,死而不已。至於種種攔阻,甚或地獄式的試煉,也是奮鬥路途之所必經,在所不計了。
第十四節 諸葛亮的案例
文章寫到這裡,熟悉中國國情的人,可能有所發現。「死而不已?」李察你有沒有說錯?孔子不是向來強調「死而後已」嗎?生命都已經付出,還要求甚麼?
但這是莊子精神最關鍵的一點:生命不是個體,生命是延續。如果以為生命只是簡單的身體,就會像諸葛亮,甚至史可法、岳飛那樣,付出了生命,卻無法解決家國大問題。
莊子的生命原理,跟儒家的生命主張,主要分別也是在這裡。
中國人最熟悉的例子是諸葛亮。他就是錯在「死而後已」四字。如果他說「死而不已」,此後局面就不同。
他不是普通的「軍師」。他是中國文化某個時期的領導者。中國文化發展到了三國時代,本來是有希望的。但三國英雄,無法成功。
所謂「死而後已」,就是只從一身看世界。以自己的個人生命作為單位,衡度一切。自然,這種想法,己經比俗世人先進。諸葛亮明知劉禪不可藥救,仍勉強支持。他明知劉禪不可能聆聽忠告,絕對不會「遠小人,親賢臣」。這一點,是所有閱讀「出師表」的人都知道的,都肯定的。全世界都十分清楚:這一位號稱智者的諸葛亮,只是做一件無意義的事。問題是:為甚麼他明知不妥,但無法改變?明知前面會撞船,但死而後已,不改航道,為甚麼?
諸葛亮二十七歲被三顧草蘆,為劉備定下先佔荊州、益州,鞏固西南的政策。他主張外結孫權,內修政治,伺機北問中原。劉備死後,他仍勉力輔助劉備的蠢子劉禪(阿斗),五次伐魏,出師未捷而死。
諸葛亮死前向後主劉禪諄諄告誡,央求他「親賢臣,遠小人。」懇請後主遠離宮中的宦官勢力。後世所有讀者都知道:諸葛亮的勸誡,絕對不會成功。
劉備臨死,吩咐諸葛亮,應以大局為重,如果兒子劉禪庸碌無能,就應殺掉,諸葛亮自己登位,負起全責。諸葛亮聽到這句話,三國演義描寫他「汗流全體,手足失措,拜泣於地....叩頭流血。」
歷史的結果是諸葛亮鞠躬盡瘁,忠貞守節,結果斷送江山在劉禪這個只圖享受,信靠宦官的無能者手上。
儒家以為,只要死而後已就好。就算不從大生命的角度看,這也是非常不理智的。
有誰人想過?主張「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其實是可以提早退休的。
本來,世界上是沒有甚麼工作,必定要做到死的。只有絕少數例外。舒伯特和莫扎特都是工作到最後一刻,達爾文卻早已完成所有工作,死得安閒。林肯也是已經收工才被刺殺,他當時是在戲院看戲。
如果諸葛亮提早收工,可以著書立說,或者,木牛流馬也就不會失傳了。甚至他可能設帳授徒,創建一間學校,把他的天文學知識,化為學術傳統。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本身並不重要,傳統才重要。諸葛亮識得多少並不重要,他的路軌才是重要的。
但這一切,都在戰火中消失了。在不能止息的鬥爭之中,他只能平視,看到戰局不能休止的一面。
問題是:諸葛亮的智障在何處?
連諸葛亮也有智障?似乎是狂妄了一點。但事實上,一切智力都並非絕對,都有限制。思想網絡有時很大,有時又很小。思路無法離開,就是障礙。
諸葛亮本來可以長期經營蜀地。當時許多人不願北伐。但諸葛亮力主出兵。不願打仗的人,可能出自私心,不願再吃苦,就留在天險的四川享受。但諸葛亮想的是漢家江山。他的思路,來自整個思潮。
從今日看,諸葛亮有兩個選擇:一是提早退休,把學術的根苗扶正。二是長期經營四川,從教育文化著手,培養一世代的接班人,把制度強固化,以三百年為目標,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可能不一樣。
問題是,諸葛亮的案例,是否真是如此簡單,他是否只是被儒家的愚忠情懷害了?
諸葛亮是號稱智者的聰明人。他本來有一種主張的:他本來只是主張:「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他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以上古文,並不難明白,主要是一個「靜」字。
但問題是,他在儒家信仰之中,無法自己站穩自己。在一靜一動之間,他放棄了寧靜的策略,採取了攻勢。
千古難題是:何以諸葛亮無法堅守蜀地三百年?他是最慘的內憂外患受苦者。內有後主劉禪親信宦官小人,讀過「出師表」的人,必定記得他怎樣苦口婆心,勸後主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明知劉禪不可能接納,為甚麼要勸?因為,他無法破解秦漢以來的不良宦官制度。這種內憂是絕對的。至於外面的孫權、曹操,雖然凶狠,但未及內在的險惡。
所以,當諸葛亮的軍隊一動,他就離開寧靜了。
動和靜本來無法分開。就像植物和動物無法分開一樣。只是界限必須嚴守。森林裡有一萬株樹,卻只能有一頭猛虎。 靜是一萬,動是一。
這就是諸葛亮的內在矛盾。忠君思想,使他無法寧靜。他只能在儒家的忠貞氣氛中,輕舉妄動。甚麼是動?動是攻,而靜是守。動的是政治,而靜的是文化。動的主張是操縱,靜的主張卻是培育。動是人為的,靜是自然的。這些道理,難道他不知道?當然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身不由己。
《論語》上有一句:「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可把幼小國君委託,可把國家命運交付,面臨重大危機,他意志堅定。這是君子模式的人嗎?當然是君子模式的人。)
「劉備託孤白帝城」,是著名的中國故事。劉備垂危,把照顧劉禪(亦名劉阿斗,以愚蠢知名)的責任,交託給諸葛亮,並非一時之想,是有依據的。
儒學以「家天下」為主導思潮。《論語》把適宜託孤,作為君子的重大條件,是有因由的。因為血緣統治,時常有機會讓兒童掌政。所以,儒家非常重視「託孤」。要求忠貞者具備一種近乎絕對的愚蠢忠心。但忠心並不能保証血緣統治成功。以諸葛亮之智謀,也無效。要當劉阿斗的褓姆,並不容易。「百萬軍中藏阿斗」?沒有那麼簡單。大約諸葛亮被人三顧草蘆說動的時候,做夢也不曾想到,他的職責,其實是褓姆。一個褓姆,怎能貫徹自己的寧靜主張呢?所謂「死而後已」,就是儒家最軟弱的一面。因為,儒家是只能從血緣系統看世界,他們以為生命短促,充其量是犧牲一條性命,但不能於大局有任何益處。因為,短視的生命觀點,是無法觀察大局的。
第十五節 中國人的原始生命觀念:猛志常在
孔子以為生命是一種簡單的循環,所以說「死而後已」。但孔子以前的精神是不同的。
以下是一個陌生的故事。由於斷層的影響,是我們不太熟悉的。
遠古神話中,有一個英雄人物刑天。《山海經》說他被黃帝砍掉頭顱,但軀體仍然挺著盾和斧在舞。記載只有幾句,詳情欠奉。他因何屹立不倒,血流乾了還有沒有氣力等等,只能想像。但這故事具有偉大精神,所以留傳至今。陶淵明讚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猛志常在」,就是死而不已。
死而不已是積極的。如果只想到死了就完了,一切不再相關,就不可能看到長遠,也不會真正努力。所以,諸葛亮是短視的,儒家是短視的。他的謀略只能在眼前事務之中兜轉,直到做死自己為止。而做死自己,是無益國家的。
刑天是中國神話裡的神秘人物。《山海經》中只有幾句:「刑天與帝(黃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盾牌大斧)以舞。」
據神話學者袁珂研究,「刑天」本來是沒有名字的。所謂「刑天」,就是「斷頭者」的意思。他是炎帝的部屬,生平酷愛音樂,常炎帝(神農)統治天下的時候,他曾創作樂曲「扶梨」(又叫「鳳來」)。另又作了一首叫做「豐年」。
《山海經》中的記載,也很費解。何謂「爭神」?爭甚麼神?何謂「舞」?是跳舞,還是胡亂揮動武器?既己埋葬,又怎樣舞?
後來人把故事的情節補足,都未必是神話故事的本來面貌了。但無論如何,這種「死而不已」的精神卻極為濃烈,足以留芳萬世。這種精神,反映了一種遠古的智慧:生命不是身體,生命是一種長遠的延續。而中國人的不幸,是儒家的勝利太絕對。
儒家思想,不是到了漢代才勝利的。儒家思想,早在戰國末期,已經佔據統治地位。秦始皇為何這樣重視血統?秦始皇夢想秦氏家族永遠統治中國,由秦一世以至秦萬世,就是儒家思想的潛在發揮。至於排擠其他學術,焚書坑儒,以為自由思想會妨礙統治,也是一種儒家精神。孔子刪詩,意思就在這裡。
秦始皇屬於儒家?這似乎是不可能的神話。但這是真的。不但秦始皇屬於儒家,他的兒子也是。
秦始皇的長子,名叫扶蘇,十分有才幹。秦始皇一向器重他,命他監軍數十萬。
後來秦始皇逝世,遺命扶蘇繼位。但趙高和李斯秘不發喪,更假作一聖旨,送給扶蘇,賜劍扶蘇自盡。扶蘇接到這封假聖旨,即時便要自裁。大將軍蒙恬制止他說,「陛下遠在外面,未立太子。如今隨便遣一使者來到,便立即自殺,怎知那不是騙局?不如奏請秦皇,問清楚再死不遲。」豈料扶蘇說,「父要子死,還問甚麼?」立即自殺,血濺當場。
是他蠢嗎?還是過度忠心?當然不蠢。不然秦皇不會給他重任。扶蘇的表現,正是秦朝致力經營的效果:在他的身上,有諸葛亮死而後已的影子。在絕對的忠貞情懷之下,犧牲一己,全不算是甚麼。但是,這許多犧牲者,包括了死守揚州失敗的史可法,包括了放棄對抗金兵的岳飛,還有文天祥、海瑞,等等。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只想到忠貞為國,但沒有想到大局。此處,尚要一提那位似乎清醒的蒙恬。扶蘇死了,他怎麼辦?他是鎮守一方的大將,他明知這使者是假的,他有勇氣抗命嗎?沒有。他只是伸出雙手來,任由趙高的假使者縛了,然後被殺。他也是死而後已的。
問題只是:智氣魄力如秦皇,如蒙恬,為甚麼不能想得到稍為遠一些?是個人智慮之失,還是其他限制?
說到底,這就是「個體思維」的限制。但這不是中國智慧本來就有的。中國本源的智慧,是像刑天那樣的「猛志常在」。是莊子那樣的,以宇宙萬物為思維的單位。只是到了孔子的手中,他以「忠貞」代替自由思想,處處設立關卡和限制,中國人的思想自由全失。但孔子說,那是不要緊的,只要當好褓姆,死而後已就是。但其實,死是不能把人的思維界線打破的。
而莊子的偉大就在這裡。他給了我們絕對的自由,也給了我們永恆的生命。
所以:
生老病死就是幸福。參與生命的奮鬥者,都有這感覺。這是愴俗人永遠不了解的。疾病、貧窮、死無葬地,有甚幸福可言?但這就是幸福的。
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近在咫尺,觸手可及。雖然有的人,永遠摸不到。
因為,他們害怕。上面所講的全部生命訊息,對於某些人來說,都是一擊即破的。有一個小小的心理障礙,使任何光輝的理念,在這障礙之前,無法成立。
他們所害怕的,不是甚麼恐怖末日,不是甚麼猙獰鬼怪,而是極端可笑的「貧窮」。
不成熟的社會裡,有一種奇怪現象:怕窮不怕死。小小困難,便喪失了求生的意志。有人寧願選擇死亡,不選擇貧窮。
其實,窮有甚麼難呢?
不過是清茶淡飯,不過是賒貸無門,不過是清靜過日。而天無絕人之路,明天總是另一個開始。社會儘管不成熟,也會盡量照顧窮人。你今天挨餓,明天挨餓,如果沒有餓死,還可以去檢破爛,或者去乞。而經歷過地底式歷練的人,智慧總會略高一些。就憑這歷練,到重出江湖的時候,你已擁有許多他人萬萬不及的好本領。
生命是需要教育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告訴孩子們,生命是絕對可貴的。而我們的幸福,就都在生老病死裡。死亡不可怕,貧窮也不可怕。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是可怕的。
從女媧、羿、等神話以至「和氏璧」和《石頭記》的啟示,我們因此獲得明朗信息,有勇氣站立於世上。歷經挫折,生機暢旺。
生老病死是幸福。就連那個「苦」字,也是幸福。吃苦也是幸福。只要有苦可吃,一切不算甚麼。
因為,生命本質上是一種溝通。宇宙萬物,和我們息息相關。天下間,每一種事物都是美的,都是可欣賞的,都是屬於你的。
這其實是一念之轉。
思想一下子回到軌道之上,就漫天遍地,都是柔情蜜意。花開花落,溫暖陽光與狂風暴雨,都是生命的一部份。有機會參與其中,就是幸福。
星星、月亮、太陽,都是可以摸得到的。
第十六節 莊子的成功哲學
莊子的哲學,是成功者的哲學,而不是隱居者的哲學。
莊子的成功之道有三:層次、自由、策略。
第一,層次。當一個人徹底明白了宇宙和生命的基本原理,就有了一種高層次的視線觀點。許多問題,他人看不到的,他都能夠看到。天地宇宙間那個物質世界,看似神秘難明,但他洞若觀火。這一種感覺,只要通讀了《齊物論》和《逍遙遊》,就能得到。莊子文章當中混有大量假貨,但李察已經為你把砂石洗擦。你會看到莊子的原貌,請細心研究。
第二,自由。人的思想,本來就是自由的。但由於種種原因,自由變成束縛。而更重要的是,一般人根本不能察覺不自由狀態。好比一隻被迫留在地上的雞。雞以為自己天生就是不會飛的。大多數人也是這樣想。莊子為你預備好了一雙飛翔的翼。思想達到徹底自由,就再無任何困難可以難到你。莊子哲學,可以為個人帶來重大成功,但這只是小事。莊子固然可以創造出大量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但莊子哲學,更高的使命是可以把一種富含潛質的文化喚醒,走上新的高度。所以,莊子是必讀的起飛文章。
第三,策略。莊子的策略,只有一點。他只有一種武功,只有一種招式。這種招式,看似容易。本書附錄的莊子原著《庖丁解牛》,只是極短文章。好像一看就了解。但這種了解,是有前提的。若果沒有前面的層次訓練和自由訓練,就是完全無用的空話。但這幾句空話,卻是大腦中最重要的行動軟件。問題是必須正確安裝。歷史上許多偽莊子,以為這是很容易的一點。他們輕輕鬆鬆亂搞一通,就全錯了,一點效果都沒有。企圖掌握莊子策略的人,請小心。這是行軍戰陣辦大事的人,不可不知的。
莊子是成功者的哲學,因為莊子解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到底財富在那裡?
中國文化對於這一問題,有三種答案。
第一種是孔子的標準答案。孔子說過:「耕也,餒(即飢餓)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孔子以為,財富就是俸祿。這是二千年來的主要實踐。前面已經解釋過中國人的「主要實踐」原理。兩千年來讀儒書考功名,是並無生產力的。所謂「祿」,只不過是把老百姓的農業生產利潤轉到自己名下。
第二種答案,是風水信仰的答案。他們以為,財富是在龍脈底下的。只要把自己祖傳的血脈跟龍脈交叉,就可以找到財富。
這兩種答案,跟西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認為,財富是在物質裡的。找到規律,就是找到財富。所謂「知識就是力量」,就有這意思。
第三種是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理論。其中蘊含了從內外兩方面尋找規律的想法。財富在那裡?財富在宇宙萬物裡。這可能是未來富裕世紀的思想基礎。
而更有興趣的問題是:
--------到底財富是屬於誰的?
莊子的答案,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前衛的。而這是目前大多數人未必願意接受的。
財富屬於誰?莊子的意見是:財富是屬於我的。天下萬物,無論是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一礦一山,一河一海,都是屬於我的。就如同我的眼睛,我的耳朵那樣屬於我。天下財,屬於天下人。
甚麼?這不是共產主義嗎?當然不。共產主義是外在平均。而莊子的想法是認為,萬物與我為一,是在大生命上與我為一。樹上一塊葉,就好像我身上一個細胞。鄰國一個人,就如同我的一隻手。
如果地球人能夠在二千年內接受這種觀點,可以確信,地球上的一切問題,都可解決。
至於目前,或者需要略為現實一些:鞋子是屬於腳的,眼鏡是屬於眼的。而宇宙萬物,只是在「心」上屬於「我們」。能夠這樣想,就是心寬氣廣,眼界略高一個層次,思想得到自由了。
本章附錄: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歌詞
O friends, not these sounds! Instead, let us strike
up more pleasant ones, and more Joooooooooyful
Joy Joy Joy Joy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He whose fortune grants him,
friend to have and friend to be,
Who has won a noble woman,
let him join in our rejoicing!
Yes-even if it were only one
soul for him the entire world!
But if he has never known this,
let him steal weeping from our ranks.
Yes-even if it were only one
soul for him in the entire world!
But if he has never known this,
let him steal weeping from our ranks.
Joy is drunk by every species
from the breast of Nature;
All men good and evil follow
her rose-strewn path.
She gave us kisses and the ripe grape, a good friend
loyal to death;
Even the worm can feel
pleasure , and the Seraph stands
before God.
She gave us kisses and the ripe grape, a good friend
loyal to death;
Even the worm can feel
pleasure, and the Seraph stands
before God.
As happy as His sun hurtling....
As happy as His sun hurtling through the vast
heavens,
pursue, brothers, your path....
joyfully, like a hero to victory.
Pursue, brothers, your path....
joyfully, like a hero to victory.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of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you fall down, millions?
Do you sense a creator, world?
Seek him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he
must live....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he
must live.
Women: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Men: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Mixed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You fall down, millions!
Do you sense a creator, world?
Seek him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repeat)
Do you sense a creator, world?
Brothers!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Joy, daughter from Elysium!
Joy, daughter from Elysium!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Your magic your magic unti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Be embraced, millions!
The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Joy,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本章第一次發表日期:200.4.23)
(本章修改日期:2007.5.18)
第一節 人性的基本需要
第二節 身體就是食物
第三節 生命是否等於身體?
第四節 斷層的偏向
第五節 基因傳承和靈性傳承
第六節 生命的本質
第七節 冷燃燒
第八節 人是怎樣燒起來的
第九節 長角度和短角度
第十節 ACB 原理
第十一節 主要實踐原理
第十二節 莊子的「一」(時空超越原理)
第十三節 遠古傳來的訊息
第十四節 諸葛亮的失敗案例
第十五節 中國人的原始生命觀念:猛志常在
第十六節 莊子的成功哲學
生命的奧秘,是無數人深感興趣的題目。就好像謎一樣,每一思索,必定有所得著。因為,這一個問題,是智慧的基礎。
第一節 人性的基本需要
到底生命奧秘何在?人生的意義和趣味在那裡?我們可以相信,這簡直不是一道問題,而是一道命令。是深植在人心中的使命。在人性深處,不斷揮發出動力,驅使有感覺的人們,前仆後繼。
無數天才人物,終生努力,為了研究這奧秘。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到中國的司馬遷、陶淵明、寫作《石頭記》的隱名人,一直到巴哈、莫扎特、貝多芬、、、,他們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用了一個人的全部力量,不息不懈,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有一種力量,使他們堅持。
動物不需要知道生命的意義,只知道爭奪食物和異性。人性是高一層次的。人類需要知道人類這整個物種,在宇宙發展中的意義。人不是為了繁殖而繁殖的。食物和性的滿足,只是生命的第二位置。
李察在寫這篇小文之時,耳畔正好傳來韋華弟的牧笛協奏曲。終生創作但藉藉無聞的韋華弟就好像親自來到,為此一使命加上旋律。笛音來自肺腑深處,在氣息與呼吸中的動力是如斯強烈,使人不能止息,不能制止自已。
在眾多的天才之中,有一位素來不受注意的莊子。在中國,或者知道莊子的人略多一些。但離開了中國,其他人就較少知道。到底他有多重要呢?
莊子的文章極短。就像指南針上的小小指針那樣短。到底他的指針,指向那裡?
莊子是中國文化的開路者,許多問題,他已經為後世的中國人解答。但莊子又最多人偽冒。今日的人,要想清楚了解,到底莊子說過些甚麼,是異常困難的。因為有許多「偽莊子」,無端端為莊子加長。他們盜用莊子的名義,續寫莊子的文章,加進許多似是而非的故事與理論,以至一種明白顯淺的生命原理,變得迷糊難解。就好像一個無知之徒,擅自駁長了指南針的針尖那樣。
駁長了指針,就失去平衡。而他們不知道,方向並不在愈加愈長的指針裡。他們愈改造莊子,他們就愈迷失。
人生的長途,本來是平坦道路,因為思想岐路,無法寸進。而這不是一個人的小事。是整個文化的大事。文化迷失方向,光明大路變為凶險的懸崖。困難都是一時想錯而起。那些造作的人,大約未必想像得到,一時的造假作偽,導致這樣嚴重的長遠問題。
幸運是,理論是次要的。因為首要需要使用感覺。有感覺的人,一早知道明白,沒有感覺的人,再多說都沒有用處。有感覺,能知道磁場的位置。而磁場的力量,並不在一根小小的針裡。愚蠢的人以為,扭曲了指南針,可以擅自領導方向。但他們是永遠無法扭曲地球磁場的。
第二節 身體就是食物
生命的奧秘是甚麼?我們從「身體」的角度開始觀察。
從最低層次看,身體是食物。從最高層次看,身體卻是一所聖殿。
這是稍為留意,便會看到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了動物和植物在內,所有生命的構成成份,都是「食物」。我們每天吃進身體裡面去的東西,好像是多種多樣。但細心一看就知道,所有「食物」,都有共同特質:幾乎全部食物,都是某種生命的身體。一塊肉,是其他生命的身體,一棵菜,也是其他生命的身體。你吃一顆芝麻,就不但只把一個生命吃了,連芝麻的兒子也同時吃了。地球上只有非常微小的份量,是來自非生命的物質,例如鐵、鋅、鹽,等等礦物質,不算是生命。
用比較正經一點的名詞來說,這叫做「食物鍊」。其實是很平凡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基本成份,都是可以吃的。
而這並非笑話。我的身體是甚麼?我的身體,就是一種可以吃的食物。任何其他生物,如果有機會,是可以把我吃掉的。雖然,從相反看,這亦是真的。我也可以吃任何其他生物。
這是甚麼意思?
許多人不能接受。海上一條鯊魚,偶然吃了一個人。便全個地球都知道了,通訊社立刻拍發新聞。為甚麼這也算是「新聞」呢?因為大家都認為,鯊魚吃人是不可以接受的事。而不可接受的事,居然發生,因此哄然。
但從事實上說,所有生命的身體,都是互相吞吃的。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身體,都是用其他生命的身體構成,亦都是可以「交換」的。你吃人家的身體,人家也能吃你的身體。
表面看,我的身體裡面,有各種肌肉,骨骼,皮膚等等。但其實所有生命的「身體」,基本成份是一樣的。
作母親的人,充份明白這一點。所謂「母親」,其實是嬰孩的一塊大食物。母親身上流出來的奶水,就是生命中的第一種食物。以後的食物,雖然不從母親身上來,但卻從其他生命的軀體來,是肯定的。
到了最後的一刻,每一種生命,都要把自己的身體交還出去。這才是公平的。
而這是相當重要的。當你了解,你的身體,有借來的一天,亦有交還的一天,就會有很多想法出現。你知道,這一個軀體,並不永遠屬於你。是借來的也好,是交換回來的也好,身體並不是永恆的。這一種想法,會使人明白,自私是很無謂的。這是了解生命奧秘的重要起點。
有一個小提琴家,偶然得到一隻名琴,那是三百年前的產品,聲音美得令人無法捨棄。這名琴,身世不凡。三百年來,歷經無數名家之手,音聲不知感動過多少人。有記者問提琴家,他擁有這隻名琴,有何感受。記者的意思隱藏了一個問題:他將來死後,打算怎樣處置這琴,例如會不會帶同陪葬。
小提琴家的答案非常清楚,絕不含糊。他說:「這小提琴不是屬於我的。」因為,小提琴家知道,小提琴有自己的生命,而且是比他自己更長的生命。小提琴可能有九百歲,而他不會超過一百歲。只是一種偶然,他得以和這提琴作伴。互相發揮一點長處,僅此而己。
其實,豈只是提琴不屬於你呢?李察眼見很多藏書家,一生藏書,到頭來,不知藏到那去。不但只琴不屬於你,書不屬於你,衣服錢財,更不屬於你。你自己的身體,也不屬於你。只有一樣是屬於你的。就是你的知識、思想、和智慧。但所謂「屬於」,也只是一種發揮。智慧如果不用出來,就算是才高萬斗,也無用處。
這是「佔有」和「參與」之不同。你是參與生命,而不是佔有生命。你不但只是參與於單一自己的生命,而是整個鍊條的生命。你是在一場偉大的生命競技遊戲之中玩的。你是奧林匹克世運會選手一樣的選手。
不懂得這道理的人,以為把軀體埋葬在深深的坑穴裡,可以安全些。其實一樣是被微生命吃掉。至於把身體化為骨灰,也是變為大量被植物吸收的氣體而已。
那麼,身體豈不是可以隨時作賤,毫無神聖之處?當然不是的。身體是靈魂的居所,是天主的聖殿,是神聖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的身體之內,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住客的。你的身體,並不是只屬於你一個人的。如果你相信宇宙的主宰,主宰就在你的身體裡面。如果你不相信,你的各位摯愛,也都全在你的身體裡面。你的身體,是你的重要工具,也是宇宙主宰的重要工具。就算有人否定身體的「神聖」成份,但也無法否定,身體除了在適當時間要交還出去,作為食物讓其他生命享用之外,身體在你本人的使用期間,一定是有某種用處的。
你是需要「使用」你自己的。
甚麼是身體「交換」?聰明的朋友,幾乎已經立刻知道,所謂「交換」,是有縱橫兩個方面的。縱的方面,身體來自父母。而橫的方面,身體上所有的基本成份,都是由食物來。而這一點,由於遺傳學或生物工程學的發達,早已經不是秘密。身體結構上的某種方程式,主要是來自父體和母體中的基因混合。但身體的質料,卻是來自你每天必須吃的食物。
就好像建築一樣。圖則雖然來自父母,但你自己的圖則,卻是與父母完全不同的新圖則。 因為,你父母雙方各各只能給你一半的基因。你是一個新產品。你是跟父母親完全不同的。所謂「血統」,是失去意義的舊觀念。你擁有的,可能只是你祖先若干萬份之一的基因。
基因既來自父系,也來自母系。甚至有時來自外面。所謂「病毒」,最新的研究認為,不過是一種蛋白質包著的基因。病毒是滿佈於各處的「基因粒」。這些基因粒,在適當時候,便會進入其他生物的身體中,改造對方的基因。中國人強調父系血統,是孔子的誤會。
至於外在的材質,諸如泥水木石之類,到建築物倒塌拆卸之日,就會有出路的。其他生命,就會來吃的。
如果生命就好像建築,那就是甚麼問題都沒有了。
問題是,生命並不是建築。因為,建築物是不動的,是沒有生命的。而生命卻是會動的。
所謂「動」,是甚麼意思呢?一個會動的人,跟一輛會動的車,有甚麼不同呢?人的生命,除了起碼的建築「圖則」之外,尚有無另外的生命圖則,是指揮這建築圖則的圖則?
思路來到此處,如果繼續下去,就會離開本來的思路。雖然,這是非常有趣的題目,到底有沒有指揮我們身體圖則的圖則呢?在基因之上,有沒有指揮基因的基因呢?有沒有「基上基」呢?這是生命中最神秘而且不為人知的部份。但目前,討論的資料不夠。且讓我們把問題暫時寄存在心裡,到適當時候再討論。
所以,我們此刻要回返本來的題目:
第三節 生命是否等於身體?
當我們開始思索生命問題時,必定碰到兩千年前莊子的相同問題。這是一切喜愛思考的人,必定遭遇的問題。無論你曾否閱讀任何莊子著作,或其他古希臘哲人的著作。這是第一道門,也是最後一道門。只要你走得過去,就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你的生命,就不會有任何困難。你會心安理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更多人是過門不入。他們是終生惶惑的可憐蟲。
問題只有一個。但有兩種解答。
這問題是:生命是甚麼?
第一種解答說:生命就是身體。
第二種解答說:生命不是身體,身體僅是一個軀殼,一個皮囊,或者是一所房屋,甚至是一所聖殿。生命是居住在身體裡面的。甚至,生命是居住在身體外面的。
這兩個似乎是很簡單的答案,想不到,卻是煩擾人類文化數千年的大問題。而莊子,只不過是人類諸種文化現象的一個較傑出的代表吧了。
第一種解答認為生命就是身體,導致了一種要保存身體的想法。埃及人以為生命就是身體,所以要建造金字塔。中國人以為生命就是身體,因此希望長生不死,希望萬壽無疆。
許多人被一個名詞吸引。以為,「逍遙」就是享受生命,就能迴避生命中的困苦和不愉快的部份,使生命更加愉快。生命的生存,本來是一種奮鬥。有沒有方法避開奮鬥,但又同時享受生命呢?這是不是「逍遙」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呢?
但這一種想法中的「逍遙」,是假的逍遙,其實只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以為置身事外就是「逍遙」。這肯定不是莊子的意思。莊子的逍遙,是一種絕對自由的思想境界,是正視生命,不是隱居。這一點,會在以後談到「絕對自由」的章節詳細討論。以為生命就是身體的人,表面上好像是一個隱者,好像是甚麼都不理的慈祥老人。他只是希望修養他自己,達到長生不老,或者至少是多活許多年。這總是無可厚非的。追求健康長壽,有甚麼不對的呢?
參觀清朝故宮的人,總不會忘記,慈禧太后是極端重視健康長壽的人。參觀她的宮殿,是一種很不愉快的經歷。或者是那一種歷史的壓迫感負,更或者是其中的光線。清朝的故宮,其實應該正名為「黑宮」。那是一所絕對黑暗的宮殿。停留多一會,都喘不過氣來。她的幽暗宮殿之內,四處都是壽字形的、類似棺木的裝飾品。這又有甚麼不妥呢?
所不妥的,是其中的生命觀念,與及因此產生的連串想法。他們認為生命就是身體。所以他們認為,生命是沒有秘密的,一切只在乎一身。要吃進肚子裡,才是屬於自己的。許多中國人愛食不愛思,就是這種思想網絡。以上這句話,吃了才是自己的,是很平凡的,是幾乎人人都聽過的,甚至是有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因為這種平凡,你就可以知道,這才是中國文化斷層以來的主要問題。
以為生命就是自己的身體,一切都是為了這一個身體,所以,喜歡佔有,喜歡金錢。得失之心,大得不得了。而血統與宗派觀念,就是得失心的延伸。他們認為,姓氏就如同財富和權力一樣,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就連同知識和智慧,也可以藉血統的繼承而繼承。所以,他們來到世界上,是來佔有的,不是來參與的。
「佔有」和「參與」,本來是西方哲學家佛洛姆的觀點。英文是Having and Being。雖然 Being 沒有參與的意思,但李察相信,如果譯為「參與」,意義就更加明確。而且,佛洛姆可能不知道,得失觀念的原始發源,就是這種以為生命就是身體的想法。
無法區別「身」和「生」,已經深入於中國文化的各部份。
常聽說甚麼「終身大事」,而不是「終生大事」,或「終身學習」,而不是「終生學習」,甚至是「終身監禁」,而不是「終生監禁」。不是用字不當,而是錯誤的積習太深,無法分辨甚麼是「身」,甚麼是「生」。這一種誤會,使許多人終生迷妄、困惑。大多數生命中的問題,由此而起。被某種固執終生囚禁,一生失去自由,但沾沾自喜不知道。
值得注意的是,「終身」這字眼,竟然可以在《史記》,甚至莊子原書中找到。中國人的這一種生命觀念,已經存在了二千年。要非常清醒的心,才能感受得到。
宋朝的大詩人蘇軾有一種經驗。他有一次外出飲酒。在一種冷冷的清醒之中回到家裡。其實這是借意。不一定要飲酒,才有這種體會的。真心體會,不必借助任何刺激品。他回到家,夜己深沈,但無人應門。扣門聲在寂靜的江邊回響。只聽得內裡家人都熟睡了。鼻息傳出來,清晰可聞。
這種清冷寧靜的時刻,做甚麼好呢?
他說,他在「聽」。
而千古名句,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夜飲東坡醉復甦,歸來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己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夜涼風靜穀紋平。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而所謂的「聽」,其實只是「感受」。他在寂靜的江聲中,忽然感覺到了問題。「長恨此身非我有」:::如果,「身」不是屬於自己的,那是屬於誰人呢?他說,他要忘記這塵俗的一切,找一個地方,好好的渡過此「生」。
「身」和「生」的區別,其實他已經感覺到了。他是知道「身」和「生」不同的。
第四節 斷層的偏向
以為生命就是身體,是誰的想法?就是孔子。孔子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但孔子理論的基本設想是這樣。周禮重視宗法血統,出發點來自此處。同樣原理,把莊子著作修改得面目全非的偽莊子,那許多自以為是道家的假道學,也是這樣。他們以為,生命無非就是身體,所以,拚命追求長生不老的特殊法術。就算無法長生不老,也總好像是有辦法修鍊得童顏白髮,長命百歲。道家的推銷術是很成功的。歷朝的皇帝相信他們。中國歷史上,因為服用長生不老丹藥而死的皇帝不少。秦始皇是第一個信奉道家的皇帝。以後,就更不知凡幾。
所謂「萬壽無疆」,是孔子認同的想法。孔子刪除百份之九十的古代詩篇,但有關「萬壽無疆」的多首沒有刪除。以下是孔子所認為是「純正」、「無邪」,而且要背熟的詩句:
「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萬壽無疆」、
「樂些君子...萬壽無疆」、
「孝孫有慶...萬壽無疆」、
「黍稷稻梁...萬壽無疆」。
而這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無法分辨生命和身體,以為生命即是身體。而這種觀念的直接延伸,就是「萬壽無疆」的可笑野心。
萬壽無疆的想法,李察最初也只是一笑,以為那僅僅是幼稚的野心,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卻導致了中國文化中最惡劣的陰暗面。陰暗不是某位皇帝企圖永久存在,而是人性中的動物性,是一種「佔有」的思想。儒家肯定生命即是身體,就是把這佔有思想發揮了,而且是以一種繁瑣的「禮」法,鞏固了。
道家的修身觀念,也是同一意思。
所謂「不食人間煙火」,所謂「清高」,所謂「逍遙」,全都來自一種想法,以為生命就是身體。其實是一點都不清高的想法。
而這裡面,也有一點小小不同。
儒家重視血統、宗法、禮制。儒家自認是「方內」之人,是非常熱衷的,是投入的。至於偽莊子們,則是企圖在生命奮鬥之外,另覓清靜地方修養身體,就算也提到修心,但修心是為了長壽,是以身體為主。
問題是,如果不參加生命奮鬥,怎樣生存呢?所以,中國許多隱居者,隱居之前,都是拚命掙錢的。沒有錢,就不可以隱居。要等到錢多得用不完了,才去隱居。到有的人真的掙得許多錢,他的心也污染了。心壞了,就靜不下來。他的身體,只是一部停不下的機器。睡夢也不安寧。所謂「隱居」,是不可能的。而且,太多物質,心靈污染,思想軌道走錯,就會心神不屬。
至於陶淵明或者伯夷、叔齊之類人仕,他們並不是關愛身體的隱居者。他們是要主動離開一種不良的網絡。就算餓死,也在所不惜。他們是抗議某種現存的不良制度,他們是用盡了全部的實踐,去尋找真理。他們是無私的,而他們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如果沒有臨老飢餓乞食的陶淵明和被迫餓死的伯夷、叔齊,我們就不可能像看鏡子那樣看清楚孔子割斷中國文化的真相。
一個人,到了最後結算時刻,必須把肉身交付出去,連產業錢財,也同樣必須交付出去。但認為生命就是身體的人,無法了解這一基本事實。他們不知道身體和錢財的關係。雖然這是可笑的,但卻經常發生。他們以為物質就是生命。有錢,就可以吃多些,喝多些,享用好些。所謂「愛財如命」,就是這意思。喜歡食和色的人,很難分辨物質和身體的關係,他們以為生命就是身體,以為身體就是物質。
但人性是不止食和色這兩樣的。食和色只是動物性。告子說:「食色性也。」是片面的。因為人性有更加高尚的追求。追索生命的意義,是人性的基本預設。這一點,本來是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有的人永遠無法明白。他們以為生命無非是吃喝玩樂。吃不完,玩不完,就傳給子孫。
孔子的文化重視孝道。這是沒有人反對的。特別是孝道加上忠貞,更受統治者支持。而孝道亦帶來權威。知識是以權威為標準的。所以孔子強調「無諱」,即是「聽話」。但孝道在儒家來說,有更重要的潛在意義。那就是傳宗接代的想法,認為錢財產業土地,都是要交給兒子的,這本來沒有甚麼。但這種思想,真正的意義就是:
「生命就是身體,身體就是物質。人所佔有的物質,可以用血統繼承的方式延續。」
這是孔子血統傳承的主要意旨,是間接鼓勵佔有。孔子文化的關鍵在這裡。看孔子書,文句上反反覆覆,只能看到父慈子孝那一套。但這一套是來自一種深層架構的。而這深層架構,就是肯定了一種物質佔有的制度。而間接鼓勵佔有,比直接鼓勵,更加惡劣。所以,斷層以來的中國人,很難明白生命的意義,很難知道,做人的終極意義在那裡。「食色性也」,又有何不對呢?難怪有這樣多的不良網頁和不良刊物,以「食色性」作為標榜。至於那些未至於標榜食色性,僅只標榜吃喝玩樂的,就算是非常客氣, 十分檢點了。
至於何謂「斷層」?這是另外一個特大題目,要另加詳細解釋。簡單說,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本來不是如此。是歷代統治者推崇的儒家思想,把中國人的文化割斷了。
第五節 基因傳承和靈性傳承
人可以把一部份的血(基因)傳下去,把錢傳下去,甚至把權力傳下去。秦始皇企圖傳之萬世的想法,來自孔子。而這一思想至今未滅。但事實上,基因不斷變化,而資產亦會不斷易手。金錢不能傳,權力也不能傳。
中國人有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以為,他的願望是可以傳下去的。他以為,他的孩子是必定「聽話」的。他以為,他是子又有子,子又生孫,子孫萬代,就可以為他把家門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移走。
愚公的錯誤,即是孔子的錯誤。他們無法了解,智慧不是循這種途徑傳下去的。
肉體和基因的繼承是一回事,而思想和心靈的傳播,又是另一回事。兩件事,有兩條不同的路。以為生命就是身體的人,是不可能明白這道理的。也沒有人教育他們。因為,在斷層之後的中國人,主要的思想網絡,是儒家網絡。而儒家認為生命就是身體。
斷層並非來自秦始皇焚書事件,而是遠自周朝初年。
孫中山說:「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周以後為一退步時期。」(《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孫文學說)》第五章:知行總論)
這是異常準確的判斷。孫中山的智慧,近代中國無人可及。他已經看到斷層的存在。斷層雖然是始自周朝,但要直到了孔子,才把周朝的血統私心鞏固了。
中國人的斷層,是非常決絕的。
孔子刪除百份之九十的古代詩篇。這是可怕的巨大數字。中國古人的大部份智慧,詩篇裡必定有反映記錄。那可能就是中國文化智慧的主體。雖然具體我們無法知道,知道的只有刪餘的一首。司馬遷在《史記》中引述伯夷的一首詩,其中提到說周朝的革命是「以暴易暴」。這是被孔子刪除的一首,倖存在《史記》裡。至於有沒有其他的倖存作品?未來的考古學家,有無可能把更古的詩句發掘出來?這是很渺茫的希望。
伯夷的原詩名為《采薇歌》,是他拒絕接受周朝文化,上山采薇為食,餓死之前寫的: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這首詩雖然簡單,但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訊息,是觀察中國文化的重要眼睛。
他所說「神農虞夏」就是遠古傳下來的某種傳統,但到周朝就斷了。周朝正式肯定了父子相傳的家天下,已經不能代表中國人「仁」的文化了。而這種行為,就是「以暴易暴」。
問題是,為甚麼孔子要刪這一首詩?因為,孔子是周文化的維護者。至於此外的其他詩,有甚麼內容?我們全不知道。
中國人的孤兒心態,就是這樣來的。因為,我們雖然有祖先,但靈性的傳承已經被割斷。而且,孔子禁語古代神話,一句「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古代的神話,就不可能流傳。希臘人這樣多的神話故事,蘊含無量數智慧。孕育出西方偉大的文化。但中國人的神話,卻少得可憐。
至於莊子一書之所以能夠傳播,也是因為,莊子書是被大量刪改修飾的,是面目全非的,是消極的,是被一團雲霧遮蓋的。這本來是不幸,但卻又變成為幸運。因為,沒有皇帝想到要去銷毀消極而無害的垃圾。他們以為莊子是垃圾。所以,今日我們仍可能在面目全非的亂稿中,發現莊子的光芒。就好像斷線的鑽石項鍊,仍然在垃圾堆裡。
問題是,斷層之前的中國人,思想如何?
幸運是中國人是用方塊字的。而且,方塊字不是刻在巨石上的。如果靠刻錄,恐怕斷層前的思想,就更無法捉摸了。中國人的方塊字,是在中國人的網絡文化中傳播的。所以,我們今日仍可能窺見遠古的思想,遠古的方向。
是甚麼思想呢?是甚麼方向呢?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字。
那就是堯舜禪讓的「禪」字。
「禪」,就是思想的傳承。就是認為,思想的傳承跟血統或基因傳承不同。就是是認為生命不是身體。
遠古的中國人相信,智慧的傳播,不靠血統,不靠身體,而是靠思想。這是堯的教訓。遠古中國人的精神,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意義無窮無盡。方塊字的好處,此處無法詳述。請看後面「『心念』與中文的右腦傾向」一章。
血統傳承和思想傳承,是不同的兩條道路。孔子主張的「禮」,是血統傳承。堯的「禪」,是知識和智慧的靈性傳承。這是絕然不同的兩條路。
唯一的幸運是,雖然孔子花了這麼大的氣力去遮蓋遠古中國人的思想,但,這「禪」字仍然存在。另一條路,雖然隱蔽難見,卻是有的。
認為生命就是身體,是很接近無神論的。但徹底的無神論,在世界上很少。他們因此墮落於一種無端端的迷信之中。甚麼叫做「迷信」?就是認為,宇宙中有一種力量,可以幫助他們佔有物質。所以,無神論就是在這一個關於「佔有」的轉折地方,重歸於有神論的。而儒學跟佛教、道教合流,就是這原因。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就是在這一種含混的思想下,愈來愈傾向物質。以神佛作為物質的供應者,這樣的民族,怎能進步?許多自以為懂得科學的人岐視宗教,但重視物質。搶奪物質財富,爭先恐後。以身體為物質的人思想空虛,這是最容易傾向的墮落途徑。
第六節 生命的本質
生命是甚麼?這是我們無法忘記的大問題。這問題,會追隨我們一生。以為生命只是身體,只是第一種答案。第一種答案,在中國文化的領域裡,以偽莊子和孔子為代表。
第二種答案,以莊子為代表。第二種答案認為,生命並非身體,身體是生命的工具。那麼,生命是甚麼呢?
我們並不以為,莊子可以提供全部的答案。因為,莊子只是一種方向。甚至不是那種精確的方向,而只是一種「心向」。莊子的思想,是對於宇宙人生的方向了解,而不是宇宙人生的構造圖。
指南針就是指南針,指南針不是地圖。而莊子也不是聖經。莊子只是一本心向的書。你讀完莊子,能夠知道自己的心放到那一種方向,就非常了不起。知道自己心向那裡,就知道自己的眼睛向那裡,心明眼亮,胸中有指向。
我們用「指南針」這比喻,但這是不精確的比喻。指南針雖然能夠給你一種似乎是方向的方向,但卻只提供了資料的一半。航海人有了指南針,也是不能準確航海的。因為,必須知道自己的位置,方向才是有用的。「方向」加上「位置」,才是比較完整的資料。如果連地球是否圓形,都一無所知,更無任何經緯度知識,給你一根指南針,又有何用處?
一個處身在東經125.7度,北緯31.4度的航海者,如果有指南針,準確航向正西,可以抵達s 城市。但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的經緯度位置,被大風和水流吹離了航線,再往正西,就不可能抵達s 城市。只能抵達不知何處。這不是喪失方向,而是迷途。
所以,知道方向,只是獲得資料的一半。
這不是今天的問題。更是兩千年前的問題。莊子時代的中國人,並不知道地是圓的還是方的。但切莫譏笑莊子。今天的人,同樣不知道宇宙是圓的還是方的。儘管有許多種宇宙理論,但全部無法絕對肯定。
就是在這種原始的環境下,莊子給了我們一根指南針,但沒有提供位置。
我們可以用符號試圖顯示這種情況:
↑
X
這就是基本的orientation 原理。箭表示方向,箭下的x字,就是位置。「方向」要跟「位置」連到一起,才是有意義的。無位置的方向,是無意義的。
這種想法,使我們心虛。內心虛怯,無法落實。我們應該記著,我們所掌握的,永遠只是一半。而另外的一半,是在宇宙主宰的手裡。
所以,本書最多只能給你一半的資料。這已經是我們最大的野心了。另外的一半,是需要另外努力的。莊子只教導你去溝通。你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跟宇宙主宰溝通,跟活人甚至死人溝通。不是真的要去開棺挖墳找死人,而是到圖書館去。過往一切智慧,都是有記錄的。地球上所有智慧,古往今來,都在圖書館裡。都在靜靜的等待你。雖然,所有過去人類智慧的總和,加起來,也不夠一半的一半。因為,另外一半的一半,是在將來呢。
如果生命不是身體,那麼,生命是甚麼?
莊子不會給我們一個確切的定義。地球上所有的哲學家,也不可能給我們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我們只能掌握一半的資料。而事實上,定義的方法,也只能在左腦區域運用。莊子有另外的方法去說明甚麼是生命。因為,莊子用的是比喻法。而比喻法是心之所向,是一種方向,不是具體的。
莊子的意思非常簡短:如果生命不是柴,那麼,生命就是火。
薪盡火傳,只有四個字。但已經包括了生命理論的全部精要在內了。
如果生命不是身體,生命就是身體的能量發揮。
莊子的意思,是和聖經上的話非常接近的。《若望福音》上說,「生命是人的光。」(第一章第四節)。自然,《若望福音》上的話,是全面得多,完整得多。
問題是,甚麼是「火」?甚麼是「光」?所謂「身體的能量發揮」,又是甚麼意思?
本來,這是很簡單,很明白的。根本毋須任何解釋。人人都一看就知道的。
只是在愚蠢的私心膨脹之下,會使人變為瞎子。很簡單的道理,一說即便明白的道理,也無法了解。所以,時到今日,許多村夫愚婦,仍以為「修身」就是保持身體健康。他們不知道,「健康」是有兩個元素的。第一個元素是火,第二個元素才是身體。沒有火的人,身體是不會好的。而沒有身體的人,也是沒有火的。任何一個企圖身體健康,生活愉快的人,把自己的火點起來,健康就在那裡了。
要想保持火旺,要有乾的柴。所謂乾柴烈火,是很簡單的道理。濕的柴,只會腐爛發霉。還有人說,生命是不必要燃燒自己,也能發出亮光的。那是胡塗透頂的「濕柴理論」。你不會想得到,學富五車的社會賢達,也會這樣主張。所謂「明哲保身」,似乎是最好的忠告,其實只是不燃燒,不發熱,無益於人。
甚麼是「濕柴」?濕柴是動物性的存在。動物是毋須主動燃燒自己的。動物和植物,只須要活著,就能繁殖生命。
第七節 冷燃燒
問題是,為甚麼「冷燃燒」更加重要?因為,人雖然是人,但人基本上還是一種動物。許多自以為自覺的人,自以為掌握了生命原理,勇往直前的人。一下子遭遇小小挫折,就無法轉寰,因為忘記了做人的基本原理。
燃燒之分為冷和熱,是很明顯的。一塊冰冷的鐵,也是在燃燒之中的。鐵的裡面,有各種無休止的運動。到若干年後,就算是一噸重的鐵塊,也會變為粉末泥塵,漫散於大氣之中。這就是「冷燃燒」,是大自然本有的、自然的燃燒。
一隻小老鼠,或者一朵玫瑰花,他們的生命,也是一種冷燃燒。都是自然而來,又自然而去的。冷燃燒可能是大自然裡最重要的程序。冷燃燒是緩慢一點,但那種連接與承續,卻是永恆的。地球如果不分解,就沒有其他新星體。有來必有去,有分必有合。而來去之間,有新的因素出現。宇宙就是如此成長的。
問題是人。
因為人的燃燒,跟動植物的燃燒不同。如果說,一根燭,是冷燃燒的生命,千萬年後,這燭會經歷一種自然淘汰銷毀的程序。那是「冷」的。但當人主動把燭火燃亮,這一根燭火,就會發出熱能光能,也會對生命周圍的環境,造成影響。這,就是「熱」的。
一個嬰兒,本來就是冷的。嬰兒根本不懂得人生大道理,只是依照大自然的原始模式生活。雖然,從母親第一次餵哺,嬰兒第一次感受母愛的時刻,嬰兒的冷燃燒和熱燃燒就已經分不開了。但為了說明的便利,需要借用冷和熱這兩種意念。暫時當一個嬰兒是冷的好了。
一個冷人,不會理會甚麼政治、宗教、哲學、甚至是非。冷人是沒有是非觀念的。甚麼事情,都無可無不可。冷人只會獨善其身,自己獨自活著,獨自做一個人。冷人有冷人的世界。而冷的世界,就是宇宙的原始面貌。那是絕對美麗的。
一根蠟燭,就算沒有燃著,也是在燃燒之中,有本來的生命。問題是,這根冷冷的燭,第一次的感觸,是在何處?是甚麼令他忽然感動,無法釋懷,不能自己?何處吹來火星,令他忽然有了額外燃燒的渴望? 如果你也能分清冷熱,你就會明白莊子。
本來很容易燃點的蠟燭,也有不容易的時候。
一個寒冷的冬夜,還下雨。你甚麼都沒有,就只有一把蠟燭。其中,只有一根是點亮了的。你多麼渴望,把其他的燭,也都點亮了。但雨水不斷的在頭上洒,無論怎樣,都再無法點亮其餘的那幾枝。你只能俯下頭,把孤另另的燭放在胸前,用外衣把左右的寒風冷雨擋著,要把胸前這冷冷的光點,繼續燒下去。
問題是:
如果這最後的一朵火熄滅,大地會不會永遠黑暗?當然是不會的。雨總會過,天總會晴,陽光總會來。還有暴雨雷鳴,一個閃電,整個森林都會燃燒,何況一根蠟燭?
而冷燃燒和熱燃燒的道理,這還只是一個起點。
我應該冷些,還是熱些?有時想冷,也不能。風暴時期,熱火朝天,有大矛盾決定一切。投筆從戎、為國捐軀,是起碼要求。那時候,大多數人都是熱的。當風暴平靜,河水就只能緩緩前進。社會平淡,人也平靜。熱冷全不相干。人生只是職業、事業、愛情、友情,或諸如此類痛癢不相干的小事。生命的推動力,淡得看不見。這是冷人多而熱人少的時代。你可以保持冷冷的一顆自由心,但也可揀選一處熱辣辣的火坑溶進去。
但一定是要記著,冷燃燒才是生命的基礎。事業可以失敗,愛情或者兒戲。到某種時刻,許多人會因熱忘冷,忘記了生命的意義,看不到本來的美麗世界。生命的能量,好像忽然消失。陷入孤絕恐慌的境地。
其實,火是可以重燃的。一切的火,都可以重新燃燒。死灰不死,火種永在。
就算是暫時燃不起來,冷冷的世界,也有一番美景。就讓我們重新跟松鼠、蝴蝶、野貓、青草、雨點、風雪、雲霧、山林、甚至是一本街上撿來的爛書,做個暫時的朋友。許多人都很傻。但傻也是朋友。何妨打打球,跑跑步?
這就是叫做冷燃燒。
而熱燃燒太熱。還有,未必人人留意,熱燃燒的火,有的是陽火,有的是陰火呢。
陰火虛燒,可以把人燒毀,也可以把快樂燒去。狂熱要求佔有的人,狂熱搞錢的人,不但會把自己的心燒毀,連臉孔也會燒毀。陰火是會毀容的。那一張臉,愈來愈醜,愈來愈惡。人見人怕,千夫所指,還有何面目?而地球上的好人,壞人,正人,邪人,當他們燒起來的時候,火不是一樣的火。雖然積極的壞人,就跟積極的好人一樣多。
這是宇宙的本來規律。而抉擇的權利,總是屬於自己。何妨多想一會?
第八節 人是怎樣燒起來的
有的問題,很早便發生。記得李察生命中的第一道問題,不是生命的「奧秘」,而是生命的「意義」。李察那時還是個很小的小朋友,大約只有十歲,有一天吃過晚飯,獨自一個人,跑到家中附近的一座大教堂門前,默默坐著。一坐便坐了兩個小時。還記得那教堂門前有兩株大棕樹。夏天夜裡,棕樹的葉子,在墨藍色的天空之前搖曳。
一個人可以默坐兩小時?這在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連收音機也沒有的時代,可能也是不常見的。喜歡思想,不喜歡運動的孩子,通常都是比較靜的。「生命的意義是甚麼?」這一條問題,以後就一直都在李察的心上。以後人大了,見的事多了,看的書多了,便一條條的拿來比較。這是李察生命中笫一件最幸運的事。一個人一生之中,如果有一條主要的問題出現,便足夠作為一生人主要的生命動力。
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一條問題出現,而不是另外的問題出現呢?大約那時李察的母親剛剛去世,生命的刺激太強烈,思想的動力出現,從此便再也不能停止了。
母親忽然間生病,病的時間前後大約只有半年,卻好像是幾年那樣長。她是肝病死去的。死的時候,肚子脹得像個大皮球。她死後,屍體停在澳門一處非常簡陋的停屍間。平躺在一塊黃色的石床上。石頭造成的床腳處有一個小孔,是讓屍體的液體流放的。沒有空氣調節,只在旁邊放一塊冰。那塊冰大約有四呎高,兩呎闊。放久了,忽然發出隆的一下大響。把外邊所有的人,嚇得一大跳。以為停屍間裡面有甚麼事情發生。原來只是那塊冰的底部溶了,所以放不穩倒下了。
而那時李察在想甚麼呢?那停屍間的外邊,是一小小的廳子。親戚都來了,還有尼姑之類,都在外邊說話,摺燒衣的衣紙物料。還算是挺熱鬧的。而那停屍間沒有門,從外邊看去,剛好就看到母親的一雙腳。沒有穿鞋子的腳,光光的向著外面。在這一群人坐著的廳子和屍體的停放間之間,是一塊小小的空地。那時,李察無事可做,便在那裡踱方步。只在那裡來來回回的走。
也不知道在那裡繞了多少時間。在李察的記憶之中,這便是李察一生人,第一次正式曉會「思想」的時候。那時想到的第一點,是最好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全都是夢景,一覺醒來,全不是真的。但事實卻一切都是真的。那是夏曆五月份的大白天,空氣潮濕而且奧熱。頭上的太陽非常猛烈,絕對不會是夢境。所以,那一聲巨響,也沒有嚇到小小的李察。
到底是否人生如夢?當然不是的。人生並非夢境。莊子的故事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生命和夢境是兩回事。這一點,要在以後詳細解釋。亦有太多偽莊學說,以似是而非的道理解說人生如夢。當然,在困難的時刻,這一種虛構的寓言故事,可以暫時使人安心。就好像催眠那樣。但催眠是總會醒來的。醒來之後,日子又怎樣過?莊子是不會這樣催眠我們的。莊子只是非常明白的告訴我們一種生命的道理。
「活著的意義是甚麼?」這一條問題,不是人人曉會去問的。李察猜想,每一個人,一生之中,應該都有一條主要的問題。有問題的人,都是幸運的。因為,問題也是一種動力,有了動力,以後便無論怎樣艱難,都會支撐著你活下去。或者說是努力下去,奮鬥下去。
但問題未有完結。問題是:
問題是從那裡來的?為甚麼許多人,對於「問題」的意識是如此強烈?
到底人是怎樣「燒」起來的?到底,人的「動力」是從那裡來的?
幾乎所有的燃燒,都是從外面來的。總是有一朵外來的火焰,把本來冷冰冰的燭燒著。自燃一般是很少發生的。
這外來的火焰,可能只是一種惡劣的環境、一場悲慘的遭遇,或者是一種特大的壓力。又或者那只是一本書,一首歌,一句話。
無端端的,你就不能自已了。你覺得,你再也不能制止自己了。你停不下來了。
壓力就是迫使世界變化的力量。
柴在水下面燒。水就開了。而這力量,正正壓在自己的頭上。貧困是壓力,災荒是壓力,戰爭是壓力。其他失業和失戀等似乎是很個人的問題,其實質,也是社會壓力,更是一種迫使社會變化的力量。
甚至成功也是壓力,富裕也是壓力。富有的人會想:我要這名譽來幹甚麼,我要這些錢來幹甚麼。總是希望有所作為,絕不想空過一世。
壓力加臨,人就會開動腦筋。而對付壓力的,絕對不止是一個人。是一整個的思想網絡。所以,你能夠從某一本書,某一首歌,甚至是某一句說話中,得到鼓舞,得到啟發。一個從噩夢甦醒過來的人,會點亮燈,會打開窗子,會睜開眼睛。而你所看的書,也不止一本。一整個網絡,都是力量泉源。
所以,燭火是一朵一朵地燒起來的。一朵燒著了,又去燒另外的一朵。
至於所謂「苦悶」,其實是燃燒的前奏。火已經來了,只是柴薪上有點濕氣而已。這叫做「悶燒」。苦悶是行動的前奏。一下子想通了,世界就是屬於你的。
生命的意義是甚麼?已經燃燒的人,常常忘記了這個問題。會燃燒的人,都是極忙碌的。都有做不完的事。只管燒,只管燒。
或者,燃燒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了。
有一個傻瓜。他在青年的時候,為自己制定生命目標。他說,第一、他要賺一百萬,那時的一百萬跟今時不一樣。是一個天文數字。第二、他要買一座農莊。第三、他要買一條遊艇。有一天,他忽然發現,自己的三大目標已經得到。其實,此時危機已經出現。到後來生意失敗,三樣東西都有失去的危險,他就惶惶不可終日。
我們不會不知道,這一位傻人,就是佔有型的人。他的生命目標,只是佔有。他佔有了三件物質,生命的意義就失去。不久,他就自殺了。
生命的意義是參與而非佔有。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許多人都要繞非常大的生命圈子,才明白。等到明白的時候,往往已經幾十歲。所以,這是愈早明白愈好的問題。
問題甚麼是參與。是參與某一教派,還是某一政黨?一個孤立的自由人,算不算是參與?這又是不可解錯的。否則一失足,就要後悔許久。
因為,生命不是以個體為單位的。人類的生命,是一個大的整體。所謂「參與」,就是參與到人類大生命的潮流裡去,不是參與到形形式式的偏見圈子裡去。
到底生命的奧秘何在?
第九節 長角度和短角度
此刻,我們馬上就可以起飛了。所謂「起飛」,是有特殊含義的,是莊子思想的重點。我們將在以下第四章詳細敘述莊子於思想上的絕對自由原理。相信許多喜歡閱讀的朋友,後面第四章早己第一時間看過,已經知道「飛」的原理了。其實也是很簡單的。當我們擺脫一切的牽制羈跘,就可以飛。
第一個問題:
生命是有長度的嗎?
這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非常重要。他們終生的想望,就是希望長命百歲。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這問題卻是了解大生命的關鍵。
生命因何短促?許多人慨嘆,轉眼之間,你我的墓上長草青青。無能的感覺,悠然而生。
假如你是上帝,要設計一種好像人類那樣的生命,你會賦與那種生物多久的平均壽命?
a. 1-100 歲 □
b. 1-1000 歲 □
c. 1-10000 歲 □ (請剔)
為甚麼不是一千歲,一萬歲, 而是只有一百歲?中國所有的帝皇,都希望有萬歲,萬萬歲。為甚麼只能有一百歲?
這就是「大生命」自由發展的需要。
如果個人的壽命再長十倍或百倍,則人類的自覺操縱能力,就會大大增加。這種人為力量,無論是計劃經濟也好,獨裁政治也好,都是無益的。
大生命有一種自然的調節過程,不能用人類理智的能力,加以干預。例如股市太熱,就應該塌倒。那叫做不以人類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大生命現象。股市能永遠不倒,堅定不移地由國家力量控制嗎?
任何種類的控制,不會超過一百年。這就是生命的奧秘。生命的規律是:個體生命,只限於短暫。再長些,人為控制就會過量。
秦始皇如果有一千歲壽命,世界就不得了。所以,沒有人可以永遠得意,亦沒有人可以永遠成功。生命的設計就是這樣:個人不可以長期控制一切。大生命需要一種自然的調節。小生命的力量早己預設上限,不能影響大生命的發展進程。
問題是,生命應該有多長,才是適當?
如果有一天,你忽然碰見一個天使,他問你,你需要幾長?你怎樣回答?你根據甚麼回答?你要這一個數量的理由何在?你曾想過嗎?
這是需要靜心思想的問題。
因為,這個天使很可能是真的。因為,天使可能就是你內在的自己。你「覺得」需要幾長,便有幾長。但是,你的需要,不可以超越人類的平均數。你不能指望一千歲。自然,這只是一種猜想。因為,李察想到,在人心深處,可能有一個調節的機制。你自己的健康,是被這機制決定的。心理健康先於肉體健康。你覺悟,你明白,你知道生命的用途,你覺得需要,你的天使,就會把這個數量給你。
人的壽命要有多長,才是最好?朝生暮死的小蟲,原來壽命也有十七年,但十七年埋在土裡不孵化。但孵化成蟲,壽命只有一天。人類小生命中的所有程序,例如讀書考試談戀愛謀職業維持生計教養下一代等等,小蟲全部要在一天之中完成。傳說有的龜,被放在建築物的柱子底下,當作神物,千年後建築物倒塌,長壽的龜仍然生存。中國人,當然對這樣的故事津津樂道。都輕視那種短命的小蟲,只希望做那長命的龜。
但問題是,為甚麼需要一種有十七年壽命的小生命在世界上?大約這就是所謂的「浮塵子」。雖然是朝生暮死的小生命,但每一顆,都必須長埋在土中十七年,才會孵化出生。
李察曾經對這問題,迷惑不已。夏夜讀書,飛來書頁上的小蟲,不知有多少。而這種小蟲對於李察的刺激,也幾乎是絕對的。後來才想到,浮塵子的意義是甚麼。
但請先讓李察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
太陽並不必定明天早上出現的。
人類歷史上的黑暗期,有時極長,幾百年是等閒。明朝和清朝的黑暗世界,每一個單位都是幾十年。近如文革,持續十年。每一個明天,都是黑色。經濟衰退,失業浪潮之類,只是小兒科。
「物極不反」,是庾信「哀江南賦」名句。那是必須一讀的名篇,是絕對精彩的美。但這美,亦如同世界上所有的美一樣,都有一道艱深的門,把平庸者摒諸門外。
那是甚麼時代?那是歷史學生聞之喪膽的魏晉南北朝。史實太複雜。都想把這一段時光,剔出範圍之外。黑暗的古中國,忘掉也吧。但庾信為你燃燒烈火,命地獄重新呈現。
天地離阻,人神慘酷。華陽奔命,有去無歸!
一切問題都無法解決。
明天起床,太陽仍是黑色。
庾信說:「敝箄不能救鹽池之鹹,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
就好像你不能用萬能膠為長江修補崩堤一樣。物極不反。因為,循環是不以個人的小生命長短為單位的!
一切的困惑,來自一種角度。原來,生命的角度是有兩種的。一種是長角度,一種是短角度。
或者是真有冰河時期的。大地凍結,眾生滅絕。在一種慘酷的嚴寒中,諸天白茫一片。
黑暗時期,千百年都不會過去。但這白色的嚴寒,卻只要十七年就過去了。十七年後,種種不利生存的毀滅元素逐漸散去,忽然,大地上出現許多綠色的小飛蟲。漫山遍野,都是這些綠色的小光點。
那時,你在那裡?我又在那裡?
就在那點點的綠色裡。
我們全都在那裡的。就好像久別重逢的戰友,原來我們只是暫時失散,卻是全部存在的。
那一種重逢的歡欣喜悅,此刻就可以感受得到。我們的基因存在,感覺存在,靈性存在。全都是存在的。每一塊小小的綠色翅膀,都是希望的未來。
莊子說,薪盡火傳。燃點的燭,生命有限。但所傳下的火,卻是無限的。
所謂火,是靈性的遺傳。但是,萬一如果,所有的火全部熄滅,也是不要緊的。從小飛蟲的表現,我們可以知道,宇宙主宰是有後著的。就好像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滅絕,但過後仍有新的生命。試想,連愚蠢的人類,都曉會把資料後備儲存起來,何況宇宙的主宰?
明天的太陽並不一定起來,但黑暗仍會過去。這是宇宙的規律。
這就是我們可以勇敢盡情活著,可以盡情發揮生命全部能量的理由。
關於浮塵子的啟示,需要在這裡說明:這種有十七年沈埋的小蟲,未必就是浮塵子的。浮塵子本是蟬的一種。而另外有一種名為「十七年蟬」的昆蟲,也有十七年的埋藏。問題不在於昆蟲學,問題在於其中的啟示而已。是十七年還是十八年,或者是不相干的。至於為甚麼對於李察,這是一種絕對的刺激呢?
未曾哭泣長夜的朋友,是不會明白的。你們是幸福的一群。上主祝福你。
李察是不幸的。雖然,今日回看,這種不幸,原來是恩賜的最大幸運。但那一個時間,李察尚未明白。
李察的母親早逝,有一段長時間,與老祖母相依為命,在一種慘烈的貧窮中活著。其間的往事,說來話長。如果將來仍有時間,李察希望都能寫出來。人性的偉大,在她身上都可以見到。
後來她死了。李察遠道回家奔喪。那一個守靈的晚上,李察永遠記得。
祖母是信佛的。但中國人就是這樣奇怪,卻請來一個道士為她作法事。道士來到,佈置好各種雜物,披起那件鮮艷顏色的道袍,鈴鐺一響,便唱了起來。道士唱的歌,本來是一種陳腐老套的廣東鄉土喪葬歌謠,無非是甚麼奈河橋邊人天遠隔之類。但當時不知如何,卻是入耳非常。覺得每一句都唱進心裡去。這歌詞,後來遍找各大圖書館,都找不到。或者到那殯儀館附近的道觀去問問,可能尚有的。
而那一批綠色的小飛蟲,便是這時來到的。當時心情極度惡劣,坐在椅子上,動都不想動。耳邊傳來的歌聲,好像是招魂。綠色小蟲撲面撲耳,就在李察的臉上爬,也沒有想到要撥去。小蟲的腳抓在臉上,本來很難受,但跟當時的惡劣心情相比,完全沒有感覺。
但無論如何,這一種綠色的小蟲,從此便留心上了。十七年孤寂的資料,一見便動心。蜉蝣的意義,大約是從此處開始想到的。
如果黑暗並非永恆,甚麼才是永恆?
須清楚小生命和大生命的分別,才能明白。
第一,從長角度看,大黑暗是遲早會過去的。宇宙是發展的。將來是必定會比今日好的。太陽是必定會重新昇起的。明天不起,後天不起,也總是要起的。就算是將來太陽燃盡毀滅,也必有新的能源。
第二,短角度的個人生命,不過是大宇宙的一部份。個人的周期是短的,一切人的壽命是有盡頭的。但當一個人能夠投入於生命,他就永遠是屬於宇宙大生命的一部份。
燭有盡而火無窮。一枝蠟蠋,燃盡自己之後 ,還可以點亮他人。讓火光永遠傳播下去。火是不會滅的。所以,黑暗並非是永恆的。火才是永恆的。
只有這樣想,才會肯定自己。
我們是甚麼?我們都是渺小的小蟲。但同時又是偉大的大蟲。
魯迅以為,如果大家都是蛆蟲的話,那麼,能夠大聲叫出:「我們都是蛆蟲!」的那一隻,就特別偉大。
蛆蟲快樂不快樂?當然快樂。蛆蟲是蒼蠅的幼蟲。天生就是在糞堆裡生活。那是最適合他們生活的環境,猶如草蜢喜歡青草一樣。猶如魚在水裡一樣。這也是莊子說過的。
如果叫一隻蛆蟲去青草地上生活,這蛆蟲就一定愁眉苦臉了。人的生活,在蛆蟲的眼中,一點都不愉快。如果叫蛆蟲也吃人類所喜歡的巧格力、汽水,或者洋酒香煙,蛆蟲就一定難過極了,以為真是生不如死。
所以,我們從此處可以找到快樂的原理:
盡情燃燒,就是快樂。
無論那是多麼臭的臭坑,如果李察也是一條蛆蟲,就都會一頭鑽進去的。因為,那裡面就是快樂。
李察十分喜歡邱吉爾的話,借來作座右銘:
我們都是小蟲,
但我確實相信,
我是一隻螢火蟲。
以上,是簡單的生命長短問題。但問題並未完結。當我們從一個高些的角度回看,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甚麼是「高」?下面的「主要實踐原理」和「ACB 原理」,初次接觸的人,可能感覺不容易了解。但一旦明白,你會發覺,自己的思慮,已經跳出了個體思維的小圈子。
第十節 ACB 原理
研究生命問題,有一個重要的方法。簡單說,就是照鏡子的辦法。因為,人是永遠照不到自己的。這一點,也要在第四章談到。
如果勉強真的要看到自己,就需要「抽離」。好像乘上了一輛光子飛車,升上五萬里高空看下來那樣。
為甚麼「抽離」比「埋堆」更重要?
今時今日,「埋堆」是極端重要的。那是飯碗的保証。所以,「埋堆」、「埋甚麼堆」,是時務俊傑的主要思想範疇。所謂「埋堆」,亦可算是香港人的特殊文化:就是要參加到某一種是非的小圈子中去。一旦加入了是非集團,就有生活保障。但強烈的是非觀念一旦成形,獨立思考能力就失去。這就是思想停頓的開始。
從思維的角度看,抽離能力,幾乎就是第三種智慧。前兩種智慧,包括了:一、道德(即忘我、關顧他人),二、承認無知,是蘇格拉底提出來的。但他沒有說抽離。
抽離的能力,就是離開現在的思想典範,離開現有的紛爭,把問題推高一個層次的能力。
人在江湖,不是智慧。抽離江湖,才是智慧。
其實,抽離的人,必定是無私的,也必定是無知的。那本來就是蘇格拉底的思想。
再退後一點看,抽離能力也是一種數學,是很接近幾何和代數的方法。因為抽離所思索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整體。許多時候,問題的真像,要離開個體的小小範疇,才看得到的。
以下,讓我們利用抽離的方法,看看人類大生命的處境。
人類的大生命,可以用一條簡單公式表示:
ACB
A是人和人的思想網絡。包括了一切人類從遠古進化而來的知識和智慧。
B是人所面對的物料。就是人所能取用的一切物質。那是地球環境提供的物料。
C 是人的「操作」,或使用這些物料的程序。這程序,到二十一世紀為止,有一種主要的形式:就是燃燒石油。一切其他操作的形式,都是從屬性質的。
遠古的人,只識燃燒木材。但燃燒是一樣的。就是把兩種或以上的主要地球物料,利用燃燒的方法,轉化能量。
人類的作用,就是ACB 。簡單說就是:人類不斷應用自己的知識網絡,燃燒地球物料,造成適用的能量。
問題是,ACB 所能產生的結果是甚麼?
地球上出現了一種有小小智慧能夠自覺尋求知識的物種,這物種已經形成思想網絡,簡稱為A。 A 不是孤立的。 A 的四周,圍滿了萬物。萬物之中,尚未取用的,是為物質。已被取用的,是為「物料」。我們簡稱所有的地球物料為 B。
問題是,把 A 和 B 放到一起,有甚麼作用?A發現,要整合B,主要方法是燃燒。古時是燒柴,現時是燒石油。只要懂得燒,地球上其他物料,整合不是問題。這就是C。
但問題是:ACB 所生產的是甚麼?是更大的A呢,還是更多的B?有沒有我們尚未知道的 X 會出現?
這是一條未解式:「ACB= X」。 誰找出X的值,就可以從地球幼稚園畢業。
或把燃燒的C更換為不燃燒的D,把ACB改為 ADB,也可以。因為,人類的主要實踐,不是一定要燃燒的。例如,「運動」就不是燃燒。電能就是運動產生的。把地球上的不同物料找來,放到一起,運之動之,除了產生電力,還有其他產品嗎?
這就是:
蛆蟲(A) 操作(C) 大糞(B)的原理。
只不過蛆蟲的操作方法比較簡單,只要不斷的吃吃吃就是。聰明的人類,自然,不肯只是吃吃吃的。所以,人類有必要知道,自己的主要實踐,亦即 C ,是甚麼。
第十一節 主要實踐原理
何謂「主要實踐」?
古代的埃及人主要實踐是建造金字塔。當然,他們也從事農耕。如果連農耕也沒有,就不能生存。但古代埃及人的主要知識,是用在建築之上。他們最聰明的人,都在從事建築墳墓的工作。
從一種整全的觀點,從一種全面的觀察角度,可以看到,古埃及文化的主要實踐,就是建築墳墓。他們幾乎全部的精力,都用了在這裡。
埃及人的文學、哲學、科學,全部文化發展,都是圍繞著墳墓這個主題。焦點全部在此。他們的農業,也是為了這種宗教思想服務的。
ACB 三者扣起來,就是人的主要活動。但埃及人是A0B。因為,他們的主要實踐是建造墳墓,並無生產力,所以是零。若干阿拉伯國家,也是A0B。因為,出售石油雖然賺錢,但主要實踐是零。
這是一條使人不愉快的式子:
假設 A C B = X
如果 C 為 零,那麼,X 是甚麼?
答案: X 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零。
從這一角度回頭看中國文化,就可以看到,兩千年來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是以儒學鞏固統治。儒學除了鞏固統治的道德主題之外,並不研究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因為孔子認為,只要禮教做好了,其他方面「自然」是會好的。
兩千年來,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不是生產,而是在儒學的統治哲學之下,互相吹捧、托拍、鑽營、佔據權力位置,如此種種的實質結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轉移老百姓的農業生產利潤到自己的名下。
這是一種厭惡性質的工作。亦是陶淵明所說的「塵網」。有心的讀書人,都希望離開。
或者,其他地方的人,不很容易了解何謂「厭惡性工作」。香港社會,常常把倒垃圾,清糞,掃街,等等要接觸污穢物品的行業,稱為「厭惡性行業」。
但奇怪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像吹捧、托拍、鑽營、爭取權力,就是「厭惡性」的。相比之下,清糞掃街,才是清潔可喜的。許多人寧願掃街,不願托拍。
從這種可厭的「主要實踐」,就能明白,何以「隱居」會變成為中國文化的另一重要主題。為甚麼這許多智慧高超的聰明人,都希望離開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都渴望隱居。同時你亦可以看到,當絕大多數才智之士,都對主要實踐並無興趣,那麼,這種主要實踐,還能有甚麼作為。
兩千年來孔子陰影下的中國。生活模式是誦讀聖賢經典。官吏和讀書人的主要工作,是鑽營而不是生產。生產本來充滿樂趣,生產是人類跟大自然最主要的合作關係,但鑽營則是厭惡性質的行為。而所謂隱居,其實是希望離開「鑽營」這最主要的生產途徑而已。蘇軾詩「何時忘卻營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想法。
所以,研究莊子,也不能不研究孔子。要從中國文化的主要實踐去研究。同時也要看其他文化。
看亞里士多德會想到,為甚麼他對大自然有這樣濃厚的興趣?為甚麼希臘哲學家會希望知道地球是圓是方?從人家的求知表現,你就知道孔子教給你的是甚麼。
觀察中國文化,有一個必然問題: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是從那裡來的?例如,婦女纏足和太監制度,是怎樣發生的?孔子沒有教婦女纏足,他只說女子和小人「難養」,也沒有主張太監制度,他只是對周禮中的規定視若無睹。這些,不都是「不仁」的嗎?
問題是:為甚麼文化的思想領袖,可以容忍這些不斷發生的情況出現?為甚麼他們對農業問題全無興趣,並且反對研究?為甚麼大部份人雖然像奴隸那樣付出體力,但文化的主要思維活動與之不相干?
答案雖然是不可想像,但卻是不可迴避的。所以,研究孔子要看主要實踐,不能單看典籍。一頭栽入去,能入不能出,只能像兩千年來的老學究一樣。
人類的傳承有兩種:一種是基因和血統的身體傳承,另一種是知識和智慧的靈性傳承。孔子的基本架構,就是只承認身體傳承。這是從統治集團私心出發的。以為血統傳承,就是一切。戰國時期盛行的厚葬理論,爭論多時的「三年之喪」,實質就是強調血統傳承。而孔子主張「無違」,就是以長輩作為權威的開始。有人問,為甚麼孔子書中說,「無違」就是「禮」。對的,禮本身,就是一種服從行為的規定。
知識和智慧的開展,本來與血統無關。當一種文化,只知鞏固維持既得利益者的秩序,就會犧牲知識和智慧的追求。所以,在二千年的主要文化實踐中,中國人過份重視八股式的儒學經典學習,忽略了其他研究範疇。只除了秦始皇御准、並順延以後二千年的醫卜星相。
身體傳承的理論,最後會導致主要實踐的偏離,並且產生一種「隱居」的迴避想法。而靈性傳承,是不會產生這種想法的。因為,當人的主要實踐是正常的與大自然交往,正常的謀求生存與發展,就必定有無限樂趣在其中。就不會是厭惡性的,就是毋須逃避的。
因此,使人不禁產生一種疑惑:到底莊子書中,那許多主張隱居的篇章,是不是莊子自己的想法,還是後來的人硬加進去的?而「逍遙」是不是即是「隱居」?莊子是不是主張迴避主要實踐的人?果如是,則我們就發現了一種重要的線索:莊子書中那些主張隱居的言論,不是莊子本人的想法,是其他人硬加進去的。這一種線索,有助於我們重新發掘莊子的真面目。
或者,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的目的,不是學術辯駁。我們只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而此刻,我們可以大膽的說,生命的意義,是要從生命的主要實踐去看的。對於一隻蛆蟲來說,吃更多的糞,就是生命的意義。而對於一個人來說,從事主要的實踐,就是生命的意義。而那些被迫迴避的隱居者,都是可憐的。試想,一個喜歡科學的人能夠研究科學,喜歡文學的人有機會創作,喜歡大自然的人能夠在戶外工作,那是多麼美好的一回事。雖然,由於人類生產的不均衡,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也是有的。不是一切人都能夠學以致用的。
這也是抉擇問題。生命本來是快樂的,是有意義的。但要適當抉擇,才有可能。
問題到了這裡,或者有人發現了新問題,他問:「到底我有抉擇的自由嗎?」這樣問,就是非常接近了。這是關乎人類自由的重大問題。也要留待第四章再說。每一個人,都擁有抉擇的絕對自由權。只是你自己肯不肯去做而已。
生命的原理,其實並不太複雜的。之所以覺得複雜,是因為,我們自出娘胎以來,從來沒有人教過。從來沒有討論,沒有研究。媽媽沒有說過,爸爸沒有講過,老師沒有教過。這就是孔子斷層的威力。但,投入研究的人,來到此處會發覺,自己的思慮已經上升一層。個體的思維單位,是不會考慮到甚麼「主要實踐」這種大範圍資料的。可以這樣說,「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以下,就是另一種大範圍探索。
第十二節 莊子的「一」
(時空超越原理)
上一節,李察提到,無論多麼臭的臭坑,如果李察是一條蛆蟲的話,也會一頭鑽進去的。可惜,這樣簡單道理,很多人不明白。不是普通的人不明白,而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不明白。他們以為,臭坑實在是太臭,非要找方法迴避不可。
問題是:生命基本上是快樂的呢,還是不快樂的?
這是一個影響嚴重的大問題,會使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根本轉向。但泛泛空談,是沒有意思的。空談使問題的實質,隱藏不見。
所以,我們要略花時間,看看以下的「時空超越原理」。
朱光潛在提到文藝的解脫作用時說過,如果全神灌注地欣賞「美」的事物,人就能暫時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這是用感覺和直覺達到的境界。
在欣賞「美」的時候,人會渾忘一切,心中眼中,除了所觀賞對象之外,別無他物。一切無關之萬種事物,都拋諸腦後。所有的一切人間利害或須運用理智才能分析清楚的道理,都不在腦中佔有絲毫位置。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句話,氣概非凡。古今文人以之配入詩文的,不知凡幾。但實際上,這不只是形容詞。這是一種思維的方式。
人的思維,通常都被兩種範圍限制。幾乎沒有人能夠擺脫。一種是時間,另一種是空間。一般人,都不可能離開本時間、本空間的。熟悉天文地理學的人,或者跳離空間的能力高一些。熟悉古今歷史的人,跳離時間的能力高些。
問題是,要有多高強的能力,才能真正跳離時空?
莊子啟示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種領悟,而未必是周密的推理。
宇宙是怎樣誕生的?你請有名的霍金教授來,講了一個學期,那些方程式、規律與數字,還是未完全明白。莊子的探索,是另外的方向。他是從內在的角度去研究的。只不過,我們亦大約知道,到今時今日為止,人類的知識,尚未有條件偏向內外任何一方。不能以內在否定外在,亦不可以用外在否定內在。大約,這會是今後一段長時間的困惑了。
一滴水裡邊有宇宙,是可能的。而每一顆原子,都是宇宙的縮影,亦是可能的。太陽系的旋轉,和原子核的旋轉,有驚人相似之處。
要比對宇宙之大,才能夠知道生命的價值。是非恩怨成敗,忽然,有了新的觀察點。
如果我是一隻浮塵子,那又怎樣?如果我是一條蛆蟲,那又怎樣?如果我只是一個細胞,那又怎樣?
這是可能推想得到的層次。天內有天,天外自然也有天。有無限小,亦有無限大。但單純推想不能使人超越,只會使人自卑。以為自己渺小,對一切都無能為力。須有強大活躍的內心能量,才能使人翻過諸多層次,看到層次外面的美景。
而生命無論大小,都是宇宙整體生命的一個單位。
有人說,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生命。
如果你同意地球有生命,推而廣之,就算是路邊的一塊石頭,也就都是有生命的了。
但這是很難一下子理解的話,或許是名詞有點不妥。因為,這已經超乎人類理解能力的範圍了。一般人心中的所謂「生命」是屬於會飲食,能呼吸排洩,體內有心臟跳動,血管裡有液體流動的那一種。地球沒有心臟,沒有血管,那能叫做「生命」?石頭也不能新陳代謝,那裡有生命呢?
所以,未必能夠用「生命」這一個專用的名詞去描述「地球」。因此才需要用一種較新的名詞。James Lovelock說,地球是個「生命體」,他提出一個愈來愈流行的名詞:Gaia 來描述有生命的地球。
循此思路,你必定會發現一種驚人的事實:宇宙上 ,還有甚麼是沒有生命的呢?這也是「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的道理了。要真明白,就要有那一瞬而來的領悟。宇宙是屬於一的,萬物是彼此關聯的。一下子你能跳過時間和空間的障礙,觀察點就完全不同。
但是,有人說:「So what?」他冷冷的問,那又怎樣?
所謂「So what」,是一條「冷」的問題。意思就是說,問答的雙方,已經不在同一個範疇裡存在了。他們之間的對話,是兩個宇宙間的遙遠通話而己。
以下的敘述,只有幾行。簡單得甚至不能算是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去印度考察回來的人說的。記載在一本名為《一條簡單的道路》的書裡。書的主角,是德蘭修女。
書中偶然提到:
........
「一個幾歲大的小乞丐,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沒飯吃,也沒水喝。在路旁的臭水溝,用紙杯舀水喝。」
........
你怎麼辦?
如果你還有一顆心,你會開始「思想」。
丟幾個銅板過去?還是心裡忽然發熱,心潮無法自我靜止?你想到,他可能就是你故鄉裡摯愛的弟弟,或妹妹。甚至是你自己。你就是他。
這一種無法釋懷的感覺,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不能自已」。你無法只停留在自己的軀體裡。你的內裡,有一種動力在作動。
那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心在跳,又在悸。那是一種不能平息的湧動。
有人選擇用冰冷的邏輯語言,去制止自己內在的湧動。但也有人沒有。這沒有停止湧動的人,內裡是有火的。他是可能跟宇宙萬物化而為一的幸運者。
他的內裡,有某種溝通的電纜,把他和小乞丐的命運,以至整個宇宙的命運,溝通並聯起來。
就好比一個囚禁在玻璃冰箱裡的人,已經冷得快要死了。
很難想像,竟有人想像得出這樣的玻璃囚室。
囚室是一個用厚玻璃砌成的箱子。玻璃有七吋厚,是專門用來囚禁特殊犯人的。冰冷的氣溫,使囚禁者的肌肉愈來愈僵硬,他快要支持不住了。忽然看到,在厚厚的冰玻璃之外,有一朵溫暖的火。而這是非常不相稱的。紫藍色的玻璃外面,有一朵橘紅色的火。這一點小小的紅光,為他帶來了唯一的希望。
該怎麼辦?他嘗試著敲打玻璃。忽然發覺,玻璃好像是軟的,像是有了縫隙,連指甲都挖得進去。他不顧一切挖進去。他的手,竟能穿進厚厚的玻璃裡面。不但是指甲穿進去,整條手臂都穿了進去。那玻璃,原來是可以穿過的。世界上,沒有事情不可能,原來是真的。他的手穿過了七吋厚的玻璃,他取得了火。他把火小心翼翼的捧在手裡,好像是捧著一團光的奇跡。忽然間,他的軀體劇烈地顫抖了。他一下子覺得,自己已經不再是昨日的自己。
這就是「一」的原理。
這也同樣是希臘哲學中,普羅米修士的竊火原理。只是你未必知道,你自己,就是那位普羅米修士。
而玻璃是可以穿過的。範疇是可以穿過的。不相同的宇宙,也是可以穿過的。
你只需要一種渴望。你的心裡,有一種愛。這愛,就是一種能源,使你超越時間空間,以至超越一切。那朵火,是屬於你的。就猶如那小乞丐,一樣是屬於你的一樣。
當初以為是不可踰越的困難,原來都是軟的。冰冷的囚室,以為是永不超生的監禁,原來一下子就可以戮破。為甚麼呢?為甚麼那七吋厚的玻璃,竟然可以隨著手指的觸碰而軟化,透明而且柔軟的牆壁,不但只是手指能夠穿過,手臂也能穿過,直到摸到那朵鮮明的火為止?
甚麼叫做「困難」?這是後來的話了,是離開玻璃囚室之後才想到的。所謂「困難」,其實,就是威嚇。當你的心還是渙散的,能量還是不集中的,那種威嚇,就是真的威嚇。到內心動力忽然集結,困難就消失了。這,就是莊子所說的「成心」。再沒有任何人,可以嚇倒你。
所有人,都是可以取到那朵火的。
生命的能源,是可以取得的。
最終極的光明,就在那個「一」字裡。這是生命諸種感覺之中,最重要的感覺。
普天之下,莫不為一。你就是小乞丐,小乞丐就是你。最終極處,一切都是相通的。。
不但你的鄰人是你。你的敵人也同樣是你。愛你的鄰人,和愛你的敵人,是同一意義的。
生命生生不息,彼此接續。從高處看,蟻群裡的都是蟻。但從低處看,蟻群裡的,又都不是蟻。你是你,但你又不是你。
這種道理,明不明白是無所謂的。你也毋須跟任何人爭論。最重要是那種投入的感覺。對於一切的一切,有無若干關切之情,愛護之意?那就是一。是最終極的光明。你內在的湧動就是火,不要捻滅她。因為會爆炸的。喪失了生命的動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從此一角度切入去,或者,你會逐漸明白莊子了。莊子所能給你的,就是這一種方向。
所謂「方向」,其實,對於整體而言,是不重要的。你在圓的裡面,任何角度,任何方向,都不重要。方向是只在圓的外面重要的。這就是「思想單位」原理。當你把整個的心,整個的腦,全面調動,作為一個大單位而不是許多小單位來操作,那麼,任何方向都無關宏旨了。
猶太人的成功之道,在於他們的「思想單位」。他們是用一整個民族來思考的。
一般人的思想單位是「自己」。甚麼叫做「自己」?有很多解釋。無非是隱藏在「裡面」的一個思想發出點。主要的考慮,是從「自己」出發的。
「民族」單位,是猶太人的特色。他們相信猶太人是上帝特選的。而民族比個人大得多,如果一個民族的人,團結而喜歡從民族觀點出發考慮問題,這個民族,就必定興旺發達。
希特拉的日耳曼民族思想,可能是猶太民族思想的反面反射。他也想建立一個團結的集體。所以,他創作了許多口號,主義,道理。但希特拉沒有想到,猶太人的想法,來自文化傳統,是內在的,是從外面學不來的。
相反是「大我」的單位。那就是一,就是圓,是天地並生,物我為一的情懷。思想達到這種境界,不容易受小範圍限制。表面看,只是去除了時間和空間兩種因素。但實際上,如果在方程式中去除了時空,其他無限量的因素會同時並現。
你不是沒有單位,你是有無限單位。
「宛如昨日」,就是很接近的感覺。一切你都見過,你都知道。好像是上下古今都遊遍了。李白、屈原、貝多芬或者約翰連儂,都是你的朋友。女媧練石補天或者耶穌上十架,你都記憶猶新。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同一因緣而發生。時間和空間對於你,是不存在的。而天地與你並生,就是真的。
不必要讀過許多書,去過許多地方。但每一本書,每一個地方,每一次,你一下子就可以投入、忘我、時空消失。時空只是對於無法投入的外面人存在的。
這是一種甚麼感覺?或者,你仍不會忘記那一聲冷冷的質問:「So What? 」但這一次,這一種質問,已經軟了。再沒有那種氣焰。
天地萬物與我為一,不只是中國人的思想。西方亦一樣是這樣想的。
貝多芬的「歡樂頌」,想法幾乎與莊子完全一樣。都是從「一」而來的感悟。
記得嗎?貝多芬怎樣描寫歡樂?
貝多芬打算在一部交響樂中引用人的聲音。本來,這只是很普通的一個主意,雖然事實上,在他之前,從沒有人這樣試過。他躊躇了一生,最後才打定主意。有很大的技術困難。
他曾說,當他發現一個樂思的時候,
「總是聽見樂器的聲音,從未聽見人的聲音。」
所以,他總是延宕著這部份。人聲的歡樂頌,在第九交響樂中出現得極遲。沒有耐性的聽眾,恐怕早已不耐煩。但羅曼羅蘭指出,還有更深的原因。貝多芬永遠想歌唱歡樂之美,但他生命飽受折磨,怎麼寫得出快樂呢?直到生命終結,心願才完成。
「歡樂」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它用柔和的氣息撫慰著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癒的人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樣溫柔,令人熱淚流下。樂曲發展,歡樂抓住生命,音樂沸騰,激情鼓動。巨人的巨著,終於戰勝了群眾的庸俗。
但是,李察希望告訴你,這一種感覺,不是一切人都能感受的。音樂會裡的聽眾,只有一部份人有感覺。因為,這是一種內在的感悟。從表面上說一說「萬物為一」,是很容易的。但當你一下子抓到了問題的實質,當你能夠從內在去了解A=C=B的時候,你知道,黑暗確實是已經過去,真正的太陽,確實是已經升起。這一種幸福的感覺,世間上,並無任何其他感覺與此相類。雖然,到了這一時刻,幸福不幸福,感覺不感覺,都已經全不相干。問題只是非常簡單的一種「方法」。一種人類與萬物生存到一起的「方法」。那就是「思想單位」的擴大。那就是徹底的明白與領悟。這一點,古往今來的一切智者,敘述都是一樣的。莊子是這樣說,席勒是這樣說,貝多芬亦是這樣說。
他說:
我們只有一個靈魂,我們俱為一體,我們親如手足兄弟。天使在上面舒展柔翼飛翔。我們痛飲千鍾,我們與所有生物一起,在大自然的哺育中沈醉。仰望蒼穹,在那無限的星空深處,看到,宇宙的創造者就在那裡。
以上幾句,是摘自貝多芬第九交響中的歌辭。全文就抄在本章的後面。那是李察對著歌聲抄出來的,連歌唱重覆之處,都一併抄出來。因為這一首歌,實在是太重要了。有空,何妨對著歌詞,再聽一次。
上面提到的公式,
A=C=B
本來只是A C B,那是人類生存的主要情況,為甚麼中間多了兩個等號?這是需要說明一下的。這等號,不是數學等號,是一個像徵符號。萬物與我為一,是在人的主要實踐中與我為一的。所以,公式不是A=B,而是A=C=B。C就是我們的主要實踐,只有充份投入參與的人,才可能領略到大自然之美,那時候,春風秋雨,才是真的春風秋雨,我們就都像圃中的幼苗,林中的嫩葉,或者母親懷裡的嬰兒,享受大自然中的一切。
第十三節 遠古傳來的訊息
從「一」的角度回看所謂「生老病死」問題,就覺得很可笑。
「生老病死」,可笑在兩個方面;
這種想法以為:生命是短暫的簡單循環。而且,生命是苦的。
何謂「生老病死」?不就是「生命」嗎?為甚麼不說「生命」,偏要說「生老病死」?因為,那是有一個潛在的字隱藏在下面的。傳統的想法以為,生老病死就是「苦」。而這是不確實的。生命不是苦的。從小單位看生命不是苦。從大單位看,更不是苦。
莊子提供的時空超越工具,使我們能夠越過孔子割斷的斷層,回歸遠古的中國。因為,中國人生命動力之源,是在遠古中國的神話故事裡。雖然中國人的神話故事,留傳不多。但啟發無窮無盡。生命的意味,就含在裡面。無比的勇氣和希望,就好像一朵仍未熄滅的火。只要你伸手出來,就可能取得到。
這是一種奇怪現象:中國人素來喜歡復古。雖然很少人深入研究:為甚麼中國人這樣喜歡復古。如果說,中國文化是遠古時的外星人帶來,也是很可信的。
因為直到現在,中國人仍未能明白中國文化究竟是甚麼。中國醫學,中國針灸,中國易學,都神秘非常,無人能解,但卻驚人。
為甚麼只有在中國,才能發展出這樣的學問?而這一大套學問,是未經嚴格整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為中國人尚未養成左腦的工作習慣。欠缺分析,紀錄,測量,計算的思考工具。
歷代中國人喜歡復古,可能不止是欣賞古代的道德倫理,而是另有因素。數千年前,在中國大地上 ,必定有一群極具智慧的人或外星人存在。只是中間有斷層,以至學問中斷,大量資料喪失,而殘存的資料,至今無法完全消化!所以,中國文化至今尚是屬於「消化期」,非常神秘。
而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遠古時代是真有一種所謂「能源」的話,這種「能源」,是怎樣傳播的?是不是有一種水,或一種藥物,甚至是一種物體,只要略為觸碰,好像觸電一樣,就能得到那種遠古的能源?
當然不是的。所謂「能源」,其實只是一種「程式」。但這是不容易明白的話,再簡單一些說,這種「程式」,其實即是「思想」...不是普通的思想,而是千錘百鍊的「智慧」。
而「智慧」,是不必通過實物傳播的。只要看一次,甚至聽一遍,就能「感染」。
這是很使人興奮的。所謂「智慧」,只要略為沾染,就像點火那樣,是點得著火的。
以下就是幾個例子。這些例子,或許不能在此詳述了:
司馬遷曾經觀書於周室。
屈原曾經細覽楚先王廟的壁畫。
陶淵明曾經審視《山海圖》....那是一部失傳的古書,可能就是山海經的插圖。
他們就都染上無與倫比的智慧了。
那可能僅只是一則神話傳說。只要投入去,明白了,你就可以獲得智慧。
這是不可置信的簡單過程。簡單得無可用簡單。就好像基因進入人的細胞那樣簡單。染上了都不知道。就好像一個故事,只要聽人說一遍,你便會染上。你便會瞬時之間投入,得到那種最可寶貴的智慧資料。
中國遠古流傳很多神話故事,都有這種作用。那些故事就是火。李察也曾多次猶疑,不敢沾上。
你究竟是怕甚麼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比較完整的神話故事,是羿和嫦娥的故事。中國人可能有兩個羿。一個是前羿,一個是後羿。但這是不重要的。究竟有多少個羿,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羿的火是甚麼。
據神話學者袁珂所述,古代的羿應該有二人。一個是射落九個太陽的羿,他是堯帝時期的人。另一個是夏朝時期的神射手后羿。而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問題是:為甚麼在傳說之中,兩個羿合二為一?
問題是:堯帝時期射落九日的羿,怎會在夏朝時變成了凡人,而且是嫦娥的丈夫?
到底是有兩個羿,還是一個羿?中國古代可以查證的神話書,包括了《山海經》和《楚辭》等,都沒有交待中間的過程。遠古流傳的原版故事,真相如何,無人知道。
民間故事補足了中間的情節。就當是羿因為射了天帝俊的九個兒子,得罪了天帝,被貶下凡。妻子嫦娥,也被迫追隨下凡。所以,羿後來才想到,要去向西王母討取不死之藥,企圖回返天庭。不料這藥卻被嫦娥偷吃了。這一段情節,喜歡創作的朋友們有發揮的空間了。
為民除害的英雄,下場為何如此?不見容於天,同時亦被愛情出賣。最後更被一個妒忌他才能的學生害死。這一悲劇,意義何在?有興趣的朋友,請去問問嫦娥。她會告訴你的。
逢蒙謀殺后羿,孟子簡短說過幾句:「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逢蒙以為,殺了后羿,自己射箭技術就天下無敵。這是甚麼?這是沒有志氣,這是愚蠢,但這更加是妒忌。妒忌是人類最可怕的負面情緒。有妒忌,就沒有愛。
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妒。逢蒙無法用弓箭對付羿,於是找來一根桃木棒。《淮南子》中有一句,說羿是死於桃木棒。其他沒有交待。情節後來都被喜歡創作的中國文人補足了。而所有情節,都是孔子之後重新創作的。因為,孔子之前的神話都失傳了。到底原來的故事如何,逢蒙怎樣用桃木棒殺人?無人知道。但這不重要。人總是要死的。問題是知不知道自己怎樣死。后羿死於妒忌,是無疑的。
逢蒙妒忌后羿的箭法天下第一,因此謀殺后羿。有志氣的人,不會這樣想。
做人是做人,不是比賽。你想拿第一麼?享受最好的名譽地位麼?但不知不覺中,生命已經消失。他們是沒有生命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多的。這是極微妙的。許多人一輩子都不明白。他們永不知道,生命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生命。而另一種只是行屍走肉。一種是在生命的裡面,另一種是在生命的外面。「內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請參考第二部第九章:「內外」。
春天的花朵爭妍鬥麗,她們都竭盡全力,把生命的色彩展覽會,搞得更出色。但有的花,只能從外在去思索。他們以為,只要把那朵最美麗的花毀掉,自己就最美麗。把他人拉下馬,自己就成功。天下沒有更加愚蠢的事了。
后羿死得很慘。就像那位被大棒子敲碎腦骨的埃及王子一樣慘。但悲慘的后羿帶來永恆的啟示:你們要彼此相愛,不要互相猜忌。因為生命是在愛之中的。
中國遠古的智慧,為我們解答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到底幸福是在那裡?
但在研究之先,有必要略為說明一下:
到底遠古的神話是否真的?是否真有十個太陽?月亮裡面是否真有嫦娥?自從太空人登陸月球,神話就變成笑話了。這其實是孔子的思想。
兩千年前,孔子決心不再傳播荒誕傳說。他的想法,和今日自認信科學的人,幾乎一樣。他們都是自以為聰明的。他們不容許「想像」存在。中國人的大多數神話,因此失傳。這是一種最嚴重的罪行。斲喪智慧之罪,比一切的罪都更嚴重。
神話表面無稽,但往往隱藏重大意義。問題不是天上有沒有嫦娥,而是:為甚麼嫦娥寂寞?這才是啟發之所在。自以為聰明的人,相信天上沒有嫦娥。他們的思想,就停止於此處。
他們用「有沒有」,代替了「為甚麼」。
神話故事的啟發是重要的。因為,神話通常代表民族的最高智慧。
儒學從未能真正統一中國人的思想。僭越的是道學。神話學者袁珂,教人分辨神話和仙話。他說:「仙話主要的特色,正像道教的教義一樣,是以個人享受,利己主義為前提的。所以仙話中絕產生不出神話裡面女媧、鯀、禹一類犧牲奮鬥的英雄,我們很容易分辨。」
嫦娥與羿的火,是在天上,看得見的。
每天晚上都重覆一種簡單的道理:
第一,太陽是可以射下來的。大自然是可以改造的。人是有資格追求幸福的。
第二,我們都是凡人。是注定要在凡間生活的。我們是在伊甸園的外面的。天上的神仙歲月,目前與我們無關。
第三,凡間的人,要彼此相愛。不要互相妒忌、猜疑、埋怨。不要妄想獨自登天。獨自追求自私的幸福,就算是上了天,也是沒有意義的。永遠寂寞,就等於永遠痛苦。
第四,幸福的生活,就是現在的生活。幸福是在每個人的身上。幸福就在每個人的生老病死之內,不是之外。
月有陰晴圓缺。人的心情,也不是常常平靜。中國文化的斷層逆流,是不可能割斷這種智慧的。
每一個中國人,每一次看見或盈或缺的月亮,啟示就會出現:
第一種啟示:你們可以奮鬥,奮鬥是有結果的。
所有的中國神話故事,都強調這一點。而西方故事是相反的。荷馬史詩中的薛西弗斯,被處罰不斷推巨石上山。他的奮鬥,就是毫無結果的。因為無論他多麼辛苦,巨石必定滾回原處。但他是偉大的。因為,他雖然知道沒有結果,仍然奮鬥不懈。他只是默默的一步一步的走回原處,重新開始。
或者這種西方精神是對的。從個人說,是好像是沒有結果。但大生命已經推動了。那可憐的傢伙就像一條牛。天天工作,其實已經是偉大的貢獻。牛所擠的奶,不知養活了多少人。人的靈性,就是在奮鬥中傳出去的。另外的人,也總是會從你的奮鬥中汲取營養的。
中國神話不同。中國神話更加肯定人的價值。夸父逐日、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都是有結果的。只要努力,連太陽都可以射下來。夸父追不上太陽,但他的追求精神從未止息。夸父逐日,口渴而死。但死有重於泰山。他的杖,插在沙漠上,就化為一片無窮無盡的蒼青綠色森林。他已經把生存的機會帶給人世。那就是一種永恆的安慰。
你想到甚麼?每一次看見那根插在沙漠上的孤杖,你想到甚麼?
Thy rod and thy staff, they comfort me.
奮鬥的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所以,中國文化並不是空虛的。中國人是積極的。就跟西方東方的朋友們一樣,同樣是積極的。
第二種啟示,是從反面來的。所以,我們看見月亮,也總是在夜間。清冷的月色,會不斷提示我們:
你們是在凡間的。
你們的奮鬥,要在現實環境裡面進行。幸福是在現實裡面的。脫離現實,不是幸福。追求肉身不死的「萬壽無疆」,只是廢話。永遠不死,只能是永遠寂寞。所以中國人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甚麼是「心」呢?她總是在重新思考這一切。
問題只是,在凡間裡面有甚麼。在這一個世界裡面,我們又可以得到甚麼?
月色入戶,清景無限。忽然你想跳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問題是,凡間裡有甚麼?
這一點,就是中國智慧的特色。所有的追求,都是在人生裡面的追求。
所以,羿和嫦娥的第三點啟示是:你們要彼此相愛。
而他們是從反面傳遞這信息的。人間有太多的妒忌、猜疑、不信任。這是人生痛苦的主要成因。羿如嫦娥,都是這樣離開凡間的。凡間裡有的是愛。愛不是在天上的。愛是在人的心上的。堅持這一點,人世無限美好。
重要的警誡是妒忌。
羿是被一條桃木大棒子打死的。他的學生逢蒙,以為殺死了羿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凡間最寶貴的東西,逢蒙因此失去,也不會在任何其他地方得到。
幸福在那裡?
中國文化是正面回答這問題的。
這也是羿和嫦娥的第四點啟示:
幸福是在凡間的,而且是在凡間的生老病死裡面的。
幸福並不在生老病死以外。離開世界,離開地球,並不保証幸福。月有陰晴圓缺。每一次看到月亮的中國人,都能獲得這種啟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是無法擺脫,也不用擺脫的。而幸福,就在那裡面。
這也是和其他三點啟示相連的。
「你們可以奮鬥,你們是在凡間,你們要彼此相愛,你們可以得到幸福。」
這就是遠古傳下來的聲音。
在生命的每一階段,包括了生、老、病、死,都可以是幸福的。這就是中國文化最正面的信息。明白這一點的中國人,是幸福的。
為甚麼生老病死就是幸福?
因為,人生的幸福要在人生裡面爭取,不是在人生以外爭取。這就叫做是做「人」。
生老病死是生物的必經階段,是不可擺脫,不能擺脫,更加不能用幻想代替的。
舊見解以為,只有生是幸福的,老病死就不敢說。但那是錯的。看透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整體,就會看到幸福在其中。
幼苗是幸福,果子成熟落地,同樣是幸福。花開是幸福,花落亦然。如果花朵永生不落,就不會有下一代,也無將來。嫦娥登月,是一朵永生的花,那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參與生命,就是參與全部的生命。
明白這一點,生命的樂趣無限。意義無限。而這,並不單只是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古今中外,一無例外,智慧都是相同的。
嫦娥之外,我們可以看看莫扎特。
要了解莫扎特的生命觀點,最好是欣賞他的作品。特別是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首《安魂曲》。
這是曠古難逢的傑作。如果你曾經在《安魂曲》的悲壯氣氛裡痛哭感動,李察向你保証,你已經感染智慧。
莫扎特自幼病痛纏身。病情最嚴重的時候,他的感覺與人不同。他說,「我不斷地寫作,因為我覺得休息比作曲更累。」
他的靈感源源不絕,但體力無法支持靈感的表達。就好比渴欲抵達目的地的長跑家,無法中途放棄。
體力不支,在地上爬,也要爬到去。那是快樂的感覺。夸父的感覺,就是這樣的。連薛西弗斯的感覺,都是相同的。
到底幸福是在那裡? 以上,就是遠古智者的啟示。以下,是另一個問題:如果幸福是在人間,那麼,天國又是在那裡?
李察曾經有一個念頭,也不知對是不對。這念頭來自一種疑惑:天國與地獄是否同在?
佛祖捨身入地獄,是否同時進入天國?耶穌十架受最大苦痛,是否同時在享受天堂美景?
歷觀古今中外,無數偉大英靈,都曾經遭受絕對慘痛。
麥哲倫是中世紀偉大人物。他不只是探險家,他是知識的探尋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但他卻死得非常悽慘,全無好的結局。他是被人「篤背脊」而死的。所謂「篤背脊」,是香港文化的特殊名詞,也是中國文化的負面特質:「中傷」。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樣的。麥哲倫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但他所受的苦,和中國人一樣。他出發之時,一眾妒忌他的小人,己經暗中下手了。派給他最惡劣的裝備,就等於謀殺。船到大西洋風浪最急處,才發覺船體漏水欲裂,那種苦況,和中日甲午激戰中的滿清將領,發覺火藥全是砂子,情況一樣。他們追求正義仁愛與真善美,但地獄鬼火如影附身。
請永遠記著:你的背項,是插著一根箭的。
英雄們投入於偉大的事業之中,肯定是天堂境界,妒忌小人永遠無法了解。這種境界是如此崇高而使人響往,以至英雄們甘冒最大慘苦亦全無後悔。他們享受最大幸福,但亦同時忍受最難堪痛楚。天國與地獄同在於一身。這種情懷,有誰明白?
到底天國在那裡?
李察曾想,天國多半是在地底。因為許多偉人都曾經歷徹底大苦。佛祖入地獄,耶穌登十架,他們捨身追求正義仁愛與真善美,但魔鬼惡火不息不離。未曾哭泣長夜的人,那有資格體會幸福?天國是否與地獄同在?
但這是不正確的思想。因為,天國並不是地理位置。而進入天國的條件,也不是經歷苦難。許多地方,用人為的方法製造痛苦,用鞭子抽,用釘子釘。皮開肉爛,鮮血淋漓,居然有幸福感受。但那不是天國。
天國只是為了某種神聖目的而完全付出。人的能力有大小,努力的形式也不同。但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鞠躬盡瘁,死而不已。至於種種攔阻,甚或地獄式的試煉,也是奮鬥路途之所必經,在所不計了。
第十四節 諸葛亮的案例
文章寫到這裡,熟悉中國國情的人,可能有所發現。「死而不已?」李察你有沒有說錯?孔子不是向來強調「死而後已」嗎?生命都已經付出,還要求甚麼?
但這是莊子精神最關鍵的一點:生命不是個體,生命是延續。如果以為生命只是簡單的身體,就會像諸葛亮,甚至史可法、岳飛那樣,付出了生命,卻無法解決家國大問題。
莊子的生命原理,跟儒家的生命主張,主要分別也是在這裡。
中國人最熟悉的例子是諸葛亮。他就是錯在「死而後已」四字。如果他說「死而不已」,此後局面就不同。
他不是普通的「軍師」。他是中國文化某個時期的領導者。中國文化發展到了三國時代,本來是有希望的。但三國英雄,無法成功。
所謂「死而後已」,就是只從一身看世界。以自己的個人生命作為單位,衡度一切。自然,這種想法,己經比俗世人先進。諸葛亮明知劉禪不可藥救,仍勉強支持。他明知劉禪不可能聆聽忠告,絕對不會「遠小人,親賢臣」。這一點,是所有閱讀「出師表」的人都知道的,都肯定的。全世界都十分清楚:這一位號稱智者的諸葛亮,只是做一件無意義的事。問題是:為甚麼他明知不妥,但無法改變?明知前面會撞船,但死而後已,不改航道,為甚麼?
諸葛亮二十七歲被三顧草蘆,為劉備定下先佔荊州、益州,鞏固西南的政策。他主張外結孫權,內修政治,伺機北問中原。劉備死後,他仍勉力輔助劉備的蠢子劉禪(阿斗),五次伐魏,出師未捷而死。
諸葛亮死前向後主劉禪諄諄告誡,央求他「親賢臣,遠小人。」懇請後主遠離宮中的宦官勢力。後世所有讀者都知道:諸葛亮的勸誡,絕對不會成功。
劉備臨死,吩咐諸葛亮,應以大局為重,如果兒子劉禪庸碌無能,就應殺掉,諸葛亮自己登位,負起全責。諸葛亮聽到這句話,三國演義描寫他「汗流全體,手足失措,拜泣於地....叩頭流血。」
歷史的結果是諸葛亮鞠躬盡瘁,忠貞守節,結果斷送江山在劉禪這個只圖享受,信靠宦官的無能者手上。
儒家以為,只要死而後已就好。就算不從大生命的角度看,這也是非常不理智的。
有誰人想過?主張「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其實是可以提早退休的。
本來,世界上是沒有甚麼工作,必定要做到死的。只有絕少數例外。舒伯特和莫扎特都是工作到最後一刻,達爾文卻早已完成所有工作,死得安閒。林肯也是已經收工才被刺殺,他當時是在戲院看戲。
如果諸葛亮提早收工,可以著書立說,或者,木牛流馬也就不會失傳了。甚至他可能設帳授徒,創建一間學校,把他的天文學知識,化為學術傳統。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本身並不重要,傳統才重要。諸葛亮識得多少並不重要,他的路軌才是重要的。
但這一切,都在戰火中消失了。在不能止息的鬥爭之中,他只能平視,看到戰局不能休止的一面。
問題是:諸葛亮的智障在何處?
連諸葛亮也有智障?似乎是狂妄了一點。但事實上,一切智力都並非絕對,都有限制。思想網絡有時很大,有時又很小。思路無法離開,就是障礙。
諸葛亮本來可以長期經營蜀地。當時許多人不願北伐。但諸葛亮力主出兵。不願打仗的人,可能出自私心,不願再吃苦,就留在天險的四川享受。但諸葛亮想的是漢家江山。他的思路,來自整個思潮。
從今日看,諸葛亮有兩個選擇:一是提早退休,把學術的根苗扶正。二是長期經營四川,從教育文化著手,培養一世代的接班人,把制度強固化,以三百年為目標,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可能不一樣。
問題是,諸葛亮的案例,是否真是如此簡單,他是否只是被儒家的愚忠情懷害了?
諸葛亮是號稱智者的聰明人。他本來有一種主張的:他本來只是主張:「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他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以上古文,並不難明白,主要是一個「靜」字。
但問題是,他在儒家信仰之中,無法自己站穩自己。在一靜一動之間,他放棄了寧靜的策略,採取了攻勢。
千古難題是:何以諸葛亮無法堅守蜀地三百年?他是最慘的內憂外患受苦者。內有後主劉禪親信宦官小人,讀過「出師表」的人,必定記得他怎樣苦口婆心,勸後主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明知劉禪不可能接納,為甚麼要勸?因為,他無法破解秦漢以來的不良宦官制度。這種內憂是絕對的。至於外面的孫權、曹操,雖然凶狠,但未及內在的險惡。
所以,當諸葛亮的軍隊一動,他就離開寧靜了。
動和靜本來無法分開。就像植物和動物無法分開一樣。只是界限必須嚴守。森林裡有一萬株樹,卻只能有一頭猛虎。 靜是一萬,動是一。
這就是諸葛亮的內在矛盾。忠君思想,使他無法寧靜。他只能在儒家的忠貞氣氛中,輕舉妄動。甚麼是動?動是攻,而靜是守。動的是政治,而靜的是文化。動的主張是操縱,靜的主張卻是培育。動是人為的,靜是自然的。這些道理,難道他不知道?當然不是不知道。但是,他身不由己。
《論語》上有一句:「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可把幼小國君委託,可把國家命運交付,面臨重大危機,他意志堅定。這是君子模式的人嗎?當然是君子模式的人。)
「劉備託孤白帝城」,是著名的中國故事。劉備垂危,把照顧劉禪(亦名劉阿斗,以愚蠢知名)的責任,交託給諸葛亮,並非一時之想,是有依據的。
儒學以「家天下」為主導思潮。《論語》把適宜託孤,作為君子的重大條件,是有因由的。因為血緣統治,時常有機會讓兒童掌政。所以,儒家非常重視「託孤」。要求忠貞者具備一種近乎絕對的愚蠢忠心。但忠心並不能保証血緣統治成功。以諸葛亮之智謀,也無效。要當劉阿斗的褓姆,並不容易。「百萬軍中藏阿斗」?沒有那麼簡單。大約諸葛亮被人三顧草蘆說動的時候,做夢也不曾想到,他的職責,其實是褓姆。一個褓姆,怎能貫徹自己的寧靜主張呢?所謂「死而後已」,就是儒家最軟弱的一面。因為,儒家是只能從血緣系統看世界,他們以為生命短促,充其量是犧牲一條性命,但不能於大局有任何益處。因為,短視的生命觀點,是無法觀察大局的。
第十五節 中國人的原始生命觀念:猛志常在
孔子以為生命是一種簡單的循環,所以說「死而後已」。但孔子以前的精神是不同的。
以下是一個陌生的故事。由於斷層的影響,是我們不太熟悉的。
遠古神話中,有一個英雄人物刑天。《山海經》說他被黃帝砍掉頭顱,但軀體仍然挺著盾和斧在舞。記載只有幾句,詳情欠奉。他因何屹立不倒,血流乾了還有沒有氣力等等,只能想像。但這故事具有偉大精神,所以留傳至今。陶淵明讚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猛志常在」,就是死而不已。
死而不已是積極的。如果只想到死了就完了,一切不再相關,就不可能看到長遠,也不會真正努力。所以,諸葛亮是短視的,儒家是短視的。他的謀略只能在眼前事務之中兜轉,直到做死自己為止。而做死自己,是無益國家的。
刑天是中國神話裡的神秘人物。《山海經》中只有幾句:「刑天與帝(黃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盾牌大斧)以舞。」
據神話學者袁珂研究,「刑天」本來是沒有名字的。所謂「刑天」,就是「斷頭者」的意思。他是炎帝的部屬,生平酷愛音樂,常炎帝(神農)統治天下的時候,他曾創作樂曲「扶梨」(又叫「鳳來」)。另又作了一首叫做「豐年」。
《山海經》中的記載,也很費解。何謂「爭神」?爭甚麼神?何謂「舞」?是跳舞,還是胡亂揮動武器?既己埋葬,又怎樣舞?
後來人把故事的情節補足,都未必是神話故事的本來面貌了。但無論如何,這種「死而不已」的精神卻極為濃烈,足以留芳萬世。這種精神,反映了一種遠古的智慧:生命不是身體,生命是一種長遠的延續。而中國人的不幸,是儒家的勝利太絕對。
儒家思想,不是到了漢代才勝利的。儒家思想,早在戰國末期,已經佔據統治地位。秦始皇為何這樣重視血統?秦始皇夢想秦氏家族永遠統治中國,由秦一世以至秦萬世,就是儒家思想的潛在發揮。至於排擠其他學術,焚書坑儒,以為自由思想會妨礙統治,也是一種儒家精神。孔子刪詩,意思就在這裡。
秦始皇屬於儒家?這似乎是不可能的神話。但這是真的。不但秦始皇屬於儒家,他的兒子也是。
秦始皇的長子,名叫扶蘇,十分有才幹。秦始皇一向器重他,命他監軍數十萬。
後來秦始皇逝世,遺命扶蘇繼位。但趙高和李斯秘不發喪,更假作一聖旨,送給扶蘇,賜劍扶蘇自盡。扶蘇接到這封假聖旨,即時便要自裁。大將軍蒙恬制止他說,「陛下遠在外面,未立太子。如今隨便遣一使者來到,便立即自殺,怎知那不是騙局?不如奏請秦皇,問清楚再死不遲。」豈料扶蘇說,「父要子死,還問甚麼?」立即自殺,血濺當場。
是他蠢嗎?還是過度忠心?當然不蠢。不然秦皇不會給他重任。扶蘇的表現,正是秦朝致力經營的效果:在他的身上,有諸葛亮死而後已的影子。在絕對的忠貞情懷之下,犧牲一己,全不算是甚麼。但是,這許多犧牲者,包括了死守揚州失敗的史可法,包括了放棄對抗金兵的岳飛,還有文天祥、海瑞,等等。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只想到忠貞為國,但沒有想到大局。此處,尚要一提那位似乎清醒的蒙恬。扶蘇死了,他怎麼辦?他是鎮守一方的大將,他明知這使者是假的,他有勇氣抗命嗎?沒有。他只是伸出雙手來,任由趙高的假使者縛了,然後被殺。他也是死而後已的。
問題只是:智氣魄力如秦皇,如蒙恬,為甚麼不能想得到稍為遠一些?是個人智慮之失,還是其他限制?
說到底,這就是「個體思維」的限制。但這不是中國智慧本來就有的。中國本源的智慧,是像刑天那樣的「猛志常在」。是莊子那樣的,以宇宙萬物為思維的單位。只是到了孔子的手中,他以「忠貞」代替自由思想,處處設立關卡和限制,中國人的思想自由全失。但孔子說,那是不要緊的,只要當好褓姆,死而後已就是。但其實,死是不能把人的思維界線打破的。
而莊子的偉大就在這裡。他給了我們絕對的自由,也給了我們永恆的生命。
所以:
生老病死就是幸福。參與生命的奮鬥者,都有這感覺。這是愴俗人永遠不了解的。疾病、貧窮、死無葬地,有甚幸福可言?但這就是幸福的。
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近在咫尺,觸手可及。雖然有的人,永遠摸不到。
因為,他們害怕。上面所講的全部生命訊息,對於某些人來說,都是一擊即破的。有一個小小的心理障礙,使任何光輝的理念,在這障礙之前,無法成立。
他們所害怕的,不是甚麼恐怖末日,不是甚麼猙獰鬼怪,而是極端可笑的「貧窮」。
不成熟的社會裡,有一種奇怪現象:怕窮不怕死。小小困難,便喪失了求生的意志。有人寧願選擇死亡,不選擇貧窮。
其實,窮有甚麼難呢?
不過是清茶淡飯,不過是賒貸無門,不過是清靜過日。而天無絕人之路,明天總是另一個開始。社會儘管不成熟,也會盡量照顧窮人。你今天挨餓,明天挨餓,如果沒有餓死,還可以去檢破爛,或者去乞。而經歷過地底式歷練的人,智慧總會略高一些。就憑這歷練,到重出江湖的時候,你已擁有許多他人萬萬不及的好本領。
生命是需要教育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告訴孩子們,生命是絕對可貴的。而我們的幸福,就都在生老病死裡。死亡不可怕,貧窮也不可怕。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是可怕的。
從女媧、羿、等神話以至「和氏璧」和《石頭記》的啟示,我們因此獲得明朗信息,有勇氣站立於世上。歷經挫折,生機暢旺。
生老病死是幸福。就連那個「苦」字,也是幸福。吃苦也是幸福。只要有苦可吃,一切不算甚麼。
因為,生命本質上是一種溝通。宇宙萬物,和我們息息相關。天下間,每一種事物都是美的,都是可欣賞的,都是屬於你的。
這其實是一念之轉。
思想一下子回到軌道之上,就漫天遍地,都是柔情蜜意。花開花落,溫暖陽光與狂風暴雨,都是生命的一部份。有機會參與其中,就是幸福。
星星、月亮、太陽,都是可以摸得到的。
第十六節 莊子的成功哲學
莊子的哲學,是成功者的哲學,而不是隱居者的哲學。
莊子的成功之道有三:層次、自由、策略。
第一,層次。當一個人徹底明白了宇宙和生命的基本原理,就有了一種高層次的視線觀點。許多問題,他人看不到的,他都能夠看到。天地宇宙間那個物質世界,看似神秘難明,但他洞若觀火。這一種感覺,只要通讀了《齊物論》和《逍遙遊》,就能得到。莊子文章當中混有大量假貨,但李察已經為你把砂石洗擦。你會看到莊子的原貌,請細心研究。
第二,自由。人的思想,本來就是自由的。但由於種種原因,自由變成束縛。而更重要的是,一般人根本不能察覺不自由狀態。好比一隻被迫留在地上的雞。雞以為自己天生就是不會飛的。大多數人也是這樣想。莊子為你預備好了一雙飛翔的翼。思想達到徹底自由,就再無任何困難可以難到你。莊子哲學,可以為個人帶來重大成功,但這只是小事。莊子固然可以創造出大量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但莊子哲學,更高的使命是可以把一種富含潛質的文化喚醒,走上新的高度。所以,莊子是必讀的起飛文章。
第三,策略。莊子的策略,只有一點。他只有一種武功,只有一種招式。這種招式,看似容易。本書附錄的莊子原著《庖丁解牛》,只是極短文章。好像一看就了解。但這種了解,是有前提的。若果沒有前面的層次訓練和自由訓練,就是完全無用的空話。但這幾句空話,卻是大腦中最重要的行動軟件。問題是必須正確安裝。歷史上許多偽莊子,以為這是很容易的一點。他們輕輕鬆鬆亂搞一通,就全錯了,一點效果都沒有。企圖掌握莊子策略的人,請小心。這是行軍戰陣辦大事的人,不可不知的。
莊子是成功者的哲學,因為莊子解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到底財富在那裡?
中國文化對於這一問題,有三種答案。
第一種是孔子的標準答案。孔子說過:「耕也,餒(即飢餓)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孔子以為,財富就是俸祿。這是二千年來的主要實踐。前面已經解釋過中國人的「主要實踐」原理。兩千年來讀儒書考功名,是並無生產力的。所謂「祿」,只不過是把老百姓的農業生產利潤轉到自己名下。
第二種答案,是風水信仰的答案。他們以為,財富是在龍脈底下的。只要把自己祖傳的血脈跟龍脈交叉,就可以找到財富。
這兩種答案,跟西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認為,財富是在物質裡的。找到規律,就是找到財富。所謂「知識就是力量」,就有這意思。
第三種是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理論。其中蘊含了從內外兩方面尋找規律的想法。財富在那裡?財富在宇宙萬物裡。這可能是未來富裕世紀的思想基礎。
而更有興趣的問題是:
--------到底財富是屬於誰的?
莊子的答案,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前衛的。而這是目前大多數人未必願意接受的。
財富屬於誰?莊子的意見是:財富是屬於我的。天下萬物,無論是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一礦一山,一河一海,都是屬於我的。就如同我的眼睛,我的耳朵那樣屬於我。天下財,屬於天下人。
甚麼?這不是共產主義嗎?當然不。共產主義是外在平均。而莊子的想法是認為,萬物與我為一,是在大生命上與我為一。樹上一塊葉,就好像我身上一個細胞。鄰國一個人,就如同我的一隻手。
如果地球人能夠在二千年內接受這種觀點,可以確信,地球上的一切問題,都可解決。
至於目前,或者需要略為現實一些:鞋子是屬於腳的,眼鏡是屬於眼的。而宇宙萬物,只是在「心」上屬於「我們」。能夠這樣想,就是心寬氣廣,眼界略高一個層次,思想得到自由了。
本章附錄: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歌詞
O friends, not these sounds! Instead, let us strike
up more pleasant ones, and more Joooooooooyful
Joy Joy Joy Joy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He whose fortune grants him,
friend to have and friend to be,
Who has won a noble woman,
let him join in our rejoicing!
Yes-even if it were only one
soul for him the entire world!
But if he has never known this,
let him steal weeping from our ranks.
Yes-even if it were only one
soul for him in the entire world!
But if he has never known this,
let him steal weeping from our ranks.
Joy is drunk by every species
from the breast of Nature;
All men good and evil follow
her rose-strewn path.
She gave us kisses and the ripe grape, a good friend
loyal to death;
Even the worm can feel
pleasure , and the Seraph stands
before God.
She gave us kisses and the ripe grape, a good friend
loyal to death;
Even the worm can feel
pleasure, and the Seraph stands
before God.
As happy as His sun hurtling....
As happy as His sun hurtling through the vast
heavens,
pursue, brothers, your path....
joyfully, like a hero to victory.
Pursue, brothers, your path....
joyfully, like a hero to victory.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of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you fall down, millions?
Do you sense a creator, world?
Seek him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he
must live....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he
must live.
Women: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Men: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Mixed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drunk
with ardor, we draw near,
goddess, to thy shrine!
You fall down, millions!
Do you sense a creator, world?
Seek him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repeat)
Do you sense a creator, world?
Brothers!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Joy, daughter from Elysium!
Joy, daughter from Elysium!
Your magic unit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Your magic your magic unties
again, what fashion harshly separates;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All mankind become brothers,
where thy gentle wing tarries
Be embraced, millions!
The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Brothers! Beyond the canopy of
stars a loving Father must live.
Be embraced, millions!
This kiss for the entire world!
Joy,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Daughter from Elysium!
Joy, thou gleaming spark divine!
(本章第一次發表日期:200.4.23)
(本章修改日期:2007.5.18)
2-03 能量
2-03 能量
心鍵的一種特質是:如果硬把鍵的兩點拆開,就會造成心理衝擊。這是一種能量。是可正可負的能量。如果這能量加大,就會對大腦造成極大的好處,或者傷害。
被人摸摸屁股,有甚麼大不了?不信你自己摸摸看,一點感覺都沒有。吃一口濃痰,對於一隻狗來說,有甚麼大不了?可能是甜中帶香,其味非凡。但甚麼這等事情,就連你此刻略略聽到他人提及,都立刻感覺噁心?因為,這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能拆毀一種心理的鍵連。
其實不止是心理的鍵連,簡直是整個心理的殿堂,都能夠拆毀。有的黑社會迫良為娼,手段殘酷。找來一個十幾歲的純情女孩子。這樣的女孩子,人生醜惡全未見過。十幾個大漢把她輪姦。一連幾天之後,這女孩的心理殿堂就完全毀滅了。她已經覺得自己不是人。如果她尚未瘋癲,就會柔順得像一條木頭,任由這群惡漢擺佈,從此終生為娼。
據心理學者坎伯(Joseph Campbell) 的報導,美國西南部某些印弟安人文化中,就是利用這原理。有的入會儀式,是吃狗的排洩物。(A Joseph Campbell Companion: reflections of the art of living, chapter 3)不要以為這是野蠻,是完全有心理根據的。信徒吃了狗屎,所有傳統的心理鍵連,都一下子打碎了。就會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這樣的信徒,很容易就會接受那教派所灌輸的信息。因此就會是絕對虔誠服從的。因為,舊的鍵連拆毀,新的鍵連,就即時建立了。
人的心理鍵連,可能有無數之多。有的是外在的,無關緊要的。但有幾根卻是心理殿堂的主要樑柱。有的事,你絕對不會做。有的食物,你絕對不想吃。有的說話,你也絕對不想聽到。如果偶然聽到,就會造成大震撼。
許多夫妻,許多父子,許多朋友,都是因為一句說話的震撼,心理上無法過關的。因為,在人的心理之中,雖然有無數的鍵連,但可能只有幾條是關鍵的。例如尊嚴、食物、性,等等。如果這些鍵連受到觸動,就會造成震撼,而所謂「震撼」,就是一種能量。這些能量,可以使人前進,或者摔倒。
所有的鍵連,特別是主要的那幾根,加起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個整體,有心理上的無形鏈條維繫。中國人說,這就是「神」,是心神的「神」,不是天神的神。西方人說,這就是「靈魂」。現代心理學,尚未能夠在人腦裡找到這一個總的樞紐。但以李察的不成熟觀察,這樞紐雖然找不到,但其中的作用力量,卻是存在的。好比天上的黑洞。只要附近有黑洞存在,所有周邊的眾星,都會受到牽扯。而所謂「神」,就是你的控制中心。莊子所說的「成心」,是非常接近的。所謂「成心」,大約很接近於an integrated mind。至於要integrate 那幾項元素進去,才能達成這種鍵連的完美結合呢?請參考本書笫四和第八章。
有一次,在一個研討班中,其中一位參與者蘇姍說了以下這一件真實的事件。李察只能相信她的敘述。因為,李察相信,這是有根據的,不可能偽造的。
蘇姍說,她的一個要好女朋友,身世是非常悲慘的。沒有母親,一個父親卻是禽獸。她自幼便不斷的被父親強姦。好不容易等到長大成人,滿以為可以離開那個家庭,過一點好日子了。這時,她碰到了一個男朋友。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那男朋友身上。孰料,那男朋友只是垂涎她的美色。過後,就反手不認賬了。但這並非故事的重點。這位女士跟蘇姍是好朋友,向她傾訴。兩個人,一直談到深夜,邊談邊哭。到後來,蘇姍也發覺有點不對勁,她實在太激動。於是建議她不如去洗一個熱水浴,然後睡覺。事情就是在這一段時間中發生的。她答應了蘇姍去洗澡,但要洗澡先要到房間拿睡衣。她從房間裡,捧著一套睡衣出來,走到浴室門口,便停住了。好像是忘記了要去浴室做甚麼。然後便往回走,又往房間中去。之後又出來,捧著一套睡衣來來回回,走了好多次。蘇姍說,這時才發覺,她的眼神不對勁了。已經沒有了「神」,不會望人,甚麼反應都沒有。她就是在這一秒鐘,忽然瘋了。她的「神」已經渙散,眼睛再也不會看人,她的腦子,已經亂成一攤。
如果在她的早期教育之中,一早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鍵連,不隨意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成心」,她就可能避過這一場災難。她的內在元素,不會亂成一攤。
蘇姍的經驗,是很罕有的。或許那些在牢獄中飽受折磨的囚犯有時發瘋,會被折磨他的獄卒看到。但獄卒只會哈哈大笑,不會察覺他失神那一刻的特殊形態。
所謂「神」,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重要意念。哲學史上的爭論,如果你一投入去,沒幾年功夫,不可能出來。但從民間智慧看去,中國人都知道「神」是甚麽。
人心中的這一個「神」,一個最重要的窗口,就是人的眼睛。所以說,那是一種「眼神」。如果眼神渙散,就是心理上的控制能力失去了。那幾根主要鍵連之間的聯繫斷了。
到底人的眼睛,除了視覺之外,還會不會有另外的訊息存在?這是很難說的,迄今為止,學術界也沒有甚麼重大的創見。但無論如何,「眼神」是不可否定的。人與人溝通,眼神接觸是絕對必須的。你跟任何人說話,就算僅是買一杯咖啡,你和售貨員之間,也必定有幾秒鐘的眼神接觸。而這種眼神接觸,是不自覺的。如果你自覺去看人,自覺使用眼睛,眼神裡便必定有了另外的意思,是語言之外的意思,而對方也必定同時覺察。覺得你除了購買一杯咖啡之外,尚有其他用意。如果那售賣咖啡的店員是個女孩子,而你是男孩子,你說,「嗨,請給一杯咖啡!」當時如果你不自覺,你會用眼睛看著她說話,你的心裡只有一個要買咖啡的訊息,並無其他。她為了聽清楚你說甚麼,也必定用眼睛同時與你接觸。這一種接觸,雙方面都是不自覺的,都是不知道的。如果你自覺,你自覺用眼睛去看她,她就必定覺得有點不自在了。因為你的心事,可能有兩種,一種是要買咖啡,另一種是比較微妙的。不過,無論你多微妙,都會在眼神裡反映出來,人家雖然不知道你在想甚麼,但一定知道你有多一層意思。
眼神之神,是有豐富涵義的。這也是現代科學的重要題目之一。例如,自閉症的病人,一個特徵是拒絕眼神接觸。自閉症患者,通常都不想看人。到底是自閉病人失去了控制力,還是他腦中真的有一個部位,專門負責管理諸種心理鍵連之間的控制,這部位的機能壞了,病人的控制力就失去了?所以,他是不能使用眼神的。或者,是不想使用眼神的。到底是不能,還是不想?好比你的一隻手受傷,不是不能動,而是動的時候會痛,所以不想動?自閉的原理是否就是這一樣?
但這些只是反面原理。有沒有正面一些的?有沒有一個正常的人,當他的鍵連被打碎之後,會產生正面積極的能量?他沒有瘋癲,沒有自閉,而是把能量使用出來,造福人世?
其中一位是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從沒有停止過發出能量。《醜小鴨》,《皇帝的新衣》,《賣火柴的女孩》,任何一個人,當他意志軟弱,遭受困難,看一遍安徒生的作品,都會獲得異常強大的積極力量。但要看原著,不要看改編本。改編本通常把童話美化,把其中最刺激,最震撼的部位刪除。例如醜小鴨本來是男孩子,他無法忍受鴨子世界的教育。鴨子老師教導所有的鴨子,必須用八字腳叭叭噠噠的走,還要把屁股左左右右的扭。鴨子的世界裡,以為這才是正常的。但醜小鴨不是鴨,他是天鵝,他自問高一層次,他有另外的見解。所以,他就被人排擠了。這一個文學故事,但故事已經超越故事本身,變成能量的攜帶者了。軟弱的時候,不妨看。但切不可看庸俗的改編本。在庸人的世界裡,醜小鴨只不過是另一個自以為美貌非凡的女孩而己,裡面是沒有能量的。至於《皇帝的新衣》,大部份的改編漫畫版本,或者電視卡通版本,在到緊要關頭的時候,都要為皇帝加上一條內褲。沒有褲子赤裸遊街的皇帝,變成了穿游泳褲上街的皇帝。這是甚麼?這是「美化」。美化之後,就沒有了震撼,就沒有了觸動,就沒有了覺悟。傳統的強固鍵連,就是這樣,動都沒有動過。所以,能夠看到原著的人,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已經獲得正面的積極能量。
問題是,安徒生自己的能量,又是從何處來的?他自己的鍵連,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粉碎的。
一八一六年,安徒生父親逝世,他被迫去工廠做工。做過紡織工和煙廠工。當時只十二三歲。他生性內向。有些工人懷疑他不是男人,強行剝下他的褲子檢查。(www.kirjasto.sci.fi/hcanders.htm)
但,這樣重要的情節,在一些中文版安徒生傳中沒有。只說其他工人打趣他是女孩子。這樣,就是「鍵連保護」了。試想,普通被人摸一下屁股,都這樣難受,硬生生被人脫掉褲子,感受如何?是不是奇恥大辱?是不是異常的震撼?這一位感覺豐富的男孩子,以後,心理上會有甚麼樣的能量積聚?但,這只是鍵連之一。或者,一個成功的人,一生會遭受很多次這樣的震撼。每一次震撼,都給他以極大的能量。
安徒生七十歲死時,別人在他頸上發現一個小皮袋。裡面有一張只有兩句話的短信。是他二十五歲失戀時女朋友給他的分手書。到底當年的情況如何?李察不知道。只知道那種刺激,必定異常劇烈,是和他自己的心願,徹底相反的。否則,這兩句話,不會讓他掛在頸上一生。一句話已經足夠把一條主要鍵連打碎,何況那裡面有兩句。不知道這兩句話是甚麼。因為,李察所看的安徒生傳記版本中沒有。但猜想,這不一定是很特別的兩句話。可能只是很普通的兩句話。對其他人一點意義都沒有。但他的鍵連,就是如此地被擊碎了。
不是一切人都能夠從廢墟中站起來的。許多人就是如此這般倒下去的。許多人就是從此消極失望的。這一股可正可負的能量,只要你略為撩撥一下,就會改正方向。問題是,你有沒有那種小小的、原始的撩撥力量。
安徒生性格是非常多愁善感的。很容易哭。看戲,也會因為劇情而哭得驚動其他觀眾。但他又很勇敢。他自幼貧困,十四歲便堅決要離家,到遠方的哥本哈根尋找機會。他看過很多偉人傳記,深信成功必須要有堅毅不拔的意志。流浪生活,給他極大的挑戰,遭遇到無數挫折失敗。他本來的熱望是做一個演員,但始終未能成為演員,卻寫了許多偉大的童話故事。但一個成功者和一個失敗者的主要區別是,成功者能夠化悲憤為力量,而失敗者只能夠化悲憤為食慾、為放縱。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他本質上的那一股撩撥力量,從何而來?或者,我們可以看看另一位偉大人物的遭遇,就會知道一二。
這一位偉大人物,是人類歷史上少數最剛強的人之一。他是甘地。
甘地的誠意,本來毋須証明。甘地一生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證明他的誠意。 曾經接近,甚至曾經閱讀甘地的人,都可能經歷一種古怪的心理程序:他一開聲,你便會流淚。他站著,你便會相信。
所謂理論,有兩種層次。一層在外,一層在內。嘴皮上說,是非常容易的。但要能在潛意識深處也相信自己,卻並非人人可以做得到。他的力量,來自內裡。
甘地被暗殺的時候,身中兩鎗。一彈中腹部,另一彈中胸部。但甘地倒地之前,仍合什還禮。臨終時唯一要求,是無條件釋放凶手。遭受最大的傷害,卻能在一瞬間以潛在思維回應,內外如一。這就叫做「誠」。他是聖潔的。
但問題是:甘地的能量,又是來自那裡?
甘地是印度教徒,印度俗例,十二歲便已經娶妻。甘地結婚時,仍是一個小孩子而己。在他的自傳中,記述他十幾歲時,父親已經病重。他的責任,是侍奉老年的父親。 本來,十幾歲的孩子,仍未懂事,不會知道甚麼是親情、孝道。他在侍奉的時候,如果有不妥善之處,也是很容易了解的。但那時,他剛結婚不久,十分喜愛新婚的妻子。整天都盡量找時間和妻子溫存。
這日,他又和妻子在房中性愛時,忽然有人大力打門,告訴他父親病危的消息。本來他應該親眼看顧父親離世才是。但是,當時他正在盡情歡樂。
當他匆匆去到父親的房間時,已經來不及了。只見到父親的屍首。這是很複雜的心理程序。這程序,是有背景的。印度的特殊文化,就是背景。印度教講究孝道,儘管與中國文化中的孝道未必一樣。但精神是相通的。而印度人鼓勵早婚。孩子剛進入青春期,還未弄清楚性是甚麼一回事,便被放置進入性的自由環境裡。而這時候,孩子的心智肯定尚未成熟,平衡能力肯定很小,而經濟上更加不會自立,要依靠上一代人的支持。印度的孝道,有深刻的經濟背景。
但是,無論背景多麼複雜,分析到最簡單的層次,就是兩點連成一線的一條心理鍵連:人是不應該放縱的。他在性愛高潮的一刻,有人來大力打門,告訴他父親死亡的訊息,就一下子打碎他的鍵了。因此他深自奧悔。這件事,給他極大的刺激和反省。或者可以說,這鍵連不是打碎了,而是重新建立了。以後,他就是某種信念的積極奉行者。他一生共坐牢十一年。都意志極堅定,從來沒有軟弱過。
或者,有人會懷疑:這樣,事情豈不是都很容易?隨便去找一個男孩子來,把他的褲子剝掉,盡情侮辱一番,或者隨便找一個街上的無聊漢子來,讓他胯下受辱一番,這樣,不就是可以造就下一代的精英了嗎?似乎是比正常教育更省錢的辦法呢。你需要多少作家,音樂家,甚至科學家,政治家,都可以如此這般泡製。中國人傳統說的甚麼「激將法」,甚麼「鞭撻」之類,都好像有點相似。
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一點:心鍵被打碎,而能獲得正能量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有條件的人。安徒生的歐洲文化根底,甘地的印度文化根底,使他們擁有非常強固的鍵連。有根底和沒有根底,簡直是兩個世界。
寫到這裡,容李察岔開一筆,且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自己受到挑戰,不是那種投諸監獄,盡情凌辱的絕境,而只是一個無良的老闆,或者一個虛偽的異性,或者一個無恥的生意競爭者,甚至只是一個對你仇視的下屬,他為了要趕走你,就用一種最難聽的話對付你。他不是在背後說,而是當面說,當著人的面前說,最好是當著記者的面前說。試問,你聽了這兩句你自己覺得最難聽的話,你的心鍵會不會忽然就斷了?或者是不會的。因為,你的心鍵已經強化了。上面的許多故事,你已經入心。你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沒有人可以用一兩句話,就氣死你。
果如是,則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十分簡單了。你只要找一本書來,反覆看,熟讀,就明白了,就強固了,你的幾條基本心鍵,都被一種極強大的力量膠結著,沒有人可以使你分神,沒有人可以拆開你的心鍵,沒有人可以迫你發瘋。你已經無敵於天下了。是不是呢?
所以,請記著一點:你所知道的,不是你真正知道的。表面知識,不等於內在知識。只有當內外結合,表裡如一,這一種知識,才是真知識。真知識是蘊含能量的,是有用的。假知識只能欺騙自己,浪費最寶貴的光陰。這是一個大問題。或者,我們暫時把這問題放下,讓我們內裡的潛意識多一些時間消化。以下,是另外的一個環節。到我們回頭再看這一個問題的時候,問題的面貌將會煥然一新。
心鍵的一種特質是:如果硬把鍵的兩點拆開,就會造成心理衝擊。這是一種能量。是可正可負的能量。如果這能量加大,就會對大腦造成極大的好處,或者傷害。
被人摸摸屁股,有甚麼大不了?不信你自己摸摸看,一點感覺都沒有。吃一口濃痰,對於一隻狗來說,有甚麼大不了?可能是甜中帶香,其味非凡。但甚麼這等事情,就連你此刻略略聽到他人提及,都立刻感覺噁心?因為,這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能拆毀一種心理的鍵連。
其實不止是心理的鍵連,簡直是整個心理的殿堂,都能夠拆毀。有的黑社會迫良為娼,手段殘酷。找來一個十幾歲的純情女孩子。這樣的女孩子,人生醜惡全未見過。十幾個大漢把她輪姦。一連幾天之後,這女孩的心理殿堂就完全毀滅了。她已經覺得自己不是人。如果她尚未瘋癲,就會柔順得像一條木頭,任由這群惡漢擺佈,從此終生為娼。
據心理學者坎伯(Joseph Campbell) 的報導,美國西南部某些印弟安人文化中,就是利用這原理。有的入會儀式,是吃狗的排洩物。(A Joseph Campbell Companion: reflections of the art of living, chapter 3)不要以為這是野蠻,是完全有心理根據的。信徒吃了狗屎,所有傳統的心理鍵連,都一下子打碎了。就會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這樣的信徒,很容易就會接受那教派所灌輸的信息。因此就會是絕對虔誠服從的。因為,舊的鍵連拆毀,新的鍵連,就即時建立了。
人的心理鍵連,可能有無數之多。有的是外在的,無關緊要的。但有幾根卻是心理殿堂的主要樑柱。有的事,你絕對不會做。有的食物,你絕對不想吃。有的說話,你也絕對不想聽到。如果偶然聽到,就會造成大震撼。
許多夫妻,許多父子,許多朋友,都是因為一句說話的震撼,心理上無法過關的。因為,在人的心理之中,雖然有無數的鍵連,但可能只有幾條是關鍵的。例如尊嚴、食物、性,等等。如果這些鍵連受到觸動,就會造成震撼,而所謂「震撼」,就是一種能量。這些能量,可以使人前進,或者摔倒。
所有的鍵連,特別是主要的那幾根,加起來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個整體,有心理上的無形鏈條維繫。中國人說,這就是「神」,是心神的「神」,不是天神的神。西方人說,這就是「靈魂」。現代心理學,尚未能夠在人腦裡找到這一個總的樞紐。但以李察的不成熟觀察,這樞紐雖然找不到,但其中的作用力量,卻是存在的。好比天上的黑洞。只要附近有黑洞存在,所有周邊的眾星,都會受到牽扯。而所謂「神」,就是你的控制中心。莊子所說的「成心」,是非常接近的。所謂「成心」,大約很接近於an integrated mind。至於要integrate 那幾項元素進去,才能達成這種鍵連的完美結合呢?請參考本書笫四和第八章。
有一次,在一個研討班中,其中一位參與者蘇姍說了以下這一件真實的事件。李察只能相信她的敘述。因為,李察相信,這是有根據的,不可能偽造的。
蘇姍說,她的一個要好女朋友,身世是非常悲慘的。沒有母親,一個父親卻是禽獸。她自幼便不斷的被父親強姦。好不容易等到長大成人,滿以為可以離開那個家庭,過一點好日子了。這時,她碰到了一個男朋友。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那男朋友身上。孰料,那男朋友只是垂涎她的美色。過後,就反手不認賬了。但這並非故事的重點。這位女士跟蘇姍是好朋友,向她傾訴。兩個人,一直談到深夜,邊談邊哭。到後來,蘇姍也發覺有點不對勁,她實在太激動。於是建議她不如去洗一個熱水浴,然後睡覺。事情就是在這一段時間中發生的。她答應了蘇姍去洗澡,但要洗澡先要到房間拿睡衣。她從房間裡,捧著一套睡衣出來,走到浴室門口,便停住了。好像是忘記了要去浴室做甚麼。然後便往回走,又往房間中去。之後又出來,捧著一套睡衣來來回回,走了好多次。蘇姍說,這時才發覺,她的眼神不對勁了。已經沒有了「神」,不會望人,甚麼反應都沒有。她就是在這一秒鐘,忽然瘋了。她的「神」已經渙散,眼睛再也不會看人,她的腦子,已經亂成一攤。
如果在她的早期教育之中,一早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鍵連,不隨意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成心」,她就可能避過這一場災難。她的內在元素,不會亂成一攤。
蘇姍的經驗,是很罕有的。或許那些在牢獄中飽受折磨的囚犯有時發瘋,會被折磨他的獄卒看到。但獄卒只會哈哈大笑,不會察覺他失神那一刻的特殊形態。
所謂「神」,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重要意念。哲學史上的爭論,如果你一投入去,沒幾年功夫,不可能出來。但從民間智慧看去,中國人都知道「神」是甚麽。
人心中的這一個「神」,一個最重要的窗口,就是人的眼睛。所以說,那是一種「眼神」。如果眼神渙散,就是心理上的控制能力失去了。那幾根主要鍵連之間的聯繫斷了。
到底人的眼睛,除了視覺之外,還會不會有另外的訊息存在?這是很難說的,迄今為止,學術界也沒有甚麼重大的創見。但無論如何,「眼神」是不可否定的。人與人溝通,眼神接觸是絕對必須的。你跟任何人說話,就算僅是買一杯咖啡,你和售貨員之間,也必定有幾秒鐘的眼神接觸。而這種眼神接觸,是不自覺的。如果你自覺去看人,自覺使用眼睛,眼神裡便必定有了另外的意思,是語言之外的意思,而對方也必定同時覺察。覺得你除了購買一杯咖啡之外,尚有其他用意。如果那售賣咖啡的店員是個女孩子,而你是男孩子,你說,「嗨,請給一杯咖啡!」當時如果你不自覺,你會用眼睛看著她說話,你的心裡只有一個要買咖啡的訊息,並無其他。她為了聽清楚你說甚麼,也必定用眼睛同時與你接觸。這一種接觸,雙方面都是不自覺的,都是不知道的。如果你自覺,你自覺用眼睛去看她,她就必定覺得有點不自在了。因為你的心事,可能有兩種,一種是要買咖啡,另一種是比較微妙的。不過,無論你多微妙,都會在眼神裡反映出來,人家雖然不知道你在想甚麼,但一定知道你有多一層意思。
眼神之神,是有豐富涵義的。這也是現代科學的重要題目之一。例如,自閉症的病人,一個特徵是拒絕眼神接觸。自閉症患者,通常都不想看人。到底是自閉病人失去了控制力,還是他腦中真的有一個部位,專門負責管理諸種心理鍵連之間的控制,這部位的機能壞了,病人的控制力就失去了?所以,他是不能使用眼神的。或者,是不想使用眼神的。到底是不能,還是不想?好比你的一隻手受傷,不是不能動,而是動的時候會痛,所以不想動?自閉的原理是否就是這一樣?
但這些只是反面原理。有沒有正面一些的?有沒有一個正常的人,當他的鍵連被打碎之後,會產生正面積極的能量?他沒有瘋癲,沒有自閉,而是把能量使用出來,造福人世?
其中一位是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從沒有停止過發出能量。《醜小鴨》,《皇帝的新衣》,《賣火柴的女孩》,任何一個人,當他意志軟弱,遭受困難,看一遍安徒生的作品,都會獲得異常強大的積極力量。但要看原著,不要看改編本。改編本通常把童話美化,把其中最刺激,最震撼的部位刪除。例如醜小鴨本來是男孩子,他無法忍受鴨子世界的教育。鴨子老師教導所有的鴨子,必須用八字腳叭叭噠噠的走,還要把屁股左左右右的扭。鴨子的世界裡,以為這才是正常的。但醜小鴨不是鴨,他是天鵝,他自問高一層次,他有另外的見解。所以,他就被人排擠了。這一個文學故事,但故事已經超越故事本身,變成能量的攜帶者了。軟弱的時候,不妨看。但切不可看庸俗的改編本。在庸人的世界裡,醜小鴨只不過是另一個自以為美貌非凡的女孩而己,裡面是沒有能量的。至於《皇帝的新衣》,大部份的改編漫畫版本,或者電視卡通版本,在到緊要關頭的時候,都要為皇帝加上一條內褲。沒有褲子赤裸遊街的皇帝,變成了穿游泳褲上街的皇帝。這是甚麼?這是「美化」。美化之後,就沒有了震撼,就沒有了觸動,就沒有了覺悟。傳統的強固鍵連,就是這樣,動都沒有動過。所以,能夠看到原著的人,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已經獲得正面的積極能量。
問題是,安徒生自己的能量,又是從何處來的?他自己的鍵連,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粉碎的。
一八一六年,安徒生父親逝世,他被迫去工廠做工。做過紡織工和煙廠工。當時只十二三歲。他生性內向。有些工人懷疑他不是男人,強行剝下他的褲子檢查。(www.kirjasto.sci.fi/hcanders.htm)
但,這樣重要的情節,在一些中文版安徒生傳中沒有。只說其他工人打趣他是女孩子。這樣,就是「鍵連保護」了。試想,普通被人摸一下屁股,都這樣難受,硬生生被人脫掉褲子,感受如何?是不是奇恥大辱?是不是異常的震撼?這一位感覺豐富的男孩子,以後,心理上會有甚麼樣的能量積聚?但,這只是鍵連之一。或者,一個成功的人,一生會遭受很多次這樣的震撼。每一次震撼,都給他以極大的能量。
安徒生七十歲死時,別人在他頸上發現一個小皮袋。裡面有一張只有兩句話的短信。是他二十五歲失戀時女朋友給他的分手書。到底當年的情況如何?李察不知道。只知道那種刺激,必定異常劇烈,是和他自己的心願,徹底相反的。否則,這兩句話,不會讓他掛在頸上一生。一句話已經足夠把一條主要鍵連打碎,何況那裡面有兩句。不知道這兩句話是甚麼。因為,李察所看的安徒生傳記版本中沒有。但猜想,這不一定是很特別的兩句話。可能只是很普通的兩句話。對其他人一點意義都沒有。但他的鍵連,就是如此地被擊碎了。
不是一切人都能夠從廢墟中站起來的。許多人就是如此這般倒下去的。許多人就是從此消極失望的。這一股可正可負的能量,只要你略為撩撥一下,就會改正方向。問題是,你有沒有那種小小的、原始的撩撥力量。
安徒生性格是非常多愁善感的。很容易哭。看戲,也會因為劇情而哭得驚動其他觀眾。但他又很勇敢。他自幼貧困,十四歲便堅決要離家,到遠方的哥本哈根尋找機會。他看過很多偉人傳記,深信成功必須要有堅毅不拔的意志。流浪生活,給他極大的挑戰,遭遇到無數挫折失敗。他本來的熱望是做一個演員,但始終未能成為演員,卻寫了許多偉大的童話故事。但一個成功者和一個失敗者的主要區別是,成功者能夠化悲憤為力量,而失敗者只能夠化悲憤為食慾、為放縱。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他本質上的那一股撩撥力量,從何而來?或者,我們可以看看另一位偉大人物的遭遇,就會知道一二。
這一位偉大人物,是人類歷史上少數最剛強的人之一。他是甘地。
甘地的誠意,本來毋須証明。甘地一生每一件大事小事,都證明他的誠意。 曾經接近,甚至曾經閱讀甘地的人,都可能經歷一種古怪的心理程序:他一開聲,你便會流淚。他站著,你便會相信。
所謂理論,有兩種層次。一層在外,一層在內。嘴皮上說,是非常容易的。但要能在潛意識深處也相信自己,卻並非人人可以做得到。他的力量,來自內裡。
甘地被暗殺的時候,身中兩鎗。一彈中腹部,另一彈中胸部。但甘地倒地之前,仍合什還禮。臨終時唯一要求,是無條件釋放凶手。遭受最大的傷害,卻能在一瞬間以潛在思維回應,內外如一。這就叫做「誠」。他是聖潔的。
但問題是:甘地的能量,又是來自那裡?
甘地是印度教徒,印度俗例,十二歲便已經娶妻。甘地結婚時,仍是一個小孩子而己。在他的自傳中,記述他十幾歲時,父親已經病重。他的責任,是侍奉老年的父親。 本來,十幾歲的孩子,仍未懂事,不會知道甚麼是親情、孝道。他在侍奉的時候,如果有不妥善之處,也是很容易了解的。但那時,他剛結婚不久,十分喜愛新婚的妻子。整天都盡量找時間和妻子溫存。
這日,他又和妻子在房中性愛時,忽然有人大力打門,告訴他父親病危的消息。本來他應該親眼看顧父親離世才是。但是,當時他正在盡情歡樂。
當他匆匆去到父親的房間時,已經來不及了。只見到父親的屍首。這是很複雜的心理程序。這程序,是有背景的。印度的特殊文化,就是背景。印度教講究孝道,儘管與中國文化中的孝道未必一樣。但精神是相通的。而印度人鼓勵早婚。孩子剛進入青春期,還未弄清楚性是甚麼一回事,便被放置進入性的自由環境裡。而這時候,孩子的心智肯定尚未成熟,平衡能力肯定很小,而經濟上更加不會自立,要依靠上一代人的支持。印度的孝道,有深刻的經濟背景。
但是,無論背景多麼複雜,分析到最簡單的層次,就是兩點連成一線的一條心理鍵連:人是不應該放縱的。他在性愛高潮的一刻,有人來大力打門,告訴他父親死亡的訊息,就一下子打碎他的鍵了。因此他深自奧悔。這件事,給他極大的刺激和反省。或者可以說,這鍵連不是打碎了,而是重新建立了。以後,他就是某種信念的積極奉行者。他一生共坐牢十一年。都意志極堅定,從來沒有軟弱過。
或者,有人會懷疑:這樣,事情豈不是都很容易?隨便去找一個男孩子來,把他的褲子剝掉,盡情侮辱一番,或者隨便找一個街上的無聊漢子來,讓他胯下受辱一番,這樣,不就是可以造就下一代的精英了嗎?似乎是比正常教育更省錢的辦法呢。你需要多少作家,音樂家,甚至科學家,政治家,都可以如此這般泡製。中國人傳統說的甚麼「激將法」,甚麼「鞭撻」之類,都好像有點相似。
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一點:心鍵被打碎,而能獲得正能量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有條件的人。安徒生的歐洲文化根底,甘地的印度文化根底,使他們擁有非常強固的鍵連。有根底和沒有根底,簡直是兩個世界。
寫到這裡,容李察岔開一筆,且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自己受到挑戰,不是那種投諸監獄,盡情凌辱的絕境,而只是一個無良的老闆,或者一個虛偽的異性,或者一個無恥的生意競爭者,甚至只是一個對你仇視的下屬,他為了要趕走你,就用一種最難聽的話對付你。他不是在背後說,而是當面說,當著人的面前說,最好是當著記者的面前說。試問,你聽了這兩句你自己覺得最難聽的話,你的心鍵會不會忽然就斷了?或者是不會的。因為,你的心鍵已經強化了。上面的許多故事,你已經入心。你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沒有人可以用一兩句話,就氣死你。
果如是,則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十分簡單了。你只要找一本書來,反覆看,熟讀,就明白了,就強固了,你的幾條基本心鍵,都被一種極強大的力量膠結著,沒有人可以使你分神,沒有人可以拆開你的心鍵,沒有人可以迫你發瘋。你已經無敵於天下了。是不是呢?
所以,請記著一點:你所知道的,不是你真正知道的。表面知識,不等於內在知識。只有當內外結合,表裡如一,這一種知識,才是真知識。真知識是蘊含能量的,是有用的。假知識只能欺騙自己,浪費最寶貴的光陰。這是一個大問題。或者,我們暫時把這問題放下,讓我們內裡的潛意識多一些時間消化。以下,是另外的一個環節。到我們回頭再看這一個問題的時候,問題的面貌將會煥然一新。
2-02 心鍵
2-02 心鍵
關於「心」的研究,是非常嚴肅的。莊子所說的「成心」是一個高標準。如果我們明白了,很多問題,都可解決。
就讓我們暫時拋開那些嚴肅的大問題,甚麼生命的奧秘,內在和外在的動力,西方文化的舊動力和中國文化的新動力等問題,先從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開始思索。
到底所謂「知識」是甚麼?
所謂﹁知識﹂,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回事:把兩個點聯起來,就是知識。
最簡單的實驗,莫如教狗。狗是最適宜訓練的動物。當然,要是腦中空白一片的幼年狗比較好。你叫狗兒come, 狗兒是不會睬你的。但你的手中有一塊很好的食物,例如例如一顆巧克力之類。狗兒雖然不睬你的呼喚,但不會不知道,你的手上有一顆糖。幾次之後,狗兒腦中的兩點,就聯起來了。狗兒知道,come 就是糖,而糖就是come. 但有一個絕對重要的原則,就是你不要騙狗兒。狗兒被騙一次,你說come , 但來到之後沒有come, (狗兒腦中的兩點,已經成為一點,狗兒以為come 就是糖。)狗兒來到,沒有come, 只有 kum , 只有 kum 一巴掌的 kum, 狗兒不會覺得被騙,只是兩點的聯繫已經消失,變成了三點,come 有時是 糖,但有時是一巴掌。那是三個點,不是兩個點了。三點不是不能聯線的,但這不是知識的基本成份。所以,聰明的動物訓練者,就不會用糖去訓練狗。不是因為糖太貴,而是因為糖不方便。你總不會看見帶著警犬巡邏的警察,隨身帶著一大把糖的。不用糖,用甚麼更便宜,更方便的東西呢?原來,「愛」是比糖更便宜,更方便的。狗之所以為狗,是因為狗天生需要更多的愛。你把狗兒叫來,只要摸一摸狗兒的頭,狗兒已經覺得莫大滿足。但這種訓練,原則是你絕對不要欺騙狗兒。每一次你把狗兒叫來,都必定不要忘記摸一摸狗,給狗兒一點點的愛。而更聰明的動物訓練者,所給的愛,是真心的。狗兒會感覺得到的。這是另一個重要的題目。愛的傳播,是直覺和內心的某種電波。這是以後的另一個詳細論題。在以後的篇章中另文專述。最聰明的狗,不是把你的撫摸和come 字聯起來的,是把你的愛和 come 字聯起來的。
這種聯繫,只要幾次就能成功。幾次之後,初生的狗兒已經明白,come 就是愛。如果你一次都不騙狗兒,你有時不是有心騙狗兒的。只是你太忙,你忘記了。你把狗兒叫來,come 之後是從上面丟下來的一塊肉骨頭,而不是一下愛撫,那就把你自己的訓練破壞了。所以要記著這兩點聯一線的原則,每一次都不要欺騙狗兒。聰明的訓練者,每一次都不會忘記發放一點愛的心靈電波。
如是,在狗的腦中,就會形成一種牢固的「知識」了。這就是知識的最原始形態。
以後,你就可以開始另外的訓練了。例如,你把一條浸滿煤油的棉繩,橫放在地上,點上火,然後說一聲come. 你猜,狗兒會不會來?如果你從沒有欺騙過狗兒,如果狗兒腦中的兩點已經牢固縛上,狗兒就會從火焰之上,一躍而過。這是和狗的天生怕火傾向相違背的,而你竟然成功。為甚麼?同樣原理,你在一條河的對面,狗兒在這面,你叫狗兒一聲,狗兒就會想方設法過來,無論如何都會過來。
因為,這裡是另一條原則。就是痛苦和快樂原則。當兩點形成一線之後,每一次重覆,都會帶來一點快感。這大約是造物主預設的心理機制。重覆愈多,未必是快感愈多。只是一種順理成章的感覺。以為這樣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相反,如果這種聯繫偶然拆散,就會帶來痛苦。你叫狗兒come , 如果狗兒不來,狗兒會覺得莫大的難受。
甚麼叫做「難受」?「難受」就是很難忍受。狗兒無法忍受這種痛苦,所以,無論如何都會來。
問題是,到底這種痛苦有多大?
有的痛苦是很小的。例如,你看見報章上出現了一個印刷錯誤的字,或者有人把 the 印成為t e h, 你會輕微的出現一種不愉快的感覺。數學老師發覺學生計算 250 x 4 居然出現一個1250 的答案,老師可能大大光火,但實則上,他所感受的痛苦程度,是相當輕微的。又或者他忽然爆發笑聲。原理是相同的,笑聲釋放了神經系統中的不愉快感覺。同樣原理,如果你看見壁上的牌子寫著﹁不准及煙﹂,這是你曾經輸入數萬次的一個訊號,但是,現在你只覺得好笑,你未必認為其中可能有任何種類的痛苦。但是,一種輕微異樣的感覺,卻是很難否定的。
這種兩點聯成一線的心理現象,其實就是一種﹁結﹂。心結未必是一個很好的名詞。因為有負面的成份。或者你可以說,那是一種「鎖」,或者一個﹁鍵﹂。這個﹁鍵﹂能把心裡的兩種訊息連上,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基本單位。
許多人會想,噢,這不就是俄國學者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嗎?是的。只是我們很少想到,人類的思想,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連起來的。最初,只是兩個訊息的鉤連。最後,就是整個綱絡的成立。
「心鍵」是十分常見的。或者可以說,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把不同的訊息鍵連起來。一旦鍵連成立,再要拆隨,就會帶來意料之外的痛苦。為了說明這道理,在李察的研討班上,李察時常都請參加者做這樣的一個試驗:首先,請他們拿一張紙幣出來。然後告訴他們,這實驗是測試紙張的韌度和手力的關係。然後,請他們輕輕的,一點一點的把鈔票撕開,直至撕為兩半為止。李察通常沒有請他們把鈔票撕為粉碎。但大多數人已經不能忍心繼續把鈔票撕開。因為,這就是心鍵之一種。鈔票是應該珍惜的,是不應該撕毀的。這裡是兩個點,一是「鈔票」,二是「價值」。兩者是相連的。如果把鍵連拆去,就不愉快。但有一次例外,有一位參加者,當聽李察說到要輕輕撕開的時候,他就很快的把鈔票一下子撕開了,並且隨即把鈔票丟到後面。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一個小小富豪。這樣小面額的一張鈔票,一點都難不倒他。過後李察的心不住想,到底,要多大面額的鈔票,才會讓他明白心鍵的原理?而這是另一種刺激性的實驗了:人的心理之中,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刺激,才會開始感覺?而感覺的衝激,要有多大,才能使一個人的心理徹底翻轉?所謂﹁徹底翻轉﹂,可能使一個人忽然失去心理平衡,許多遭遇家破人亡的不幸者,無法承受刺激,會一下子變成瘋癲。而另一種可能是,他會忽然從另一角度看到另一種生命的真相,完全看破世情,從此獲得了智慧。
另一個問題是:心鍵是從那裡來的?我們人類,是不是跟那隻一聽見come 就來的好狗一樣?我們自己的心鍵,是從那裡來的?而在我們的心理之中,有那幾個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心鍵?如果李察能把最緊要的心鍵,都找出來,一一分析清楚,李察豈不是就明白生命的真相了嗎?李察豈不就是堅強了嗎?李察不就是可以應付任何困難了嗎?
但這裡是兩回事。知道有這個鍵存在,是一回事。而你能真的打碎這個鍵,則是另一回事。只是,無論如何,知道是好的。有一點心理常識,是好的。好比你要征服一個高山,總不能地圖也不看一下就去。
而另一個問題是,要建立一個鍵,是很容易的。但要改造或者打碎一個鍵,則要想方設法,而且經歷艱辛。
而人生的鍵,有的是自己造的,有的不是自己造的。如果你每天不絕重覆的對自己說,我是很有尊嚴的。相信不必很久,你走路的時候,胸膛就會自然而然的挺了起來。你已經建立了一點自信。但如果你不斷的對自己說,我是國王,我是九龍國王。每天說一萬次,你的心理鍵就非常強固了,如果心理是一種電路,你很可能就會短路了。所有其他的線路,都要讓路,讓多一些空間給你說:「我是九龍國王」了。你已經不再需要其他的鍵了。你的大腦裡,只有這一個鍵了。
問題是,當這個鍵是其他人為你輸入的,那又如何?當你的父親,母親每天不斷的對你說,我的小王子小公主,你會不會信以為真?當然是不會的。因為,有的時候你的父母異常嚴厲,你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在父母之前,自己只是一個服從命令的小兵。所以,這也算是幸運了。因為,有的父母真的是千依百順的,真的是當自己的兒女是公主王子的,那就把兒女的心理鍵確立了,以後,很難適應社會。
而父母也不是真正的父母。因為,父母所代表的,往往不是他們自己,而是整個文化網絡的影響力。有一個二十歲大的女兒,有一天,她正在洗澡的時候,忽然從洗澡間裡走出來,身上一絲不掛。而客廳中,只有父母,沒有外人。她出來,就摔倒在客廳的中央了。而當時,她父母親的第一反應,是讓她穿上衣裳。到她穿好了衣裳,她就再也不能呼吸,她死去了。原來,她是中了一氧化碳的毒,缺氧而死。這是一件真事。從前的舊式熱水爐,因為排氣系統做得不好,很容易造成空氣中一氧化碳積聚,特別是在天氣寒冷的浴室中,許多人把門窗完全關上,沒有新鮮空氣。就會造成意外。
但問題是她的父母,為甚麼沒有發現她已經不能說話,已經停止呼吸?為甚麼不能第一時間為她人工呼吸?為甚麼要先穿衣裳?
這不是父母的錯。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是這樣。因為,文化教養是幾千年累積的。在人的思想中,有一個無形的「鍵」:人是不能一絲不掛的。特別是父母親,最緊張就是這樣。所以,當時他們甚麼都看不到,完全不了解正在發生的危急情況。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李察猜想,這一位女孩子也算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她在窒息之前,忽然感到完全沒有氣力,連扭開門把的氣力也沒有之前,就已經察覺異樣,還能夠勉力走出來。但她已經不能用自己的力氣呼吸了。
這是一種牢不可破的心鍵。問題是,到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有多少這樣的鍵?或者,最低限度,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知道,有多少種類的鍵?
有的鍵,是自己不知道的。有一次,李察帶同女兒去游泳,這件事,本來不想講。雖然已經在研討班上講了多次,但還是不想說。不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好過,這心理上不好過的一關已經過了。只是恐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以為李察岐視某些人。但這卻是說明隱藏心鍵的例子。
那是一個頗為多人的公眾游泳池。女兒的游泳眼鏡忽然掉到水底去了。不是整隻眼鏡,而是中間的那一點點連接膠條。這是很微小的東西,幸好只是齊胸深的水。於是就潛進水下邊去摸那東西回來。不料,同樣又有人在摸。李察只覺得後面一陣劇痛。原來是有人大力捏李察的屁股。趕忙浮上來一看,原來是一個不相識的漢子。當下就覺得血往上湧,憤怒非常。於是問他甚麼事。他說,是認錯人了。「甚麼?認錯人?」這是一個完全違反常識的答案。認錯人就可以大力捏屁股了嗎?當下緊握拳頭,那是齊胸深的水,兩個人對峙站著,李察的拳頭就在水面上。心裡已經浮起了形象,那是一記左勾拳的畫面,眼看就要中正他的下顎。但是,他卻用一句說話,制止了李察。那只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話,常在打鬥片中聽到的。他喝道:「不要亂來!」就是這句話,使李察看多他一眼。他是一個異常強壯高大的漢子,如果要打,李察可能不是他的對手。再想,他可能有愛滋病,這一拳揮出,不知後果怎樣了。於是只用說話下台階,「怎麼你一句道歉都沒有?」他趕忙說,「對不起,對不起。」於是兩個人各自掉頭離開了。但是,李察的憤怒並沒有止息。想起來,生平所遇值得憤怒的事件不可謂不多,但都沒有這一次劇烈。到李察離開水面,踏足在游泳的上水梯級時,還覺得腦子後面近頸部的地方,好像有一種液體湧上來,聽到嗡的一聲。
為甚麼捏一把屁股,會引起這樣劇烈的反應?以前在家裡,被人打屁股的時候,也沒有這樣的憤怒。這是為甚麼?李察於是想到,幸好李察不是女性,如果李察是女性,被人非禮,憤怒會不會同樣劇烈?這種神經刺激,最劇烈的時候,會有何種摧毀力量?到底李察心裡的這一個鍵,是何時鍵上了的?是否男性的屁股,代表了某種程度的尊嚴?老虎的屁股,是不是真的不可觸摸?記憶之中,這是教育從來沒有觸及過的題目。到底這種意識,是何時植入腦中的?會不會是數千年前已經存在的潛意識留存到今天?所以,直到今天,李察的心裡還是有陰影的。每次去游泳,換衣服的時候,都會看一看後面,看會不會有人又伸一隻咸豬手過來。
心鍵的一種主要類別,是性。而性的鍵條,未必是一兩個人所能刻劃的,很可能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烙印。
但也有心鍵和性無關。
這是許多年前發生在廣州的一件往事。那是軍閥混戰的時代,也是無法無天的時代。有一個小老闆,在街道上開了一家不知賣甚麼的小店。生意自然是可以的,如果沒有生意,就不會引來惡勢力份子的眼紅。有一天,忽然來了幾條大漢,把小老闆一家大小趕走,就把小店強佔了。小老闆也無法可想,就去那惡老爹常去喝早茶的茶樓,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哀求,請惡老爹通融,放一條生路。那惡老爹那會把這糟老頭子看在眼中?任憑那小老闆跪著哀哭,就是一點不理會。那茶樓裡是人來人往的地方,竟沒有人敢說半句話。忽然,那惡老爹被他煩不過了,一聲咳嗽,一口濃濃的黃痰,就吐了在旁邊的痰盂之中。舊式茶樓,每一張桌子旁邊,都放一隻痰盂的,茶客可以吐,亦可以倒去洗茶杯的水,還有伙計的點心條子,一切垃圾,都掉到這痰盂裡面去。那惡老爹吐完,一聲嚀笑,「如果你把這痰吃下去,店子就還給你。」
本來沒有人敢理會的場面,忽然就熱鬧起來了。圍觀的人七咀八舌,都要看這小老闆怎樣。本來,從前的中國人, 跟本就不知道世界上是有細菌這一回事的。髒是髒一些,但為了一家數口的生計,這小老闆竟然面有難色了。無論如何,也不想吃那一口痰。旁邊有人獻計,教他用芥末調和了吃。熱心的伙計,也立刻端來一大瓶芥辣醬,所有旁觀的人,看這一場熱鬧,也不知是甚麼心情了。到此地步,就要看小老闆自己了。終於,觀眾看著小老闆一口一口把濃痰混和芥醬吃光,沒有人鼓掌,但大家似乎都鬆一口氣,都把眼光看著惡老爹了。本來,江湖中是說話算數的,但惡老爹卻說不算數,「我沒有叫你加芥末呀,你不如拿去油炸了,香香脆脆的享受享受?」小老闆連口角的肌肉也震了,但絲毫不敢分辨,只拿淚眼對著他。他跟著,又吐了另一口濃痰在地上,說:﹁你叭下去吃完它,甚麼都不準加,店子就還給你!﹂
如果這小老闆再年輕二十年,早己撲上去跟惡老爹拚命了。但這小老闆經營了幾十年,在惡勢力之下,甚麼辛苦都已經挨過了。只是想不通,老來還要受這一場。再想,家裡還有幾口,這是另一種心鍵,也暫時不要提了。小老闆看著這一大口又黃又青的黏稠濁物,竟撲的叭下,就像一條狗那樣,把地上的痰都一口一鼻的舐光了。那惡老爹也想不到,小老闆可以這樣的舐完地上的痰,又礙不過圍觀的眼光,就一把將桌子掀翻,「好,就把店子還你!我就看你怎死!」
順便再提一句,這群眾的目光,也是一種文化力量。中國人是說話算數的,這是幾千年的老規矩了。但問題是,小老闆心中的心鍵,一下子被人硬生生拆去,會有何種後果?其實,這裡面肯定不止是一條心鍵的。污穢之物不可進口,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要在人前受辱。比韓信跨下受辱,更難堪十萬倍。更何況,小老闆也未必有韓信那樣的膽略和智慧,怎能忍受這樣大的刺激?果然,小老闆回家之後,終日茶飯不思,少言罕語。不出一個月,就一命嗚呼,再也活不下去了。
他肯定不是因為那痰中的病菌死的。是心理上無法過關,所以活不下去的。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吃痰的是一隻狗,狗的心理怎樣?狗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的。多數的狗都喜歡吃人的排洩物。鼻涕,痰涎之類,一點都不介意。狗兒喜歡吃屎,這在喜歡養育寵物,把寵物當人的社會,完全無法想像。但這是真的。是有記載,亦可以隨時實驗証明的。但問題不在這裡。問題是人的反應為甚麼和狗不同。為甚麼人會拒絕這些狗認為是美味的東西。
所謂「心鍵」,本來只是很簡單的兩個點連起來。如果你掉一顆小石頭給免子,免子會上前用鼻子碰石頭一下。當免子發覺,這是石頭,而不是花生,就不會碰這石頭笫二次。這就是最簡單的鍵:﹁食物﹂,是可以「吃」的。而「石頭」,是不可以「吃」的。但簡單的鍵,卻跟這一件事相同。「污穢之物」,不可以「吃」。這是數千年傳下來的心鍵。但問題是,如果硬迫一個人違背這心鍵,硬迫人吃污穢之物呢,又怎樣?
這就是把一條鍵硬生生的拆開了。當李察第一次想到這問題時,忽然有一種聯想。這不就是愛因斯坦把中子打進原子裡面的原理了嗎?原子裡面的鍵,被外力拆開,會釋放巨大能量。不就是這種同樣巨大的能量,把小老闆殺死的嗎?
心鍵裡頭,蘊含極大的能量。這是有待開拓的一種能量。以後,或有人會詳細再加研究。這是心理的原子彈。如果心鍵從正面開拆,這心鍵就可能被擁有的人利用。這一個人,將會無敵於天下。這有待下回分解。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是李察,李察會怎辦?李察會不會暗藏一把小刀子,給他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但這不可能是小老闆的心思。因為小老闆一定會為家小著想,犯了事,就甚麼都別想指望了。每一個略為讀過書的中國人,都會知道韓信跨下受辱的故事。其實,這也是很好的心理教育。不喜歡讀書的人,看完就是看完,而且很快便置諸腦後,從此永遠不再想。但有的人,卻會像吃了草的羊。過幾年,這故事會自動從腦中浮起來,從新再想。如果是李察,李察會怎樣?當李察被迫從對方的跨下爬過去的時候,會不會忽然站起來,然後給他來一頓好打?又或者對方有兵器,而且人多勢眾,那麼,被打的人就是自己。那又怎樣?我能笑嘻嘻的爬過去,坦然承受嗎?我能把那口濃痰同樣略無其事的吃掉嗎?我的答案只能是不知道。這不是絕境。其實也是很極端的境界了。我會怎樣?
只有一件事是知道的。那就是韓信的故事。
他的確是承受了這一場絕大侮辱的。或者仍有人猜疑韓信故事的真實性。但李察告訴你,如果你不能發覺故事的本質,而去猜疑故事,不相信人間會有這種可能,你的智力,可能尚未及格呢。你何須花費額外的精力,去追究一件毫無意義的事? 相反,如果你當那是一個神話故事,或者創作故事看,甚麼都不追究,就追究箇中的含意。反而會有一點收獲。
意義就是:當韓信笑嘻嘻爬過去的時候,是被他那巨大的內在能量指揮過去的。沒有這種能量的人,就經受不起這種侮辱。這種能量,要比心鍵的形成力量更大,比傳統信念的力量更大,才能使他勝利跨過去。那幾個小無賴,自然,永世都不可能知道韓信要去那裡。這麼樣的一攔,怎麼攔得住他?
至於,他的內在能量,是否來自信念,或者他的信念,是否另一種心鍵?則是另外的一個大問題。這是要在以後的篇章中,詳細描述的。
而這一類故事,對於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刺激。有人會一下子感受,立刻學會。但這是絕對聰明的少數。兩個意念一下子就連得起來。故事聽一次,一生不忘。每一個故事,都是能源的寶庫,每一次進入寶庫,都能取得能量。生命力因此愈燒愈旺,生機興盛。至於一般人,就需要額外的解碼功夫了。至於怎樣解碼?以後再說。
當我們能夠從「心鍵」的低角度,開始看到「心靈網絡」的高角度。莊子的「成心」,就不會太遙遠了。
關於「心」的研究,是非常嚴肅的。莊子所說的「成心」是一個高標準。如果我們明白了,很多問題,都可解決。
就讓我們暫時拋開那些嚴肅的大問題,甚麼生命的奧秘,內在和外在的動力,西方文化的舊動力和中國文化的新動力等問題,先從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開始思索。
到底所謂「知識」是甚麼?
所謂﹁知識﹂,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回事:把兩個點聯起來,就是知識。
最簡單的實驗,莫如教狗。狗是最適宜訓練的動物。當然,要是腦中空白一片的幼年狗比較好。你叫狗兒come, 狗兒是不會睬你的。但你的手中有一塊很好的食物,例如例如一顆巧克力之類。狗兒雖然不睬你的呼喚,但不會不知道,你的手上有一顆糖。幾次之後,狗兒腦中的兩點,就聯起來了。狗兒知道,come 就是糖,而糖就是come. 但有一個絕對重要的原則,就是你不要騙狗兒。狗兒被騙一次,你說come , 但來到之後沒有come, (狗兒腦中的兩點,已經成為一點,狗兒以為come 就是糖。)狗兒來到,沒有come, 只有 kum , 只有 kum 一巴掌的 kum, 狗兒不會覺得被騙,只是兩點的聯繫已經消失,變成了三點,come 有時是 糖,但有時是一巴掌。那是三個點,不是兩個點了。三點不是不能聯線的,但這不是知識的基本成份。所以,聰明的動物訓練者,就不會用糖去訓練狗。不是因為糖太貴,而是因為糖不方便。你總不會看見帶著警犬巡邏的警察,隨身帶著一大把糖的。不用糖,用甚麼更便宜,更方便的東西呢?原來,「愛」是比糖更便宜,更方便的。狗之所以為狗,是因為狗天生需要更多的愛。你把狗兒叫來,只要摸一摸狗兒的頭,狗兒已經覺得莫大滿足。但這種訓練,原則是你絕對不要欺騙狗兒。每一次你把狗兒叫來,都必定不要忘記摸一摸狗,給狗兒一點點的愛。而更聰明的動物訓練者,所給的愛,是真心的。狗兒會感覺得到的。這是另一個重要的題目。愛的傳播,是直覺和內心的某種電波。這是以後的另一個詳細論題。在以後的篇章中另文專述。最聰明的狗,不是把你的撫摸和come 字聯起來的,是把你的愛和 come 字聯起來的。
這種聯繫,只要幾次就能成功。幾次之後,初生的狗兒已經明白,come 就是愛。如果你一次都不騙狗兒,你有時不是有心騙狗兒的。只是你太忙,你忘記了。你把狗兒叫來,come 之後是從上面丟下來的一塊肉骨頭,而不是一下愛撫,那就把你自己的訓練破壞了。所以要記著這兩點聯一線的原則,每一次都不要欺騙狗兒。聰明的訓練者,每一次都不會忘記發放一點愛的心靈電波。
如是,在狗的腦中,就會形成一種牢固的「知識」了。這就是知識的最原始形態。
以後,你就可以開始另外的訓練了。例如,你把一條浸滿煤油的棉繩,橫放在地上,點上火,然後說一聲come. 你猜,狗兒會不會來?如果你從沒有欺騙過狗兒,如果狗兒腦中的兩點已經牢固縛上,狗兒就會從火焰之上,一躍而過。這是和狗的天生怕火傾向相違背的,而你竟然成功。為甚麼?同樣原理,你在一條河的對面,狗兒在這面,你叫狗兒一聲,狗兒就會想方設法過來,無論如何都會過來。
因為,這裡是另一條原則。就是痛苦和快樂原則。當兩點形成一線之後,每一次重覆,都會帶來一點快感。這大約是造物主預設的心理機制。重覆愈多,未必是快感愈多。只是一種順理成章的感覺。以為這樣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相反,如果這種聯繫偶然拆散,就會帶來痛苦。你叫狗兒come , 如果狗兒不來,狗兒會覺得莫大的難受。
甚麼叫做「難受」?「難受」就是很難忍受。狗兒無法忍受這種痛苦,所以,無論如何都會來。
問題是,到底這種痛苦有多大?
有的痛苦是很小的。例如,你看見報章上出現了一個印刷錯誤的字,或者有人把 the 印成為t e h, 你會輕微的出現一種不愉快的感覺。數學老師發覺學生計算 250 x 4 居然出現一個1250 的答案,老師可能大大光火,但實則上,他所感受的痛苦程度,是相當輕微的。又或者他忽然爆發笑聲。原理是相同的,笑聲釋放了神經系統中的不愉快感覺。同樣原理,如果你看見壁上的牌子寫著﹁不准及煙﹂,這是你曾經輸入數萬次的一個訊號,但是,現在你只覺得好笑,你未必認為其中可能有任何種類的痛苦。但是,一種輕微異樣的感覺,卻是很難否定的。
這種兩點聯成一線的心理現象,其實就是一種﹁結﹂。心結未必是一個很好的名詞。因為有負面的成份。或者你可以說,那是一種「鎖」,或者一個﹁鍵﹂。這個﹁鍵﹂能把心裡的兩種訊息連上,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基本單位。
許多人會想,噢,這不就是俄國學者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嗎?是的。只是我們很少想到,人類的思想,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連起來的。最初,只是兩個訊息的鉤連。最後,就是整個綱絡的成立。
「心鍵」是十分常見的。或者可以說,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把不同的訊息鍵連起來。一旦鍵連成立,再要拆隨,就會帶來意料之外的痛苦。為了說明這道理,在李察的研討班上,李察時常都請參加者做這樣的一個試驗:首先,請他們拿一張紙幣出來。然後告訴他們,這實驗是測試紙張的韌度和手力的關係。然後,請他們輕輕的,一點一點的把鈔票撕開,直至撕為兩半為止。李察通常沒有請他們把鈔票撕為粉碎。但大多數人已經不能忍心繼續把鈔票撕開。因為,這就是心鍵之一種。鈔票是應該珍惜的,是不應該撕毀的。這裡是兩個點,一是「鈔票」,二是「價值」。兩者是相連的。如果把鍵連拆去,就不愉快。但有一次例外,有一位參加者,當聽李察說到要輕輕撕開的時候,他就很快的把鈔票一下子撕開了,並且隨即把鈔票丟到後面。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是一個小小富豪。這樣小面額的一張鈔票,一點都難不倒他。過後李察的心不住想,到底,要多大面額的鈔票,才會讓他明白心鍵的原理?而這是另一種刺激性的實驗了:人的心理之中,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刺激,才會開始感覺?而感覺的衝激,要有多大,才能使一個人的心理徹底翻轉?所謂﹁徹底翻轉﹂,可能使一個人忽然失去心理平衡,許多遭遇家破人亡的不幸者,無法承受刺激,會一下子變成瘋癲。而另一種可能是,他會忽然從另一角度看到另一種生命的真相,完全看破世情,從此獲得了智慧。
另一個問題是:心鍵是從那裡來的?我們人類,是不是跟那隻一聽見come 就來的好狗一樣?我們自己的心鍵,是從那裡來的?而在我們的心理之中,有那幾個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心鍵?如果李察能把最緊要的心鍵,都找出來,一一分析清楚,李察豈不是就明白生命的真相了嗎?李察豈不就是堅強了嗎?李察不就是可以應付任何困難了嗎?
但這裡是兩回事。知道有這個鍵存在,是一回事。而你能真的打碎這個鍵,則是另一回事。只是,無論如何,知道是好的。有一點心理常識,是好的。好比你要征服一個高山,總不能地圖也不看一下就去。
而另一個問題是,要建立一個鍵,是很容易的。但要改造或者打碎一個鍵,則要想方設法,而且經歷艱辛。
而人生的鍵,有的是自己造的,有的不是自己造的。如果你每天不絕重覆的對自己說,我是很有尊嚴的。相信不必很久,你走路的時候,胸膛就會自然而然的挺了起來。你已經建立了一點自信。但如果你不斷的對自己說,我是國王,我是九龍國王。每天說一萬次,你的心理鍵就非常強固了,如果心理是一種電路,你很可能就會短路了。所有其他的線路,都要讓路,讓多一些空間給你說:「我是九龍國王」了。你已經不再需要其他的鍵了。你的大腦裡,只有這一個鍵了。
問題是,當這個鍵是其他人為你輸入的,那又如何?當你的父親,母親每天不斷的對你說,我的小王子小公主,你會不會信以為真?當然是不會的。因為,有的時候你的父母異常嚴厲,你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在父母之前,自己只是一個服從命令的小兵。所以,這也算是幸運了。因為,有的父母真的是千依百順的,真的是當自己的兒女是公主王子的,那就把兒女的心理鍵確立了,以後,很難適應社會。
而父母也不是真正的父母。因為,父母所代表的,往往不是他們自己,而是整個文化網絡的影響力。有一個二十歲大的女兒,有一天,她正在洗澡的時候,忽然從洗澡間裡走出來,身上一絲不掛。而客廳中,只有父母,沒有外人。她出來,就摔倒在客廳的中央了。而當時,她父母親的第一反應,是讓她穿上衣裳。到她穿好了衣裳,她就再也不能呼吸,她死去了。原來,她是中了一氧化碳的毒,缺氧而死。這是一件真事。從前的舊式熱水爐,因為排氣系統做得不好,很容易造成空氣中一氧化碳積聚,特別是在天氣寒冷的浴室中,許多人把門窗完全關上,沒有新鮮空氣。就會造成意外。
但問題是她的父母,為甚麼沒有發現她已經不能說話,已經停止呼吸?為甚麼不能第一時間為她人工呼吸?為甚麼要先穿衣裳?
這不是父母的錯。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是這樣。因為,文化教養是幾千年累積的。在人的思想中,有一個無形的「鍵」:人是不能一絲不掛的。特別是父母親,最緊張就是這樣。所以,當時他們甚麼都看不到,完全不了解正在發生的危急情況。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李察猜想,這一位女孩子也算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她在窒息之前,忽然感到完全沒有氣力,連扭開門把的氣力也沒有之前,就已經察覺異樣,還能夠勉力走出來。但她已經不能用自己的力氣呼吸了。
這是一種牢不可破的心鍵。問題是,到底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有多少這樣的鍵?或者,最低限度,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知道,有多少種類的鍵?
有的鍵,是自己不知道的。有一次,李察帶同女兒去游泳,這件事,本來不想講。雖然已經在研討班上講了多次,但還是不想說。不是因為自己的心理不好過,這心理上不好過的一關已經過了。只是恐怕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以為李察岐視某些人。但這卻是說明隱藏心鍵的例子。
那是一個頗為多人的公眾游泳池。女兒的游泳眼鏡忽然掉到水底去了。不是整隻眼鏡,而是中間的那一點點連接膠條。這是很微小的東西,幸好只是齊胸深的水。於是就潛進水下邊去摸那東西回來。不料,同樣又有人在摸。李察只覺得後面一陣劇痛。原來是有人大力捏李察的屁股。趕忙浮上來一看,原來是一個不相識的漢子。當下就覺得血往上湧,憤怒非常。於是問他甚麼事。他說,是認錯人了。「甚麼?認錯人?」這是一個完全違反常識的答案。認錯人就可以大力捏屁股了嗎?當下緊握拳頭,那是齊胸深的水,兩個人對峙站著,李察的拳頭就在水面上。心裡已經浮起了形象,那是一記左勾拳的畫面,眼看就要中正他的下顎。但是,他卻用一句說話,制止了李察。那只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話,常在打鬥片中聽到的。他喝道:「不要亂來!」就是這句話,使李察看多他一眼。他是一個異常強壯高大的漢子,如果要打,李察可能不是他的對手。再想,他可能有愛滋病,這一拳揮出,不知後果怎樣了。於是只用說話下台階,「怎麼你一句道歉都沒有?」他趕忙說,「對不起,對不起。」於是兩個人各自掉頭離開了。但是,李察的憤怒並沒有止息。想起來,生平所遇值得憤怒的事件不可謂不多,但都沒有這一次劇烈。到李察離開水面,踏足在游泳的上水梯級時,還覺得腦子後面近頸部的地方,好像有一種液體湧上來,聽到嗡的一聲。
為甚麼捏一把屁股,會引起這樣劇烈的反應?以前在家裡,被人打屁股的時候,也沒有這樣的憤怒。這是為甚麼?李察於是想到,幸好李察不是女性,如果李察是女性,被人非禮,憤怒會不會同樣劇烈?這種神經刺激,最劇烈的時候,會有何種摧毀力量?到底李察心裡的這一個鍵,是何時鍵上了的?是否男性的屁股,代表了某種程度的尊嚴?老虎的屁股,是不是真的不可觸摸?記憶之中,這是教育從來沒有觸及過的題目。到底這種意識,是何時植入腦中的?會不會是數千年前已經存在的潛意識留存到今天?所以,直到今天,李察的心裡還是有陰影的。每次去游泳,換衣服的時候,都會看一看後面,看會不會有人又伸一隻咸豬手過來。
心鍵的一種主要類別,是性。而性的鍵條,未必是一兩個人所能刻劃的,很可能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烙印。
但也有心鍵和性無關。
這是許多年前發生在廣州的一件往事。那是軍閥混戰的時代,也是無法無天的時代。有一個小老闆,在街道上開了一家不知賣甚麼的小店。生意自然是可以的,如果沒有生意,就不會引來惡勢力份子的眼紅。有一天,忽然來了幾條大漢,把小老闆一家大小趕走,就把小店強佔了。小老闆也無法可想,就去那惡老爹常去喝早茶的茶樓,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哀求,請惡老爹通融,放一條生路。那惡老爹那會把這糟老頭子看在眼中?任憑那小老闆跪著哀哭,就是一點不理會。那茶樓裡是人來人往的地方,竟沒有人敢說半句話。忽然,那惡老爹被他煩不過了,一聲咳嗽,一口濃濃的黃痰,就吐了在旁邊的痰盂之中。舊式茶樓,每一張桌子旁邊,都放一隻痰盂的,茶客可以吐,亦可以倒去洗茶杯的水,還有伙計的點心條子,一切垃圾,都掉到這痰盂裡面去。那惡老爹吐完,一聲嚀笑,「如果你把這痰吃下去,店子就還給你。」
本來沒有人敢理會的場面,忽然就熱鬧起來了。圍觀的人七咀八舌,都要看這小老闆怎樣。本來,從前的中國人, 跟本就不知道世界上是有細菌這一回事的。髒是髒一些,但為了一家數口的生計,這小老闆竟然面有難色了。無論如何,也不想吃那一口痰。旁邊有人獻計,教他用芥末調和了吃。熱心的伙計,也立刻端來一大瓶芥辣醬,所有旁觀的人,看這一場熱鬧,也不知是甚麼心情了。到此地步,就要看小老闆自己了。終於,觀眾看著小老闆一口一口把濃痰混和芥醬吃光,沒有人鼓掌,但大家似乎都鬆一口氣,都把眼光看著惡老爹了。本來,江湖中是說話算數的,但惡老爹卻說不算數,「我沒有叫你加芥末呀,你不如拿去油炸了,香香脆脆的享受享受?」小老闆連口角的肌肉也震了,但絲毫不敢分辨,只拿淚眼對著他。他跟著,又吐了另一口濃痰在地上,說:﹁你叭下去吃完它,甚麼都不準加,店子就還給你!﹂
如果這小老闆再年輕二十年,早己撲上去跟惡老爹拚命了。但這小老闆經營了幾十年,在惡勢力之下,甚麼辛苦都已經挨過了。只是想不通,老來還要受這一場。再想,家裡還有幾口,這是另一種心鍵,也暫時不要提了。小老闆看著這一大口又黃又青的黏稠濁物,竟撲的叭下,就像一條狗那樣,把地上的痰都一口一鼻的舐光了。那惡老爹也想不到,小老闆可以這樣的舐完地上的痰,又礙不過圍觀的眼光,就一把將桌子掀翻,「好,就把店子還你!我就看你怎死!」
順便再提一句,這群眾的目光,也是一種文化力量。中國人是說話算數的,這是幾千年的老規矩了。但問題是,小老闆心中的心鍵,一下子被人硬生生拆去,會有何種後果?其實,這裡面肯定不止是一條心鍵的。污穢之物不可進口,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要在人前受辱。比韓信跨下受辱,更難堪十萬倍。更何況,小老闆也未必有韓信那樣的膽略和智慧,怎能忍受這樣大的刺激?果然,小老闆回家之後,終日茶飯不思,少言罕語。不出一個月,就一命嗚呼,再也活不下去了。
他肯定不是因為那痰中的病菌死的。是心理上無法過關,所以活不下去的。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吃痰的是一隻狗,狗的心理怎樣?狗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的。多數的狗都喜歡吃人的排洩物。鼻涕,痰涎之類,一點都不介意。狗兒喜歡吃屎,這在喜歡養育寵物,把寵物當人的社會,完全無法想像。但這是真的。是有記載,亦可以隨時實驗証明的。但問題不在這裡。問題是人的反應為甚麼和狗不同。為甚麼人會拒絕這些狗認為是美味的東西。
所謂「心鍵」,本來只是很簡單的兩個點連起來。如果你掉一顆小石頭給免子,免子會上前用鼻子碰石頭一下。當免子發覺,這是石頭,而不是花生,就不會碰這石頭笫二次。這就是最簡單的鍵:﹁食物﹂,是可以「吃」的。而「石頭」,是不可以「吃」的。但簡單的鍵,卻跟這一件事相同。「污穢之物」,不可以「吃」。這是數千年傳下來的心鍵。但問題是,如果硬迫一個人違背這心鍵,硬迫人吃污穢之物呢,又怎樣?
這就是把一條鍵硬生生的拆開了。當李察第一次想到這問題時,忽然有一種聯想。這不就是愛因斯坦把中子打進原子裡面的原理了嗎?原子裡面的鍵,被外力拆開,會釋放巨大能量。不就是這種同樣巨大的能量,把小老闆殺死的嗎?
心鍵裡頭,蘊含極大的能量。這是有待開拓的一種能量。以後,或有人會詳細再加研究。這是心理的原子彈。如果心鍵從正面開拆,這心鍵就可能被擁有的人利用。這一個人,將會無敵於天下。這有待下回分解。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是李察,李察會怎辦?李察會不會暗藏一把小刀子,給他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但這不可能是小老闆的心思。因為小老闆一定會為家小著想,犯了事,就甚麼都別想指望了。每一個略為讀過書的中國人,都會知道韓信跨下受辱的故事。其實,這也是很好的心理教育。不喜歡讀書的人,看完就是看完,而且很快便置諸腦後,從此永遠不再想。但有的人,卻會像吃了草的羊。過幾年,這故事會自動從腦中浮起來,從新再想。如果是李察,李察會怎樣?當李察被迫從對方的跨下爬過去的時候,會不會忽然站起來,然後給他來一頓好打?又或者對方有兵器,而且人多勢眾,那麼,被打的人就是自己。那又怎樣?我能笑嘻嘻的爬過去,坦然承受嗎?我能把那口濃痰同樣略無其事的吃掉嗎?我的答案只能是不知道。這不是絕境。其實也是很極端的境界了。我會怎樣?
只有一件事是知道的。那就是韓信的故事。
他的確是承受了這一場絕大侮辱的。或者仍有人猜疑韓信故事的真實性。但李察告訴你,如果你不能發覺故事的本質,而去猜疑故事,不相信人間會有這種可能,你的智力,可能尚未及格呢。你何須花費額外的精力,去追究一件毫無意義的事? 相反,如果你當那是一個神話故事,或者創作故事看,甚麼都不追究,就追究箇中的含意。反而會有一點收獲。
意義就是:當韓信笑嘻嘻爬過去的時候,是被他那巨大的內在能量指揮過去的。沒有這種能量的人,就經受不起這種侮辱。這種能量,要比心鍵的形成力量更大,比傳統信念的力量更大,才能使他勝利跨過去。那幾個小無賴,自然,永世都不可能知道韓信要去那裡。這麼樣的一攔,怎麼攔得住他?
至於,他的內在能量,是否來自信念,或者他的信念,是否另一種心鍵?則是另外的一個大問題。這是要在以後的篇章中,詳細描述的。
而這一類故事,對於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刺激。有人會一下子感受,立刻學會。但這是絕對聰明的少數。兩個意念一下子就連得起來。故事聽一次,一生不忘。每一個故事,都是能源的寶庫,每一次進入寶庫,都能取得能量。生命力因此愈燒愈旺,生機興盛。至於一般人,就需要額外的解碼功夫了。至於怎樣解碼?以後再說。
當我們能夠從「心鍵」的低角度,開始看到「心靈網絡」的高角度。莊子的「成心」,就不會太遙遠了。
訂閱:
文章 (Atom)